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中(上)

關燈
重四句。

    餘二句可知(文)。

    折雲。

    無二性故。

    有多義門故(雲雲)。

    章有多義門(文)。

    指事雲。

    有五蘊門十二處門十八界門四相心品等多義門。

    故雲非無也(雲雲)。

    章。

    又以緣起離四句等(雲雲)。

    義苑雲。

    謂藉緣而起故。

    離有緣起似有故。

    離無緣起無性無二故。

    離亦有亦無緣起具衆義故。

    離非有非無謂無性故。

    離有無性成緣起故。

    離無無性緣起相收故。

    離亦有亦無無性具緣故。

    離非有非無(雲雲)。

     問。

    上二重四句以緣起無性之二義。

    順逆離四句與今緣起離四句等雲何異乎。

    答。

    折雲。

    第三第四句單約緣起無性所離(雲雲)。

    初二重四句一重之中。

    約緣起無性之二義離有無等。

    第三四句單以緣起故離四句。

    第四重四句單位無性故離四句也。

    第六重餘句準之(文)。

    折雲。

    後二句亦應三重。

    征前諸句随說皆得(雲雲)。

    集雲。

    餘句離相違戲論故(雲雲)。

    遍計中五重第二重餘句。

    集雲。

    準無道理故(雲雲)。

     問。

    付第三重四句。

    初之三句間答執有故。

    至第四句執成故(雲雲)。

    有何所以欤。

    答。

     折雲。

    第四句執成者。

    所執所成不出有無之見。

    安得雙非(雲雲)。

     複古雲。

    執成者。

    以第四句雙非故不言執有。

    乃雲執成。

    是執所成故(雲雲)。

    意雲。

    第五重四句之中餘句準之(文)。

    折義第四重終二句離相違離戲論(雲雲)。

    第五重終二句應雲無二性故。

    所執性故。

    亦可第三句互奪雙泯故。

    非兩亦第四句雙。

     問。

    一重之四句以遮情可足。

    何用五重八重等之四句欤。

    答。

    集雲。

    初圓成三初二四句具德門○又問下二一四句離過門。

    又問下三二四句自體門○依他下二依他三初具德門。

    又問下二勝用門。

    又問下三自體門。

    然上六重亦可初四重約當性二義說○第五重對三無性說○第六重通就當性說○遍計三所執二初自體門○又有下二勝用門○上五重前可初三重約當性二義說。

    第四重對三無性說○第五重通就當性說(文)。

    折雲。

    圓成五種○初約本二義順明四句。

    第二反顯四句○第三四句約離計○第四四句約勝義無自性之觀離四謗說○所以今約此釋者以下。

    依計對此四句。

    約生無自性性相無自性性二觀中離謗成四句。

    即知祖意此約勝義無自性性觀離四謗也○第五四句約離妄顯真○依他中有六重四句。

    若開第六為三重。

    應八重四句也。

    第一四句約本義順明。

    第二四句約本義反顯○第三第四四句單約緣起無性所離。

    第五四句約生無自性性觀離四謗也○第六重四句于中。

    自有三重四句○遍計五重四句。

    初重四句雙約本有二義。

    第二句單約理無。

    第三句單約情有○第四四句約相無自性性觀離四謗○第五重四句約無體有用說(文)。

     三。

    問。

    宗家意瑜伽唯識等中。

    許真如随緣之義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許者。

    真如之随緣依他性空之道理者。

    性宗不共所談也。

    全不開性相各别之宗義雲事。

    自他宗解釋分明也。

    若雲不随緣者。

    當章問答之起盡。

    天親護法等論師。

    并許随緣性空之義(見)。

    答(雲雲)。

    集雲。

    問答下複問二義二初二宗互破問答。

    此下二法性會通。

    答(文)。

    複古多分同也。

    是依他空有之問答釋也。

    準此等記釋。

    雖不許真如随緣依他性空依法性宗意。

    會通論藏并論師意樂也。

     疏三(上。

    問明品雲)二佛子心性下。

    略啟五門。

    一問所為。

    二述問意。

    三定所問。

    四會相違。

    五釋文。

    四會相違者。

    問。

    若爾瑜伽等中。

    異熟賴耶從業惑種辨體而生。

    非如來藏随緣所成。

    如何會釋。

    答。

    瑜伽等中。

    對于凡小約就權教随相假說。

    楞伽密嚴對大菩薩。

    依于實教盡理而說。

    既機有大小。

    法有淺深。

    教有權實。

    故不相違(私雲。

    引楞伽密嚴起信等。

    釋随緣真實之義)。

    以此等文故知。

    兩宗不問淺深可見。

    又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變失。

    于随緣過歸後輩耳(文)。

     抄八(下)雲。

    疏以此等文下。

    第三雙結二宗于中。

    先正結○後又唯識下。

    引唯識文結同法性。

    故彼論雲。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釋曰。

    既用真如為識實性。

    明知。

    天親亦用如來藏而成識體。

    但後釋論之人唯立不變。

    故雲過歸後輩。

    況世親造佛性論。

    廣用勝鬘(文)。

    準此結同釋者。

    唯識論等中。

    許真如随緣之義(見)。

    若許真如随緣之義者。

    依他性空義可許之也。

     問。

    釋論之人者何論師欤。

    答。

    護法等十大論師欤。

    付之。

    當章文空即是色。

    護法義存(雲雲)。

    準此解釋。

    護法論師許依他之性空(見)。

    若許依他性空者。

    尤可許真如随緣。

    若爾者釋論之人唯立不變之解釋。

    相違如何。

    答。

     章。

    經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等(文)。

    同與因者無明欤。

    轉識欤。

    答(雲雲)。

     抄十八上雲。

    十忍品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

    即楞伽第四彼雲大惠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

    非涅槃因。

    大惠如來藏受苦樂。

    與因俱若生若滅。

    解雲○與七識但名與因俱(文)。

     指事雲。

    四卷楞伽第四卷文。

    經雲。

    如來藏常故。

    作依持能令轉識。

    知苦樂與七識生死因俱。

    若生若滅(文)。

    章雲。

    經雲自性清淨(等文)。

    指事雲。

    起信論雲。

    衆生自性清淨○或本作經非也(雲雲)。

     章。

    經雲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文)。

    指事雲。

    維摩經弟子品(雲雲)。

     折雲。

    清涼釋雲。

    生滅相盡無常即常○随緣變易常即無常則生滅。

    是無常義也。

    又性即相故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文)。

     章。

    經雲色即是空等。

    指事雲。

    經雲色即是空○大品經文言。

    又雲。

    衆生即涅槃○維摩經菩薩品文言。

    論雲。

    智障○梁論第一卷(文)。

     問。

    斷常二見俱起之義可有欤。

    答。

    不爾也。

    付之。

    亦有亦無執者。

    具上諸失(雲雲)。

    諸失者。

    斷常之二失也。

    如何。

    答。

    唯識論第四釋。

    末那不起我所見之義雲。

    無一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别執俱轉義故(文)。

    準此論文。

    無二見并生之義。

    但當章心立難敵者。

    進征付過許也。

    亦有亦無之執者。

    非謂可二見并生也。

    從執二見者。

    前後各别可執欤。

    拤。

     章。

    攝論等中說依他有事。

     章。

    中論等依他空事。

     章。

    惡取空(文)。

    集雲。

    惡趣空者。

    百法抄第一卷曰。

    如說二形等。

    是人中惡趣。

    非是能取當來惡果。

    但毀責為名(文)。

    章。

    前代諸論師等(雲雲)。

     抄三(上)雲。

    疏戒賢遠承下○彌勒位極此為上古。

    無著初地此為中古。

    護法難陀○故雲近踵○疏二智光下○文殊對彌勒。

    龍樹對無著。

    青目情辨對護法難陀。

    護法難陀注唯識論。

    青目注中論。

    清辨亦注中論。

    造掌珍論(文)。

     折雲。

    前代諸師各述一義等者。

    前文必脫一段。

    由前數重問答。

    皆前牒前所立。

    次方立。

    今例前諸問決有脫理。

    況禅源都序文全有今文義。

    亦前有一段。

    彼雲。

    據佛本意雖不相違。

    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

    或各執一見彼此相非。

    或二皆執渾混純不曉。

    故龍樹提婆等菩薩。

    依破相教廣說空義。

    破其執有。

    今洞然解于真空。

    真空者即不違有之空也。

    無著天親等菩薩。

    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折。

    性相不同染淨各别。

    破其執空。

    令曆然解于妙有。

    妙有者即不違空之有也。

    雖各述一義。

    而舉本圓具故無違也。

    次下方有一重問答。

    故驗知。

    此中必一段脫也(文)。

     章。

    第三顯其義(雲雲)。

     折雲。

    三科并易見。

    但翻前護分别執中。

    以答三性有義即當今三性無義。

    上答三性無義即當今三性有義。

    上答三性兩亦義。

    即今當三性雙非義。

    上答三性雙非義。

    即當今三性兩亦義。

    一一對翻随說皆得(文)。

     問。

    攝論心可許真如随緣之義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許者。

    當章以攝論等依他有義(雲雲)。

    爾者依他既有之義也。

    何可立真如随緣之義欤。

    若依之唯凝然之義也。

    三者章文引攝論耳。

    真妄該徹等(雲雲)。

    知可随緣之義也。

    如何。

    答。

     四。

    問。

    攝論心遍計所執以何為體欤。

    答。

    以煩惱為性(雲雲)。

    付之。

    既存依他之有。

    專相宗之義也。

    然相宗所談煩惱等者。

    染分依他也。

    何為遍計之體欤。

    答。

     因六義。

     一。

    問。

    章文。

    謂一切因皆有六義(雲雲)。

    爾者現行熏種子之時。

    現行因可有六義欤。

    答。

    随教可有有差别也。

    付之。

    兩方也。

    若現行不具六義者。

    正唯識論中出親辨自果之正因。

    體之時舉種現之二。

    謂一切之言豈不收現行之親因乎。

    若依之雲爾者。

    唯識論中釋恒随轉之義。

    此遮轉識轉易間斷。

    判轉識之現行。

    既是所遮也。

    何可雲有六義欤。

    如何。

    答。

    凡緣起因門者。

    收性相所談成圓融之深義故。

    謂一切因之言可含重重義理也。

    故疏七下雲。

    然緣起深義。

    佛教所崇。

    乘智階差。

    淺深多種。

    龍樹雲(抄雲。

    十二門論)因緣有二。

    一内二外。

    即水土芽等内。

    即十二因緣今正辨内。

    然外由内變。

    本末相收。

    即撚含法界一大緣起。

    染淨交徹義門非一(雲雲)。

    而今章六義者。

    依下所引地論集論等因緣相收之四句。

    建立空有力無力等之六義。

    專顯緣起之勝德。

    兼配釋刹那滅等六義。

    成種現因果即法界緣起義。

    而刹那滅等之六義不盡緣起之義理。

    空有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