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上)

關燈
所三一之乘體。

    融本末是同教義也。

    一義雲。

    雖非二乘等當體同教。

    以所流攝方便等之義。

    可名同教欤。

    故章融本末科結上分諸乘雲。

    此同教諸乘等(文)。

    但折薪義分諸乘段段皆三一和合故同教義釋。

    雖然明二乘中聲聞緣覺為二乘。

    與明三乘中小乘中自有三乘者。

    全無三一和合之義。

    又章下品段段之中釋同教雲。

    若攝方便具前諸教(雲雲)。

    故同教所具故列諸乘也。

    此複古之義也。

    尤有謂。

     章。

    三乘中因陀羅等事。

     複古記雲。

    三乘說因陀羅微細等者。

    即淨名芬納須彌也○花藏世界者。

    即梵網之蓮花藏世界也(文)。

    引淨名但證微細欤。

    通因陀羅欤指事雲。

    即取梵宮羅網為喻(雲雲)。

    取心但宗家梵網中因陀羅網與梵網各别也(見)。

    梵網經世界如網孔。

    諸教似因陀羅故指同欤。

     十玄章雲。

    第二因陀羅境界門○如梵網經。

    即取梵宮羅網為喻。

    今言因陀羅者。

    即以帝釋似網為喻(文)。

     二十一。

    十眼五眼十通六通義理皆别事。

     疏第八(下)雲。

    一他心。

    二天眼。

    三知過去宿住。

    四盡未來際劫。

    五天耳。

    六無動作一切佛刹。

    七分别言辭。

    八無數色身。

    九一切法。

    十入一切法(已上取心)。

    此十皆言智通者。

    皆以大智為體性故○此十亦是開彼六通。

    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

    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

    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神足約業用及色身份成六八。

    漏盡約惠定成九十。

    一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

    三乘平通亦曲盡。

    一乘十通○猶如帝網。

    念劫圓融故。

    尚越彼(文)。

    十眼者。

    五眼上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礙眼一切智眼。

    而圓教十眼中。

    五眼雖名大同。

    境界分齊皆各别也。

     二十二。

    問。

    妙經中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

    爾者指二乘小行為菩薩道欤。

    答。

    爾也。

    付之。

    略文義。

     大疏一(上)雲。

    若開權顯實。

    則三即是一。

    更無别一。

    故經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先所出門是子所知(文)。

     抄二(下)雲。

    故彼經雲。

    下引證。

    引二文證。

    一引藥喻品。

    證小行即是佛因。

    二引信解品。

    證大行是其所有(文)。

     法花論雲。

    無上義者有十種。

    應知。

    一者示現種子無上。

    故說雲雨譬喻。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退已。

    還發前所修行。

    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文)。

     此論文先付退菩提心聲聞。

    取先所發菩提心之種子與中間二乘之小行。

    共為菩薩道。

    但雲種子無上者。

    依菩提心之種子。

    二乘小行共為佛因。

    故雲種子無上也。

    故論同後得果故者。

    菩提心種子二乘小行共同得佛果(為言)。

     尋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

    限所流之義欤。

    可通攝方便之義耶。

    答。

     玄記第十八雲。

    問。

    若爾何故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耶。

    答。

    由回心故是漸悟菩薩道。

    非是頓圓。

    此約頓圓故。

    非彼分(文)。

     二十三。

    問。

    引勝鬘經何文證所流一乘耶。

    答。

    引毗尼者。

    即大乘文也。

    付之。

    略文義。

     勝鬘經雲。

    佛告勝鬘○如阿耨達池出八大河。

    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是故世尊住于大乘。

    攝受大乘。

    即是住于二乘。

    攝受二乘○如世尊說六處。

    何等為六。

    得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比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

    故說此六處。

    何以故。

    正法住者。

    為大乘故○波羅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

    義一名異。

    毗尼者即大乘學。

    何以故。

    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

    是故說大乘威儀戒。

    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

    是故阿羅漢無出家受具足。

    何以故。

    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故。

    阿羅漢歸依于佛(文)。

     尋雲。

    毗尼等名目大乘中在之。

    何以比尼為小乘。

    證所流之義耶。

    是故諸大乘威儀戒以下經文。

    比尼出家等皆大乘之法也(見)。

    次六處皆所流。

    何故引比尼即大乘之一文耶。

    答。

    既說聲聞緣覺世出世善從大乘流出之義。

    二乘即小乘也。

    次六處法共所流也。

    引一文可例餘欤。

     二十四問。

    妙經中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等文)。

    爾者此餘二者。

    指聲聞緣覺。

    為當如何。

    答。

    此文有二意等(雲雲)。

    付之。

    若依同教指聲聞緣覺者。

    縱雖同教何不分牛車大白牛車耶。

    妙經既開權顯實之教也。

    豈指門外權乘。

    可雲唯此一事實耶。

    若指門外牛車許真實者。

    權實差似其義亂。

    若依别教雲大小二乘者。

    初自方便品法說至化城窮子等譬喻。

    二者聲聞緣覺之二乘也雲事。

    經文起盡分明也。

    況出化城體之時。

    宗家起信論疏中。

    以滅定無餘定化城。

    知權乘菩薩不可入化城。

    爾者止息故說二經文合大小二乘雲事。

    似自悟相違。

    如何。

    答。

    章雲。

    若望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

    又融大同一也(文)。

    是融牛車大白牛車。

    尤同教本意也。

    不可有諸難。

    次三權一實。

    又妙經之大意也。

    餘二非真之二。

    豈非大小二乘耶。

    如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又三車同索之義。

    一經一家之大綱也。

     但菩薩入化城事。

     指事上雲。

    問。

    若爾菩薩是令入化城耶。

    答。

    雖經不說菩薩入城。

    而依此文勢及以餘師釋。

    何妨以義入化城也。

    是故玄一師雲。

    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見涅槃喻為假車(見)谛及初地上所見涅槃喻于實車。

    又基雲。

    入無住涅槃亦息分生死。

    縱名入城未乖道理。

    案雲。

    若依此義。

    明章意雲。

    雖未得初地已上真無漏。

    而地前三賢位依于此證門得無住涅槃。

    息分段系業。

    是故似名入化城也(文)。

    化城喻品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文)。

    此文以三乘止息化城義(見)。

     一乘義私記雲。

    問。

    三乘共入化城者。

    為同一城。

    為當異城。

    答。

    化城之名雖同。

    而義異也。

    謂二乘子入人空擇滅化城。

    菩薩子入地前無住涅槃化城○瑜伽三十六雲。

    地前所得涅槃名為假車。

    見谛已上所得涅槃名為實車(文)。

    問。

    教事深細之科。

    經雲我常在靈山(等文)爾者指何經耶。

    答。

    法花又最勝王經。

    常在靈山之文指此等欤。

    付之○一義雲。

    章下品攝化章引法花常在靈山。

    同教一乘(雲雲)。

    即該歸淨土故。

    以法花同于華嚴菩提樹下。

    即花藏之義也。

    上同别教之義也。

    難雲。

    結六重一乘雲。

    依上諸義即三乘等并名一乘(文)。

    法花豈三乘耶。

    答。

    約多分雲三乘。

    或又等者。

    等取一乘欤二十五。

    問。

    攝論心因幾因說一乘耶。

    答。

    約八義意趣。

    依攝論如問答中辨(文)付之。

    探玄第一雲。

    依攝論十義意趣(文)。

    随攝論二行頌次第牒釋有十義。

    雲何。

    答。

    略文義。

     一義雲。

    是種姓義同學抄論義也。

    依今宗加料簡者。

    八義意趣事源出莊嚴論。

    而莊嚴論中。

    初以法無我等之一偈辨一乘了。

    次問說一乘之由來。

    以引攝諸聲聞等一頌。

    辨說一乘由也。

    然間莊嚴論中。

    此中八意佛說一乘标。

    無诤八義意趣(見)而攝論以莊嚴論為本論。

    雖然無性攝論第十。

    問。

    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标。

    此中有二頌。

    以為引攝等之二行偈頌。

    明一乘之義。

    次第牒釋二頌。

    即十義也。

    此論意趣所因俱說一乘之義故。

    合牒釋十義。

    梁論随本論之釋。

    意趣所因各别判之。

    依此等義案之。

    探玄義依攝論十義意趣者。

    依攝大乘論判。

    而章八義者指問答。

    彼釋八義了雲。

    此文義在攝論也(文)。

    不指何攝論。

    又其八義莊嚴論梁攝論相違。

    大都依攝大乘十義合二意示。

    除究竟而為八義。

    知普依莊嚴論諸本攝論等釋八義欤。

    尋雲。

    諸論皆開二意示為二。

    以究竟為一故事。

    若八義若十義意趣。

    雖異以二意示究竟為三故事一同也。

    有何深意問答中合二意等為一故。

    又除究竟故耶。

    答。

     無性攝論第十雲。

    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五十要問答下品義至相大師。

     一。

    引攝一類(不定姓聲聞)。

    二所餘(不定姓菩薩)。

    三。

    法等故(真如體同故)。

    四。

    無我等故(三乘共觀人無我故)。

    五。

    解脫等故(三乘共脫煩惱障故)。

    六。

    性不同故(退大聲聞先菩薩性有身中故)。

    七。

    二意樂(一。

    諸佛同自意。

    一。

    聲聞得作佛意。

    聲聞得作佛意。

    初義。

    有實菩薩變化受化。

    後義)。

    八。

    化故(佛同聲聞。

    望能佛雲一乘)。

     八義意趣者。

    存三一乘也。

    究竟顯了一乘故除之欤。

    寶性論聊簡義(元曉)。

    楞伽宗要義(元曉)。

     一。

    一類。

    一 二。

    所餘。

    了義(此世回心故顯了也)二 三。

    法。

    三 四。

    無我。

    四 五。

    解脫。

    五密意。

     六。

    性。

    六 七。

    諸佛同自意。

    密意趣。

    七 八。

    聲聞得作佛意。

    八 九。

    變化。

    九 十。

    究竟故。

    十(無餘回心)顯了。

    (三乘中菩薩最勝故) 章。

    十義方便(等文)。

     孔目第一雲。

    一乘義者。

    分别有二。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對三寶分别。

    佛法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無盡故。

    法僧則不定。

    二對四谛分别。

    滅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滅同無盡故。

    三谛則不定(已下取義)。

    三二谛第一義谛是一乘。

    四對過無恐怖者一乘。

    有恐怖者三乘。

    五人智分别。

    一成就甚深法智。

    二成就随順法智。

    三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智。

    前一人智是一乘。

    此依勝鬘經。

    六所解了。

    法妄執無分别相對無分别是一乘。

    此依楞伽經。

    七一乘三乘小乘分别。

    八大乘中乘小乘分别。

    九世間出出世間分别。

    十譬喻分别。

    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一乘。

    衣裡寶珠及窮子等即是三乘。

    此依法花(已上取義)。

    上來所辨。

    于眷屬經中。

    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

    故于方便之所示一乘名。

    令進入者。

    易得解故作如是說(文)。

    心雲。

    十對共勝者一乘。

    劣者三乘也。

    而十對皆雲一乘。

    同無盡三乘即不定者。

    無盡者别教也。

    别教諸教中最故。

    取一一對中最勝者。

    同别教之最上也。

    三乘不定者。

    望彼勝而望此劣等也。

     問。

    章文。

    以随本宗定故(文)本宗者指一乘欤。

    為當指三乘欤。

    答。

    一義雲。

    本宗者三乘也。

    依上諸義等者。

    依上三一和合之義故。

    三乘等名一乘。

    以随之下以二故字。

    釋成非别教之義也。

     一義雲。

    依上義三乘等名一乘事。

    以随一乘之本宗定故。

    主伴不具下釋成非别教之義也。

    尋雲。

    法相交參之中。

    十眼十通具五眼六通。

    教事深細中。

    引法花之常在靈山。

    十義方便中。

    髻中寶珠譬一乘等。

    自本同教一乘之義也。

    豈以三乘可為本宗耶○又所流一乘等全無三乘。

    為本宗義。

    如何。

    答。

    猶如難勢。

    既雲。

    依上諸義别指上六重之義也。

    六重多分一乘。

    本宗義也。

    爾者以一乘為本宗之義勝欤。

     二十六。

    問。

    章文。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文)。

    爾者愚法二乘在界内雲義限終教已上所談欤。

    通始教欤。

    答。

    一分通始教也。

    付之。

    兩方也。

    若雲通始教者。

    章文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以去。

    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文)。

    若依之雲爾者。

    章次下文舉瑜伽雜集等。

    揀婆沙俱舍等。

    瑜伽等論說豈非始教之義耶。

    答。

    一義雲。

    愚法二乘之出界不出界之事。

    斷惑章始終二教相對二釋義(見)至下可料簡。

    今先于回心之二乘者。

    始終二教共許出三界。

    于愚法二乘者。

    終教以教道為本。

    不許出三界。

    若約證道者。

    可許出界。

    門外三車合愚法義等此心也。

    若約始教者。

    可有二重料簡。

    若約第三時深密經者。

    不許教道。

    小乘教中不說斷第七識煩惱故。

    證道可許之。

    若約第二時般若教者。

    全許證道。

    分許教道。

    般若教中不說七八二識。

    但說六識分齊。

    同彼愚法唯說六識義故。

    而今雲終教已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