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三)

關燈
難。

     集成答中細科委細也。

    繁故略之。

     起信疏但有生界有盡之中三問。

     折薪義。

    略注大科。

     問若依下付生界有盡問五。

     一阙行成佛難。

     二又諸下佛德有盡盡。

     三如其下自語相違違。

     四又如下損不損非理理。

     五依如下安立無性成四難。

     答若下答。

     一立生界無盡但遮四難。

     二又為下别破初二難二。

     一責佛德有盡難。

     二又若下責阙行成佛難。

     問。

    四難之中何破初二難乎。

    答。

    折雲。

    前四難中。

    今别破前二難者。

    以後二難中。

    自語相違但遮救。

    而已。

    損否違理。

    但立理以行。

    皆總答中之通唯前二難。

    是彼所立正義故。

    今反質破也(文)。

     章佛地論等建立無性事。

    佛地論。

     折雲。

    言佛地論等者。

    等取瑜伽顯揚地持等論(文)。

     十五問。

    于衆生界起增減執者。

    五見中何所攝乎。

    進雲。

    大邪見者(雲雲)。

    付之。

    增減之見。

    即應常斷。

    是以章文。

    斷見減見常見增見等(雲雲)。

    如何。

    答私記義也。

     唯識論第六雲。

    三邪見。

    謗因果作用實事。

    及非四見諸餘邪執(文)。

    私記雲。

    五見中何見乎。

    答。

    是即邪見故。

    章引○付之。

    凡尋增減兩見。

    是計斷常故。

    可邊執見何。

    雲邪見乎。

    答○故俱舍論雲。

    一切妄見皆颠倒。

    轉應名邪見。

    而但撥無名邪見者。

    以過甚故(雲雲)。

    又法花經雲。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雲雲)。

    玄贊釋雲。

    五見名邪見。

    非要撥無方名邪見(雲雲)。

     章是故經雲(雲雲)。

    折雲。

    即不增不減經也。

    即連前所引(雲雲)。

     章又文殊般若經(雲雲)。

    折雲。

    一本二卷題中加摩诃字。

    曼陀羅仙譯○今引初卷中文(雲雲)。

    問。

    衆生界之不增不減。

    唯約理性欤為當如何。

    答。

    約事理共不可有增減也。

    付之。

    且若約事相差别者。

    雖衆生界多。

    漸漸成佛。

    豈無減之義欤。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

    義則有減。

    但未盡故(雲雲)。

    如解釋者。

    可有少分減之義見。

    如何。

    答。

    清涼大師處處解釋者。

    對初教之立一分無性為生界不減之義故。

    終教之中。

    約理性平等之義。

    成立不增不減之義。

    是則為破始教之義。

    專約一理法性許也。

    非許于衆生事相分減之義。

    是以初地十願中。

    說十無盡界。

    謂衆生界。

    虛空界等也。

    衆生界之無盡。

    豈獨約理性乎。

    又普賢十願之中。

    段段皆說衆生界虛空界無盡界之義。

    即衆生依世界。

    世界依虛空。

    虛空無盡故。

    世界無盡也。

    世界無盡故。

    衆生無盡也。

    既衆生事相無盡也。

    全不可有增減之義。

    但義則有減之解釋。

    舉始教相宗宗義也。

    若終教實義。

    約衆生事相。

    許分減之義者。

    豈不堕若有漸損必有終盡之難乎。

    起信論雲。

    虛空無邊故。

    世界無邊。

    世界無邊故。

    衆生無邊。

    衆生無邊故。

    心行差别亦複無邊(雲雲)。

    既無邊也。

    豈約事有增減乎。

    疏一上雲。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

    說一分衆生既不成佛。

    名生界不減(文)。

    又雲。

    一理齊乎。

    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文)。

    抄三(上)雲。

    謂法性既同。

    設一切衆生一時成佛。

    生界不減。

    佛界不增。

    以生佛界即是法性。

    不可以法性增法性。

    喻東方虛空是衆生。

    西方虛空是佛。

    不可以東方虛空添西方虛空。

    全東減西增。

    不增不減經。

    大般若等經。

    皆約一性平等而說(文)。

     唐經十行品雲。

    不增衆生界不減衆生界○何以故。

    菩薩深入衆生界。

    如法界。

    衆生界法界無有二。

    無二法中。

    無增無減(文)。

    疏四(下)雲。

    此文照着。

    而末學之徒。

    但謂一分衆生不成佛故。

    名不減生界。

    深可悲哉(文)。

     抄十一(下)雲。

    疏此文照着末學之徒下。

    結彈法相師。

    已如玄中而雲。

    但謂者。

    然其所三亦有此義。

    但非究竟耳。

    以生界有二義。

    一者性義。

    即衆生是法界義。

    二者分義。

    謂衆生相。

    若依究竟相即同性。

    約理平等。

    但取分義。

    衆生成佛義則有減。

    但未盡故。

    故言無減。

    即少分之義。

    非究竟理故可悲也(文)。

    心雲。

    然其所立亦有此義者。

    法相師。

    亦約理性雖立不增減之義。

    而以此不為究竟盡理之義也。

    約衆生事相。

    以有無性為不減故。

    約事約理義不等故。

    義則有減者。

    約有性故。

    但未盡故者。

    約無性故。

    即少分義者。

    少分減有性。

    少分不減無性雲心也。

    貞元疏第一雲。

    若言一分不成者。

    但是不盡非不減義(文)。

    若依○相即同性者。

    衆生事相。

    自本同性無盡也(為言)亦理平等者。

    亦一法性故平等也(為言)。

     瑜伽别抄(慈恩大師)雲。

    不增不減經雲。

    衆生界不增減。

    不增減者。

    知無有畢竟入涅槃者。

    若有定性入無餘依。

    彼經應雲衆生界減。

    解雲。

    約衆生界理性真如之理無增減故。

    又解。

    彼雲衆生界不增減。

    而不說言衆生不增減。

    界者總說衆生界際。

    非約衆生而說故不相違(文)。

    方抄多同也。

    疏四(下)雲。

    第二征釋中○釋心雲。

    以菩薩深觀生界。

    同于法界無增等故○上句是不異義故雲如也。

    下句是相即義故雲無二○此文照着(雲雲)。

    心雲。

    經衆生界如法界者。

    衆生事相無盡事。

    如法性無盡。

    即譬喻之如也。

    一義雲。

    衆生事相無盡事。

    依無盡之理故也。

    理事相順之義也。

    故事無盡。

    複依法性也。

     行願品别行疏雲。

    三虛空界盡下○準十地經有十無盡界。

    今此有二。

    謂虛空衆生。

    于衆生中。

    開出業惑故成其四。

    衆生無盡。

    一一衆生。

    有多業惑彌顯無盡(文)。

    衆生無盡。

    一一衆生(雲雲)。

    知約事衆生無盡也。

     問。

    虛空喻通事理不增減欤。

    答。

    可通也。

    通事者。

    初地十無盡界。

    并行願品等。

    虛空衆生同無盡故也。

    折引抄三上文了雲。

    問。

    若據上說唯一性平等。

    此約生佛之性說可。

    若約生佛之相豈無增減耶。

    答。

    亦有此義。

    但不可執為了義。

    今約敵對故一向非之。

    若欲取者。

    亦是一義。

    清涼雲。

    以生界有二義○非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