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三身(雲雲)。
指事雲。
新經第二卷雲。
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
依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
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
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有解雲○(疑雲。
蓋此文也。
更無文。
故又更雲雲可驗之。
又未驗古經文也雲雲)。
集雲。
金光明三身品檢未見。
我用寄或中第五義說(雲雲)。
折雲。
借檢此經。
隻有如如智是法身等。
具如寄位中引。
未見四智攝三身文。
或即此文。
濫境智合為法身故。
未敢詳定(文)。
有私記雲。
問。
彼經正文如何。
答。
新經第二卷雲。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雲)。
今章家得此文意雲四智攝三身也。
問。
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欤。
答。
阿耨菩提攝五法故。
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也。
言五法者。
真如四智也。
問○答○漢雲無上正等正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
一說。
無上覺者真如也。
正等正覺者四智也。
一說。
無上覺者通理智。
正等正覺者總說也。
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
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
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
理法攝于大圓鏡智。
能證智故。
故雲四智攝三身也(雲雲)。
經文中全不見鏡智為法身等之義。
如何。
經雲。
如來法身悲境(雲雲)。
此二句如性起品(雲雲)。
折雲。
如性起品中如來身十相中說也(文)。
集成指十三量等身經文并引疏等。
問。
頓教心。
唯一實性佛(雲雲)。
依何經論欤。
答。
佛地論法身生身(雲雲)。
折雲佛地論具雲。
佛有二種身。
一者生身。
二者法身。
若自性身。
若自受用身。
俱名法身。
諸功德法所依止故。
諸功德法所積集故。
若變化身。
若他受用。
俱名生身。
随衆所宜數現生故(文)。
抄二(上)雲。
或說二身。
佛地論說一生身二法身○(雲雲)。
多分同章。
法苑第七多同演義。
本業二種法身(雲雲)。
本業上卷學觀品雲。
從初地至後一地。
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
一法性身。
二應化法身○佛言。
佛子。
出世間果者。
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
于第一義谛法流水中。
從實性生智故。
實智為法身(上自性法身)○一切衆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
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上應化法身)。
折所引注折注也。
問。
何故此二身為終教之義欤。
答。
經文應化既法身應也。
故折雲。
用亦名法身。
是故終教(雲雲)。
集雲。
太一日。
何以故俱是法身故(雲雲)。
問。
法報化三身者。
何教所談欤。
答。
章。
此通始終二教(雲雲)。
付之孔目當回心教(雲雲)。
如何。
答。
問。
三身外立自性身者。
何教義欤。
答。
章。
此約終教(雲雲)。
付之孔目此義唯當直進教(雲雲)。
如何。
答。
孔目第四(相海章)雲。
或立二佛。
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
此義當終教。
何以故。
但是法身故○或說三佛。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
法身亦二種。
二十一句功德等。
或屬應身。
或屬法身。
或說四佛。
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
此義唯當直進教等。
何以故。
為欲顯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文)。
法報化三身者。
雖始終二教之盛談。
名因通小乘故。
釋回心教○次三身外立自性身義。
雖當章終教。
始教終問通終教故。
孔目釋直進教也。
集雲。
或立下。
三三佛相海章此唯回心教通義可知(雲雲)。
佛地論。
受用身份自他(雲雲)。
折雲。
或立四下。
佛地論雲。
又受用身略有二種。
一自受用。
無數劫修所成故。
二他受用。
為諸菩薩受法樂故。
又雲。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
得有四句。
一受用非變化。
謂自受用身。
二變化非受用身。
謂變化身○三亦受用亦變化。
謂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變化。
謂法身(文)。
楞伽四佛(雲雲)。
鈔二(上)雲。
楞伽經說。
一應化佛。
二功德彿。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是化身。
中二是報身。
後一是法身(文)。
問。
圓經之中處處說十身。
而有何所由指離世間品欤。
答。
第八地通行境解境。
當段佛身開合者。
專就行境佛身論之。
故先指離世間品也。
既雲。
以顯無盡(雲雲)。
實可通二種十地也。
故複古雲。
或立下五十佛。
孔目雲○此經無三身。
但有二種十身。
如前後說(雲雲)。
正本雲。
正和第二(癸醜)八月二十四日亥克。
于伊賀國神戶吉田寺西方坊經藏終功畢。
上卷三帖中卷二帖下卷十帖。
首尾十五帖。
邊土之境書心稍難得。
引文多阙。
并期後勘(矣)。
自他同殖見聞種子。
一生不克三生必圓。
圓宗末資沙門審乘(俗年五十六)。
文安四年正月十七日。
于東大寺書寫畢。
已上十五卷随當稽古雖料紙不調書之。
後見人宜被調之者欤。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右筆快舜(祐乘)。
指事雲。
新經第二卷雲。
起事心滅故得現化身。
依根本心滅故得顯應身。
根本心滅故得至法身。
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有解雲○(疑雲。
蓋此文也。
更無文。
故又更雲雲可驗之。
又未驗古經文也雲雲)。
集雲。
金光明三身品檢未見。
我用寄或中第五義說(雲雲)。
折雲。
借檢此經。
隻有如如智是法身等。
具如寄位中引。
未見四智攝三身文。
或即此文。
濫境智合為法身故。
未敢詳定(文)。
有私記雲。
問。
彼經正文如何。
答。
新經第二卷雲。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雲雲)。
今章家得此文意雲四智攝三身也。
問。
何故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欤。
答。
阿耨菩提攝五法故。
以此文證四智攝三身也。
言五法者。
真如四智也。
問○答○漢雲無上正等正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
一說。
無上覺者真如也。
正等正覺者四智也。
一說。
無上覺者通理智。
正等正覺者總說也。
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
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
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
理法攝于大圓鏡智。
能證智故。
故雲四智攝三身也(雲雲)。
經文中全不見鏡智為法身等之義。
如何。
經雲。
如來法身悲境(雲雲)。
此二句如性起品(雲雲)。
折雲。
如性起品中如來身十相中說也(文)。
集成指十三量等身經文并引疏等。
問。
頓教心。
唯一實性佛(雲雲)。
依何經論欤。
答。
佛地論法身生身(雲雲)。
折雲佛地論具雲。
佛有二種身。
一者生身。
二者法身。
若自性身。
若自受用身。
俱名法身。
諸功德法所依止故。
諸功德法所積集故。
若變化身。
若他受用。
俱名生身。
随衆所宜數現生故(文)。
抄二(上)雲。
或說二身。
佛地論說一生身二法身○(雲雲)。
多分同章。
法苑第七多同演義。
本業二種法身(雲雲)。
本業上卷學觀品雲。
從初地至後一地。
有果報神變二種法身。
一法性身。
二應化法身○佛言。
佛子。
出世間果者。
從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
于第一義谛法流水中。
從實性生智故。
實智為法身(上自性法身)○一切衆生善根感此實智法身故。
法身能現應無量法身(上應化法身)。
折所引注折注也。
問。
何故此二身為終教之義欤。
答。
經文應化既法身應也。
故折雲。
用亦名法身。
是故終教(雲雲)。
集雲。
太一日。
何以故俱是法身故(雲雲)。
問。
法報化三身者。
何教所談欤。
答。
章。
此通始終二教(雲雲)。
付之孔目當回心教(雲雲)。
如何。
答。
問。
三身外立自性身者。
何教義欤。
答。
章。
此約終教(雲雲)。
付之孔目此義唯當直進教(雲雲)。
如何。
答。
孔目第四(相海章)雲。
或立二佛。
謂自性法身佛應化法身佛。
此義當終教。
何以故。
但是法身故○或說三佛。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
法身亦二種。
二十一句功德等。
或屬應身。
或屬法身。
或說四佛。
謂自性身法身應身化身。
此義唯當直進教等。
何以故。
為欲顯法身是差别德自性身是通一體故(文)。
法報化三身者。
雖始終二教之盛談。
名因通小乘故。
釋回心教○次三身外立自性身義。
雖當章終教。
始教終問通終教故。
孔目釋直進教也。
集雲。
或立下。
三三佛相海章此唯回心教通義可知(雲雲)。
佛地論。
受用身份自他(雲雲)。
折雲。
或立四下。
佛地論雲。
又受用身略有二種。
一自受用。
無數劫修所成故。
二他受用。
為諸菩薩受法樂故。
又雲。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
得有四句。
一受用非變化。
謂自受用身。
二變化非受用身。
謂變化身○三亦受用亦變化。
謂他受用身○四非受用非變化。
謂法身(文)。
楞伽四佛(雲雲)。
鈔二(上)雲。
楞伽經說。
一應化佛。
二功德彿。
三智慧佛。
四如如佛。
初是化身。
中二是報身。
後一是法身(文)。
問。
圓經之中處處說十身。
而有何所由指離世間品欤。
答。
第八地通行境解境。
當段佛身開合者。
專就行境佛身論之。
故先指離世間品也。
既雲。
以顯無盡(雲雲)。
實可通二種十地也。
故複古雲。
或立下五十佛。
孔目雲○此經無三身。
但有二種十身。
如前後說(雲雲)。
正本雲。
正和第二(癸醜)八月二十四日亥克。
于伊賀國神戶吉田寺西方坊經藏終功畢。
上卷三帖中卷二帖下卷十帖。
首尾十五帖。
邊土之境書心稍難得。
引文多阙。
并期後勘(矣)。
自他同殖見聞種子。
一生不克三生必圓。
圓宗末資沙門審乘(俗年五十六)。
文安四年正月十七日。
于東大寺書寫畢。
已上十五卷随當稽古雖料紙不調書之。
後見人宜被調之者欤。
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右筆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