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六)

關燈
(九十地)述記玄贊攝釋等之義。

     二。

    第一(前五地)第二(六七地)第三(八九十)慈恩勝鬘疏義。

     三。

    第一(前六地)第二(七八九地)第三(第十地)補阙章第二釋。

     四。

    第一(前七地)第二。

    第三(不足地位)攝釋有義(皆不通地前也)。

     問。

    始教心前三果回心菩薩十地分段欤。

    為當受變易欤。

    答。

    依上鈔釋。

    有學回心初地已上變易(雲雲)。

     章。

    有聖教○八地已上唯變易等(雲雲)。

     指事折薪指下所引仁王本業等。

     章。

    佛度五人等(雲雲)。

    五分律第十九雲。

    說是法時。

    五比丘一切漏盡得阿羅漢道。

    爾時世間有六羅漢(文)。

    五比丘者。

    憍陳如·○摩诃那·摩跋波·阿阇婆舍·跋陀羅阇也。

    章。

    又同聖等(雲雲)。

     涅槃四依事。

     指事雲。

    第六卷雲。

    有人出世具煩惱性。

    是名第一須陀洹人。

    斯陀含人是名第二。

    阿那含人是名第三。

    阿羅漢人是名第四。

    乃至阿羅漢者。

    斷諸煩惱。

    舍于重擔。

    建得已利。

    所作已辨。

    住第十地(文)。

     依者。

    經雲。

    為世間依。

    安樂人天(雲雲)。

     集雲。

    涅槃中四依者。

    初二三地寄須陀洹為第一依○如五六地寄斯陀含為第二依。

    七地寄阿那含為第三依。

    八九十地等覺寄阿羅漢為第四依○上依海東記○發心品鈔與此小異(文)。

     上生疏(下)雲。

    依涅槃經第六卷。

    行如依中。

    初依在地前。

    逢五洹沙佛。

    第二依在前六地。

    逢六恒沙佛。

    第三依在七八九地。

    逢七恒河沙佛。

    第四依在第十地。

    逢八恒河沙佛(文)。

    涅槃論雲。

    歡喜地為初依。

    六地為二依。

    八地為三依。

    法雲地為四依(文)。

    聲聞菩薩四依位次。

    配釋有異義欤。

    後可勘定。

    發心品抄引涅槃第六。

    初依地前見。

    可見。

     問。

    仁王遠達菩薩者指何地耶。

    答。

    第七遠行地也。

    付之仁王經第十地(雲雲)。

    如何。

    答。

    以三賢十地為十三法師之位。

    故第七地當第十地也。

     指事雲。

    下卷複次玄達菩薩○住後身中。

    無量功德皆成熟○住第十地阿羅漢梵天位。

    疏雲玄達菩薩即遠菩薩即達行地也○滅三界習因業果者。

    此就分段。

    非永盡也○住後身者。

    三界系業分段之窮。

    名住後身也。

    言十地者。

    加前三賢故。

    名十地○測雲○住後身中者。

    住分段生死中最後一身。

    至第八地。

    即成變易報也。

    梵天位者。

    梵者淨也。

    已住清淨行位故(文)。

     初二三地同世間事等。

     鈔十三(上)雲。

    九約寄乘者。

    謂初地明施。

    複顯人王。

    即是人乘。

    二地十善生天。

    是欲天乘。

    三地八定。

    是色天乘。

    故以初三為人天乘(文)。

     華嚴問答下雲。

    一切人天世間因果皆有初三地。

    一切二乘所修因果行法皆在。

    如五六三地(文)。

     問。

    三乘菩薩于何位得無生法忍耶。

    答。

    七地已去得無生法忍(雲雲)。

    付之餘處解釋。

    初地得無生(雲雲)。

    如何。

    問。

    本業經心。

    十地寄人天三乘等欤。

    答。

    章七地已前寄人天三乘等了。

    此如本業經說(雲雲)。

    付之指事雲。

    言五初二三地至如本業經說者。

    今此引文非如本文。

    但得意引文故。

    今具引本業經涅槃聖學觀品雲。

    勸喜地中住中道第一義谛慧。

    乃至作五神通。

    第二地中。

    自行十善。

    教人行十善。

    第三地中。

    修十二門禅等。

    第四地中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第五地中。

    修如谛觀等。

    第六地中達十二因緣等。

    問。

    驗本文。

    不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

    雲何今言七地以上寄同菩薩。

    答。

    既以初地乃至六地寄同世間二乘。

    明知七地以上寄同菩薩。

    章家本意如是了知(文)。

     唯識論第九雲。

    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二乘道故(文)。

    八地已上寄一乘事。

    如一乘義抄。

     章。

    初地八過(雲雲)。

    指事雲。

    第二卷雲。

    過凡小下○此過有八種。

    一者入住過。

    如經入菩薩位故。

    二者家過。

    如經生在家故。

    三者種姓過。

    如經種性尊貴故。

    四者道過。

    如經過一切世間入出世道故。

    五者法體過。

    如經住菩薩法中故。

    六者住處過。

    如經在菩薩正處故。

    七者業過。

    如經入三世真如法中故。

    八者畢竟過。

    如經如來種中畢定究竟阿耨菩提故(文)。

     章。

    三賢位已過二乘(雲雲)。

    折雲。

    起信信成就發心中雲。

    又是菩薩一發心後。

    遠離性弱。

    畢竟不畏堕二乘地(文)。

     章。

    習種性中十種心(雲雲)。

    指事雲。

    上卷教化品雲。

    于三寶中生習種十心。

    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

    是而菩薩能少分化衆生。

    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文)。

     章。

    信滿心即過小乘等。

    指事雲。

    第八卷賢首品雲。

    一切世界群生歎鮮有欲求聲聞道○能信是法甚為難(文)。

    賢首品文如一乘義引。

     章。

    九地過二乘等(雲雲)。

    折雲。

    論(智論)具雲。

    能一發心○雖未斷煩惱○勝于一切衆生○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将一沙彌令負衣缽修路而行。

    沙彌思惟○佛為世尊。

    最上最妙。

    我當以佛乘入涅槃。

    師知其念。

    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住前行。

    沙彌覆後思惟。

    佛道甚難。

    久住生死受無量苦。

    且以小乘早入涅槃。

    師複以衣缽囊還與沙彌。

    令擔推有行。

    後集引鈔釋而雲。

    見諸細雖思衆生。

    多難可化度。

    便退大心等(雲雲)。

     問。

    此中第三門者。

    十地寄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