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一

關燈


    所引探玄記鈔釋約多分如此釋也。

     一。

    以初二三地等(文)爾者所寄之諸乘法外。

    别有所顯之地體欤。

    所寄之諸乘即是所顯之地體欤答。

    直取諸乘之法。

    即為地法之體欤難雲。

    諸乘是所寄能顯之法。

    即五乘人法不同也。

    十地是能寄所顯之法。

    唯菩薩所證也。

    何直取彼諸乘。

    即為此十地法體耶答。

    探玄大疏共釋寄顯諸乘之義竟。

    總結雲。

    故以諸乘為此地法(文)明知。

    直取所寄之諸乘。

    即為所顯之十地法雲事。

    但于難者。

    依圓經意可通二義。

    若約诠旨。

    則能所既不同也。

    何取能顯之諸乘。

    直為所顯之地法耶。

    又諸乘是所化之衆主。

    亦是能入之機。

    十地是能化之菩薩。

    亦是所入之法也。

    不可混亂。

    但今别教一乘意。

    能顯之外更無所顯之法。

    故十玄義釋詫事門雲。

    今此一乘所詫之事相。

    彼所顯之道理更無異也(文)。

     十一日 一。

    八地以上寄一乘法(文)八地以上即是一乘法門欤。

    寄彼八地等顯此一乘義欤答。

    寄八地等顯此一乘義也難雲。

    探玄大疏共釋十地寄諸乘之義。

    雲初二三地寄世間人天乘。

    四五六地寄出世三乘。

    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

    鈔釋大疏文雲。

    八地已上既是一乘故不雲寄(文)如解釋者。

    八地已上即是一乘法體也。

    如何答。

    凡寄位門意。

    寄地位淺深顯諸乘不同之時。

    寄八地已上任運無功用。

    顯一佛乘圓融自在之許也。

    何雲八地已上即一乘法門耶。

    是以當段雲八地以上寄一乘法。

    不雲即是一乘也。

    但于鈔釋者。

    十地位相甚深甚深位相難說。

    是故以能寄世出世間小乘三乘等之差别。

    顯所寄一乘甚深甚深位相也。

    然八地已上是所寄法門一乘甚深甚深。

    十地能寄法體是一乘無礙教法。

    故以一乘顯一乘之義。

    寄相自亡。

    是故于八地已上。

    更不可雲寄也。

    則約十地論之時。

    八地已上能寄所寄共是一乘ナルカ故不可雲寄也。

    今章主意依梁攝論莊嚴等論之故。

    于所寄十地必非一乘法。

    隻以自在無功用第八地為所寄。

    以一乘道為能寄之故。

    寄乘義易成。

    依此義今章雲寄。

    清涼依十地論不雲寄也。

     一。

    梁攝論雲二乘善名出世(文)二乘者。

    大小二乘欤答。

    爾也難雲。

    檢彼論始末。

    雖聲聞緣覺名二乘之文是多。

    未見大小二乘名二乘之文。

    是以彼論第十五明十義意趣一乘中。

    本論雲。

    聲聞緣覺俱趣一乘。

    釋論解此文。

    雲說二乘人同趣一乘(文)此等并是聲聞緣覺名二乘也。

    如何答。

    當段雲彼雲二乘名出世者。

    即大小二乘也等(雲雲)但于難者。

    二乘名廣故。

    聲聞緣覺名二乘之義。

    非所遮之。

    諸經論所說(并)梁攝論始末。

    全如來難。

    但今章主所引論文。

    正就寄顯門。

    以諸乘差别明地位淺深之文也。

     春季談義者。

    當年從五月八日。

    依維摩會執行(予)豎者遂之間令延引畢。

    八月(仁)可有沙汰之處。

    此一兩年以前(仁)法輪院圓乘房得業。

    被處一生不免之罪科之處(仁)被人駿府(江)令下向。

    以有緣達于上聞。

    可緻寺住之旨令訴訟。

    則深井坊澄延得業·金藏院祐藝得業·福藏院賴賢。

    此兩三人為罪科之張本人間。

    令對決可遂本意旨。

    以伊豆般若院禦前申調。

    從大久保石見守兩三人之召文來畢。

    依之兩三人從六月下旬之末被下向畢。

     然七月二十一日(仁)從石州無量壽陀訓秀得業(予)兩人就法輪院罪科之儀從上意可有禦尋子細在之間。

    急可緻下向之旨。

    折紙到來訖。

    依之自七月二十九日立出南都。

    則八月十二日(仁)駿府禦城禦前(江)罷出。

    先禦禮申處(仁)俱舍論大綱日月行度之沙汰(并)大乘法門八識九識之義。

    令問給畢。

    其後無量壽院師公(予)禦前立廣橼迄出處(仁)寺社奉行南禅寺之傳。

    長老法輪院之儀。

    可有禦尋間(予)一人可罷出之由。

    被申畢。

    依之立還處(仁)直近所(江)被召間。

    則法輪院者。

    一生不免之間。

    不葉免除儀之間。

    寺法相立候樣之趣申上處(仁)大禦所曰。

    彼人者緻于學問。

    剩彼僧寺住無之者。

    三論之法門令斷絕之由申間。

    免除可然之由被仰畢。

    重(而予)申雲。

    三論之法門者。

    無量壽院寺役被勤之間不斷絕候。

    若法輪院于還住者。

    一生不免之法度。

    此度相破之趣申上處(仁)然者(予)次第(仁)可緻旨被仰出畢。

    遂滿寺之本意訖。

    則十月自二十日春季談義緻沙汰者也。

     慶長十七年(壬子)十月晦日 大法師實英(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