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六)

關燈
漢。

    爾者十地分段之義又當此寄在門。

    何以十地分段為實義。

    以八地以上變易為寄在欤。

    答。

    煩惱故留壬生攝化義始教之當中故。

    以十地分段為實義也。

    寄對二乘立。

    二種生死非始教之本旨故。

    寄對二乘之義皆寄在門也。

     問。

    終教心地前菩薩壬生攝化之時。

    故起現行欤。

    為當種子壬生欤。

    答。

    準始教地上可思之。

    現種皆得自在欤。

    問。

    終教心有何所心不分分别俱生欤。

    問。

    終教心所知障種子初地頓斷欤。

    地地别斷欤。

    已上二條可抄斷惑章。

     章。

    問如說八地以還菩薩等(雲雲)。

     問。

    智增悲增之義者。

    指經論釋如說欤。

    又人師釋指如說欤。

    答。

     三。

    問。

    于地上菩薩。

    悲智互增之義可有欤。

    答。

    當章心不許之也。

    付之依文釋思道理。

    釋迦忍土出世。

    彌陀西方引攝。

    是皆本誓悲願異故。

    化義分淨穢。

    況文珠主智普賢主理者。

    自他宗共許之。

    已成如來因滿大士。

    化義分于本誓。

    修行滿于二利事。

    常途性相也。

    爾者從雖地上菩薩。

    悲智互增事不可相違。

    故撿智論文。

    可有悲智互增義釋。

    雲何答。

    佛菩薩本誓悲願差别。

    非悲智增減之義。

    佛果等覺等位。

    豈可有增減之義欤。

    即是悲智平等之上差别之化儀也。

    智論文又必未見地上菩薩。

    不可相違。

     集雲。

    百法抄三雲。

    從初地至八地已來分别。

    漸悟者。

    一切時中常受變易。

    若頓悟菩薩。

    而有三類。

    若智增者。

    初地後永伏煩惱。

    便入變易。

    若悲智平等者。

    三四地中而入變易。

    若悲增菩薩。

    七地滿心方入變易。

    若八地以上一切菩薩皆入變易。

    由始教粗故分段。

    至金剛位終教細故。

    地上受變易。

    若言下○智論(三十八欤四十三雲)。

    菩薩有二種。

    一者慈悲心多為衆生故。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

    樂多集功德者。

    至一乘清淨無量壽國土。

    始多為衆生者。

    至佛法增處。

    贊歎三最之音(四十欤四十五)。

    又雲。

    菩薩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後度者。

    有先成就衆生後自成就功德者。

    初地下可見(文)。

    此記心。

    智論地前菩薩說心得引合章文欤見。

    智論前後可撿之。

    一義雲。

    智論相對大悲闡提與餘菩薩說欤。

    難雲。

    大悲闡提豈非悲增也。

     答。

    悲智互增付八地已還論之。

    大悲闡提總通因位。

    故别也。

    問。

    終教心。

    初地已上受變易者。

    十住經十地有中陰文。

    如何可會欤。

    答。

    複古引孔目第三生稠林文上引雲。

    問○答。

    當知中陰之身位通粗細。

    為分段求生方便故屬分段。

    若微細漸深唯佛境界别是變易。

    是故變易是分段細相也(文)。

     章若依頓教等(雲雲)。

    指事雲。

    第五百七十六第八會那伽室利。

    此雲龍吉祥。

    頗有能證菩提者不。

    妙吉祥曰。

    亦有能證。

    龍吉祥言。

    誰為證者。

    妙吉祥曰。

    若無名姓。

    施設證言。

    彼為能證。

    龍吉祥言。

    彼既如是。

    雲何能證。

    妙吉祥曰。

    彼心無生不念菩提及菩提座。

    亦不愍念一切有情。

    以無表心無見心等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文)。

     四。

    問。

    圓教心可立變易生死欤。

    答。

    不說變易(雲雲)。

    付之二種生死之建立經論常說也。

    圓教獨何不立之欤。

    就中别教行布之門收始終二教之義。

    終教既地上唯變易也。

    圓教何可廢之哉。

    是以震旦人師依圓教立變易生死。

    如何。

    答。

    善财都率天子等。

    皆以界内分段身至普賢位。

    知不可立變易。

    但行布門。

    即同教義也。

    同教者攝前諸教故。

    又可攝變易之義也。

    次人師釋者。

    決疑論之釋欤。

    是又依不壞相之門欤。

    或世界性等已上身同變易故。

    釋得變易欤。

    尋雲。

    世界性等身份既出過諸天。

    何非變易欤。

    答。

    世界性等已上身份者。

    即普莊嚴童子也。

    而普莊嚴童子是愛見善慧王之太子也。

    既有父母。

    知分段身也。

    但見聞生分段大都如三乘教。

    解行生分段者。

    法門所成故。

    出過諸天也。

    晉經三十四(小相品)雲。

    若有生遇斯光者。

    得菩薩十地○如是成就清淨肉眼(文)。

    玄第十六。

    遇此光明頓得十地。

    身猶未轉。

    令本身肉眼而得普眼。

    是法力也(文)。

    疏第八(下)雲。

    頓得十地。

    未轉凡身。

    見十地境。

    以法力故○謂上諸德十眼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文)。

    決疑論第二雲。

    今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

    以正智。

    于分段身作觀行心成。

    兼修善兼修衆藝觀行心成。

    來生入變易身。

    以今生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

    今身以智修觀行業。

    來生得神用變化生也(文)。

    華嚴問答下雲。

    約實共皆同。

    但以一身中成佛言一身者。

    法性身無别分段等身。

    若随緣現成佛。

    即同三乘教所說也(文)。

    法性身者解行生法門分段也。

    無分段等身者。

    遮三乘分段也。

     尋雲。

    無分段等身者。

    三乘變易欤。

    答。

    集雲。

    第四探玄六。

    若一乘中有二說。

    若攝方便言。

    地前地上俱有變易。

    以一一位終至佛地故。

    若就圓教言。

    但是分段。

    以白淨寶網轉輪聖王得普見肉眼等是十地菩薩故。

    知下文說又如善财童子以分段身至普賢位。

    然并是即法門之分段故。

    非過患也(文)。

    探玄第六。

    全如所引。

    十行品第九善法行之勝進分之處釋也。

    複古雲。

    此教不分者。

    但以無明邊域為生死邊際總屬過患故不分也。

    然生稠林○問。

    變易生死是無漏○唯佛境界(已上引本文)。

    據此文證。

    當知變易生死隻是分段細相。

    為其變易(文)。

    此記心世界性等已上之身。

    分段之細相心得。

    引生相林欤。

     文安三年十二月晦日。

    于東大寺書寫畢。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

    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