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二)

關燈
種性義上。

     一。

    不動種性聲聞三品有無。

     二。

    小乘教多人佛性有無。

     三。

    六處殊勝。

     四。

    習種性漏無漏。

     五。

    始教本覺解性。

     六。

    具種性者性習二性。

     七。

    瑜伽性習二性同時。

     八。

    堪任位。

     九。

    經論二種性同異。

     十。

    習種性位分。

     十一。

    新熏五性位分。

     十二。

    新熏不定性。

     種性義。

     抄三上雲。

    佛種從緣起者。

    然有二義。

    一約因種。

    因種即正因佛性○體因曰性相似名種故。

    開中雲。

    如稻自生稻不生餘谷此屬性也。

    萠幹花粒其類無差。

    此屬種。

    二果種性。

    開中雲。

    佛報唯佛其理不差。

    即性義也。

    說法度人類皆相似。

    此種義也。

    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

    雲從緣起(文)。

    三乘之種性得名。

    準例之。

     退思等六種性。

     俱舍論二十五雲。

    言退法者。

    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等。

    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

    恒思自害。

    言護法者。

    謂于所得喜自防護。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

    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

    堪達法者。

    彼性堪能好修陳根。

    速達不動。

    不動法者。

    彼必無退。

    此六種性。

    先學位中。

    初二阙恒時及尊重加行。

    由根有異故有差别。

    第三唯有恒時加行。

    第四唯有尊重加行。

    第五具二。

    而是鈍根。

    第六利根。

    具二加行。

    退法種姓非必定退。

    乃至堪達非必能達。

    但約容有建立此名故。

    六羅漢通三處界有(文)。

     付退有種果。

    退法無種姓退。

    不動姓無種果退故。

    中間四種有種姓退。

    果退通前五種姓。

     頌曰。

    四從種姓退五從果非先者。

    退付論雲。

    學無學道所成堅故○世出世道所成堅故○若住此位後修練根。

    所得思等四種種姓。

    彼從此姓容有退理。

    二先位中住思等姓。

    必亦無退。

    此所得果。

    唯先法有果退義○是故定無退預流果(文)。

     問。

    于何位立六種姓耶。

    答。

    雖通凡聖。

    小乘教心。

    依修得定性故。

    無學為本。

    通諸位也。

    于解脫分位。

    初修得也。

    俱舍論二十五雲。

    學異生亦六。

    練根非見道。

    論曰。

    有學異生種姓亦六。

    六種應果彼為先故(文)。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文)。

     寶師釋。

    一切衆生法爾心中有六種姓(文)。

    但六足論中。

    立有涅槃性無涅槃性人故。

    薩婆多心。

    立無性有情欤(雲)。

    俱舍論義(雲雲)。

    可尋之。

     光二十五雲。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

    謂退種姓乃至不動種姓(文)。

     一。

    問。

    不動性聲聞可有上中下三品耶。

    答。

    舍利弗既下品也。

    不可有三品。

    付之。

    清涼大師解釋中。

    付不動性聲聞可有三品(見)。

    如何。

    答。

    抄十三上釋欤。

    彼付一乘悟入。

    分上中下三根。

    非小乘三根。

    不可準例也。

    疏五(下)第九回向處者。

    一根知一切根。

    此有二義。

    一約理融。

    二約事别。

    謂如一人有多乘根性。

    一一乘中有無量品。

    如聲聞中。

    有信行法行等。

    此二通有退思護住等上中下根。

    随于一品。

    複有信等種種善根之異(文)。

     抄十三(上)雲。

    言此二通有退思護住等者。

    信行至羅漢有前五。

    見至羅漢為不動等。

    即等取湛達不動。

    就前五中。

    自有上中下。

    據法花中。

    則不動羅漢。

    亦有上中下三根。

    聲聞悟不同故。

    五百千二百亦稱下故(文)。

     問。

    法花三因聲聞皆悉不動性欤。

    答。

    又十三(上)引俱舍二十五。

    釋六種姓。

    文義同俱舍故。

    不繁引。

    退(下下)思(下中)護(下上)住(中下)堪達(中中)練根不動(中下)本來不動(上下)鄰喻(上中)佛(上上)婆娑二十五義折所引。

     二。

    問。

    小乘教心。

    可有多人同時有佛性之義耶。

    進雲。

    章文說佛一人有佛種性(雲雲)。

    付之。

    彌勒菩薩補處菩薩也雲事。

    阿含經所說也。

    豈無佛性耶。

    又準佛性論。

    分别部。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見)。

    加之探玄記中。

    釋俱舍論一切菩薩坐金剛座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者。

    賢劫千菩薩(雲雲。

    文)。

    既同劫中有千菩薩(見)。

    何況入大乘論中。

    引阿含經。

    六十菩薩同時成佛雲。

    雲何。

    答。

    佛性限佛人者。

    且約薩婆多宗。

    同時多佛不成之義也。

    唐朝盛流布宗故。

    小乘教者。

    多分出薩婆多義也。

    若依薩婆多意者。

    縱雖有多人佛性之義。

    約成佛唯一人之義邊故。

    釋說佛一人有佛種姓也。

    次分别部者。

    以三乘空理名佛性。

    必非如來性欤。

    又部計既别也。

    可有多人佛性多佛并成之義欤。

    賢劫千菩薩等釋。

    且小乘教中。

    唯無七佛不立三劫三千之佛雲事。

    肝要抄論義也。

    縱七佛千佛無多佛并成之義故。

    雲一人有佛性也。

    次入大乘論。

     尋雲。

    小乘教心。

    佛性者性得修得中何耶。

     要問(下)雲。

    若依毗昙薩婆多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

    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文)。

     章說佛一人有佛種性。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雲雲)。

     佛性論第一雲。

    小乘諸部解執不同。

    若依分别部說。

    一切凡聖衆生。

    悉以空為其本。

    所以凡聖衆生。

    皆從空出故。

    空是佛性。

    佛性者即大涅槃。

    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

    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分别衆生凡有三種。

    一定無佛性。

    永不得涅槃。

    是一闡提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

    若修時即得。

    不修不得。

    是賢善共位以上人故。

    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

    一聲聞。

    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第一法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

    十回向以上。

    是不退位得于佛性(文)。

     入大乘論下卷雲。

    問。

    如佛所說。

    一世界中無二佛出。

    雲何菩薩見十世界○塵數諸佛。

    答曰。

    諸佛說言。

    一世界中無二佛者。

    為彼鈍根小心衆生。

    不為利根大心者說。

    如阿含拈樹法輪及餘諸經。

    說是經時。

    有六十比丘。

    漏盡意解。

    俱得阿羅漢果。

    菩薩亦然。

    功行齊等。

    同時成佛。

    當知。

    十方無量諸佛。

    而汝經中自作此說。

    況摩诃衍。

    辨明說佛無量無邊(文)。

     今阿含中同時成佛者。

    說分别部等餘部之義欤。

    又如四種賴耶。

    雖不立小乘中。

    自大乘檢之欤。

     要問(上)雲。

    依小乘教。

    于一時中。

    但菩薩一人慈悲愛行。

    依三十四心次第作佛。

    餘見行者。

    并不作佛。

    但得二種涅槃。

    住無餘也(文)。

     又雲。

    依小乘教。

    但一人成佛。

    若餘人成佛。

    前後不同時。

    若教化有情。

    後時作佛。

    由無十方佛故。

     問。

    小乘教心。

    可有佛德無盡之義耶。

    答。

    章于佛功德。

    不說盡未來際(雲雲)。

    付之。

    宗輪論中。

    大衆部出世部一說部等之計釋。

    佛身無邊佛壽無量(文)。

     基師疏。

    佛聲無量也。

    雙林入滅等。

    皆化現也(雲雲)。

    取義。

    抄批一上。

    引真谛疏雲。

    大衆部。

    依用花嚴·涅槃·金光等大乘經(雲雲)。

    取義如何。

    答。

    是亦薩婆多一義。

    部别不同。

    不及和會欤。

     章五種性(等文)抄三(上)雲。

    若立五性為了。

    則三乘為了之義自彰。

    以有聲聞緣覺二定性故。

    則成二乘。

    有菩薩性成菩薩乘。

    不定性人通成三乘。

    無種性人。

    三所不攝。

    則人天乘收也。

     章顯揚論五種道理事。

    顯揚第二十雲。

    問。

    雲何種性差别五種道理。

    答○雲何一切界差别可得故。

    謂佛所說諸有情界有種種。

    非一有情界。

    有下劣勝妙有情界。

    有聲聞乘等般涅槃種性有情界。

    雲何無根有情不應理故。

    謂不可說。

    由此道理。

    亦應得有無根有情。

    何以故。

    以無根者。

    外地等非有情故。

    雲何同類譬喻不應理故。

    謂不應言。

    如刹帝利非刹帝利等種類可轉。

    及那落非那落迦等趣性可轉。

    如是般涅槃不般涅槃種性。

    亦應可轉。

    何以故。

    刹帝等及那落迦等。

    具足一切種類界性及諸趣界性故。

    般涅槃不般涅槃種種性。

    更互相違故。

    彼若無有諸界性者。

    彼應畢竟不可回轉○雲何異類譬喻不應理故謂不可說。

    如于彼彼地方所。

    或先有彼彼金銀銅鐵鹽等物類種性。

    後便無有。

    或先無後有。

    如是般涅槃法種性。

    亦應先有後無。

    先無後有。

    何以故。

    若有此理順解脫分應空無果。

    是故異類譬喻亦不應理。

    雲何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

    不應理故。

    不應言于現在生雖非般涅槃法。

    于後生中複可轉為般涅槃法。

    何以故。

    無般涅槃種性法故。

    又若于此生。

    先已積順解脫分善根。

    何故不名般涅槃法。

    若于此生。

    都無積集順解脫分善根。

    雲何後生能般涅槃。

    是故定有非般涅槃種性有情(文)。

    樞要(上)引瑜伽六十七。

    付無性有情。

    有五難六答。

    與顯揚多分同也。

    但顯揚五種道理。

    遮難成義。

    瑜伽具問答。

    一說無疑起難教理并違答。

    是一切界差别可得義也。

    二有情無根難。

    假說非例答。

    三說諸界互轉難。

    非喻乖理答。

    四應具諸界難。

    互喻無别答。

    此三四問答。

    同類譬喻不應理故。

    付分之。

    五無應轉有難。

    五背法不齊答。

    六縱轉不成答。

    此一難二答。

    異類譬喻不應理故。

    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

    二義相當也。

    委細樞要可見…… 瑜伽論二種性第三十五卷如章所引。

     三。

    問。

    瑜伽論中。

    釋本性住種性六處殊勝(雲雲)。

    攝佛果六處欤。

    為當雲何。

    答。

    章文意處為殊勝(雲雲)。

    付之。

    師多取佛果六處現行(雲雲)。

    又寶師資糧位等六位(雲雲)。

    雲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