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言。
七住已前名為退分者。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乃至一劫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值惡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今釋。
此經意是權語非實退。
但恐怖初人。
令不慢怠故也(文)。
問。
于恐怖勇猛(雲雲)。
望何位令勇猛欤。
一義雲。
望第七住不退位。
一義雲。
望上位。
章小分見法身(雲雲)。
起信論雲。
發是心故。
則得小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欤。
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亦非業系。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文)。
信成就發心之文也。
論無十方世界之言。
章文取義雲。
十方世界也。
疏下雲。
第三明發心利益○謂十解菩薩此觀門。
見于法界故雲少分見也。
亦可依人空門。
見法身故(文)。
章又依三昧小分見報身(雲雲)。
集雲。
又依下即真如用大中文正雲。
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
以深信真如法故。
小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
無來無去離于分齊。
唯依心現不離真如。
今雲依三昧者。
以四即定故。
其所修解行發心中文(文)。
起信論如所引。
疏下雲。
報中簡比異證○深信真如法小分見者。
十解菩薩等。
依比觀門見真如理。
是相似覺故雲小分○知彼色相乃至離于分齊者。
以見真如異于凡小。
是故得知色相等事性無分别也○攝論中地上見報身者。
彼據證之相應成就處說。
今此地前菩薩小分見者。
以知色境。
但是現識不離真如。
即無分齊故得小分見也。
既非全見故不相違。
但以異于凡小心外取境。
見應化故。
故約唯心小分明見(文)。
問。
于報身色相雲小分見者。
唯約觀解雲見欤。
依觀解深正小分眼見欤。
答。
若約觀解散心觀解。
豈無小分見之義欤。
而章文依三昧見(雲雲)。
知定心上眼見也。
指事雲。
此中言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者。
此非論文。
唯重牒前信成就發心論文意。
續解行發心論文合為一文。
謂前論雲菩薩此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等者。
依三昧得見也。
次其所修以下。
正是解行發心文也。
起信論無依三昧文故。
如是異解。
但集成文義共有所依欤。
問。
終教中可有假立聲聞藏。
何雲終教不似小乘欤。
答。
章先付菩薩行位。
問答不似小乘之義。
假立藏别途事也。
探玄第一雲。
問。
楞伽初地即八地等文頓教義欤。
答。
章文頓教義(雲雲)。
付之。
疏一上如章。
抄三(上)雲。
疏不依位地下○彼經第四先長行雲。
大惠。
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
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頌中有七偈。
後二偈明不立地位雲(自下取義注)。
十地則為初(同證如故)。
初則為八地(同不動故)。
第九則為七(同無生忍故)。
七亦複為八(同無相觀故)。
第二為第三(同信忍故)。
第四為第五(同順忍)。
第三為第六(三惠光與般若同)。
無有何次者(自下全文)。
頌上經文。
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等。
今疏上句。
舉約義同中一句之要。
下句即據理都泯義。
已略正意在于下句(文)。
指事引元曉疏釋與抄。
文異義同也。
問。
付别教位相得相等如何分之欤。
答。
寄位等三門約位。
而第三約行明位之科。
即明行相。
不退如終教。
探玄第四。
以圓同終故。
入位已後。
方說為不退位也(文)。
十二問。
圓教心十信成位欤。
章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雲雲)。
付之。
終教既不成位。
圓教何可立位欤。
是以探玄記雲。
若約寄法即同終教(雲雲)。
答。
一義雲。
寄終教分行位差别之時。
十信行而非位。
若約位滿成佛者。
十信終心作佛故。
十信文又位也。
爾者圓教心。
十信可通二義也。
章經雲在于等者。
經第一菩薩歎德中文也。
是故經中(雲雲)。
賢首品心也。
問。
見聞成金剛種者。
限深信見聞欤。
答。
通不生信樂也(雲雲)。
八經性起品雲。
親近如來見聞。
所修善根皆悉不虛(文)。
又舉喻雲。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穿其身出在于外(文)又雲。
我今告汝。
設有衆生。
見聞于佛。
業障纏覆不生信樂。
亦種善根無空過者。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文)。
疏雲(九上)此明益深。
如來秘密藏經中明。
罵藥服之。
猶能得力。
罵沈燒已還具香氣。
罵佛猶勝敬諸外道○涅槃中喻以毒塗鼓。
欲聞不聞無不死者。
菩薩之名。
起自聞謗之日。
謗尚遠益。
況深信耶。
況解行耶。
況證悟耶。
弘持之者。
勉思此文(文)。
又疏此見聞。
皆通在世滅後釋也。
十三問。
成金剛種之後。
極往幾生開解行之悟欤。
答。
問。
離垢三昧者第十地得欤。
答。
通因滿與果也。
付之。
八經随好品雲。
盧舍那菩薩。
今住離垢三昧。
應當敬念(文)。
又舉天子得益了雲。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文)。
六經又雲。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文)。
探玄第十六雲。
離垢三昧有二。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故。
二約果初。
如此文是将現成佛在此天上住。
此三昧能利衆生令離垢故(文)。
問。
經文未得少分(雲雲)。
釋住此三昧(雲雲)。
相違如何(雲雲)。
集雲。
超法師雲。
由此三昧有兩重。
一因滿所得。
即天子獲者是。
二果滿所得。
約果滿三昧邊。
是故雲未得少分也○解雲。
章含二意現前在前皆通(雲雲。
文)。
超法師釋也。
十四問。
解行位者通三賢十地欤。
答。
雖有異釋。
當章心。
十信終心已去。
至第十地滿解行生可攝也。
付之。
孔目第三雲。
若一乘義。
十信地見聞終心成解行。
十信終心勝進向十解得究竟證。
餘義如别章(文)。
是付圓融分三生也。
疏十(上)雲。
此菩提心為當何位。
善财童子為聖為凡。
古有多釋○賢首雲。
應是善超信行中人。
依圓教宗有三位。
一見聞位。
即是善财。
次前生身見聞。
如是普賢法故。
成解脫分善根。
如前歎德中辨。
二是解行位○如善财此生○三證入生。
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
善财來生是也。
此之一解甚順經宗。
但更有一理。
謂曆位而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文)。
鈔二十(上)雲。
此之一解下。
疏辨順違○但更有下疏正其釋。
以向古釋。
後以違前故。
謂前定三生。
今生但解行而非證入。
乃至後釋即言寄地即是地位。
豈非證入耶。
故今正之。
一時頓具。
即是第三證入生故。
亦成漸頓得交徹故(文)。
即是地位豈非證耶者。
初地已上證入生見。
十五問。
不經三生。
而一生證入機可有之欤。
答。
三聖圓融觀雲。
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圓(文)。
經七十八彌勒贊善财雲。
此長者子。
于一生内。
則能淨佛刹。
則能化衆生(雲雲)。
疏十(下)謂即凡身一生。
亦解行一生(文)。
鈔二十(下)雲。
凡身一生者。
約圓融說。
解行一生者。
約行布說故(文)。
此善财一生也。
一生者今生也。
歎德所說宿習善根也。
十六問。
解行證入之生者隔生欤。
答(雲雲)兩方也。
若雲隔生者。
别教心。
以分段身直至佛果。
圓機何至十地因滿。
可有分段隔生欤。
是以孔目章中。
普莊嚴童子等。
現身成佛之機定。
若依之雲不隔生者。
既雲約報。
若不隔生者。
約報但二生也。
何可雲三生欤。
是以善财童子證果。
新舊二經共在于當來見。
加之大威光太子。
于第三佛所成就普賢行了。
命終生須彌山上天宮見。
何況大威光太子者。
毗盧舍那。
乃往過去之本事也。
知證果在後雲事如何。
答。
善财證果當來者。
三生行布之義相也。
若約圓融實義者。
既初發心時證入了。
又威光太子。
于第三佛所成就普賢行畢。
後作忉利天王。
又詣第四佛所得三昧等(雲雲)。
是即解行生中自在受生之義也。
非解行證入之隔生之義也。
華嚴問答下雲。
又孔目雲。
華嚴經中成佛有五○善财童子。
既現身至普賢菩薩知識。
而彌勒知識言。
當來我成佛時汝見我。
故知。
後生中成佛。
此等且約文相。
據見聞等三位為三生故。
作如是說耳。
約實共皆同。
但以一身中成佛。
言一身者。
法性身。
無别分段等身(文)。
共皆同者。
普莊嚴兜率天子善财童子等。
皆同現身成佛機雲也。
孔目文如下引。
孔目第四雲。
善财一生皆得者。
依華嚴經。
疾得成佛有其五種。
一依勝身。
一生即得。
從見聞位後。
一生至離垢定。
後身即成佛○初義有四。
一依世界性等十世界身輪王之子。
現身成佛。
如寶莊嚴童子等三者。
依閻浮勝功德身。
如善财等。
現身究竟普賢之行。
後生即見佛○二依見聞經生疾克。
如初地中說三時益○三依一時疾得成佛者。
如善财童子。
于知識之處。
一時之間獲普賢法(文)。
自防遺忘集第三雲。
未入地獄已前名見聞生○不離天處。
見佛法身名證入生。
何以故。
天子不改分段身故。
經雲。
少作方便疾得菩提。
斯之謂也(文)。
晉經六十雲。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财言○善男子。
我于彼中壽終下生成正覺時。
汝及文珠師利。
俱得見我(文)。
唐經七十九多分同也。
探玄二十雲。
釋有三義。
一雲。
我當來成佛時。
亦說此花嚴。
彼時亦有文珠善财所說之法故雲也。
二雲。
我成佛時。
汝與文珠。
俱來助我。
宣揚法化。
三為表法。
謂善财何故上于佛會。
但求諸善知識。
而不求佛者。
以善财此生是修因之身未成果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但成果隔因故說當見佛。
以是滿位故。
無仰推等也(文)。
指事雲。
引此文了雲。
案雲。
此三釋中。
今此章解。
當第三釋。
準思可知之。
疏十(下)雲。
俱見我者。
亦有三意。
一俱助化故。
二善财行。
文殊信智成正覺時。
俱證此故。
三者文殊古佛善财當佛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雲俱見(文)。
唐經十一雲。
諸佛子○複有佛出号名稱普聞蓮花眼幢。
是時大威光。
于此命終。
生須彌山上寂靜寶宮天城。
為大天王。
名離垢移德幢。
共諸天衆俱詣佛所聞此經已得三昧。
名普門歡喜藏。
以三昧力。
能入一切法實相海。
獲是益已。
從道場出還歸本處(文)。
疏二(下)雲。
遇第四佛文分為四○二是時下天王就供中二。
先明菩薩行進報處天宮○若結會者。
應雲爾時威光菩薩者。
毗盧舍那是等(文)。
會解記雲。
威光結為功利王(雲雲)。
抄無釋。
疏序雲。
解行在躬一生日曠劫之果(文)抄一(上)雲。
指善财普莊嚴二人也。
會解記釋雲。
而言果之果。
即一生滿足諸行故雲果爾(文)。
錦冠抄第二(上)雲。
疏解行在躬○者。
第二解行益○若爾何言果耶。
答。
理實但是因圓。
以是果因故言果也(文)。
錦冠者。
圓宗文類第二十引之。
問。
三生成道者别教本意欤。
答(雲雲)。
花嚴問答下雲。
問。
見聞等三位普法正位耶。
答。
不也。
但從三乘位。
作如是說耳。
若普法正位即無不位。
一切六道三界。
一切法界法門。
皆無不普法位。
又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
如位法門。
一切行教義等法門皆爾。
可思(文)。
問。
章文約行明位。
乃至謂自分勝進(雲雲)。
爾者今自分勝進者。
通探玄所立七重自分勝進欤。
為當限行相望自分勝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通七種自分勝進者。
既章文約行明位(雲雲)。
知第四行位相望自分勝進也雲事。
若依之雲爾者。
章文此門通前諸位解行。
及以得法分齊說(雲雲)如解釋者。
通七種見雲何。
答(雲雲)。
探玄第二雲。
然此分通說有七重。
一約一行生熟分。
二約二行。
如施行已成後修戒等。
三約二利。
以分四就行位。
以得位為勝進。
五約比證以分。
六約二位。
謂前位已成為自分。
超向後位為勝進。
七就因果。
因成自分。
入果勝進(文)。
複古全引此文。
可通七重見。
集成又同心欤。
委細指複古故。
折雲。
三約行下。
自分即約當位。
勝進分二。
一約趣後位。
二約趣佛果。
此門下此有二義。
初唯上因圓。
謂每得一位。
自分即勝進。
徹于解行諸位也。
及以下。
二徹入果海位。
以此為分齊爾。
如上雲勝進分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文)。
每得一位自分等者。
每一一位得自分體者。
自分也。
勝進通于因圓與極果。
是又可通探玄七重欤。
一義雲。
今約行爾者。
行者指十信。
十信。
成就自分也。
十信終心圓滿諸位解行與極果。
勝進功德也。
故章雲。
此門通前諸位乃至得法等者。
舉勝進分功德也。
凡雲約行者。
自内證也。
内證者。
十信終心作佛故。
不立諸位故雲唯有二也。
故下斷惑章雲。
約行十信終心斷(雲雲)。
探玄三雲。
又此中童子得法是何位者。
義準上下經意有三種成佛。
一約位○十解諸位即成佛○二約行總不依位。
但自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
三約理财一切衆生并已成竟(雲雲)。
大疏四上發心品雲。
通說諸位。
互相收攝。
總有三類。
一以行攝位。
如十信中具一切位。
賢首品說。
二以位攝位○三初心攝終(雲雲)。
此等解釋。
約行明。
位等行者。
限十信行。
不通諸位之行見。
若此約行明。
位科一一位中。
皆攝因果諸位義也雲者。
第一約寄位。
修雲何異欤。
章如普莊嚴乃至約因門示故(雲雲)。
屬約行明位科。
即釋别教之行相。
就中此段。
付上勝進分。
明諸位解行之行相。
若約信滿得位下。
十信終心作佛得果之行相也。
即上得法分齊處也。
普莊嚴等者。
取善财兜率天子等也。
集雲。
其身下二位内行相(文)。
孔目第一雲。
若依一乘圓通之教。
由義自在總别相成故。
無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
但不退已後。
即明得彼普賢之法。
約熟教比之。
即十信滿心已去。
即是其位。
其普賢位中。
七住已前名為退分者。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乃至一劫退菩提心。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值惡知識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今釋。
此經意是權語非實退。
但恐怖初人。
令不慢怠故也(文)。
問。
于恐怖勇猛(雲雲)。
望何位令勇猛欤。
一義雲。
望第七住不退位。
一義雲。
望上位。
章小分見法身(雲雲)。
起信論雲。
發是心故。
則得小分見于法身。
以見法身欤。
随其願力。
能現八種利益衆生○亦非業系。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文)。
信成就發心之文也。
論無十方世界之言。
章文取義雲。
十方世界也。
疏下雲。
第三明發心利益○謂十解菩薩此觀門。
見于法界故雲少分見也。
亦可依人空門。
見法身故(文)。
章又依三昧小分見報身(雲雲)。
集雲。
又依下即真如用大中文正雲。
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
以深信真如法故。
小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
無來無去離于分齊。
唯依心現不離真如。
今雲依三昧者。
以四即定故。
其所修解行發心中文(文)。
起信論如所引。
疏下雲。
報中簡比異證○深信真如法小分見者。
十解菩薩等。
依比觀門見真如理。
是相似覺故雲小分○知彼色相乃至離于分齊者。
以見真如異于凡小。
是故得知色相等事性無分别也○攝論中地上見報身者。
彼據證之相應成就處說。
今此地前菩薩小分見者。
以知色境。
但是現識不離真如。
即無分齊故得小分見也。
既非全見故不相違。
但以異于凡小心外取境。
見應化故。
故約唯心小分明見(文)。
問。
于報身色相雲小分見者。
唯約觀解雲見欤。
依觀解深正小分眼見欤。
答。
若約觀解散心觀解。
豈無小分見之義欤。
而章文依三昧見(雲雲)。
知定心上眼見也。
指事雲。
此中言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見佛報身者。
此非論文。
唯重牒前信成就發心論文意。
續解行發心論文合為一文。
謂前論雲菩薩此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等者。
依三昧得見也。
次其所修以下。
正是解行發心文也。
起信論無依三昧文故。
如是異解。
但集成文義共有所依欤。
問。
終教中可有假立聲聞藏。
何雲終教不似小乘欤。
答。
章先付菩薩行位。
問答不似小乘之義。
假立藏别途事也。
探玄第一雲。
問。
楞伽初地即八地等文頓教義欤。
答。
章文頓教義(雲雲)。
付之。
疏一上如章。
抄三(上)雲。
疏不依位地下○彼經第四先長行雲。
大惠。
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說。
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頌中有七偈。
後二偈明不立地位雲(自下取義注)。
十地則為初(同證如故)。
初則為八地(同不動故)。
第九則為七(同無生忍故)。
七亦複為八(同無相觀故)。
第二為第三(同信忍故)。
第四為第五(同順忍)。
第三為第六(三惠光與般若同)。
無有何次者(自下全文)。
頌上經文。
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等。
今疏上句。
舉約義同中一句之要。
下句即據理都泯義。
已略正意在于下句(文)。
指事引元曉疏釋與抄。
文異義同也。
問。
付别教位相得相等如何分之欤。
答。
寄位等三門約位。
而第三約行明位之科。
即明行相。
不退如終教。
探玄第四。
以圓同終故。
入位已後。
方說為不退位也(文)。
十二問。
圓教心十信成位欤。
章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不同(雲雲)。
付之。
終教既不成位。
圓教何可立位欤。
是以探玄記雲。
若約寄法即同終教(雲雲)。
答。
一義雲。
寄終教分行位差别之時。
十信行而非位。
若約位滿成佛者。
十信終心作佛故。
十信文又位也。
爾者圓教心。
十信可通二義也。
章經雲在于等者。
經第一菩薩歎德中文也。
是故經中(雲雲)。
賢首品心也。
問。
見聞成金剛種者。
限深信見聞欤。
答。
通不生信樂也(雲雲)。
八經性起品雲。
親近如來見聞。
所修善根皆悉不虛(文)。
又舉喻雲。
譬如丈夫食少金剛。
終竟不消。
要穿其身出在于外(文)又雲。
我今告汝。
設有衆生。
見聞于佛。
業障纏覆不生信樂。
亦種善根無空過者。
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文)。
疏雲(九上)此明益深。
如來秘密藏經中明。
罵藥服之。
猶能得力。
罵沈燒已還具香氣。
罵佛猶勝敬諸外道○涅槃中喻以毒塗鼓。
欲聞不聞無不死者。
菩薩之名。
起自聞謗之日。
謗尚遠益。
況深信耶。
況解行耶。
況證悟耶。
弘持之者。
勉思此文(文)。
又疏此見聞。
皆通在世滅後釋也。
十三問。
成金剛種之後。
極往幾生開解行之悟欤。
答。
問。
離垢三昧者第十地得欤。
答。
通因滿與果也。
付之。
八經随好品雲。
盧舍那菩薩。
今住離垢三昧。
應當敬念(文)。
又舉天子得益了雲。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文)。
六經又雲。
猶未能見離垢三昧之少分也(文)。
探玄第十六雲。
離垢三昧有二。
一約因終。
如第十法雲地菩薩所得。
離自二障微細垢故。
二約果初。
如此文是将現成佛在此天上住。
此三昧能利衆生令離垢故(文)。
問。
經文未得少分(雲雲)。
釋住此三昧(雲雲)。
相違如何(雲雲)。
集雲。
超法師雲。
由此三昧有兩重。
一因滿所得。
即天子獲者是。
二果滿所得。
約果滿三昧邊。
是故雲未得少分也○解雲。
章含二意現前在前皆通(雲雲。
文)。
超法師釋也。
十四問。
解行位者通三賢十地欤。
答。
雖有異釋。
當章心。
十信終心已去。
至第十地滿解行生可攝也。
付之。
孔目第三雲。
若一乘義。
十信地見聞終心成解行。
十信終心勝進向十解得究竟證。
餘義如别章(文)。
是付圓融分三生也。
疏十(上)雲。
此菩提心為當何位。
善财童子為聖為凡。
古有多釋○賢首雲。
應是善超信行中人。
依圓教宗有三位。
一見聞位。
即是善财。
次前生身見聞。
如是普賢法故。
成解脫分善根。
如前歎德中辨。
二是解行位○如善财此生○三證入生。
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
善财來生是也。
此之一解甚順經宗。
但更有一理。
謂曆位而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文)。
鈔二十(上)雲。
此之一解下。
疏辨順違○但更有下疏正其釋。
以向古釋。
後以違前故。
謂前定三生。
今生但解行而非證入。
乃至後釋即言寄地即是地位。
豈非證入耶。
故今正之。
一時頓具。
即是第三證入生故。
亦成漸頓得交徹故(文)。
即是地位豈非證耶者。
初地已上證入生見。
十五問。
不經三生。
而一生證入機可有之欤。
答。
三聖圓融觀雲。
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圓(文)。
經七十八彌勒贊善财雲。
此長者子。
于一生内。
則能淨佛刹。
則能化衆生(雲雲)。
疏十(下)謂即凡身一生。
亦解行一生(文)。
鈔二十(下)雲。
凡身一生者。
約圓融說。
解行一生者。
約行布說故(文)。
此善财一生也。
一生者今生也。
歎德所說宿習善根也。
十六問。
解行證入之生者隔生欤。
答(雲雲)兩方也。
若雲隔生者。
别教心。
以分段身直至佛果。
圓機何至十地因滿。
可有分段隔生欤。
是以孔目章中。
普莊嚴童子等。
現身成佛之機定。
若依之雲不隔生者。
既雲約報。
若不隔生者。
約報但二生也。
何可雲三生欤。
是以善财童子證果。
新舊二經共在于當來見。
加之大威光太子。
于第三佛所成就普賢行了。
命終生須彌山上天宮見。
何況大威光太子者。
毗盧舍那。
乃往過去之本事也。
知證果在後雲事如何。
答。
善财證果當來者。
三生行布之義相也。
若約圓融實義者。
既初發心時證入了。
又威光太子。
于第三佛所成就普賢行畢。
後作忉利天王。
又詣第四佛所得三昧等(雲雲)。
是即解行生中自在受生之義也。
非解行證入之隔生之義也。
華嚴問答下雲。
又孔目雲。
華嚴經中成佛有五○善财童子。
既現身至普賢菩薩知識。
而彌勒知識言。
當來我成佛時汝見我。
故知。
後生中成佛。
此等且約文相。
據見聞等三位為三生故。
作如是說耳。
約實共皆同。
但以一身中成佛。
言一身者。
法性身。
無别分段等身(文)。
共皆同者。
普莊嚴兜率天子善财童子等。
皆同現身成佛機雲也。
孔目文如下引。
孔目第四雲。
善财一生皆得者。
依華嚴經。
疾得成佛有其五種。
一依勝身。
一生即得。
從見聞位後。
一生至離垢定。
後身即成佛○初義有四。
一依世界性等十世界身輪王之子。
現身成佛。
如寶莊嚴童子等三者。
依閻浮勝功德身。
如善财等。
現身究竟普賢之行。
後生即見佛○二依見聞經生疾克。
如初地中說三時益○三依一時疾得成佛者。
如善财童子。
于知識之處。
一時之間獲普賢法(文)。
自防遺忘集第三雲。
未入地獄已前名見聞生○不離天處。
見佛法身名證入生。
何以故。
天子不改分段身故。
經雲。
少作方便疾得菩提。
斯之謂也(文)。
晉經六十雲。
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财言○善男子。
我于彼中壽終下生成正覺時。
汝及文珠師利。
俱得見我(文)。
唐經七十九多分同也。
探玄二十雲。
釋有三義。
一雲。
我當來成佛時。
亦說此花嚴。
彼時亦有文珠善财所說之法故雲也。
二雲。
我成佛時。
汝與文珠。
俱來助我。
宣揚法化。
三為表法。
謂善财何故上于佛會。
但求諸善知識。
而不求佛者。
以善财此生是修因之身未成果故。
不至佛所。
非謂不求。
但成果隔因故說當見佛。
以是滿位故。
無仰推等也(文)。
指事雲。
引此文了雲。
案雲。
此三釋中。
今此章解。
當第三釋。
準思可知之。
疏十(下)雲。
俱見我者。
亦有三意。
一俱助化故。
二善财行。
文殊信智成正覺時。
俱證此故。
三者文殊古佛善财當佛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雲俱見(文)。
唐經十一雲。
諸佛子○複有佛出号名稱普聞蓮花眼幢。
是時大威光。
于此命終。
生須彌山上寂靜寶宮天城。
為大天王。
名離垢移德幢。
共諸天衆俱詣佛所聞此經已得三昧。
名普門歡喜藏。
以三昧力。
能入一切法實相海。
獲是益已。
從道場出還歸本處(文)。
疏二(下)雲。
遇第四佛文分為四○二是時下天王就供中二。
先明菩薩行進報處天宮○若結會者。
應雲爾時威光菩薩者。
毗盧舍那是等(文)。
會解記雲。
威光結為功利王(雲雲)。
抄無釋。
疏序雲。
解行在躬一生日曠劫之果(文)抄一(上)雲。
指善财普莊嚴二人也。
會解記釋雲。
而言果之果。
即一生滿足諸行故雲果爾(文)。
錦冠抄第二(上)雲。
疏解行在躬○者。
第二解行益○若爾何言果耶。
答。
理實但是因圓。
以是果因故言果也(文)。
錦冠者。
圓宗文類第二十引之。
問。
三生成道者别教本意欤。
答(雲雲)。
花嚴問答下雲。
問。
見聞等三位普法正位耶。
答。
不也。
但從三乘位。
作如是說耳。
若普法正位即無不位。
一切六道三界。
一切法界法門。
皆無不普法位。
又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
如位法門。
一切行教義等法門皆爾。
可思(文)。
問。
章文約行明位。
乃至謂自分勝進(雲雲)。
爾者今自分勝進者。
通探玄所立七重自分勝進欤。
為當限行相望自分勝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通七種自分勝進者。
既章文約行明位(雲雲)。
知第四行位相望自分勝進也雲事。
若依之雲爾者。
章文此門通前諸位解行。
及以得法分齊說(雲雲)如解釋者。
通七種見雲何。
答(雲雲)。
探玄第二雲。
然此分通說有七重。
一約一行生熟分。
二約二行。
如施行已成後修戒等。
三約二利。
以分四就行位。
以得位為勝進。
五約比證以分。
六約二位。
謂前位已成為自分。
超向後位為勝進。
七就因果。
因成自分。
入果勝進(文)。
複古全引此文。
可通七重見。
集成又同心欤。
委細指複古故。
折雲。
三約行下。
自分即約當位。
勝進分二。
一約趣後位。
二約趣佛果。
此門下此有二義。
初唯上因圓。
謂每得一位。
自分即勝進。
徹于解行諸位也。
及以下。
二徹入果海位。
以此為分齊爾。
如上雲勝進分得一切位及佛地等(文)。
每得一位自分等者。
每一一位得自分體者。
自分也。
勝進通于因圓與極果。
是又可通探玄七重欤。
一義雲。
今約行爾者。
行者指十信。
十信。
成就自分也。
十信終心圓滿諸位解行與極果。
勝進功德也。
故章雲。
此門通前諸位乃至得法等者。
舉勝進分功德也。
凡雲約行者。
自内證也。
内證者。
十信終心作佛故。
不立諸位故雲唯有二也。
故下斷惑章雲。
約行十信終心斷(雲雲)。
探玄三雲。
又此中童子得法是何位者。
義準上下經意有三種成佛。
一約位○十解諸位即成佛○二約行總不依位。
但自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
三約理财一切衆生并已成竟(雲雲)。
大疏四上發心品雲。
通說諸位。
互相收攝。
總有三類。
一以行攝位。
如十信中具一切位。
賢首品說。
二以位攝位○三初心攝終(雲雲)。
此等解釋。
約行明。
位等行者。
限十信行。
不通諸位之行見。
若此約行明。
位科一一位中。
皆攝因果諸位義也雲者。
第一約寄位。
修雲何異欤。
章如普莊嚴乃至約因門示故(雲雲)。
屬約行明位科。
即釋别教之行相。
就中此段。
付上勝進分。
明諸位解行之行相。
若約信滿得位下。
十信終心作佛得果之行相也。
即上得法分齊處也。
普莊嚴等者。
取善财兜率天子等也。
集雲。
其身下二位内行相(文)。
孔目第一雲。
若依一乘圓通之教。
由義自在總别相成故。
無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
但不退已後。
即明得彼普賢之法。
約熟教比之。
即十信滿心已去。
即是其位。
其普賢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