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心。
則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者。
即兩鏡之重重。
與本覺性一者。
即尊容之雙入(文)。
抄十上(須彌頂上偈贊品第三勝惠菩薩處)雲。
疏今此經宗下。
結示正宗○然迷一性而變成外。
外既唯心。
何有非佛。
所變非實故。
說樯壁言無佛性。
以性該相。
無非性矣○如水成波波即是水。
境因心變境不異心。
心若有性境甯非有。
況心與境。
皆即真性。
真性不二。
心境豈乖。
若以性從相。
不妨内外。
若以外境而例于心。
令有覺知。
修行作佛。
即是邪見外道之法。
故須常照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無所惑(矣)。
複古雲。
故知○下。
引證此在非情數中。
即諸法自性也。
在有情數中名涅槃性。
涅槃即所證佛性也。
論文甚明。
或謂令學者遍執。
論文并無此義者誤矣(文)。
章中衆生亦爾(雲雲)。
涅槃經二十七師子孔品雲。
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酪耶。
答言。
我有酪實非酥。
以巧方便寬當得故。
故言有酪。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文)。
章寶性論(釋如來藏經)向說闡提者。
問。
向者指經說時欤。
指論文段欤。
答。
寶性佛性二論。
同釋如來藏經。
顯一性皆成義故。
向者指般若深密。
雲五性教也。
故疏一上雲。
是知。
前來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經。
皆是未說法華之前。
就其長時之定性無性。
非永定永無故。
寶性佛性等論皆說。
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無量時說無佛性。
非謂究竟無清淨性(文)。
章又佛性論。
若爾者雲何者。
次上論廣破無性故雲若爾也。
章謗大乘因一闡提因等者。
大乘即闡提之因也。
長時輪轉等者。
果也。
涅槃經高貴德王品雲。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
即堕三趣故名一闡提(文)。
三趣者三途也。
十四問。
一闡提謗大乘斷善根。
此三類同也可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有差别者。
楞伽經中。
說闡提焚燒一切善根(雲雲)。
涅槃經中。
以斷善根故(雲雲)。
知闡提斷善一體也見。
況當章所引佛性寶性二論。
闡提者謗大乘者也雲。
思經論說相。
闡提等三類。
無诤一體也見。
若雲爾者。
涅槃經現病品。
畢竟死之中。
出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三種人。
是三種人。
亦複如是(雲雲)。
若闡提謗法一體者。
何各别可出乎。
加之西天之境。
始終聞小之輩。
立大乘非佛說義。
既是謗大乘也。
而證果聖人也。
何可名闡提斷善者乎。
爾者闡提等三類各别也見如何。
答。
依元曉大師。
解釋闡提有二種。
一别一闡提。
謂起大邪見斷善根者(雲雲)。
是即斷善謗法具足。
名一闡提。
經論多分。
說此一闡提故。
或謗大乘斷善根等也。
二通一闡提。
謂未發大信。
乃至小乘四果。
皆入闡提位(雲雲)。
是雖名闡提。
未必斷善謗法。
爾者畢竟死中。
謗大乘者。
别一闡提。
一闡提者。
通一闡提欤。
又探玄第一釋皆正非機雲。
如提婆達多一闡提須(雲雲)。
爾者提婆闡提聞。
而提婆不斷善人(雲雲)。
此等異義期後勘。
先今章。
一闡提者。
必謗法斷善義也。
又大乘非佛說等之小執輩。
依元曉師者。
通一闡提也。
不可攝。
今章别一闡提也。
元曉大師金剛三昧論(如上引)。
瑜伽略纂雲。
阿颠底迦。
畢竟之人。
一闡提迦有種性者。
對法論說二俱斷善(文)。
遁倫記亦同之。
栖複師要集引安國法師義雲。
善有二。
一者有為善。
二者無為善。
今斷有為。
有為複二。
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
今斷有漏。
有漏善中複有二種。
一福分善。
二解脫善。
今斷福分善。
解脫分善中複有二種。
一加行善。
二生得善。
今此斷者。
唯斷生得善。
生得善亦二。
一種子。
二現行。
今唯斷現行。
問。
經雲斷一切世間佛種。
如何通會。
答。
據斷種用全不生現行。
非斷種體亦不相違。
現行有三。
一自性善。
謂善十一。
二相應善。
謂與信等相應心心所遍行等。
三起善。
謂身語色聲。
今起邪見三善皆斷(文)。
瑜伽第一雲。
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應相續。
名斷善根。
非由永拔彼種子故(文)。
對法第一雲。
唯欲界上上品邪見。
能斷善根非铢故(文)。
問。
斷善者必經無量時欤。
答。
從法師百法顯融抄中。
現生續善。
當生續善。
現當不續。
經長時等之四句。
可見之。
但今論雲依無量時(雲雲)。
又大疏長時定性無性(雲雲)。
爾者現當續善等之類者。
不可雲一闡提欤。
章離有離無故(文)。
折雲。
由前論廣破小乘執有執無。
今明佛性衆生本有。
離前有無之執(雲雲)。
章三者失同外道等(雲雲)。
佛性論第一(取義)。
一無窮過失。
無因而立定無故。
二不平等過失。
如謂石女兩兒一白一黑。
不平等者。
不相應雲事欤。
無因為論故。
三者失同外道(雲雲)。
破薩婆多等無佛性之執。
可見論。
佛性有無了不了事。
佛性論第二雲。
言有性者。
是名了說。
言無性者。
是不了說(文)。
生佛增減等問答科。
義苑義。
但略細科注大段。
問若依下二。
初問七。
一衆生有盡難。
二若如下後佛無化化。
三所化無下行阙成佛佛。
四又諸下佛德有盡盡。
五如其下自語有盡盡。
六又如下損不損非理理。
七依如下總指六難立無性。
二答七。
初答生界有盡難。
二設避下答損不損非理難。
三又文下答後佛無化化。
四何以下答自語相違違。
五又為下答佛德有盡盡。
六又若下答利化行阙阙。
七是故下避失成非。
複古。
集成義多同小異。
問若下問三。
初生界有盡問三。
初生界有盡難。
二若如下行阙成佛佛。
三又諸下佛德有盡盡。
二如其下生界無盡問。
三依如下無性善成問。
答若下答二。
初總通諸妨。
二又為下委破餘
則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者。
即兩鏡之重重。
與本覺性一者。
即尊容之雙入(文)。
抄十上(須彌頂上偈贊品第三勝惠菩薩處)雲。
疏今此經宗下。
結示正宗○然迷一性而變成外。
外既唯心。
何有非佛。
所變非實故。
說樯壁言無佛性。
以性該相。
無非性矣○如水成波波即是水。
境因心變境不異心。
心若有性境甯非有。
況心與境。
皆即真性。
真性不二。
心境豈乖。
若以性從相。
不妨内外。
若以外境而例于心。
令有覺知。
修行作佛。
即是邪見外道之法。
故須常照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無所惑(矣)。
複古雲。
故知○下。
引證此在非情數中。
即諸法自性也。
在有情數中名涅槃性。
涅槃即所證佛性也。
論文甚明。
或謂令學者遍執。
論文并無此義者誤矣(文)。
章中衆生亦爾(雲雲)。
涅槃經二十七師子孔品雲。
善男子。
譬如有人家有乳酪。
有人問言。
汝有酪耶。
答言。
我有酪實非酥。
以巧方便寬當得故。
故言有酪。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文)。
章寶性論(釋如來藏經)向說闡提者。
問。
向者指經說時欤。
指論文段欤。
答。
寶性佛性二論。
同釋如來藏經。
顯一性皆成義故。
向者指般若深密。
雲五性教也。
故疏一上雲。
是知。
前來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經。
皆是未說法華之前。
就其長時之定性無性。
非永定永無故。
寶性佛性等論皆說。
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無量時說無佛性。
非謂究竟無清淨性(文)。
章又佛性論。
若爾者雲何者。
次上論廣破無性故雲若爾也。
章謗大乘因一闡提因等者。
大乘即闡提之因也。
長時輪轉等者。
果也。
涅槃經高貴德王品雲。
以不自信有佛性故。
即堕三趣故名一闡提(文)。
三趣者三途也。
十四問。
一闡提謗大乘斷善根。
此三類同也可雲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有差别者。
楞伽經中。
說闡提焚燒一切善根(雲雲)。
涅槃經中。
以斷善根故(雲雲)。
知闡提斷善一體也見。
況當章所引佛性寶性二論。
闡提者謗大乘者也雲。
思經論說相。
闡提等三類。
無诤一體也見。
若雲爾者。
涅槃經現病品。
畢竟死之中。
出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三種人。
是三種人。
亦複如是(雲雲)。
若闡提謗法一體者。
何各别可出乎。
加之西天之境。
始終聞小之輩。
立大乘非佛說義。
既是謗大乘也。
而證果聖人也。
何可名闡提斷善者乎。
爾者闡提等三類各别也見如何。
答。
依元曉大師。
解釋闡提有二種。
一别一闡提。
謂起大邪見斷善根者(雲雲)。
是即斷善謗法具足。
名一闡提。
經論多分。
說此一闡提故。
或謗大乘斷善根等也。
二通一闡提。
謂未發大信。
乃至小乘四果。
皆入闡提位(雲雲)。
是雖名闡提。
未必斷善謗法。
爾者畢竟死中。
謗大乘者。
别一闡提。
一闡提者。
通一闡提欤。
又探玄第一釋皆正非機雲。
如提婆達多一闡提須(雲雲)。
爾者提婆闡提聞。
而提婆不斷善人(雲雲)。
此等異義期後勘。
先今章。
一闡提者。
必謗法斷善義也。
又大乘非佛說等之小執輩。
依元曉師者。
通一闡提也。
不可攝。
今章别一闡提也。
元曉大師金剛三昧論(如上引)。
瑜伽略纂雲。
阿颠底迦。
畢竟之人。
一闡提迦有種性者。
對法論說二俱斷善(文)。
遁倫記亦同之。
栖複師要集引安國法師義雲。
善有二。
一者有為善。
二者無為善。
今斷有為。
有為複二。
一者有漏。
二者無漏。
今斷有漏。
有漏善中複有二種。
一福分善。
二解脫善。
今斷福分善。
解脫分善中複有二種。
一加行善。
二生得善。
今此斷者。
唯斷生得善。
生得善亦二。
一種子。
二現行。
今唯斷現行。
問。
經雲斷一切世間佛種。
如何通會。
答。
據斷種用全不生現行。
非斷種體亦不相違。
現行有三。
一自性善。
謂善十一。
二相應善。
謂與信等相應心心所遍行等。
三起善。
謂身語色聲。
今起邪見三善皆斷(文)。
瑜伽第一雲。
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應相續。
名斷善根。
非由永拔彼種子故(文)。
對法第一雲。
唯欲界上上品邪見。
能斷善根非铢故(文)。
問。
斷善者必經無量時欤。
答。
從法師百法顯融抄中。
現生續善。
當生續善。
現當不續。
經長時等之四句。
可見之。
但今論雲依無量時(雲雲)。
又大疏長時定性無性(雲雲)。
爾者現當續善等之類者。
不可雲一闡提欤。
章離有離無故(文)。
折雲。
由前論廣破小乘執有執無。
今明佛性衆生本有。
離前有無之執(雲雲)。
章三者失同外道等(雲雲)。
佛性論第一(取義)。
一無窮過失。
無因而立定無故。
二不平等過失。
如謂石女兩兒一白一黑。
不平等者。
不相應雲事欤。
無因為論故。
三者失同外道(雲雲)。
破薩婆多等無佛性之執。
可見論。
佛性有無了不了事。
佛性論第二雲。
言有性者。
是名了說。
言無性者。
是不了說(文)。
生佛增減等問答科。
義苑義。
但略細科注大段。
問若依下二。
初問七。
一衆生有盡難。
二若如下後佛無化化。
三所化無下行阙成佛佛。
四又諸下佛德有盡盡。
五如其下自語有盡盡。
六又如下損不損非理理。
七依如下總指六難立無性。
二答七。
初答生界有盡難。
二設避下答損不損非理難。
三又文下答後佛無化化。
四何以下答自語相違違。
五又為下答佛德有盡盡。
六又若下答利化行阙阙。
七是故下避失成非。
複古。
集成義多同小異。
問若下問三。
初生界有盡問三。
初生界有盡難。
二若如下行阙成佛佛。
三又諸下佛德有盡盡。
二如其下生界無盡問。
三依如下無性善成問。
答若下答二。
初總通諸妨。
二又為下委破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