五教章上卷不審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教說菩薩行也。
何三乘唯雲菩薩道耶答。
當段禦釋菩薩道約三乘。
無盡佛法約一乘旨分明也。
但于難者。
三乘教唯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
不說主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
一乘教寄普賢門。
顯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
故名說佛法也。
指事問答意也。
猶難雲。
義鏡殘趣善惠地菩薩。
能知衆生諸根差别。
為說三乘○外凡夫初發心之人有其二種。
或有樂悲人。
或有樂智人。
樂悲之人有住生死濟衆生苦之意樂。
其樂智之人有生淨土成就佛法之意樂。
彼第九地菩薩能知初發心菩薩意樂之差别。
說相應法。
為樂悲人說住生死濟衆生苦。
故有慈悲心為說菩薩道。
為樂智人說居淨土成就佛法。
故雲有無上心為樂佛身說無盡佛法。
故知。
此文但為三乘證。
不作别教一乘故等(雲雲)似有其理。
如何答。
汝堅執菩薩乘無權實異。
故于今文強約樂悲樂智二人會通之者。
且法界品彌勒菩薩告善财雲。
無量菩薩于無數劫乃至汝今一生等。
又過去諸佛專求菩薩。
乃至善财。
汝今皆得成就等。
既圓經意。
于菩薩乘如是明說勝劣三類。
若于今文強約樂悲等會通之者。
此法界品文如何和會哉。
又約乘門出機類時。
若堅執于菩薩。
約悲智别舉二人。
而非權實二類乘性者。
何不于聲聞亦約時解脫不時解脫。
分為二個乘哉。
何況且就大悲檢二教說。
若依性起品。
以一成一切成圓融無礙之大智。
觀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是名究竟至極大悲引攝。
若依唯識論。
明必執菩提有情實有。
可發起猛利悲願。
準此。
豈非今賢首品所說大慈悲心。
與無上心之二人為權實二類哉。
一。
廣在經文略如下辨(文)如下者。
指何文耶答。
下卷指行位章也難雲。
指事雲。
此指第八施設異相門(文)何指行位章雲耶答。
宋朝四家共指第九所诠差别中行位章等(雲雲)則下雲。
縱無教證依彼義異。
尚須分宗者。
意顯依所诠義須分宗之旨。
故指第九所诠差别者。
尤有其便。
故折薪釋雲。
縱無上十重教證。
但依所诠中行位等義異故尚須分宗。
況複有上十重證耶(文)何況章雲。
行位因果等相者。
等取時分依身斷惑等義。
故知。
尤可廣指所诠差别章也。
但于難者。
伴多分先德義也。
五日 一。
三乘望一乘有二門謂不異不一(文)爾者不一之義。
該攝門所以欤答。
爾也難雲。
凡該攝門者。
一切三乘本來一乘之義也。
三一不一之義既背本來一乘之義。
何可為該攝門之由耶。
是以章文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文)答。
當段雲。
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何以故征。
謂不異不一(雲雲)此文起盡無诤二門共該攝門所以(見)見當段下釋二義畢。
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結。
是則若無差别。
無可圓融之義。
故不一猶該攝門所因也。
但于難者。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等者。
是既又釋也。
知上不一不異共該攝門也。
但折薪意。
何以故言。
分相該攝二門相違進退征問。
以不一不異之二義答分相該攝二門(見)一一乘即三三乘即一之義。
别教欤。
同教欤答。
别教中該攝門之義也難雲。
既三一相即之義也。
尤可同教。
是以章文釋二門了結雲。
此是如下同教中辨(文)答。
一義雲。
雖三一相即。
本來悉是所目故别教一乘之義也。
該不同同教三權一實之相望也。
但于章文如同教中辨等者。
相同義勢相似計也。
非謂此門一向同教義也。
一。
隐顯四句返上思之(文)爾者返上者。
唯四句返之欤。
問答及總結文返上欤答。
義·折·指三家共通返之。
餘記但返四句。
不返問答也難雲。
問答(并)總結文返上者。
一乘機争入三乘耶。
若入者入三乘有何诠耶(上人所存壽令等所存不審也)答。
指事雲。
普機兼知權實法故。
唯知自分法。
不知他分法不名普。
故今知他分義。
故雲入三乘。
又一乘法門主伴具故。
本末無礙故。
以末攝本故。
雲一乘入三乘也(文)但于難者。
前義約法。
後義望機。
兩義共不可違。
望機時從一入三義不可有之。
約法時從一入三可雲也。
彼從空入假。
從假入空作樣ナルヘシ 尋雲。
就法者。
如何一乘機一切法知。
何入三乘可雲耶答。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雲如。
隻智一切法知且入三乘雲欤隐顯四句等ノツクリヤウ。
指事法付作ナルベシ。
上人義望機禦料簡アル也。
如此心得兩義
何三乘唯雲菩薩道耶答。
當段禦釋菩薩道約三乘。
無盡佛法約一乘旨分明也。
但于難者。
三乘教唯說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
不說主伴無盡果分圓滿十佛境界。
一乘教寄普賢門。
顯主伴無盡果海十佛境界。
故名說佛法也。
指事問答意也。
猶難雲。
義鏡殘趣善惠地菩薩。
能知衆生諸根差别。
為說三乘○外凡夫初發心之人有其二種。
或有樂悲人。
或有樂智人。
樂悲之人有住生死濟衆生苦之意樂。
其樂智之人有生淨土成就佛法之意樂。
彼第九地菩薩能知初發心菩薩意樂之差别。
說相應法。
為樂悲人說住生死濟衆生苦。
故有慈悲心為說菩薩道。
為樂智人說居淨土成就佛法。
故雲有無上心為樂佛身說無盡佛法。
故知。
此文但為三乘證。
不作别教一乘故等(雲雲)似有其理。
如何答。
汝堅執菩薩乘無權實異。
故于今文強約樂悲樂智二人會通之者。
且法界品彌勒菩薩告善财雲。
無量菩薩于無數劫乃至汝今一生等。
又過去諸佛專求菩薩。
乃至善财。
汝今皆得成就等。
既圓經意。
于菩薩乘如是明說勝劣三類。
若于今文強約樂悲等會通之者。
此法界品文如何和會哉。
又約乘門出機類時。
若堅執于菩薩。
約悲智别舉二人。
而非權實二類乘性者。
何不于聲聞亦約時解脫不時解脫。
分為二個乘哉。
何況且就大悲檢二教說。
若依性起品。
以一成一切成圓融無礙之大智。
觀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是名究竟至極大悲引攝。
若依唯識論。
明必執菩提有情實有。
可發起猛利悲願。
準此。
豈非今賢首品所說大慈悲心。
與無上心之二人為權實二類哉。
一。
廣在經文略如下辨(文)如下者。
指何文耶答。
下卷指行位章也難雲。
指事雲。
此指第八施設異相門(文)何指行位章雲耶答。
宋朝四家共指第九所诠差别中行位章等(雲雲)則下雲。
縱無教證依彼義異。
尚須分宗者。
意顯依所诠義須分宗之旨。
故指第九所诠差别者。
尤有其便。
故折薪釋雲。
縱無上十重教證。
但依所诠中行位等義異故尚須分宗。
況複有上十重證耶(文)何況章雲。
行位因果等相者。
等取時分依身斷惑等義。
故知。
尤可廣指所诠差别章也。
但于難者。
伴多分先德義也。
五日 一。
三乘望一乘有二門謂不異不一(文)爾者不一之義。
該攝門所以欤答。
爾也難雲。
凡該攝門者。
一切三乘本來一乘之義也。
三一不一之義既背本來一乘之義。
何可為該攝門之由耶。
是以章文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該攝門也(文)答。
當段雲。
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悉是彼一乘法。
何以故征。
謂不異不一(雲雲)此文起盡無诤二門共該攝門所以(見)見當段下釋二義畢。
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結。
是則若無差别。
無可圓融之義。
故不一猶該攝門所因也。
但于難者。
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等者。
是既又釋也。
知上不一不異共該攝門也。
但折薪意。
何以故言。
分相該攝二門相違進退征問。
以不一不異之二義答分相該攝二門(見)一一乘即三三乘即一之義。
别教欤。
同教欤答。
别教中該攝門之義也難雲。
既三一相即之義也。
尤可同教。
是以章文釋二門了結雲。
此是如下同教中辨(文)答。
一義雲。
雖三一相即。
本來悉是所目故别教一乘之義也。
該不同同教三權一實之相望也。
但于章文如同教中辨等者。
相同義勢相似計也。
非謂此門一向同教義也。
一。
隐顯四句返上思之(文)爾者返上者。
唯四句返之欤。
問答及總結文返上欤答。
義·折·指三家共通返之。
餘記但返四句。
不返問答也難雲。
問答(并)總結文返上者。
一乘機争入三乘耶。
若入者入三乘有何诠耶(上人所存壽令等所存不審也)答。
指事雲。
普機兼知權實法故。
唯知自分法。
不知他分法不名普。
故今知他分義。
故雲入三乘。
又一乘法門主伴具故。
本末無礙故。
以末攝本故。
雲一乘入三乘也(文)但于難者。
前義約法。
後義望機。
兩義共不可違。
望機時從一入三義不可有之。
約法時從一入三可雲也。
彼從空入假。
從假入空作樣ナルヘシ 尋雲。
就法者。
如何一乘機一切法知。
何入三乘可雲耶答。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雲如。
隻智一切法知且入三乘雲欤隐顯四句等ノツクリヤウ。
指事法付作ナルベシ。
上人義望機禦料簡アル也。
如此心得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