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上卷不審一

關燈
之時。

    彼三根之機共聽受之。

    其中身子即請法說之佛惠。

    至譬喻品更請喻說之一乘等。

    豈非索一乘大白牛車耶。

    但于難者。

    于三果雖生下劣之想。

    未聞一乘受決作佛之義直有一乘玄旨不知之。

    故無力重索三車。

    本意自索大白牛車也(為言)。

     一。

    此中三車約彼三乘等(文)三車約所求之果欤答。

    爾也難雲。

    三車既在門外。

    若偏局所求果者。

    諸子自宅内乘何物出門外耶。

    若不乘教理行之因乘。

    不可有克果。

    如何答。

    當段雲約所求果(文)但于難者。

    乘通因果。

    三十七品斷見思惑。

    皆是因乘。

    無盡生智皆名果乘。

    要因因乘斷惑盡。

    方得果乘盡無生智。

    言車在門外也。

     尋雲。

    所求果者。

    分果滿果中何耶答。

    一義雲。

    以分滿兩果可為所求果也。

    一義雲。

    局分果。

    不通滿果也。

     一。

    以是元意所标趣故(文)約佛元意欤。

    約機元意欤答。

    一義雲。

    機元意也難雲。

    義苑雲。

    以是元意所标趣者。

    如來标三乘。

    令趣一實故也(文)佛說三乘之本意。

    隻是假标舉。

    為令貪着深之衆生先知三界苦。

    速得出世不退益。

    終趣向一乘故也。

    如何答。

    折薪雲。

    以是元意所标趣故者。

    初以三乘引之得出。

    從昔已來标意。

    趣向自所求果。

    既不得車。

    故求之也(文)但于難者。

    集要記雲。

    易簡曰。

    彼三乘人元本标意趣向三乘權果故。

    私議曰。

    諸記釋元意标趣皆同。

    唯義苑異(文)準此。

    震旦先德多約機元意也。

    以之可為正欤。

    指事先德釋佛元意也。

    但标趣二字少異義苑也。

    而大意同也。

     八日 一。

    二教義差别(文)教義者。

    能诠之教。

    所诠之義欤答。

    三乘教義俱教。

    一乘教義俱義也難雲。

    三乘有教義。

    一乘有教義。

    何三乘唯教。

    一乘唯義雲耶答。

    諸記異說也。

    且一義雲。

    凡三乘教以方便虛說故。

    教非實語。

    以非實語之所诠故。

    理行果亦非有實義。

    故知。

    能诠所诠教理行果通為教。

    故法花論雲。

     如經舍利弗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如是等故。

    種種因緣者。

    所謂三乘。

    彼三乘者。

    唯有名字章句言說。

    非有實義。

    以彼實義不可說故(文)但于難者。

    如手持一果言有三果子。

    唯有三言。

    無三言之所诠三果。

    三乘亦爾。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唯有三教。

    無三教之所诠三義。

    是故三乘唯為教也。

    如開三果方便。

    令示一果實語實義。

    一乘亦爾。

    開三乘方便。

    诠示一乘實教義。

    是故一乘教義望于三乘。

    唯為義也。

    以教義共為三乘所诠故也。

     尋雲。

    以三乘為教。

    以一乘為義者。

    即是同教意也。

    何今别教分相門中談此義耶答。

    折薪正答此問雲。

    合則為同。

    揀則為别。

    今以教義揀。

    今非教義為一也(文)。

     一。

    以佛教門(文)以佛教之言通大乘欤答。

    爾也難雲。

    案妙經三因大意。

    唯可局小乘欤。

    方便品雲。

    我始坐道場。

    三七日思惟。

    小智樂少法。

    不自信作佛。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為五比丘說(文)是唯思惟欣樂小乘之機。

    全不思惟大乘機。

    此法說之思惟也。

    又譬喻品雲。

    複更思惟。

    唯有一門。

    而複狹少。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文)即此喻說之思惟。

    則局小乘。

    不通大乘。

    既兩品思惟唯局小乘。

    其誘引所出之佛教門。

    豈非但局二乘耶。

    況上文雲一門狹少。

    又雲下劣小車。

    既局小乘。

    次下雲以佛教門。

    豈非指上狹少之門耶。

    準法譬二說之思惟。

    見文相連續之起盡。

    無争。

    以佛教門之言但約二乘不通菩薩(見)答。

    引文不盡妄緻僞難。

    正見譬喻品文雲。

    舍利弗若有衆生。

    内有智性。

    從佛世尊。

    聞法信受○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

    如彼諸子求羊車出于火宅。

    若有衆生○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文)既别舉三乘。

    各雲從佛聞法出于火宅。

    即下總結雲以佛教門。

    何以得知。

    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不通菩薩。

    明知總指三乘雲事。

    但于兩品偏思惟二乘小子等難者。

    凡妙經中。

    破權教可有二途。

    若約正曆事儀灰身滅智。

    沈小涅槃不趣大道者。

    唯破二乘不破菩薩。

    莊嚴論雲。

    雖恒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文)縱雖權大乘菩薩。

    亦深有此信解。

    故望此大心意樂之時。

    非所嫌也。

    但彼權乘菩薩。

    雖自分發心如此。

    而未悟覺性遍滿之實理。

    故許實有入寂二乘。

    即望此教門權施不了。

    則可破會之。

    此二途中。

    妙經正明初義。

     故今章下文雲以法花中正破小乘(文)又雲以法花非小乘故(文)兩品思惟專存此旨。

    小乘實滅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