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一)

關燈
苦樂報(文)。

     表義唯第六。

    顯境通七轉。

    我執通六七。

    有支前六識也。

    述記八本釋表義名言雲。

    唯第六識。

    能緣其名。

    能發其名。

    餘皆不緣。

    亦不能發(文)。

    又釋我執熏習雲。

    因我執故。

    相分之中亦熏五蘊種。

    即名言種由熏我執種。

    合自他别故立之也(文)。

     又雲。

    有謂三有支者。

    因義分義。

    即三有因生善惡趣差别因也。

    通前六識皆有此熏(文)。

     問。

    親辨自果因緣正名言種也。

    又論文三熏習初名言熏習雲道理雲。

    又便尤舉名言可等餘二熏習。

    何章文雲從業等種辨體等欤。

    一義雲。

    次下答問答。

     問。

    唯識論中。

    釋前後異熟果相續之義。

    有曰。

    複次一福等三業。

    二三熏習。

    三十二因緣。

    四二種生死也。

    此四義。

    皆釋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之頌。

    何故當章但舉三熏習欤。

    答。

    唯識論中。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等(文)。

    長行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出四。

    複次四義。

    共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

    謂福等三業業習氣。

    色心心所等種子二取習氣。

    謂又十二因緣者。

    惑業苦三道也。

    業業習氣。

    惑苦之種。

    即二取習氣也。

    次二種生死者。

    漏無漏二業為因。

    即業習氣煩惱所知二障為緣。

    即二取習氣也。

    故四義共。

    以業種名言種子等。

    為生死相續之因緣也。

    爾者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

    不可限三熏習了通論四義也。

    問。

    辨體而生者通八識欤。

    答。

    唯識論意。

    諸業習氣者。

    引滿二業。

    異熟者。

    真異熟并異熟生總别二報也。

    雖然當章心。

    且真異熟賴耶付釋之。

    章異熟報識為諸法依(文)。

     異熟識得名事。

     論第二雲○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

    果異因故(文)。

    依名言種。

    八識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酬善惡業種生無記果故。

    雲果異因也。

     述記二末雲。

    言異熟者。

    或異時而熟。

    或變易而熟。

    或異類而熟。

    或異熟因所招名異熟果(文)。

    問。

    付第八識。

    有阿賴耶阿陀那等之諸名。

    何故舉異熟為諸法依欤。

    答。

    阿賴耶名不通八地已上。

    二乘無學等位。

    異熟名通菩薩金剛心二乘無餘。

    以前阿陀那名通具縛乃至佛果故。

    取中舉異熟名也。

    又異熟者。

    第八識果相故。

    對上辨體而生也。

     唯識論第二雲。

    一謂異熟。

    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文)。

     述記二末雲。

    不言初以狹故。

    不言後以寬故。

    寬狹何事遮不說也。

    此中意說熏習位識。

    若說寬時。

    佛無熏習說即無用。

    若說狹時。

    八地以後猶有熏習便為不足○故說異熟識。

    是多異熟性。

    寬狹皆得(文)。

     又唯識論第二。

    唯真異熟體。

    具所熏之四義。

    為諸法種子依。

    故知。

    異熟報識為諸法依(雲雲)。

     五。

    問。

    轉識賴耶相望。

    可有互為因緣之義欤。

    答。

    可有親因緣之義也。

    付之。

    親辨自果種子因緣。

    必具性決定等六義。

    而本轉既異體也。

    不可有引自果之義。

    加之轉識通三性。

    第八限無記。

    爾者本轉二識相望。

    全性決定之義阙如何。

    答。

    先章文。

    從業等種辨體。

    而生之時。

    以七轉識為賴耶因緣之義可有之。

    異熟報識為諸法依者。

    第八為七轉識因緣也。

    是以大疏(三上)雲。

    以上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文)。

     抄八(下雲)七熏八種。

    七是八因。

    八含七種。

    八是七因(文)此等解釋。

    本轉二識。

    互為因緣義分明也。

    但于難勢者。

    法相宗深義口傳重重也。

    且一往會之者。

    諸法種子賴耶相分也。

    此相分種子。

    若望能熏轉識通三性。

    望能持第八唯無記也。

    故唯識論雲。

    諸有漏種。

    與異熟識體無别故。

    無記性攝。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

    亦名善等(文)。

    故第八識相分。

    作七轉識之親因。

    而不失引自果性決定義。

    次六七二識緣第八之時。

    六七所變相分。

    被自體分力熏第八識見相分種子。

    而此六七所變能熏相分。

    或随本質收第八識。

    或随能緣收六七。

    已有随本質故。

    具引自果義。

    又六七緣第八所變相分是帶質境。

    故從情從本判性不定也。

    若随六七通三性。

    若随本質無覆後無記也。

    是故六七所變相分。

    望第八識有性決定也。

    以轉識○分望第八體。

    以第八相分望轉識之體。

    作互為因緣之義。

    若攝用歸體本轉自體相望。

    可有因緣之義也。

    重重問答。

    有探冊論第二·述記二(末)秘二·燈三。

    勘文有别紙。

     六。

    問。

    當章文方便漸漸引向真理(雲雲)。

    爾者真理者。

    指終教真理欤。

    為當始教之空理欤。

    答。

    終教真理也。

    付之。

    案解釋之起盡。

    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故。

    說熏等悉皆即空(雲雲)。

    悉皆即空之言。

    非指始教之空理欤。

    加之不令如言而取故。

    會歸真也。

    結釋無争會八識之事相。

    歸始教之真理見。

    是以複古記中。

    此約初教故。

    雲漸漸引向真理。

    乃至但雲悉皆即空(雲雲)。

    如何。

    答。

    章文既方便漸漸引向真理(雲雲)。

    知八識法相說即空事。

    為引入終教真理也。

    若隻于始教内。

    直會事歸理。

    何可有漸漸之義欤。

    但章文悉皆即空雲會歸真也等者。

    此等解釋。

    自本于始教内八識之事相即空之義釋也。

    如此即空釋事。

    為引入終教之真理故。

    漸漸引向等釋給也。

    先德又述此意欤。

    全不及難勢也。

     要問上雲。

    依三乘教初教文中。

    立有異熟賴耶受熏成種子所以知之。

    故無性攝論雲。

    今立異熟賴耶。

    此亦無傷。

    既知無傷。

    故知權立。

    為回心聲聞未達法空。

    權舉異熟相。

    漸引小乘變易生死漸向細滅。

    實即不然。

    若據實理。

    一切緣起不離法界○言熏果報者。

    據位而說。

    此可思簡。

    故起信雲。

    真如熏無明。

    無明熏真如。

    此意向實也。

    義若如此。

    何故瑜伽論。

    異熟受熏為愚者說。

    于内于外無有熏習。

    即不見藏住。

    能如是知者。

    是名菩薩摩诃薩。

    起信既熏真如。

    因何成辨熏習。

    今會此意。

    瑜伽為對聲聞先識異熟。

    後知無生順觀行故。

    今起信論。

    為悲進菩薩識緣起相即會無生故。

    作别說(文)。

     折雲。

    方便下。

    此顯緣生無生故空也。

    所以明斯義者。

    意顯相宗所立有八識。

    未為究竟故示斯。

    若彼自宗。

    則雖無自性。

    不礙緣生故立識也(文)。

     又雲。

    解雲下。

    正令彼舍執而言通之。

    此令相宗趣。

    後不是朋于空宗○由八識無性歸真。

    是趣後教真實義(文)。

     指事雲。

    言漸漸引向至悉皆即空者。

    上明緣生假有俗谛。

    自下明漸引向緣生即空真理。

    是故雲方便漸等(文)。

     章如解深密等(雲雲)。

     解深經第一(玄奘譯)心意識相品第三雲。

    爾時廣惠菩薩○白佛言。

    世尊○于心意識秘密善巧。

    菩薩者。

    齊何名為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

    如來齊何施設。

    彼為于心意識秘密善巧。

    菩薩○爾時世尊○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

    廣惠當知。

    于六趣生○(賴耶為依趣生建立。

    轉識賴耶互為因緣等義說了)廣惠。

    如是菩薩。

    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

    于心意識秘密善巧。

    然諸如來。

    不齊于此施設彼。

    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廣惠。

    菩薩于内各别。

    如實不見阿陀那○阿賴耶。

    不見積集不見心。

    不見眼必及眼識。

    十八界不見意法及意識。

    是名勝義善巧菩薩。

    解脫經是真菩薩(雲雲)。

    如來齊此施設彼。

    為于心意識。

    一切秘密善巧菩薩。

    爾時世尊。

    欲重宣此義。

    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别執為我(文)。

     深密解脫經第一(菩提流支譯)廣惠菩薩問品文小異。

    義多同瑜伽七十六文義。

    多分同也。

     問。

    深密經并異譯解脫經等。

    但雲于内各别不見阿陀那等。

    雲藏住熏習之言無之。

    又解深密經。

    隻雲于内各别。

    無于外句如何。

    答。

    梁攝論第一。

    引釋解節經偈雲。

    廣惠菩薩。

    由如實不見本識及阿陀那識等。

    于内于外。

    不見藏住。

    不見生及長。

    不見眼識眼色○此論不見藏住不見生長者。

    相當經文不見積集不見心之句。

    經論共初約第八三名。

    後約十八界釋不見義。

    當章所引。

    雖前後不次第。

    不見藏住等之一對。

    當不見積集之一對。

    依取義略引不次第欤。

    高覽異本欤。

    次于外者。

    梁論引釋既于内于外。

    又深密解脫經。

    若菩薩不見内外阿陀那等(雲雲)。

    依此等文。

    引于内于外也。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