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一)
關燈
小
中
大
。
一淨法。
二染因。
三妄心。
四妄境界(雲雲)。
取義複古所引。
章故楞伽下三文連引事。
第一文惡習者。
抄八下雲。
此中正取無明為因。
生于三細(文)。
惡習者。
根本無明也。
複古雲。
惡習能熏七轉識也(雲雲)。
第二文與因俱若生若滅者。
清涼釋雲。
與七識俱名與因俱。
折薪所引。
已上二文經第四。
第三文經第七。
具上二文意也。
抄八下雲。
前引楞伽與七識俱。
次引楞伽為惡習熏。
今則雙具故複引之。
大意無異(文)。
疏中連引三文。
前引者。
真識現識泥團微塵等文也。
次引者。
章第一引文。
今者則章第三引文也。
章又雲起信論雲自性。
論雲。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等相舍離等(文)。
章取義引也。
勝鬘染而不染等事。
經雲。
彼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文)。
指事所引。
章智障極盲闇等(文)。
折雲。
智論攝論并有此文。
若攝論第一歸敬偈初文也。
彼有十七偈半。
此即第一明歸正之意。
意在顯無分别智等也。
下二句雲。
如理及如量無分别智光(文)。
章此真如二義等(文)。
複古雲。
真如随緣不及二義(文)。
折雲。
約二教門以辨(雲雲)。
章十地經雲。
三界虛妄等(文)。
第六地說十二因緣。
玄十三總科十門。
一因緣次第。
二一心所攝。
三自業助成。
乃至十随順無所盡觀也。
今文第二一心所攝門也。
晉經第二十七文。
章攝論等約始教釋等(文)。
玄十三雲。
此之一門。
諸論門引證成唯識(雲雲)。
十重唯識中。
初三門始教也。
第一門雲。
如攝大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說(雲雲)。
第一相見俱存也。
第二攝相歸見雲。
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緣論(雲雲)。
第三攝數歸王雲。
如莊嚴論說(雲雲)。
故等取此等諸論也。
攝大乘論中卷雲。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别所攝諸識○其有未得真智覺者。
于唯識論中。
雲何比知由教及理。
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
如十地性薄伽梵說。
如三界皆唯有心等(雲雲)。
指事所引。
賴耶種子識教證。
引十地經也。
章十地論等(文)。
第八卷雲。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雲何世谛差别随順觀世谛。
即入第一義谛(文)。
指事所引。
九。
問。
達磨經者。
諸指一部經欤。
為當通指大乘經欤。
答。
可指一部經也。
付之。
清涼大師解釋中。
通指諸大乘經見。
如何。
答。
既攝論等中引彼經一頌。
豈所引頌諸大乘經。
同說一頌欤。
但清涼大師解釋者。
疏三上問明品雲。
又如達磨經頌雲。
無時來界為諸法等。
依攝論等。
就初教釋雲○寶性論翻此○兩宗不同。
淺深可見(文)。
抄八下雲。
疏又如達磨經頌下。
雙引二論○而雲達磨經頌者。
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雲。
此中最初。
且說所知依。
即阿賴耶也。
世尊。
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
謂薄伽梵。
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
釋曰。
此乃通指大乘經。
為對法經耳○下半雲。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疏攝論等下。
第二引二論釋。
初即法相宗論。
言等者。
等取瑜伽。
雜集等。
彼論釋雲。
無始者初際無故。
界者因義。
即種子也○寶性論翻下。
即法性宗論○彼論具足雲。
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
即第四論(文)。
章如是等法者。
論次第牒釋故。
指餘雲也。
梁攝論第一。
無性攝論第一(玄奘譯)。
攝大乘論第一(多羅笈多譯)。
皆引此頌。
頌文少異。
其義多同。
疏所引無性攝論第一文也。
而抄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雲者。
唯識三雲。
謂有大乘頌文。
同無性論也。
述記四本雲。
此簡小乘阿毗達磨。
是大乘故(文)。
述記第一本雲。
爰引六經。
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文)。
章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等(文)。
三十二法門指事上(末)文殊不二終頓事。
并如上卷攝。
章離世間品十心事。
晉經第四十一離世間品雲。
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心。
何等為十。
謂大地等心(持一切善根故)大海等心(受無邊智慧大法海攝故)須彌山等心(安住無上菩提故)摩尼等心(遠離涅槃故)金剛等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堅固等心(一切外道不能壞故)蓮華等心(世界不染故)優昙等心(難值遇故)淨日等心(滅闇障故)虛空等心(無能量故)。
已上佛子○若安住此心。
即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心(雲雲)。
指事心識章私記。
同引此文。
折雲。
且離世間品所說十心。
然有多種難以指定故。
晉經彼品前後次第。
總有十四段。
明十種心。
所謂十發普賢心。
十于善知識起恭敬心。
十平等心。
十發無畏心。
十發無疑心。
十發不動心。
十不舍深心。
十須彌山王正直之心(直雲菩薩可為□有十種心)。
十發心。
十十深心。
又十心(直雲十種心但釋異)。
諸攝皆引十平等心。
安知吾祖不通指耶。
今詳文中。
但雲故說十心以顯無盡。
如離世間品等。
應通指此品所說十心等(文)。
第九地十心。
晉經二十七雲。
知衆生諸心差别相。
莊飾世心相。
速轉心相。
壞不壞心相。
無形心相。
無邊自在心相。
清淨差别心相。
垢無垢心相縛解心相。
谄曲質直心相。
随道心相。
皆如實知(文)。
指事所引玄十四雲。
先一句總。
次九句别○初言莊飾世心者。
以八識心能莊世也。
論名心意識六種差别者。
心謂賴耶。
意是末那。
識即六識。
以心意各一識中具六故。
六種八識不同故名差别(文)。
尋雲。
依此釋但八識之開合也。
何雲顯無盡等欤。
答。
三一雖有淺深。
至釋義配當事在之。
如三身十身配釋。
雖然淺深不可混亂也。
折引經文了雲。
然說十雖表無盡但是一心差别。
十相非是十種心。
次明一心十德。
始是一心十相之義。
且如晉經十地品中。
二地有十種直心。
三地有十種深心。
五地有十種心平等心。
恐九字誤爾(文)。
性起品十心事。
晉經第三十六雲。
雲何菩薩摩诃薩智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此菩薩知心意識非即如來。
但知如來智無量故。
心亦無量○具十德者。
舉十大喻。
一虛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依成事智)。
二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
三大海贊益喻(喻佛均益生智)。
四大發出生喻(喻佛用與體密智)。
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或成德智)。
六虛空含受喻(喻佛依住無礙智)。
七藥王生長喻(喻佛窮劫利樂智)。
八劫火燒盡喻(喻佛知無不盡智)。
九劫風持壞喻(喻佛含留惑智)。
十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
已上取義。
離世間品菩薩心第九地。
衆生性起品佛心也。
果位智強識劣故雲十智也。
問。
章文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雲雲)。
爾者同教中可攝别教欤。
答。
折雲。
今此同教。
正是圓教中同教門。
然亦約攝前諸教。
三一和合說爾(文)。
複古雲。
問。
攝前諸教者未審。
攝何等教。
若言即前所引諸教。
别教亦列于前。
豈亦攝欤。
若雲但攝前四。
何不如餘處列于别教之前欤。
答。
無可無不可。
言無可者。
如餘處列之于前。
但攝前四。
以是一乘之方便故。
言無不可者。
前五總融為同教故○探玄十門唯心中雲○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
則别教亦攝。
是為同教故。
亦前亦後也(文)。
問。
章文不動本而常末等(雲雲)。
爾者指圓教性海具德門欤。
答。
上雲。
折雲。
不動甚深緣起一心常有五門差别○不壞五門。
恒是甚深緣起一心也。
問。
若爾性海具德門豈亦末欤。
答。
此以法義分本末故作此釋。
若五教論本末。
即海門為本也。
本末之言。
随文以明不可為定(文)。
章如唯識章記(雲雲)。
折複古指孔目第一唯識章。
指事指玄記十重唯識段。
但十重唯識段。
釋唯識一相。
孔目廣明心意識等故。
孔目義可宜欤。
文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書寫畢。
快舜居乘房。
一淨法。
二染因。
三妄心。
四妄境界(雲雲)。
取義複古所引。
章故楞伽下三文連引事。
第一文惡習者。
抄八下雲。
此中正取無明為因。
生于三細(文)。
惡習者。
根本無明也。
複古雲。
惡習能熏七轉識也(雲雲)。
第二文與因俱若生若滅者。
清涼釋雲。
與七識俱名與因俱。
折薪所引。
已上二文經第四。
第三文經第七。
具上二文意也。
抄八下雲。
前引楞伽與七識俱。
次引楞伽為惡習熏。
今則雙具故複引之。
大意無異(文)。
疏中連引三文。
前引者。
真識現識泥團微塵等文也。
次引者。
章第一引文。
今者則章第三引文也。
章又雲起信論雲自性。
論雲。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等相舍離等(文)。
章取義引也。
勝鬘染而不染等事。
經雲。
彼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可了知(文)。
指事所引。
章智障極盲闇等(文)。
折雲。
智論攝論并有此文。
若攝論第一歸敬偈初文也。
彼有十七偈半。
此即第一明歸正之意。
意在顯無分别智等也。
下二句雲。
如理及如量無分别智光(文)。
章此真如二義等(文)。
複古雲。
真如随緣不及二義(文)。
折雲。
約二教門以辨(雲雲)。
章十地經雲。
三界虛妄等(文)。
第六地說十二因緣。
玄十三總科十門。
一因緣次第。
二一心所攝。
三自業助成。
乃至十随順無所盡觀也。
今文第二一心所攝門也。
晉經第二十七文。
章攝論等約始教釋等(文)。
玄十三雲。
此之一門。
諸論門引證成唯識(雲雲)。
十重唯識中。
初三門始教也。
第一門雲。
如攝大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說(雲雲)。
第一相見俱存也。
第二攝相歸見雲。
如解深密經·二十唯識·觀所緣論(雲雲)。
第三攝數歸王雲。
如莊嚴論說(雲雲)。
故等取此等諸論也。
攝大乘論中卷雲。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别所攝諸識○其有未得真智覺者。
于唯識論中。
雲何比知由教及理。
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
如十地性薄伽梵說。
如三界皆唯有心等(雲雲)。
指事所引。
賴耶種子識教證。
引十地經也。
章十地論等(文)。
第八卷雲。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唯心轉故。
雲何世谛差别随順觀世谛。
即入第一義谛(文)。
指事所引。
九。
問。
達磨經者。
諸指一部經欤。
為當通指大乘經欤。
答。
可指一部經也。
付之。
清涼大師解釋中。
通指諸大乘經見。
如何。
答。
既攝論等中引彼經一頌。
豈所引頌諸大乘經。
同說一頌欤。
但清涼大師解釋者。
疏三上問明品雲。
又如達磨經頌雲。
無時來界為諸法等。
依攝論等。
就初教釋雲○寶性論翻此○兩宗不同。
淺深可見(文)。
抄八下雲。
疏又如達磨經頌下。
雙引二論○而雲達磨經頌者。
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雲。
此中最初。
且說所知依。
即阿賴耶也。
世尊。
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
謂薄伽梵。
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
釋曰。
此乃通指大乘經。
為對法經耳○下半雲。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疏攝論等下。
第二引二論釋。
初即法相宗論。
言等者。
等取瑜伽。
雜集等。
彼論釋雲。
無始者初際無故。
界者因義。
即種子也○寶性論翻下。
即法性宗論○彼論具足雲。
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
即第四論(文)。
章如是等法者。
論次第牒釋故。
指餘雲也。
梁攝論第一。
無性攝論第一(玄奘譯)。
攝大乘論第一(多羅笈多譯)。
皆引此頌。
頌文少異。
其義多同。
疏所引無性攝論第一文也。
而抄攝論第二釋所知依中雲者。
唯識三雲。
謂有大乘頌文。
同無性論也。
述記四本雲。
此簡小乘阿毗達磨。
是大乘故(文)。
述記第一本雲。
爰引六經。
所謂花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文)。
章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等(文)。
三十二法門指事上(末)文殊不二終頓事。
并如上卷攝。
章離世間品十心事。
晉經第四十一離世間品雲。
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心。
何等為十。
謂大地等心(持一切善根故)大海等心(受無邊智慧大法海攝故)須彌山等心(安住無上菩提故)摩尼等心(遠離涅槃故)金剛等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堅固等心(一切外道不能壞故)蓮華等心(世界不染故)優昙等心(難值遇故)淨日等心(滅闇障故)虛空等心(無能量故)。
已上佛子○若安住此心。
即得一切諸佛無上清淨大心(雲雲)。
指事心識章私記。
同引此文。
折雲。
且離世間品所說十心。
然有多種難以指定故。
晉經彼品前後次第。
總有十四段。
明十種心。
所謂十發普賢心。
十于善知識起恭敬心。
十平等心。
十發無畏心。
十發無疑心。
十發不動心。
十不舍深心。
十須彌山王正直之心(直雲菩薩可為□有十種心)。
十發心。
十十深心。
又十心(直雲十種心但釋異)。
諸攝皆引十平等心。
安知吾祖不通指耶。
今詳文中。
但雲故說十心以顯無盡。
如離世間品等。
應通指此品所說十心等(文)。
第九地十心。
晉經二十七雲。
知衆生諸心差别相。
莊飾世心相。
速轉心相。
壞不壞心相。
無形心相。
無邊自在心相。
清淨差别心相。
垢無垢心相縛解心相。
谄曲質直心相。
随道心相。
皆如實知(文)。
指事所引玄十四雲。
先一句總。
次九句别○初言莊飾世心者。
以八識心能莊世也。
論名心意識六種差别者。
心謂賴耶。
意是末那。
識即六識。
以心意各一識中具六故。
六種八識不同故名差别(文)。
尋雲。
依此釋但八識之開合也。
何雲顯無盡等欤。
答。
三一雖有淺深。
至釋義配當事在之。
如三身十身配釋。
雖然淺深不可混亂也。
折引經文了雲。
然說十雖表無盡但是一心差别。
十相非是十種心。
次明一心十德。
始是一心十相之義。
且如晉經十地品中。
二地有十種直心。
三地有十種深心。
五地有十種心平等心。
恐九字誤爾(文)。
性起品十心事。
晉經第三十六雲。
雲何菩薩摩诃薩智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此菩薩知心意識非即如來。
但知如來智無量故。
心亦無量○具十德者。
舉十大喻。
一虛空無依為依喻(喻佛無依成事智)。
二法界湛然喻(喻佛體無增減智)。
三大海贊益喻(喻佛均益生智)。
四大發出生喻(喻佛用與體密智)。
五珠消海水喻(喻佛或成德智)。
六虛空含受喻(喻佛依住無礙智)。
七藥王生長喻(喻佛窮劫利樂智)。
八劫火燒盡喻(喻佛知無不盡智)。
九劫風持壞喻(喻佛含留惑智)。
十塵含經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
已上取義。
離世間品菩薩心第九地。
衆生性起品佛心也。
果位智強識劣故雲十智也。
問。
章文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雲雲)。
爾者同教中可攝别教欤。
答。
折雲。
今此同教。
正是圓教中同教門。
然亦約攝前諸教。
三一和合說爾(文)。
複古雲。
問。
攝前諸教者未審。
攝何等教。
若言即前所引諸教。
别教亦列于前。
豈亦攝欤。
若雲但攝前四。
何不如餘處列于别教之前欤。
答。
無可無不可。
言無可者。
如餘處列之于前。
但攝前四。
以是一乘之方便故。
言無不可者。
前五總融為同教故○探玄十門唯心中雲○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
則别教亦攝。
是為同教故。
亦前亦後也(文)。
問。
章文不動本而常末等(雲雲)。
爾者指圓教性海具德門欤。
答。
上雲。
折雲。
不動甚深緣起一心常有五門差别○不壞五門。
恒是甚深緣起一心也。
問。
若爾性海具德門豈亦末欤。
答。
此以法義分本末故作此釋。
若五教論本末。
即海門為本也。
本末之言。
随文以明不可為定(文)。
章如唯識章記(雲雲)。
折複古指孔目第一唯識章。
指事指玄記十重唯識段。
但十重唯識段。
釋唯識一相。
孔目廣明心意識等故。
孔目義可宜欤。
文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書寫畢。
快舜居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