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種性義下。
十三。
終教已上佛性遍非情欤。
十四。
闡提謗大乘斷善三類同異。
十五。
生佛二界下增減。
十六。
同教主伴。
十七。
六決定。
已下終教。
十三問。
終教心佛性遍非情欤。
答。
章遍一切衆生。
除草木等(雲雲)。
付之。
既雲真如性中立種性(雲雲)。
真如之體豈不遍非情乎。
答。
異義往往。
隻可任高祖定判也。
唐經三十第八真如相回向中。
說真如之百門德。
第九十六德雲。
無有少法而能懷亂。
令其少分無非覺悟(文)。
大疏五(下)雲。
九十六雲○無非覺悟者。
如遍非情。
則有少分非是覺悟。
況經雲。
佛性除于瓦石。
論雲。
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
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
明知。
非情非有覺性。
故應釋言以性從緣。
則情非情異。
為性亦殊。
如涅槃等。
泯緣從性。
則非覺不覺。
本絕百非。
言亡四句。
若二性互融。
則無非覺悟。
起信雲。
以色性即智性故。
說名智身。
遍一切處。
此既二相相性即緣複即性故。
無少分非覺悟者。
況心為總相。
又融攝重重哉。
抄十二(下)雲。
九十六雲下○就此段疏文。
為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
就許此義。
自有淺深。
一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枭鏡屃塊以成于子情變非情。
非情變情。
斯為邪見。
不異外道。
衆生計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
若說無情同一性故。
則稍近宗亦須得意。
彼本文意。
約于真如自體遍故。
真實之性無有二。
故涅槃經說。
第一義空為佛性。
故一切法中有安樂性。
攝境從心。
無非心故。
色性智性體無二故。
如是等文。
諸經具有。
今謂此釋太即大過。
失情無情。
懷于性相。
若以涅槃第一義空該通心境。
涅槃何以揀于瓦礫言無性耶。
廣如别破。
今直顯正義。
謂性與相非一非異。
情與非情亦非一異。
故應釋言以性從緣等。
一如涅槃者。
揀去牆壁瓦礫等故。
二無覺不覺者。
真性之中無心境故。
三無非覺悟。
以無情性融覺性故(文)。
問。
圓教心非情可覺性乎。
答。
有情之覺性。
融非情之相故。
下章種性甚深。
通依及正(雲雲)。
玄記第十六。
佛性及性起。
皆通依正雲也。
難雲。
若性相相融之義者。
終教既事理無礙之宗也。
佛性豈不通非情乎。
故知圓教心。
直非情可有覺性也。
故密宗非情有性之義立(雲雲)。
如何。
答。
且他宗異義不能委細。
自宗處處解釋。
圓教心。
以性融相之外。
不許直有覺性也。
故依性起品。
如來成正覺時。
悉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入涅槃經文。
釋一成一切成之義。
鈔十九(上)雲。
約性即一真法界。
二約相即無盡事法。
三性相交徹。
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今經正約第四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成皆成。
謂以佛之淨性。
融生之染。
以佛之一性。
融生之多人之多染。
生随一真性。
皆如于佛。
已成佛竟。
非唯有情。
會萬類相融為佛體。
無不皆成○頓教多同約性四門。
終教即同性相交徹○由此有雲。
無情成佛。
是約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融無情相。
以無情相随性。
融同有情之相故。
說無情有成佛義。
若以無情不成佛義。
融情之相。
亦得說言諸佛衆生不成佛也○故說一成一切成也。
非謂無情亦有覺性。
同情成佛。
若許此成。
則能修因無情變情。
情變無情。
假同邪見(文)。
有雲者。
餘師釋欤。
雖然衆生引用之。
知一同之義也。
又上疏五下釋。
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等釋。
終教之義也。
泯緣從性者。
頓教之義。
性相相融者。
圓教之義也。
此等解釋。
皆約性相相融也。
玄記皆通依正之釋。
因果依正等。
融佛果解釋也。
有重重問答。
委細可見。
但終教。
以真妄和合之緣起為宗故。
成以性從緣差别之義。
圓教依法性融通。
情非情之相融即故。
覺性融通非情也。
抄十九上有雲者誰人乎。
探玄第十六雲。
八通局門者。
問。
此性起唯據佛果。
何故下文菩薩自知身中有性起菩提。
一切衆生心亦爾。
答。
若三乘教衆生心中。
但有因性無果用相。
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衆生界。
是故衆生心中亦有果相○問。
既局佛果。
何故下文通一切法。
答。
若三乘教。
真如之性。
通情非情。
開覺佛性。
唯局有情故。
涅槃雲○若圓教中。
佛性及性起。
皆通依正。
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間○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文)。
章智論白石等(雲雲)。
集雲。
智論三十六雲。
法性名為本分種。
如黃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銀性。
如是一切世間法中。
皆有涅槃性。
諸佛賢聖。
以智惠方便持戒禅定。
教化引導。
令得是涅槃法性(文)。
尋雲。
若如所引文者。
智論心。
在非情名法性。
在有情名佛性。
而法性名為本分種(雲雲)。
智非情上。
談真如見。
又一切世間法中。
皆有涅槃性(雲雲)。
世間法中者。
專指非情見。
爾者何證有情佛性之義乎。
答。
一義雲。
諸佛菩薩。
令得是涅槃法性等(雲雲)。
知以真如之法體。
約衆生名涅槃法性也。
但名法性等。
真如之體。
通情非情之義也。
諸佛賢聖令得涅槃等。
佛性義也。
智論文可勘。
疏一下(釋題目處)雲。
第十泯同平等者。
餘曾瑩兩面鏡。
鑒一盞燈。
置一尊容。
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
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
心中悟無盡之境。
境上了難思之心。
心境重重智照斯在。
又即以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
皆取之不可得。
則心境兩亡。
照之不可窮。
則理智交徹。
心境既爾。
境境相望心心互研(文)。
抄五(上)雲。
一鏡喻境。
一鏡喻心。
燈喻本智○言本智雙入者。
智性色性本無二故。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
故此智性入心入境。
言心境重重者。
合兩面互照○以本智為能照。
心境皆所照○疏又即心可境界之佛下。
第二取兩鏡及一尊容。
以合尊容喻真佛故。
今人隻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
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
今明以如為佛。
心境皆如。
心如即佛。
境如焉非。
又心有心性。
心能作佛。
境有心性。
安不作佛。
以心收境。
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
以境收
十三。
終教已上佛性遍非情欤。
十四。
闡提謗大乘斷善三類同異。
十五。
生佛二界下增減。
十六。
同教主伴。
十七。
六決定。
已下終教。
十三問。
終教心佛性遍非情欤。
答。
章遍一切衆生。
除草木等(雲雲)。
付之。
既雲真如性中立種性(雲雲)。
真如之體豈不遍非情乎。
答。
異義往往。
隻可任高祖定判也。
唐經三十第八真如相回向中。
說真如之百門德。
第九十六德雲。
無有少法而能懷亂。
令其少分無非覺悟(文)。
大疏五(下)雲。
九十六雲○無非覺悟者。
如遍非情。
則有少分非是覺悟。
況經雲。
佛性除于瓦石。
論雲。
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
在有情數中名為佛性。
明知。
非情非有覺性。
故應釋言以性從緣。
則情非情異。
為性亦殊。
如涅槃等。
泯緣從性。
則非覺不覺。
本絕百非。
言亡四句。
若二性互融。
則無非覺悟。
起信雲。
以色性即智性故。
說名智身。
遍一切處。
此既二相相性即緣複即性故。
無少分非覺悟者。
況心為總相。
又融攝重重哉。
抄十二(下)雲。
九十六雲下○就此段疏文。
為遮妄執一切無情有佛性義。
就許此義。
自有淺深。
一謂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枭鏡屃塊以成于子情變非情。
非情變情。
斯為邪見。
不異外道。
衆生計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
若說無情同一性故。
則稍近宗亦須得意。
彼本文意。
約于真如自體遍故。
真實之性無有二。
故涅槃經說。
第一義空為佛性。
故一切法中有安樂性。
攝境從心。
無非心故。
色性智性體無二故。
如是等文。
諸經具有。
今謂此釋太即大過。
失情無情。
懷于性相。
若以涅槃第一義空該通心境。
涅槃何以揀于瓦礫言無性耶。
廣如别破。
今直顯正義。
謂性與相非一非異。
情與非情亦非一異。
故應釋言以性從緣等。
一如涅槃者。
揀去牆壁瓦礫等故。
二無覺不覺者。
真性之中無心境故。
三無非覺悟。
以無情性融覺性故(文)。
問。
圓教心非情可覺性乎。
答。
有情之覺性。
融非情之相故。
下章種性甚深。
通依及正(雲雲)。
玄記第十六。
佛性及性起。
皆通依正雲也。
難雲。
若性相相融之義者。
終教既事理無礙之宗也。
佛性豈不通非情乎。
故知圓教心。
直非情可有覺性也。
故密宗非情有性之義立(雲雲)。
如何。
答。
且他宗異義不能委細。
自宗處處解釋。
圓教心。
以性融相之外。
不許直有覺性也。
故依性起品。
如來成正覺時。
悉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入涅槃經文。
釋一成一切成之義。
鈔十九(上)雲。
約性即一真法界。
二約相即無盡事法。
三性相交徹。
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今經正約第四以性融相。
一成一切成皆成。
謂以佛之淨性。
融生之染。
以佛之一性。
融生之多人之多染。
生随一真性。
皆如于佛。
已成佛竟。
非唯有情。
會萬類相融為佛體。
無不皆成○頓教多同約性四門。
終教即同性相交徹○由此有雲。
無情成佛。
是約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融無情相。
以無情相随性。
融同有情之相故。
說無情有成佛義。
若以無情不成佛義。
融情之相。
亦得說言諸佛衆生不成佛也○故說一成一切成也。
非謂無情亦有覺性。
同情成佛。
若許此成。
則能修因無情變情。
情變無情。
假同邪見(文)。
有雲者。
餘師釋欤。
雖然衆生引用之。
知一同之義也。
又上疏五下釋。
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等釋。
終教之義也。
泯緣從性者。
頓教之義。
性相相融者。
圓教之義也。
此等解釋。
皆約性相相融也。
玄記皆通依正之釋。
因果依正等。
融佛果解釋也。
有重重問答。
委細可見。
但終教。
以真妄和合之緣起為宗故。
成以性從緣差别之義。
圓教依法性融通。
情非情之相融即故。
覺性融通非情也。
抄十九上有雲者誰人乎。
探玄第十六雲。
八通局門者。
問。
此性起唯據佛果。
何故下文菩薩自知身中有性起菩提。
一切衆生心亦爾。
答。
若三乘教衆生心中。
但有因性無果用相。
此圓教中盧舍那果法該衆生界。
是故衆生心中亦有果相○問。
既局佛果。
何故下文通一切法。
答。
若三乘教。
真如之性。
通情非情。
開覺佛性。
唯局有情故。
涅槃雲○若圓教中。
佛性及性起。
皆通依正。
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間○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文)。
章智論白石等(雲雲)。
集雲。
智論三十六雲。
法性名為本分種。
如黃石中有金性。
白石中有銀性。
如是一切世間法中。
皆有涅槃性。
諸佛賢聖。
以智惠方便持戒禅定。
教化引導。
令得是涅槃法性(文)。
尋雲。
若如所引文者。
智論心。
在非情名法性。
在有情名佛性。
而法性名為本分種(雲雲)。
智非情上。
談真如見。
又一切世間法中。
皆有涅槃性(雲雲)。
世間法中者。
專指非情見。
爾者何證有情佛性之義乎。
答。
一義雲。
諸佛菩薩。
令得是涅槃法性等(雲雲)。
知以真如之法體。
約衆生名涅槃法性也。
但名法性等。
真如之體。
通情非情之義也。
諸佛賢聖令得涅槃等。
佛性義也。
智論文可勘。
疏一下(釋題目處)雲。
第十泯同平等者。
餘曾瑩兩面鏡。
鑒一盞燈。
置一尊容。
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
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
心中悟無盡之境。
境上了難思之心。
心境重重智照斯在。
又即以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
皆取之不可得。
則心境兩亡。
照之不可窮。
則理智交徹。
心境既爾。
境境相望心心互研(文)。
抄五(上)雲。
一鏡喻境。
一鏡喻心。
燈喻本智○言本智雙入者。
智性色性本無二故。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
故此智性入心入境。
言心境重重者。
合兩面互照○以本智為能照。
心境皆所照○疏又即心可境界之佛下。
第二取兩鏡及一尊容。
以合尊容喻真佛故。
今人隻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
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
今明以如為佛。
心境皆如。
心如即佛。
境如焉非。
又心有心性。
心能作佛。
境有心性。
安不作佛。
以心收境。
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
以境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