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二)

關燈
性(等。

    為言)。

    專付護法正義會之欤。

    次引涅槃經事。

    但為證依串習之有無說有性無性。

    非證終教一切皆成之義也。

    唯本有等三師義。

    夜摩天宮偈贊品抄引釋之可見。

    抄三(上)雲。

    疏上約二宗下。

    第二會通二宗合不相違。

    然此會者。

    恐于後學宗計。

    是非以生過患故。

    後會通雖複會通。

    權實不失○言新熏則五。

    本有無二者。

    然準法相立新熏者。

    亦說有五。

    立本有者。

    亦說有五。

    今借其言不依其義○何者準習近聲聞。

    成聲聞定性。

    習近緣覺成緣覺言經故○準近菩薩則成菩薩性。

    若俱習近三乘則成不定性人○若都不習近三乘則成無性。

    率難教化。

    故知。

    熏習成五種性。

    依其長時故說各别。

    言本有無二者。

    本有佛性理不容差故(文) 折雲。

    上釋五性。

    與演義抄小有不同。

    演義準習近聲聞定性○評曰。

    準無性二祖全同。

    餘四性○少異。

    清涼但以偏習為定性。

    具習為不定性。

    今約位說○以賢首據瑜伽。

    種性必具性習故。

    要至位不至位說。

    清涼約會二宗故。

    不克位以克位。

    于瑜伽故○若約皆就習說。

    似唯新熏。

    然上雲。

    随于諸乘串習何行。

    爾時即說本有。

    彼性則熏成處。

    當知本有。

    即本有五義故也。

    思之(文)又引釋涅槃經文了雲。

    問。

    此當終教中義。

    何得引此欤。

    答。

    若推本唯一真如。

    即是終教。

    今但證由習智故有性爾(文)。

     複古新熏段。

    涅槃經等釋了雲。

    此上初教相宗事中。

    建立五性定别(文)。

    章暖頂忍等名為性地(雲雲)。

    智論七十五雲。

    一幹惠地○二性地。

    四善根也(取義)。

    幹惠等十地至行章可抄。

    章若得世第一法。

    是名第二行(雲雲)。

    善戒經第八雲。

    聲聞亦有十二種行。

    有聲聞性。

    是名初行。

    若得世間第一行名第二行得。

    苦法忍名第三行。

    得四信心戒得清淨名第四行。

    若如戒住法得增長名第五行。

    若觀四谛名第六。

    第七第八行。

    修集無相三昧名第九行。

    具足成就三昧名第十行。

    獲得解脫名十一行。

    阿羅漢果名十二行(文)。

     問。

    智論之第二性地通四善根。

    章文忍位成種性(雲雲)。

    爾者立義引證相違雲何。

    答。

    智論心。

    暖位已上成聖人之種性故。

    四善根位通名性地。

    雖然以善戒經。

    準據忍不堕惡趣之位。

    可成種性也。

    但第三八人地者。

    即見道十五心準無漏故。

    以世第一攝性地。

     問。

    善戒經十二行者。

    聲聞十二住。

    與為當别建立欤。

    答(雲雲)。

    地持論第九。

    說聲聞十二住。

    惠遠疏釋第二住。

    謂暖等四(雲雲)。

    而善戒第二行。

    唯世第一也。

    爾者别門之建立見。

    但複古記雲。

    善戒下得世第一。

    既是第二位暖頂忍三屬種性位。

    此即小乘十二住中第二住也。

    此記心。

    十二行十二住一體得心欤。

    雖然瑜伽四十八。

    又說聲聞十二住。

    依影欤。

    興師釋者。

    第一種性住未發心。

    第二住七方便(雲雲)。

    知十二住十二行别門義也。

    集成雲。

    暖頂忍等。

    智論五十卷雲。

    性地人是聖人。

    經中生故名為性。

    如小兒在貴家。

    雖小未有所能。

    後必望成大事。

    是此從暖法乃至世間第一法(文)。

     折雲。

    智論下出所據。

    言等者等取世第一法○然此地通四善根○智論通四法。

    善戒别取前三。

    正釋中。

    唯從忍位。

    若爾應忍不堕惡道。

    方成就性義。

    世第一既已成性名性。

    可通前。

    雖通性義。

    而不定故。

    正釋中。

    唯約忍說也。

    同心堪任位反推種經在第一種性住也(文)。

    問。

    俱舍論心。

    順解脫分者指何位乎。

    答。

    一義者。

    三賢已上順決擇分。

    其以前一花一香等微善。

    順解脫分(雲雲)。

    一義雲。

    初自微善至三賢位順解脫分。

    四善根順決擇分(雲雲)。

    文證兩有。

    是有是論義也(雲雲)。

    而然後義為正(雲雲)。

    故論二十三雲。

    從此念住後。

    順決擇分初善根生。

    名為暖法(文)。

     問。

    論第十六雲。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

    若有聞說生死有過。

    諸法無我涅槃有德。

    身毛為豎悲泣堕淚。

    當知。

    彼已殖順解脫分善。

    如見得兩場有芽生。

    知其穴中先有種子。

    順決擇分者。

    謂近能感聖道果善。

    即暖等四(文)。

     問。

    俱舍論意。

    自順解脫分最初成種性欤。

    為當順解脫分終成種性欤。

    答。

    論第十八說三順分。

    第一順福分。

    善感人天王果。

    第二順解脫分也。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等者。

    專舉順解脫最初善也。

    又同論二十二卷。

    五停心以前。

    立身器清淨之位。

    此位之中。

    立四聖種。

    論雲。

    能生衆聖故名聖種(雲雲)。

    四聖種者。

    于衣服飲食卧具生喜足為三。

    第四樂斷樂修也。

    四聖種無貪為體也。

    是又四聖種者。

    順解脫最初。

    能感涅槃之義也。

     十二問。

    新熏之心。

    于何位立不定性乎。

    答。

    章文未至本位名不定(雲雲)。

    付之。

    始教心。

    不定性二乘者。

    無學猶回心向大。

    縱雖第二時般若教心。

    見道已前決定回心雲事。

    自他宗共許義也。

    加之菩薩者。

    地前總退。

    或七住不退也。

    爾者二乘不定性。

    何限忍位以前。

    菩薩不定性。

    何可限初住以前乎。

    何況新熏五性。

    既始教終門義也。

    豈無忍位已上回心向大之義乎。

    如何。

    答。

    自本當章。

    新熏五性建立旨趣。

    為欲會瑜伽等本有之定性故。

    就習種五性建立。

    爾者今不定性者。

    為定性之所依。

    習成未定之位名不定性。

    既章未至本位(雲雲)。

    知至本位者成定性也。

    瑜伽等所立不定性。

    不可一同也。

     尋雲。

    爾者聲聞忍位以前。

    菩薩初住以前名不定性事。

    依何經論乎。

    次新熏心忍位已上。

    乃至無學回心向大之二乘。

    定不定性中何所攝乎。

    答。

    先當章心。

    初住已上。

    菩薩正位勝解行住也。

    知已前可不定。

    聲聞忍不堕惡趣故。

    忍位以前。

    可升沉不定也。

    況仁王下卷受持品雲。

    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名是不定人。

    是定人者。

    入性定位聖人性故(文)。

    大乘義章十二(下)雲。

    如地持說。

    善趣菩薩數退數進。

    名為不定種性。

    已上堅固勝進名為決定(文)。

    種性已上者。

    初住已上也。

    同十二(上)雲。

    如迦葉品說。

    七種人初一常沒不收賢聖。

    二五停心觀。

    乃至暖頂名出已退沒。

    三忍世第一名出已住(取意)。

    是又常沒者無性義也。

    出已還沒者不定也。

    出已住者當定性也。

    次當章心。

    自本本有定性雲習成定性。

    是即為引入一切皆成之義。

    漸漸會瑜伽等本有之性。

    瑜伽等所立不定性聲聞。

    乃至無學于回心向大雲義。

    不違一切皆成之義故不會之也。

    爾者今定不定性等中。

    無學等回心之類不攝也。

    問。

    以全未修行位名無性證據何乎。

    答(雲雲)。

    莊嚴論第一雲。

    無性二種。

    一者時邊。

    二畢竟時邊有四。

    一者一向行惡行。

    二者斷善。

    三者無解脫分善。

    四者善根少畢竟者無因故(雲雲。

    取意)。

    初二全未修行者也。

    疏一(上)雲。

    莊嚴第五無性亦有二種。

    一是時邊。

    二者畢竟時邊。

    謂暫時無即前闡提畢竟。

    謂永無即大悲菩薩(文)。

     問。

    疏一(上)引善戒地持雲。

    無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勤行精進。

    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但以人天善根。

    而成就之(雲雲)。

    爾者此地持所說無性有情。

    與全未修行之無性同也可雲乎。

    答。

    一義雲。

    莊嚴時邊四人。

    與地持無性全同也。

    而章全未修行者。

    當莊嚴時邊四人中前三種欤。

    一義雲。

    章文既雲若于三行。

    知三乘順解脫分行也。

    爾者人天善根。

    非順解脫分。

    縱雖勤行精進。

    望三乘順解脫分善者。

    餘未修行可雲欤。

     元曉金剛三昧論(下)雲。

    然一闡提略有二種。

    一者發大願○二者無大信。

    一闡提此亦有二。

    一别闡提。

    謂大邪見斷善根者故。

    二者通一闡提。

    謂未發大心無大信者。

    乃至小乘四果。

    皆入是闡提位(文)。

     涅槃三種人事。

     第十卷現病品。

    一畢竟死(一謗大乘。

    二五逆罪。

    三一闡提)。

    二治瘥不治不瘥(聲聞緣覺)。

    三治不治必瘥(于涅槃經書寫受持供養等人也)。

    第二十四卷高貴德王品。

    一有病得良醫藥及膽病者。

    病則易瘥。

    如其不得則不得喻(四果佛)。

    二若得不得悉不可差(謂一闡提)。

    三若得不得悉皆得差(所謂菩薩)。

     第三十一卷迦葉品。

    一易治(菩薩僧)二難治(聲聞僧)三不可治(一闡提。

    已上取意)。

     問。

    當章所引三種人等者。

    引何品文乎。

    答。

     指事雲。

    言如涅槃雲至無佛性也。

    現病品文言。

    善男子。

    一至乃至廣說者。

    高貴德王品文(雲雲。

    取意)。

    折薪心。

    從如涅槃至無佛性。

    高貴德王品第二人義以引之。

    善男子已下。

    同品下兩紙餘隔。

    引說第二人之文(雲雲)。

    指事心雲。

    現病品說第一人必死不疑(雲雲)。

    同章畢竟死言故。

    付文顯攝現病品也。

    折心雲。

    章文先舉畢竟死者。

    喻闡提之義畢。

    善男子已下。

    引全文故。

    知同品文也。

    所引文既雲如命盡(雲雲)。

    畢竟死之義也。

     問。

    所引高貴德王品文。

    說闡提作佛之義欤。

    答。

    如章所引。

    闡提亦得菩薩(雲雲)。

    付之。

    有本一闡提輩不得阿耨等(雲雲)。

    若依此本者。

    所引之文。

    全不見闡提作佛之義如何。

    答。

    縱雖依不得之本征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之文。

    無诤闡提作佛之義也。

    不得者攝闡提之位也。

    故章結釋雲。

    就位前後有無恒定等(雲雲)。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夜子時計書寫畢。

     回心無上大菩提。

    (快舜)祐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