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上(上)

關燈
)。

    指事舉行境解境二十身。

     七。

    因果二分說不說之義。

    限别教欤。

    通前四教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通者。

    凡前四教因中即有。

    至果即無雲事。

    一宗所定也。

    何可有不可說果海耶。

    是以見下文起盡。

    前四教中無開因果二分。

    若雲爾者。

    至相大師釋十地論教義。

    二大雲通一乘三乘。

    不通小乘(文)教義二大既因果二分也。

    知通三乘雲事。

    如何。

    答。

     問○普眼境界(雲雲)。

    限普賢菩薩一人欤事(略文義)。

     八。

    問付四車建立。

    且終頓二教菩薩。

    攝門外之三車欤。

    為當攝露地白牛欤。

    兩方也。

    若雲攝白牛者。

    章下文釋中同三教雲。

    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文)。

    知攝三車雲事。

    若雲爾者。

    清冷大師解釋中。

    終教已上是一乘也(見)。

    既是一乘也。

    尤可攝大白牛車也。

    如何。

    答。

    一義雲。

    宗家心當章并探玄第一等。

    皆終頓二教三乘教故。

    攝門外三車(見)清冷大師終教已上一乘故。

    攝大白牛車判(給)但清冷大師心。

    于法花以前實教。

    有會不會二義(光宅立教之科)。

    若依實體不足皆屬法花之釋者。

    可有攝三車之義欤。

    又宗家心玄記一處解釋。

    合終頓二教釋同教一乘。

    爾者又以終頓二教。

    可有攝大白牛車之義欤。

    宗家心對華嚴法花等純一乘。

    指餘教釋三乘。

    清冷大師依一性五性門。

    對始教三乘。

    以終教以上釋一乘。

    雖異表裡不可相違欤。

    但會解記師資相違(雲雲)。

     大疏一上雲。

    二對權顯實。

    則前二是三乘。

    後三為一乘。

    則不違法花四乘(文)。

     探玄記一雲。

    或開為二。

    謂一乘三乘教。

    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

    然通三乘趣入。

    故名三乘教。

    後一直顯本法不通二乘。

    故唯是一(文)。

     又雲。

    四或分為四○一于上共教中。

    約存三泯二開兩教。

    故為四。

    一别教小乘。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三同教一乘。

    如法花等。

    四别教一乘。

    華嚴等(文)。

    此釋起盡合終頓。

    名同教一乘(見)。

    此外章玄等無此義也。

     大疏一上雲。

    三引為即前權教菩薩○權教極果無實事故(文)。

     抄四上雲。

    疏權教極果○如有五教唯圓教因果俱有實事。

    前四因中即有至果。

    皆無由修權因。

    若入地故即入實故(文)。

    依此釋者。

    終頓二教又權教三車之所攝(見)。

    如何。

    答。

     問。

    門外三車攝愚法欤。

    答。

    爾也。

    付之。

    次下文雲。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義中(文)。

    至下可料簡。

     九。

    問。

    小乘教菩薩。

    三車之中攝何車耶。

    答。

    門外牛車可有三身。

    小乘教佛化身一分故可攝牛車也。

    探玄第一雲。

    成佛唯一。

    但機有淺深。

    教說三類。

    匪謂成佛體實有三(文)。

     抄二(下)雲。

    盡無生智是二乘體。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文)。

     問。

    牛車大白牛車同體欤。

    異體欤。

    三車四之诤别可抄。

     十。

    問。

    門外三車同所設之欤。

    答。

    可同所也。

    付之。

    二乘才離分段之系業。

    以為究竟。

    菩薩永超二種生死。

    法既各别也。

    喻車豈同處耶。

    答。

    始教以三乘同見為本。

    故約化身出牛車。

    化身斷惑證理二乘無異。

    故置同處也。

    故妙經中但雲門外三車。

    不說别處。

    丈六權智是牛車體之解釋此心欤。

    問。

    羊鹿二車喻何乘耶。

    答。

    妙經中羊車聲聞。

    鹿車緣覺喻也。

    付之。

     指事上(本)雲。

    瑜伽第四十品作四車喻○一鹿(喻聲聞。

    是劣故。

    此中取居山故。

    與此不同獨覺喻也)。

    二牛(喻獨覺。

    勝聲聞故)。

    三馬(喻地前。

    所釋涅槃上二亦喻涅槃)。

    四象(喻地上。

    所釋涅槃以最勝故)。

    ○解雲。

    所喻雖别。

    而義無别故取為證(文)。

     十一。

    問。

    四衢露地門外此三種同欤。

    異欤答。

    抄二(下)雲。

    四衢即四谛○昔指三乘三界門外○言機索者。

    三乘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文)。

     指事雲。

    門外等者○三乘之教行合名為門。

    能出三界火宅故。

    理出教外故名門外(以上基師釋也)。

    智周師引吉藏師釋雲。

    複有義。

    此名三界限域為門。

    故複文雲。

    即此三車皆在門外。

    複言燒門。

    故知。

    三界以之為門(文)。

    又雲。

    靈範師雲○今在門外者。

    非想貪為門。

    以涅槃是無漏法。

    非貪所系名在門外(文)。

    又雲。

    四衢者○大乘基等雲。

    四衢道者。

    四谛理也。

    三乘并觀四谛理故○(惠藏師。

    吉藏師。

    玄範皆與此同也)。

    吉藏統略雲。

    餘昔依舊釋四衢喻四谛。

    此解可約昔教出三界證四谛。

    便得涅槃。

    此是見車得車。

    不應更複索。

    又明四衢及露地。

    明無五濁。

    亦同上過也。

    望今教釋者。

    四達曰四衢。

    則四方皆空不見車不得。

    靈範師雲。

    四衢道中者○喻于我生已愚等四智究竟道中。

    灌頂記(并)禦制雲。

    四衢譬大乘四攝四等。

    門外四衢露地等雖似異釋。

    大意不可違。

    出過三界處。

    三乘自證涅槃之體也。

     抄二(下)又雲。

    向若有體即不合索。

    諸子皆索明無體(文)。

     十二。

    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事。

     指事雲。

    元曉雲。

    此名方便。

    略有四義。

    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說教○二者即三乘巧順三機持業作名○三者為一乘教作前方便○四者于一乘理權說方便○此名為門。

    有其二義。

    一者出義。

    諸子依此出三界故。

    二者入義。

    又依此教入一乘故。

    然門有二名。

    若言佛門人門。

    則門非佛人。

    若言闆門竹門。

    即門是闆竹。

    今三乘教名方便門。

    同闆竹門○開方便門有其二義。

    若望出義說三乘時。

    開而不閉。

    望其入義說三之時。

    閉而不開○今說一乘教。

    言三是方便。

    方開方便門令入一乘故(文)。

     抄二(下)雲。

    昔言有三。

    是方便門。

    則閉于一實。

    今雲無三。

    則一理自顯。

    故雲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文)。

    此文約理。

    又雲。

    若約行者○謂三行别。

    則方便之門閉于一實。

    今會為一。

    則方便門開一實顯。

    故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文)。

     問。

    于界内直授大白牛車之義可有耶。

    答。

    (雲雲)付之。

    章四衢别授大白牛車等(文)。

    略文義。

    答。

    一義雲。

    下教義攝益章雲。

    界内通見聞解行(等文)可知有界内直授之義也。

    但今章約法花大都雲界外授(等欤)。

     十三。

    問。

    索車人者限界外機欤。

    通界内機欤。

    答。

    當章心界外索車。

    付之。

    既三乘共索車。

    法花會上菩薩。

    豈可限地上菩薩哉。

    若地前菩薩索車者。

    何無界内索車之義耶。

    何況三乘權教菩薩。

    初地以上必入一乘雲事。

    一宗所定也。

    爾者索車之義尤可地前界内。

    初地以上全不可有索車之義耶。

    答。

    當章(并)抄二(下)等釋。

    全無界内索車之義。

    若依現文者。

    法花會上索車三乘人者。

    皆可自位究竟出過三界之機欤。

    縱雖于初住證入一乘。

    依終教心一分出世機故。

    法花第二又門外索車(見)。

     一義雲。

    經釋等為破三乘果約大都。

    故雲界外索車。

    而實三乘菩薩中十信地前等。

    可通界内索車之義欤。

    故法花序品中曰衆共作疑念。

    何可限地上出世等耶。

    尋雲。

    菩薩索車之義可有耶。

    答。

    自宗心三乘共索也。

     抄二(下)雲。

    言機索者。

    三乘之人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謂為究竟不解索乘。

    已被陶練一乘機發機宜。

    叩聖義言索耳○彌勒序品。

    陳曰衆疑。

    征佛定因。

    已是索義。

    文殊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已許等賜○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即是歡喜(文)。

    指事雲。

    若三乘菩薩到十住以上。

    不限住離分段系業。

    分見法身故名為露地(文)。

    尋雲二乘無餘還生之時。

    可有索車義耶。

    答。

     十四。

    問。

    妙經文。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文)。

    爾者索大白牛車欤。

    為當索三車欤。

    答。

    索一乘大白牛車也。

    付之。

    經文既别三車了。

    願時賜與雲全索大白牛車之義所不見也。

    是以章文引經文了。

    以此得知三車同索(文)雲經文。

    雲釋文。

    索白牛雲事。

    依憑在何耶。

    答。

     抄二(下)雲。

    索車是喻約法。

    雲何古有多釋。

    略要有二。

    一者機索。

    二者口索○二口索者。

    已集靈山。

    三乘三根皆悉啟言求法求記。

    即是索車。

    若說與記令其修證。

    即是等賜。

    彌勒序品。

    陳曰衆疑。

    征佛定因。

    已是索義。

    文殊雲。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已許等賜。

    方便品初告諸聲聞衆。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衆生處處着引之。

    令得出已是開權。

    又雲。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于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即是顯實開權。

    顯實已是略賜。

    亦是許與身子三請法說。

    索車(文)。

    答。

    趣準此釋。

    已聞略開權顯實了。

    身子請法說。

    何隻可索本三車耶。

    但未得授記之間。

    于一乘修證難作決定心。

    于自乘果生虛指之思。

    故雖言舉三車。

    心索白牛也。

     十五。

    問。

    章文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文)。

    爾者三乘共指極果欤。

    答(雲雲)。

    如略文義。

    一義雲。

    今所求果者。

    菩薩初住已上得出世淨心。

    故乃至佛果名所求果。

    含教證二道也。

    但雲自位究竟者。

    未必極果。

    一乘進入之時。

    三乘自位究竟故雲爾也。

    二乘亦初果以上。

    乃至無餘皆所求果也。

    指事以至自位究竟處故之下釋義。

    委細可見。

     法花第二雲。

    長行合牛車。

    雲求一切智。

    佛自然智。

    無師智。

    如來智見○為求牛車出火宅(文)。

    偈頌合雲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不退菩薩(文)。

     指事雲。

    問。

    若爾此位未究竟位。

    雲何名為自究竟位。

    答。

    古德雲。

    雖未到極位。

    依彼三乘教。

    出系業三界。

    得出世益故。

    三乘教益已究竟故。

    到十住以上自位不退處。

    住大乘自位。

    究竟不退故。

    由此義故名究竟也○又疏雲。

    心不退者。

    論釋自住處畢竟智。

    謂大乘法是菩薩住處。

    住于大乘心不退轉。

    名畢竟智(解雲。

    此明不退心。

    為自位究竟。

    由是明知。

    三乘菩薩得不退位。

    住于大乘自位。

    以畢竟不退故。

    是故名為自位究竟也)○梁論第七品雲。

    究竟道有二種。

    一有學究竟。

    二無學究竟○諸地乃至如來地。

    皆有此究竟義(文)。

    一乘進入位分(并)教證二道等。

    次下可抄之。

     臨門三車為實不實事。

    指事雲。

    問。

    上已明權實訖。

    何更問實不。

    答。

    此非問權實。

    但問虛實(文)。

     問。

    教義差别者。

    指教理行果之四法名教欤。

    為當指唯教欤。

    答。

     複古雲。

    二教義差别者。

    教者因大也。

    義者果大也(文)。

     指事雲。

    三乘教為教。

    一乘教為義○問○答如手持一果。

    言有三果子。

    唯有三言。

    無三言之所诠三果。

    三乘亦爾○唯有三教。

    無三教之所诠三義○如開三果方便。

    令示一果實語實義。

    一乘亦爾○是故一乘教義望于三乘唯為義也(文)。

    一義雲。

    權實差别中開出下九門。

    故教義者權實也。

    而然章但有其名(雲雲)。

    名者教也。

    故四法中以教法為本。

    雲教義差别欤。

    尋雲。

    尋教至義(文)。

    義者一乘欤。

    三乘欤。

    答。

    指事雲。

    界内示教得出為義(文)。

    一義雲。

    一乘雲義欤。

     孔目第三雲。

    證教者。

    即約因果二分說二大也○為果是所克之位。

    義大是所證之法。

    義位相似故。

    約之以顯所以。

    約因明教大者。

    因是能生之位。

    教是能自方便。

    義位相似故。

    約顯之教證二分。

    德量非小故名為大(文)。

     章。

    聖言無失故(文)。

    若人會雲。

    雖經不簡非本所望者。

    唯二乘也雲者。

    經何不簡耶。

    若經無由不簡别雲者。

    汝于聖言付未盡理之失者也。

    若言總意别雲者。

    經若唯雲三車願與者。

    可有言總之義。

    已羊鹿牛願時賜與(雲雲)。

    三人别索是言别也。

     章。

    體具德(等文)指事雲。

    此章家釋經文。

    謂一乘體具恒沙性功德。

    故雲寶網等○言白牛肥壯等者。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