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五)
關燈
小
中
大
探玄中。
釋寶雲經不定僧祇。
此是約雲會三歸一(文)。
知不定僧祇。
同教一乘義。
而不開終教雲事。
爾者宗家解釋。
似自語相違如何。
答。
先終教門通同教事。
處處例多之。
次起信論文。
折雲。
問。
起信雲為懈慢者。
說無量劫實唯三祇。
今雲實則無數劫淺近說三祇義。
正相反如何。
會釋。
答。
前約一方定說故。
論以無量劫為方便。
今約不定說故。
經以三祇為方便。
各說一義。
互相不違(文)。
問。
終教心。
不定僧祇者。
定三僧祇之外實經無量僧祇欤。
又雖實行時分但定三僧祇。
望佛德雜類世界等。
立不定之義欤。
答。
順後句答。
若實經無量僧祇者。
不可有成佛之期也。
起信論雲。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
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
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以為懈慢衆生故。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
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文)。
鈔七(下)雲。
且如娑婆。
方之安養。
一劫方為一日。
則安養世界。
乃經三無數日耳。
更方袈裟幢刹。
未經歲月。
況于後後以劫為日之刹欤。
是則不可以此一方類。
定于成佛時劫之數(文)。
問。
勝天王經意。
經雜類世界說不定僧祇欤。
答。
章文通餘雜類世界故。
勝天王說(雲雲)。
付之。
彼經中雖說經無量劫修無量功力。
全不說通雜類世界之義如何。
答。
勝天王經第二雲。
況複如來。
于無量劫。
修習無量無邊萬億三昧。
何以故。
如來不可思不可思不可觀故。
爾時勝天王。
白佛言。
世尊。
我聞如來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已下雲)。
何而說無量劫修。
佛言。
不也大王。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無量劫力之所能辨。
非爾許劫時始得入平等理稱為成佛(文)。
寶雲經舉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之體。
說不可計數僧祇故。
雲佛德無限量。
天王經。
約因位之行除義。
說無量劫力之所能辨。
明無量時劫。
雖無當段經文。
約雜類世界之義。
彼經發起序中。
佛放面門光照十方無量世界。
所照世界相。
多分與婆娑異也。
是即雜類世界也。
故取義雲通雜類界欤。
折雲。
彼經第一發起序中。
佛面門放光照十方無量世界○清涼指此等國。
雲即樹形等刹。
爾世界既其不同其中劫數故。
皆不定也(文)。
抄七(下)雲。
二者不定複有二意。
一為通餘類世界故。
如勝天王。
說即樹形等刹是。
二據實佛德無限故。
如寶雲經(文)。
要問上雲。
若通全世界亦不定。
三僧祇如勝天王經說(文)。
問。
何故此段不出同教義哉。
答。
終教不定僧祇。
即同教之義故略之欤。
六。
問。
别教一乘心。
約行布實行經幾時劫哉一義雲。
行布門心。
以三生為本也。
付之。
古經第四(盧遮那品)。
爾時普賢菩薩○諸佛子。
當知。
此蓮花藏世界海。
是盧遮那佛本修菩薩行時。
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劫之所嚴淨。
于一一劫恭敬供養。
世界微塵數等如是(文)。
玄第三雲。
問。
瑜伽論說。
一切諸佛要經三阿僧祇劫。
何故此中乃說阿僧祇個世界。
一一世界并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據此則有不可說個阿僧祇劫。
何故不同耶。
答。
彼約三乘。
據一方化儀故。
寶雲經雲○此是約會三乘歸一說。
此文約一乘該通十方因陀羅網等。
及樹形等諸類世界說(文)。
大疏二下大義同也。
唐經第十七(發心品)雲。
疏四上雲。
而經多劫者。
然餘教說定三僧祇。
此宗所明劫數不定。
略有四類。
一或展則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刹塵。
如法界品說。
二或千不可說。
或減或增。
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說。
三或一生二生。
如善财童子都率天子。
四初心即得。
如前所說。
所乘之法。
既自在圓融。
能乘之人亦遲速不定。
念劫融故○起信則以若遲速皆為方便。
此宗則以楷定為權。
并有聖言無煩因執○若遲若速。
誓要當克是佛意也(文)。
花嚴問答下雲。
問。
見聞等三位。
普法正位耶不耶。
答。
不也。
但從三乘位。
作如是說耳。
若普法正位即無不位。
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門。
皆無不普法位。
又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文)。
依上玄疏等。
别教實義。
修行時分不定也。
剩楷定為權。
若以三生楷定。
為别教行布之實義者。
豈非楷定欤。
是以問答三生。
非普法正位(雲雲)。
花玄疏并問答等。
皆約圓融實義。
雖然若無差别無可圓融故。
豈無别教不共三生行布欤。
又一生與多劫。
皆解行之内遲疾故。
不出三生也。
抄一上雲。
疏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下。
八段正顯成益圓通之相○又此經宗明三生圓滿。
一見聞生。
二解行生。
即上二句。
三證入生。
即下二句(文)。
既約三生。
顯今經正成益之相。
又雲。
此經宗明三生圓滿(雲雲)。
知三生别教。
行布實行也雲事。
加之。
第一綱目等出說經十因。
八九十見聞成行得果故(雲雲)。
此又三生得益之相也。
是則三生。
别教不共行布故也。
又當章前後見。
上行位章。
約三生明位。
上卷教義攝益。
又約三生判之。
宗家清涼等處處解釋。
多分約三生釋别教行位乎。
章文或一念或無量劫(雲雲)。
圓融欤行布欤。
答(雲雲)。
折雲。
仍各下上約圓融。
此明行布故。
不違時法也(文)。
一義雲。
仍各随處等者。
雖一切世界念劫時節不定。
皆悉念劫圓融故。
不違時法也。
不違時法無既圓融時。
亦融通之義也。
問。
清涼大師心。
付别教修行時分出四類。
且圓教中四類之機。
各别經之欤。
為當一人之上開四義欤。
答(雲雲)。
兩方也。
既雲略有四類(雲雲)。
知四類機遲速各别也(見)。
況誓要當克之解釋。
豈非随機根之要期遲速各别哉。
若雲爾者。
三乘教心。
猶地上發心修行等也。
圓教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之機根。
何可有遲疾時分乎。
答。
抄十(下)雲。
疏而經多劫者○釋曰。
此即以遲速皆方便也。
此宗即楷定為權。
以不定或遲或速為實○故毗目瞿沙系時執手經多劫。
則一生一定一生。
無量劫即一念多劫。
豈為多劫。
故結勸勿執也(文)。
釋曰者。
引起信一切菩薩皆迳三祇之文了釋也。
一義雲。
初發時解證圓融之法體後。
萬行念劫已得自在故。
一生二生乃至多劫。
随意樂自在成二利之行也。
善财一生究竟。
不違多劫威光經劫不違一念等也。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時許書寫畢。
快舜祐乘。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
釋寶雲經不定僧祇。
此是約雲會三歸一(文)。
知不定僧祇。
同教一乘義。
而不開終教雲事。
爾者宗家解釋。
似自語相違如何。
答。
先終教門通同教事。
處處例多之。
次起信論文。
折雲。
問。
起信雲為懈慢者。
說無量劫實唯三祇。
今雲實則無數劫淺近說三祇義。
正相反如何。
會釋。
答。
前約一方定說故。
論以無量劫為方便。
今約不定說故。
經以三祇為方便。
各說一義。
互相不違(文)。
問。
終教心。
不定僧祇者。
定三僧祇之外實經無量僧祇欤。
又雖實行時分但定三僧祇。
望佛德雜類世界等。
立不定之義欤。
答。
順後句答。
若實經無量僧祇者。
不可有成佛之期也。
起信論雲。
或示超地速成正覺。
以為怯弱衆生故。
或說。
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
以為懈慢衆生故。
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
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
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文)。
鈔七(下)雲。
且如娑婆。
方之安養。
一劫方為一日。
則安養世界。
乃經三無數日耳。
更方袈裟幢刹。
未經歲月。
況于後後以劫為日之刹欤。
是則不可以此一方類。
定于成佛時劫之數(文)。
問。
勝天王經意。
經雜類世界說不定僧祇欤。
答。
章文通餘雜類世界故。
勝天王說(雲雲)。
付之。
彼經中雖說經無量劫修無量功力。
全不說通雜類世界之義如何。
答。
勝天王經第二雲。
況複如來。
于無量劫。
修習無量無邊萬億三昧。
何以故。
如來不可思不可思不可觀故。
爾時勝天王。
白佛言。
世尊。
我聞如來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已下雲)。
何而說無量劫修。
佛言。
不也大王。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無量劫力之所能辨。
非爾許劫時始得入平等理稱為成佛(文)。
寶雲經舉如來境界不可思議之體。
說不可計數僧祇故。
雲佛德無限量。
天王經。
約因位之行除義。
說無量劫力之所能辨。
明無量時劫。
雖無當段經文。
約雜類世界之義。
彼經發起序中。
佛放面門光照十方無量世界。
所照世界相。
多分與婆娑異也。
是即雜類世界也。
故取義雲通雜類界欤。
折雲。
彼經第一發起序中。
佛面門放光照十方無量世界○清涼指此等國。
雲即樹形等刹。
爾世界既其不同其中劫數故。
皆不定也(文)。
抄七(下)雲。
二者不定複有二意。
一為通餘類世界故。
如勝天王。
說即樹形等刹是。
二據實佛德無限故。
如寶雲經(文)。
要問上雲。
若通全世界亦不定。
三僧祇如勝天王經說(文)。
問。
何故此段不出同教義哉。
答。
終教不定僧祇。
即同教之義故略之欤。
六。
問。
别教一乘心。
約行布實行經幾時劫哉一義雲。
行布門心。
以三生為本也。
付之。
古經第四(盧遮那品)。
爾時普賢菩薩○諸佛子。
當知。
此蓮花藏世界海。
是盧遮那佛本修菩薩行時。
于阿僧祇世界微塵數劫之所嚴淨。
于一一劫恭敬供養。
世界微塵數等如是(文)。
玄第三雲。
問。
瑜伽論說。
一切諸佛要經三阿僧祇劫。
何故此中乃說阿僧祇個世界。
一一世界并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據此則有不可說個阿僧祇劫。
何故不同耶。
答。
彼約三乘。
據一方化儀故。
寶雲經雲○此是約會三乘歸一說。
此文約一乘該通十方因陀羅網等。
及樹形等諸類世界說(文)。
大疏二下大義同也。
唐經第十七(發心品)雲。
疏四上雲。
而經多劫者。
然餘教說定三僧祇。
此宗所明劫數不定。
略有四類。
一或展則無量不可說不可說刹塵。
如法界品說。
二或千不可說。
或減或增。
如威光太子及此中說。
三或一生二生。
如善财童子都率天子。
四初心即得。
如前所說。
所乘之法。
既自在圓融。
能乘之人亦遲速不定。
念劫融故○起信則以若遲速皆為方便。
此宗則以楷定為權。
并有聖言無煩因執○若遲若速。
誓要當克是佛意也(文)。
花嚴問答下雲。
問。
見聞等三位。
普法正位耶不耶。
答。
不也。
但從三乘位。
作如是說耳。
若普法正位即無不位。
一切六道三界一切法界法門。
皆無不普法位。
又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文)。
依上玄疏等。
别教實義。
修行時分不定也。
剩楷定為權。
若以三生楷定。
為别教行布之實義者。
豈非楷定欤。
是以問答三生。
非普法正位(雲雲)。
花玄疏并問答等。
皆約圓融實義。
雖然若無差别無可圓融故。
豈無别教不共三生行布欤。
又一生與多劫。
皆解行之内遲疾故。
不出三生也。
抄一上雲。
疏見聞為種八難超十地之階下。
八段正顯成益圓通之相○又此經宗明三生圓滿。
一見聞生。
二解行生。
即上二句。
三證入生。
即下二句(文)。
既約三生。
顯今經正成益之相。
又雲。
此經宗明三生圓滿(雲雲)。
知三生别教。
行布實行也雲事。
加之。
第一綱目等出說經十因。
八九十見聞成行得果故(雲雲)。
此又三生得益之相也。
是則三生。
别教不共行布故也。
又當章前後見。
上行位章。
約三生明位。
上卷教義攝益。
又約三生判之。
宗家清涼等處處解釋。
多分約三生釋别教行位乎。
章文或一念或無量劫(雲雲)。
圓融欤行布欤。
答(雲雲)。
折雲。
仍各下上約圓融。
此明行布故。
不違時法也(文)。
一義雲。
仍各随處等者。
雖一切世界念劫時節不定。
皆悉念劫圓融故。
不違時法也。
不違時法無既圓融時。
亦融通之義也。
問。
清涼大師心。
付别教修行時分出四類。
且圓教中四類之機。
各别經之欤。
為當一人之上開四義欤。
答(雲雲)。
兩方也。
既雲略有四類(雲雲)。
知四類機遲速各别也(見)。
況誓要當克之解釋。
豈非随機根之要期遲速各别哉。
若雲爾者。
三乘教心。
猶地上發心修行等也。
圓教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之機根。
何可有遲疾時分乎。
答。
抄十(下)雲。
疏而經多劫者○釋曰。
此即以遲速皆方便也。
此宗即楷定為權。
以不定或遲或速為實○故毗目瞿沙系時執手經多劫。
則一生一定一生。
無量劫即一念多劫。
豈為多劫。
故結勸勿執也(文)。
釋曰者。
引起信一切菩薩皆迳三祇之文了釋也。
一義雲。
初發時解證圓融之法體後。
萬行念劫已得自在故。
一生二生乃至多劫。
随意樂自在成二利之行也。
善财一生究竟。
不違多劫威光經劫不違一念等也。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子時許書寫畢。
快舜祐乘。
沙界恒沙界平等利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