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二

關燈
二日 一。

    信如來智慧者(文)今此妙經文在纏本具之果智欤。

    修習證得之義欤答。

    修習證得義也難雲。

     今所引文正明善男子等可信自心本具如來智慧旨(見)豈非果性耶答。

    在纏之因具出纏之果智者。

    正是事事無礙之義。

    故偏局圓經。

    不通餘經之旨。

    可任兩祖解釋。

    探玄記十六雲。

    謂佛果智與衆生中因性本覺無差别故。

    是故即在纏之因具出纏果法。

    以圓教中因果無二。

    餘聖教中未見斯義(文)大疏九上雲。

    非花嚴宗無有斯理(文)但信如來智慧者。

    是信當來應得也。

    妙經上文雲修習是難得。

    故偏約始覺修生也。

    如來智慧者。

    是無為無漏。

    不同餘權大乘說有為無漏也。

    委細可見纂釋也。

     一。

    示教利喜(文)示教利喜四字者。

    通能化所化欤答。

    爾也難雲。

    智論六十九說約能說之人(見)如何答。

    今文意。

    或四字共約能說之人意樂。

    或四字共約所被之機。

    又示教付能說之。

    利喜約所被之機。

    文相顯著也。

    仍和漢釋家多存此義欤。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一。

    以法花中正破小乘(文)破小乘欤答。

    爾也難雲。

    妙經大意雙會三乘同入一乘。

    故當段上文雲。

    是故大乘亦說回也(文)今何雲正破小乘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約事破二乘。

    約教亦會權教大乘。

    故非相違也。

     三日 一。

    猶為假名菩薩(文)三乘教菩薩望一乘法。

    為假名欤答。

    爾也難雲。

    此文意地前地上相對校量。

    全非三一對論也。

    依之得一中邊義鏡殘第五牒今章文。

    即破雲。

    不知凡聖。

    謬分權實。

    故先示正義。

    後庠邪宗。

    示正義者。

    汝所引文是地前三賢菩薩非地上菩薩。

    謂地前凡夫菩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雖聽聞受持花嚴。

    而猶為假名菩薩。

    不真實菩薩等(文)今此難破似有其理。

    如何答。

    當段雲。

    解雲。

    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等(文)一段之文相三乘菩薩為假名。

    一乘菩薩為真實雲事分明也。

    但于義鏡之難破者。

    不足言之事欤。

    凡當教菩薩共受一教。

    故縱雖五位相望行證有淺深。

    而同信一道。

    同期一果。

    故地前三賢菩薩亦應聞花嚴信花嚴也。

    何況法界品(五十五)雲。

    彌勒告善财雲。

    無量菩薩于無數劫修菩薩行。

    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等(文)若如彼難破者。

    應雲地前菩薩無數劫修行地上菩薩一生皆得耶。

     一。

     當知是前法花經内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也(文)以示教利喜菩薩指同假名菩薩欤答。

    爾也難雲。

    當章上來所引譬喻品門外牛車。

    是法花爾前菩薩也。

    囑累品餘深法示教利喜者。

    是佛滅後初心菩薩也。

    今性起品無量億那由他劫菩薩者。

    即久遠熏修行布教之人也。

    三類大異也。

    何指同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雖三類異。

    而同是三中大乘故指令例知也。

     一。

    此文意明花嚴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也(文)指何法雲不同彼耶答。

    不同彼璎珞經等所說之三乘權教也難雲。

    一義雲。

    簡異法花也。

    謂雖上雲假名菩薩與餘深法是同。

    而于其一乘同别是異。

    不可混亂(為言)如何答。

    此通伏難也。

    故折薪雲。

    璎珞經等十千劫修行。

    十信行滿。

    何故此中無量億等不信此經答。

    以彼但于行布位中修行等。

    于圓融普賢十信。

    一攝一切猶未聞信。

    由此故知。

    二宗差别故今雲不同彼也(文)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四日 一。

    解雲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等(文)爾者祖師以意釋成欤。

    當經有明文欤答。

    有明文也難雲。

    見賢首品。

    每句句蹑前起後。

    如雲若生無上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則能得生諸佛家等。

    是則展轉推功。

    以顯信勝能之計也。

    何必為圓融相攝之義耶答。

    凡賢首品說十信成滿之德。

    然今先辨信勝能雲。

    信為道元功德母。

    諸位行相皆信而成。

    故總雲信能轉勝成衆行究竟必至如來處。

    是先舉能攝法也。

    次明廣攝住行向地之四位中。

    雖餘位名字不分明。

    而于十住初發心住及十地中歡喜離垢不動等者。

    名俱明鏡也。

    況說十地終心灌頂受識竟。

    證得法身等之相。

    豈非明文耶。

    以之思之。

    餘位之配釋亦不可疑。

    故知。

    一宗列祖處處解釋。

    雲十信終心作佛得果者。

    依此等誠文也。

    但于難者。

    今經文正約緣起相由門。

    明圓融相攝之義也。

    探玄記釋雲展轉鈎鎖該攝等者。

    即此意也。

     一。

    為說菩薩道(文)三乘教唯說菩薩道。

    一乘教說佛法欤答。

    爾也難雲。

    三乘教說佛法。

    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