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名号。
盡此世界海一切世界。
由毗盧舍那世尊本願力故。
我悉能知(文)。
疏十(下)雲。
第三善财言大聖下○先問後答。
答中○初知娑婆世界。
次類知刹海○如知娑婆下類知刹海。
于中二無通顯知多後。
别顯所知相狀。
今初有六重類知。
後後廣于前前。
初二皆全刹攝多刹。
而初但攝同類刹。
故雲塵數。
二即異類刹故雲一切。
一切種類故。
三即塵中攝刹故。
細于前。
四即十三佛刹塵數圍繞界及廣大眷屬世界故。
雲娑婆世界外等。
五即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刹刹種所攝刹通二十重。
六即全蓮華藏世界海後所謂下别顯所知相狀。
有十種。
一廣轉即所依種。
二安立即因緣。
或所依住。
三即輪圍。
四即其中場地。
五體類各殊。
六轉者有二義。
一如輪側轉形故。
故世界成就品雲。
或有世界随輪轉。
二即劫轉變故。
七所依蓮華。
八即其中須彌。
九随緣立稱。
十即結果屬因。
謂花藏世界海是佛本願所嚴故。
雲由力(文)。
準此解釋。
新舊二經雖名目小别。
世界性等十重諸刹種乃至花藏界之上相狀也。
非别世界。
亦者不可有寬狹不同(見)。
抄二十(下)無釋。
孔目第一雲。
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重(雲雲)。
一雜類世界。
二瞿夷所見十重。
三花藏世界也。
既雲淺深有三重(雲雲)。
知各别世界欤。
玄三雲(世界章)雲。
一乘有二○約攝化處有三類(雲雲)。
一雜類世界。
二世界性等十重。
三花藏也。
又雲。
所居人者○一乘三中多分論時。
初見聞位。
次解行位。
後得果位。
通即可知(文)此釋又攝化處分三重。
與今章同。
三重能居人又各别也。
知各别土(見)。
但十重寬狹有無未顯指事雲。
言一世界性者。
疏雲。
此中世界性者。
謂積世界成性。
積性成海等。
如上所引智論說。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
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故。
亦得名性。
問。
積界成性。
界亦因義。
何不名性。
答。
無融結故。
阙初義也。
問。
十世界中海望于後亦積成餘界。
何不名性。
答。
初積結攝已得性名。
後開異義轉立别名。
故不名性也(文)。
疏雲者。
探玄第三。
本文如所引。
但引文不釋别義。
知世界性等十重有寬狹差别心得欤。
但探玄釋心。
花藏世界中有無量小香水海。
海中有無量蓮花。
此一花名世界性。
新名世界種。
此一花之中亦有無量世界。
故積界成性積性成海等。
釋也。
瞿夷所見之世界性等各别事也。
不可一同欤。
雖然依舊經者。
性者指一切世界性。
海者指一切世界海。
性者一蓮花。
海者一香水海也。
雖舉世界性已上相狀。
自當寬狹之義欤。
問。
玄記文。
十世界中海望于後等(雲雲)。
十世界者指瞿夷所見世界性等十重世界欤。
答。
章。
随一世界約粗細三重(雲雲)。
義苑雲。
本末圓融者。
有二本末。
一以花藏為本餘二為末。
二世界為本塵道為末。
故次征雲。
何以故。
釋雲。
随一世界即約粗細故(文)。
折雲。
初是本後二為末○粗者約因細約果。
故有三位。
實非回異。
故得融通(文)。
佛身開合。
問。
佛地論心。
五種法與三身。
以何為能攝欤。
答。
準論文。
以五法為能攝。
攝大覺地之三身也。
問。
佛地論心。
有智法身義欤。
答。
章。
唯真境為法身(雲雲)。
付之佛地論大圓鏡智為法身之義(見)。
如何。
答。
且今章付唯真如法身之義釋也。
折雲。
如佛地論者。
經雲。
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
何等為五。
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三論釋雲。
大覺是佛。
具三種身。
一者自性身。
二者受用身。
三者變化○大覺地中無量功德略有二種。
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
無為功德淨法界攝。
淨法界者。
即是真如體相差别。
有為功德四智所攝○言攝身者。
第七論雲。
又前五法攝三身者。
有義前二攝自性身。
中間二種攝受用身。
成所作智攝變化身。
經說真如為法身故。
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
故知前二攝自性身。
釋曰。
言轉去阿賴耶識者。
即轉去第八中二障種子也。
言得自性身者。
即所顯得清淨法身轉依也。
言鏡智轉第八得者。
即所生二得不同故。
有為無為别也。
論次雲。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
此有義段。
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
随機分粗細者為報化。
今章四智攝餘之義也。
論亦鏡智自受用。
平等性智化受用。
妙觀察智通報化。
成所作智化身。
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雲雲)。
法苑第七三身章出體段雲。
佛地論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常遍色身真實功德為自受用身○為十地菩薩所現一分細相為他受用○若為三乘有情所現一分粗相為變化身○然此二身皆四智相(文)。
攝論。
無礙智法身(雲雲)。
指事引論第一雲。
一雲。
自性身即是無垢無養礙相智是法身義(文)。
金光明。
四智攝
盡此世界海一切世界。
由毗盧舍那世尊本願力故。
我悉能知(文)。
疏十(下)雲。
第三善财言大聖下○先問後答。
答中○初知娑婆世界。
次類知刹海○如知娑婆下類知刹海。
于中二無通顯知多後。
别顯所知相狀。
今初有六重類知。
後後廣于前前。
初二皆全刹攝多刹。
而初但攝同類刹。
故雲塵數。
二即異類刹故雲一切。
一切種類故。
三即塵中攝刹故。
細于前。
四即十三佛刹塵數圍繞界及廣大眷屬世界故。
雲娑婆世界外等。
五即普照十方熾燃寶光明刹刹種所攝刹通二十重。
六即全蓮華藏世界海後所謂下别顯所知相狀。
有十種。
一廣轉即所依種。
二安立即因緣。
或所依住。
三即輪圍。
四即其中場地。
五體類各殊。
六轉者有二義。
一如輪側轉形故。
故世界成就品雲。
或有世界随輪轉。
二即劫轉變故。
七所依蓮華。
八即其中須彌。
九随緣立稱。
十即結果屬因。
謂花藏世界海是佛本願所嚴故。
雲由力(文)。
準此解釋。
新舊二經雖名目小别。
世界性等十重諸刹種乃至花藏界之上相狀也。
非别世界。
亦者不可有寬狹不同(見)。
抄二十(下)無釋。
孔目第一雲。
今此世界海上下淺深略有三重(雲雲)。
一雜類世界。
二瞿夷所見十重。
三花藏世界也。
既雲淺深有三重(雲雲)。
知各别世界欤。
玄三雲(世界章)雲。
一乘有二○約攝化處有三類(雲雲)。
一雜類世界。
二世界性等十重。
三花藏也。
又雲。
所居人者○一乘三中多分論時。
初見聞位。
次解行位。
後得果位。
通即可知(文)此釋又攝化處分三重。
與今章同。
三重能居人又各别也。
知各别土(見)。
但十重寬狹有無未顯指事雲。
言一世界性者。
疏雲。
此中世界性者。
謂積世界成性。
積性成海等。
如上所引智論說。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
積結成性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有為因義故。
亦得名性。
問。
積界成性。
界亦因義。
何不名性。
答。
無融結故。
阙初義也。
問。
十世界中海望于後亦積成餘界。
何不名性。
答。
初積結攝已得性名。
後開異義轉立别名。
故不名性也(文)。
疏雲者。
探玄第三。
本文如所引。
但引文不釋别義。
知世界性等十重有寬狹差别心得欤。
但探玄釋心。
花藏世界中有無量小香水海。
海中有無量蓮花。
此一花名世界性。
新名世界種。
此一花之中亦有無量世界。
故積界成性積性成海等。
釋也。
瞿夷所見之世界性等各别事也。
不可一同欤。
雖然依舊經者。
性者指一切世界性。
海者指一切世界海。
性者一蓮花。
海者一香水海也。
雖舉世界性已上相狀。
自當寬狹之義欤。
問。
玄記文。
十世界中海望于後等(雲雲)。
十世界者指瞿夷所見世界性等十重世界欤。
答。
章。
随一世界約粗細三重(雲雲)。
義苑雲。
本末圓融者。
有二本末。
一以花藏為本餘二為末。
二世界為本塵道為末。
故次征雲。
何以故。
釋雲。
随一世界即約粗細故(文)。
折雲。
初是本後二為末○粗者約因細約果。
故有三位。
實非回異。
故得融通(文)。
佛身開合。
問。
佛地論心。
五種法與三身。
以何為能攝欤。
答。
準論文。
以五法為能攝。
攝大覺地之三身也。
問。
佛地論心。
有智法身義欤。
答。
章。
唯真境為法身(雲雲)。
付之佛地論大圓鏡智為法身之義(見)。
如何。
答。
且今章付唯真如法身之義釋也。
折雲。
如佛地論者。
經雲。
當知有五種法攝大覺地。
何等為五。
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成所作智。
三論釋雲。
大覺是佛。
具三種身。
一者自性身。
二者受用身。
三者變化○大覺地中無量功德略有二種。
一者有為。
二者無為。
無為功德淨法界攝。
淨法界者。
即是真如體相差别。
有為功德四智所攝○言攝身者。
第七論雲。
又前五法攝三身者。
有義前二攝自性身。
中間二種攝受用身。
成所作智攝變化身。
經說真如為法身故。
然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大圓鏡智轉第八得。
故知前二攝自性身。
釋曰。
言轉去阿賴耶識者。
即轉去第八中二障種子也。
言得自性身者。
即所顯得清淨法身轉依也。
言鏡智轉第八得者。
即所生二得不同故。
有為無為别也。
論次雲。
有義初一攝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
此有義段。
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
随機分粗細者為報化。
今章四智攝餘之義也。
論亦鏡智自受用。
平等性智化受用。
妙觀察智通報化。
成所作智化身。
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雲雲)。
法苑第七三身章出體段雲。
佛地論說清淨法界為自性身。
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常遍色身真實功德為自受用身○為十地菩薩所現一分細相為他受用○若為三乘有情所現一分粗相為變化身○然此二身皆四智相(文)。
攝論。
無礙智法身(雲雲)。
指事引論第一雲。
一雲。
自性身即是無垢無養礙相智是法身義(文)。
金光明。
四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