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五)
關燈
小
中
大
等不指何劫。
但既雲水火等大劫(雲雲)。
知取八十僧減劫數之欤。
折雲。
但此下初揀前數教○前小乘中。
亦取水火等大劫。
但直以一大劫為一數爾○今此大劫數至百千。
從此後百千為一俱胝。
即是百千方是一數也。
清涼引測公深密記說。
俱胝相傳數有三種。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
三者千萬。
今當第一。
然後倍倍方為俱胝(文)。
章數至百千劫者。
百千者十萬也。
以此十萬為一數。
又至十萬名俱梨故。
當第一十萬為俱胝之義也。
若用俱梨分一大劫數之者。
遙過千萬等。
思之。
集雲。
但此下二劫量此取等者。
準劫章風災為一數。
至百千故。
頌雲。
積聚風災以為數。
數下能及僧祇量○光明覺品疏雲。
此方黃帝算法數有三等。
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十十反之。
中等百百反之。
上等倍倍反之。
尋雲。
此記所引劫章心。
已雲風災為倍(雲雲)。
取六十四轉劫。
一數倍倍數之(見如何)。
三。
問。
新舊二經俱胝之量同也可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異者。
既二經同品也。
俱胝量尤可同。
況俱胝之數量通大小乘。
何于同本異譯二經俱胝量可有差别欤。
若依之雲同者。
晉經文百千百千為一俱梨(雲雲)。
探玄解釋心。
億千億(見)。
唐經文。
一百洛叉為一俱胝(雲雲)。
清涼大師解釋心。
百萬為俱胝(見)經文雲。
解釋雲。
二經俱胝之教。
多小雲泥也如何。
答。
探玄第十五(僧祇品)雲。
百千百千者。
謂百千千百千故。
雲百千百千。
皆以所數等于能數○名一俱梨者。
新名俱胝。
或翻名億。
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萬。
十萬為一億。
此即億千億方名俱胝。
亦俱梨個俱梨方名一不變。
餘皆準此(文)。
疏八(下)雲。
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
是中等數。
洛叉是萬。
俱胝是億。
故光明覺品過一億。
梵本皆雲俱胝故。
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
則俱胝當非也○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文)。
疏三(下光明覺品)雲。
此方黃帝算法數有三等。
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
十十變之。
中等百百變之。
上等倍倍變之。
今此三千。
若以小數計有萬億。
今約中數。
從千已上百百變之。
則有百億。
故唐三藏譯為百俱胝。
測公深密記第六雲。
俱胝相傳釋有三種。
一者十萬。
二者百萬。
三者千萬。
由此三千以俱胝數。
或至百數。
或至千數。
或百千。
唐三藏譯是千萬也。
故至百數(文)。
尋雲。
百千百千為俱梨(雲雲)。
此俱梨當千萬為億欤。
章所數等能數(雲雲)。
指事雲。
所數者前百千。
能數者後。
何以故。
數前百千成後百千故○經雲阿僧祇。
阿僧祇名不可量。
如是乃至不可說轉不可說轉名不可說轉轉(文)。
複古雲。
如約俱胝以數物。
則俱胝為能數也。
後數至俱胝。
是等能數也(雲雲)。
此記心。
初俱胝者能數。
後俱胝所數(見)。
爾者與指事相違如何。
答。
折雲。
謂阿僧祇名無數。
餘九即無量無邊無等。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
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文)。
十大數名目。
新舊二經小異也。
問。
一百重僧祇。
始終二教中何欤。
答。
章始教義(雲雲)。
付之。
玄十五雲。
阿僧祇此雲無數○諸聖教中。
通有四說。
一準俱舍論○二依智論第九。
數過十重已後名阿僧祇。
論雲。
一一名二。
二二名四。
三三名九。
十十名百。
十百名千。
十千名萬。
千萬名億。
千萬億名那由他。
千萬那由他名頻婆。
千萬頻婆名迦他。
過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數三阿僧祇○此約始教說。
三依智論第六。
引此品文。
還有百數。
至阿僧祇等此約終教說。
四依此品。
百數阿僧祇。
始是初數○約圓教辨也(文)。
會雲。
章依始教終門直進。
探玄依始教初門回心教也。
問。
璎珞經所說劫石之僧祇。
始終二教中何乎。
答。
折雲。
若依終教下○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量者。
應同始教之教○若據璎珞經中亦有其數。
如彼經(下卷)雲。
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已下。
取義)。
乃至四十裡石方廣亦然。
以三铢天衣。
人中三年一拂。
此石盡名小劫。
方廣八十裡石。
以梵天三铢衣。
梵天三年一拂。
此石盡名中劫。
方廣八百裡。
以淨居天衣三铢衣。
淨居天三年一拂。
此盡名一大阿僧祇劫(已上。
取義)。
今此教中。
應亦取此。
以數三僧祇(文)。
此記心。
劫石之僧祇。
終教之義(雲雲)。
但探玄依諸聖教出四重僧祇。
别不出劫石。
知劫石芥城等。
寄喻顯百重僧祇時節久遠欤。
問。
章文至一百名僧祇(雲雲)。
旦此僧祇者。
化身之所經欤。
又實報身所經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付報身者。
當章一段之文見。
或雲。
仍此教中就釋迦身。
或何故乃就化身說也等之問答記盡。
今三祇全付化身談之(見)。
是以優婆塞戒經三祇滿佛。
多分同小乘教之三祇滿之佛也。
若依之雲付化身者。
三祇數量。
已始教之終門通終教。
知直進菩薩修行成佛時也雲事。
爾者直進菩薩所經三祇。
何唯約化身哉如何。
答。
一義雲。
雖一百重僧祇直進報佛所經。
約三乘同見故。
僧祇滿佛相似小乘說也。
故章仍教中下。
釋回心教之義也。
問。
三身之因行各别經之欤。
又于一實行之僧祇。
聖三身異說欤。
答。
問。
三身同時成道欤。
為當異時欤。
答。
第十卷同學抄論義也。
有二義。
一同時義。
若不同時者。
佛德不滿。
可前後增減故。
三身章雲。
故成三佛不增不減(文)。
二異時同學抄正義也。
世親攝論雲。
成所作智者。
謂能示現從都史天宮而沒。
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文)。
玄贊雲。
果道滿已住知足天。
乃至下生成等正覺(文)。
周記雲。
自在宮中成正覺。
已知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文)。
但八相共化身也。
故無三身減之失也(雲雲)。
雖有三身成道同時異時之義。
三祇之修行一行欤。
又自他受用淨土化身。
必同時成。
無八相故知足住天因位所現也。
但玄贊果道滿已者。
果因名道。
又雲等覺位屬果故(雲雲)。
問。
始教心。
百劫修相好(雲雲)。
爾者分僧祇之中假說欤。
僧祇之外立欤。
答。
始教所引優婆塞經與俱舍。
初二僧祇滿佛全同也。
經初祇滿寶頂佛者。
俱舍寶髻佛也。
故折雲。
寶頂即屍棄佛也。
亦雲寶髻(雲雲)。
第二僧祇滿然燈佛。
二教全同也。
第三祇滿。
小乘勝觀佛也。
折雲。
勝觀此即毗婆屍佛也(雲雲)。
大乘者迦葉佛。
小乘百劫滿佛也
但既雲水火等大劫(雲雲)。
知取八十僧減劫數之欤。
折雲。
但此下初揀前數教○前小乘中。
亦取水火等大劫。
但直以一大劫為一數爾○今此大劫數至百千。
從此後百千為一俱胝。
即是百千方是一數也。
清涼引測公深密記說。
俱胝相傳數有三種。
一者十萬二者百萬。
三者千萬。
今當第一。
然後倍倍方為俱胝(文)。
章數至百千劫者。
百千者十萬也。
以此十萬為一數。
又至十萬名俱梨故。
當第一十萬為俱胝之義也。
若用俱梨分一大劫數之者。
遙過千萬等。
思之。
集雲。
但此下二劫量此取等者。
準劫章風災為一數。
至百千故。
頌雲。
積聚風災以為數。
數下能及僧祇量○光明覺品疏雲。
此方黃帝算法數有三等。
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十十反之。
中等百百反之。
上等倍倍反之。
尋雲。
此記所引劫章心。
已雲風災為倍(雲雲)。
取六十四轉劫。
一數倍倍數之(見如何)。
三。
問。
新舊二經俱胝之量同也可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異者。
既二經同品也。
俱胝量尤可同。
況俱胝之數量通大小乘。
何于同本異譯二經俱胝量可有差别欤。
若依之雲同者。
晉經文百千百千為一俱梨(雲雲)。
探玄解釋心。
億千億(見)。
唐經文。
一百洛叉為一俱胝(雲雲)。
清涼大師解釋心。
百萬為俱胝(見)經文雲。
解釋雲。
二經俱胝之教。
多小雲泥也如何。
答。
探玄第十五(僧祇品)雲。
百千百千者。
謂百千千百千故。
雲百千百千。
皆以所數等于能數○名一俱梨者。
新名俱胝。
或翻名億。
此恐不可以百千是十萬。
十萬為一億。
此即億千億方名俱胝。
亦俱梨個俱梨方名一不變。
餘皆準此(文)。
疏八(下)雲。
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
是中等數。
洛叉是萬。
俱胝是億。
故光明覺品過一億。
梵本皆雲俱胝故。
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
則俱胝當非也○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文)。
疏三(下光明覺品)雲。
此方黃帝算法數有三等。
謂上中下。
下等數法。
十十變之。
中等百百變之。
上等倍倍變之。
今此三千。
若以小數計有萬億。
今約中數。
從千已上百百變之。
則有百億。
故唐三藏譯為百俱胝。
測公深密記第六雲。
俱胝相傳釋有三種。
一者十萬。
二者百萬。
三者千萬。
由此三千以俱胝數。
或至百數。
或至千數。
或百千。
唐三藏譯是千萬也。
故至百數(文)。
尋雲。
百千百千為俱梨(雲雲)。
此俱梨當千萬為億欤。
章所數等能數(雲雲)。
指事雲。
所數者前百千。
能數者後。
何以故。
數前百千成後百千故○經雲阿僧祇。
阿僧祇名不可量。
如是乃至不可說轉不可說轉名不可說轉轉(文)。
複古雲。
如約俱胝以數物。
則俱胝為能數也。
後數至俱胝。
是等能數也(雲雲)。
此記心。
初俱胝者能數。
後俱胝所數(見)。
爾者與指事相違如何。
答。
折雲。
謂阿僧祇名無數。
餘九即無量無邊無等。
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
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文)。
十大數名目。
新舊二經小異也。
問。
一百重僧祇。
始終二教中何欤。
答。
章始教義(雲雲)。
付之。
玄十五雲。
阿僧祇此雲無數○諸聖教中。
通有四說。
一準俱舍論○二依智論第九。
數過十重已後名阿僧祇。
論雲。
一一名二。
二二名四。
三三名九。
十十名百。
十百名千。
十千名萬。
千萬名億。
千萬億名那由他。
千萬那由他名頻婆。
千萬頻婆名迦他。
過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數三阿僧祇○此約始教說。
三依智論第六。
引此品文。
還有百數。
至阿僧祇等此約終教說。
四依此品。
百數阿僧祇。
始是初數○約圓教辨也(文)。
會雲。
章依始教終門直進。
探玄依始教初門回心教也。
問。
璎珞經所說劫石之僧祇。
始終二教中何乎。
答。
折雲。
若依終教下○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量者。
應同始教之教○若據璎珞經中亦有其數。
如彼經(下卷)雲。
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已下。
取義)。
乃至四十裡石方廣亦然。
以三铢天衣。
人中三年一拂。
此石盡名小劫。
方廣八十裡石。
以梵天三铢衣。
梵天三年一拂。
此石盡名中劫。
方廣八百裡。
以淨居天衣三铢衣。
淨居天三年一拂。
此盡名一大阿僧祇劫(已上。
取義)。
今此教中。
應亦取此。
以數三僧祇(文)。
此記心。
劫石之僧祇。
終教之義(雲雲)。
但探玄依諸聖教出四重僧祇。
别不出劫石。
知劫石芥城等。
寄喻顯百重僧祇時節久遠欤。
問。
章文至一百名僧祇(雲雲)。
旦此僧祇者。
化身之所經欤。
又實報身所經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付報身者。
當章一段之文見。
或雲。
仍此教中就釋迦身。
或何故乃就化身說也等之問答記盡。
今三祇全付化身談之(見)。
是以優婆塞戒經三祇滿佛。
多分同小乘教之三祇滿之佛也。
若依之雲付化身者。
三祇數量。
已始教之終門通終教。
知直進菩薩修行成佛時也雲事。
爾者直進菩薩所經三祇。
何唯約化身哉如何。
答。
一義雲。
雖一百重僧祇直進報佛所經。
約三乘同見故。
僧祇滿佛相似小乘說也。
故章仍教中下。
釋回心教之義也。
問。
三身之因行各别經之欤。
又于一實行之僧祇。
聖三身異說欤。
答。
問。
三身同時成道欤。
為當異時欤。
答。
第十卷同學抄論義也。
有二義。
一同時義。
若不同時者。
佛德不滿。
可前後增減故。
三身章雲。
故成三佛不增不減(文)。
二異時同學抄正義也。
世親攝論雲。
成所作智者。
謂能示現從都史天宮而沒。
乃至涅槃種種佛事皆得自在(文)。
玄贊雲。
果道滿已住知足天。
乃至下生成等正覺(文)。
周記雲。
自在宮中成正覺。
已知化身即下閻浮亦成正覺(文)。
但八相共化身也。
故無三身減之失也(雲雲)。
雖有三身成道同時異時之義。
三祇之修行一行欤。
又自他受用淨土化身。
必同時成。
無八相故知足住天因位所現也。
但玄贊果道滿已者。
果因名道。
又雲等覺位屬果故(雲雲)。
問。
始教心。
百劫修相好(雲雲)。
爾者分僧祇之中假說欤。
僧祇之外立欤。
答。
始教所引優婆塞經與俱舍。
初二僧祇滿佛全同也。
經初祇滿寶頂佛者。
俱舍寶髻佛也。
故折雲。
寶頂即屍棄佛也。
亦雲寶髻(雲雲)。
第二僧祇滿然燈佛。
二教全同也。
第三祇滿。
小乘勝觀佛也。
折雲。
勝觀此即毗婆屍佛也(雲雲)。
大乘者迦葉佛。
小乘百劫滿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