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此釋迦身即為實報受用身。
如佛地經初說。
此釋迦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
彼論釋為受用身也。
此亦約同教說。
何以故。
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
若别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今此方便勸彼三乘。
顯釋迦身非但是化。
恐難信受故。
彼經中約說佛果深功德處。
明佛身随教即權歸實。
說為報身。
即方便顯說花嚴一乘法時。
此釋迦身亦随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
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文)私雲。
佛地經二十一實報功德。
探玄起第七卷委釋之也。
問。
因論生論西方阿彌陀土。
報化二土中何可雲耶。
答。
探玄記中有兩處釋。
俱通報化二土也。
問。
爾者付化土釋。
具縛凡夫直可生極樂世界耶。
答。
具縛凡夫願求之者。
順次生決定可生極樂也。
更不可異求也。
問。
探玄記中雲。
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
名為淨土。
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
如阿彌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
堪任己遠輕毛退位三聚衆生共生之處。
不名淨土(雲雲)明知極樂世界具縛凡夫不可生也。
所以十信位非所居。
況凡夫具縛者耶。
答。
薄地凡夫具縛異生生極樂之文。
經論說諸師釋煥然。
溢因三國傳燈。
間先德诠此文。
大師定此義。
每見此文義。
不遑注解。
閣筆鳴咽耳。
但至擇輕毛退位三聚衆生之大師所釋者。
舉種類居人等十門之中。
第四退不退門意也。
依此一門。
不退所生名淨土。
退位所居不名淨土之釋也。
如彼一向求也。
向門八地已上菩薩所住名淨土。
七地已遠不名淨土也。
更于此釋不可緻狐疑也。
所以先勸極樂無過華嚴一經始終。
花嚴經壽命品雲。
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
佛子。
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
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
為一日一夜。
安樂世界一劫。
于聖眼幢世界金剛佛刹。
為一日一夜○莊嚴惠世界一劫。
于鏡光明世界定月佛刹。
為一日一夜。
佛子。
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
于勝蓮花世界賢首佛刹。
為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無中(雲雲)已從娑婆校量極樂。
爰知娑婆穢土終也。
極樂淨土始也。
始終相鄰謂□其望果有人。
又以極樂為娑婆頂。
依此經文也。
又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三約别教。
娑婆是見聞解行處。
中間諸土唯解行諸等。
彼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
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
準今此香象大師所釋。
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中。
娑婆世界決定備見聞位。
所以釋迦遺法遙雖及末世。
大乘深教普盛此朝。
況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也。
所以猶留百歲之說。
日日夜夜瞻仰之耶。
故任大師雅意。
專可期極樂往生也。
問。
凡香象大師禦心者。
依日月劫數校量相鄰。
亦雖配見聞解行等次位。
極樂娑婆淨穢相隔。
穢土淨刹升沉遙殊。
是不顧此等義耶。
依之至相大師孔目中雲。
西方是異界故。
須假斷惑。
都率是同界故。
業成即往(雲雲)香象既禀承其流。
是師資所釋成桙楯(雲雲)何況見聞位于穢土難成乎。
彼瞻仰之肉眼不盡一經之始禀末。
同聽之耳根批校五塵之染境。
稱念之臆中誰成見聞之種子矣。
答。
凡香象大師禦心。
以娑婆定見聞解行處。
以極樂判解行。
以來後佛土判證果海。
更無擇散亂粗動心。
何強簡信心厚薄。
何況經說雲。
若有諸衆生。
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
決定□□(雲雲)加之都率天子。
出地獄生都率天。
一生一身上極解行□定知地獄生前。
備見聞之位也。
是則一見聞花嚴法花等經。
成見聞位。
成金剛種子也。
依之第三生至離垢三昧前也。
又善财童子一生一身上已極解行位。
此等皆依花嚴等聞經功德也。
故于娑婆世界分段血肉之身上。
備見聞功德。
何為難耶依此等心。
更極樂往生不難也。
彼入法界品中說雲。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輔相大衆宮城内外○如是一切無複相随。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等(雲雲)一代聖教中。
此經文殊勝也。
願求往生之輩。
甯不備座右乎。
又同卷偈頌雲。
願我臨命終時等(文)能能可暗誦也。
但香象大師雖未見此文。
經未來盡釋。
定察此文欤。
是普賢後身故也。
加之圓宗付法弟子清涼山大師。
依此等文。
疏中解釋雲。
不生花藏而生極樂。
略有四意一有緣力故。
二是便衆生歸憑情一故。
三不離花藏故。
四即本師故(雲雲)今此四故中。
四即本師故之所以者。
勘楞伽經雲。
十方諸刹土衆生。
菩薩中所有法報佛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雲雲)爰知三世十方諸佛。
皆以阿彌陀為本師也。
已有如此之機緣。
大師豈釋薄地凡夫不許順次往生乎。
真言教中又有此心也。
但至孔目釋者。
安養都率相對分别。
界内界外雲時。
西方異界都率同界也釋也。
探玄深志。
為今此界衆生往生極樂也。
所以見入法界品文。
彌勒極樂常随菩薩也。
如上引成。
若爾遂都率往生之日。
同可預極樂往生也。
彼如龍樹贊歎偈雲。
系念一花一天子。
亦得往生如意殿(雲雲)是又如此以念彌勒菩薩。
可備極樂往生正因也。
況彌勒菩薩十方諸佛長子也。
花嚴經前後文所見也。
故經偈雲。
此是大悲清淨智。
利益世界慈氏尊。
灌頂地中佛長子。
随順恩惟入佛境(雲雲)若爾西方行者國。
定可稱念彌勒菩薩也私雲。
至相寺大師決定遂極樂往生。
見彼傳文故勸都率之文。
如上會釋欤。
又彌勒一切諸佛長子文。
廣有花嚴。
可勘見也。
又觀經等有九品階差等。
又智論雲。
阿彌阿國有嚴淨不嚴淨世界(雲雲)故通報化二土。
不擇凡夫異生。
無疑耳。
問。
章。
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雲雲)爾者此義何□成耶。
答。
章釋此義。
若寄此顯示。
如第二會初說(雲雲)。
問。
國土海不可說義者。
花嚴一宗難義也。
于第二會寄緣說十之文。
說不說義可成立也。
答。
實因分可說之文。
果海不談之義。
廣勘花嚴一經之說。
引十地論等之文。
可述大師所釋之旨也。
先天親十地論中雲。
前言十地義。
如是不可說。
聞今我但說一分。
此言何義。
是地所攝有二種。
一因分說者。
謂解釋一分者。
是因分于果分為一分故。
言我但說一分(文)探玄記中釋此文有二段釋。
一此十地有二分。
一就實十地。
唯佛所知佛所行。
名為果分。
故論雲。
佛所行雲佛境界。
雲不可議佛法也。
又如鳥迹如所依太虛為果海等也。
二随相十地。
菩薩所知菩薩所行。
名為因分。
是則果分言絕。
當不可說。
因分約機。
是即可說也。
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也。
言十地有二分。
一妙智正證十地。
智如境故。
離言相故名果分。
則不可說也。
如彼鳥迹同于虛空不可說也。
二方便寄法十地。
如下文初二三地相同世間等也。
令衆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
如空中迹約鳥說異名。
名為因分。
同空無别。
名為果分。
一迹通二故。
名二分故。
有說不說(取意抄之)是以因果二分者。
偏佛智所了名果分。
因人所知所了名因分也。
次至雲如第二會說者。
又舉經前後文。
舉大師三重釋成立也。
先第二會經時。
諸菩薩作是思惟。
若世尊見愍我等。
願随所案。
開示佛刹住佛刹莊嚴佛法性佛刹清淨佛所說法佛刹體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刹大菩提(文)次文殊答此諸菩薩問雲。
此諸菩薩甚為希有。
諸佛
此釋迦身即為實報受用身。
如佛地經初說。
此釋迦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德。
彼論釋為受用身也。
此亦約同教說。
何以故。
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為化身。
若别教一乘以為究竟十佛之身。
今此方便勸彼三乘。
顯釋迦身非但是化。
恐難信受故。
彼經中約說佛果深功德處。
明佛身随教即權歸實。
說為報身。
即方便顯說花嚴一乘法時。
此釋迦身亦随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
是故以此為同教攝也(文)私雲。
佛地經二十一實報功德。
探玄起第七卷委釋之也。
問。
因論生論西方阿彌陀土。
報化二土中何可雲耶。
答。
探玄記中有兩處釋。
俱通報化二土也。
問。
爾者付化土釋。
具縛凡夫直可生極樂世界耶。
答。
具縛凡夫願求之者。
順次生決定可生極樂也。
更不可異求也。
問。
探玄記中雲。
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
名為淨土。
于中亦有四果二乘等。
如阿彌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
堪任己遠輕毛退位三聚衆生共生之處。
不名淨土(雲雲)明知極樂世界具縛凡夫不可生也。
所以十信位非所居。
況凡夫具縛者耶。
答。
薄地凡夫具縛異生生極樂之文。
經論說諸師釋煥然。
溢因三國傳燈。
間先德诠此文。
大師定此義。
每見此文義。
不遑注解。
閣筆鳴咽耳。
但至擇輕毛退位三聚衆生之大師所釋者。
舉種類居人等十門之中。
第四退不退門意也。
依此一門。
不退所生名淨土。
退位所居不名淨土之釋也。
如彼一向求也。
向門八地已上菩薩所住名淨土。
七地已遠不名淨土也。
更于此釋不可緻狐疑也。
所以先勸極樂無過華嚴一經始終。
花嚴經壽命品雲。
心王菩薩告諸菩薩言。
佛子。
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刹一劫。
于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
為一日一夜。
安樂世界一劫。
于聖眼幢世界金剛佛刹。
為一日一夜○莊嚴惠世界一劫。
于鏡光明世界定月佛刹。
為一日一夜。
佛子。
如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劫。
于勝蓮花世界賢首佛刹。
為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無中(雲雲)已從娑婆校量極樂。
爰知娑婆穢土終也。
極樂淨土始也。
始終相鄰謂□其望果有人。
又以極樂為娑婆頂。
依此經文也。
又探玄記中釋此文雲。
三約别教。
娑婆是見聞解行處。
中間諸土唯解行諸等。
彼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故。
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
準今此香象大師所釋。
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中。
娑婆世界決定備見聞位。
所以釋迦遺法遙雖及末世。
大乘深教普盛此朝。
況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也。
所以猶留百歲之說。
日日夜夜瞻仰之耶。
故任大師雅意。
專可期極樂往生也。
問。
凡香象大師禦心者。
依日月劫數校量相鄰。
亦雖配見聞解行等次位。
極樂娑婆淨穢相隔。
穢土淨刹升沉遙殊。
是不顧此等義耶。
依之至相大師孔目中雲。
西方是異界故。
須假斷惑。
都率是同界故。
業成即往(雲雲)香象既禀承其流。
是師資所釋成桙楯(雲雲)何況見聞位于穢土難成乎。
彼瞻仰之肉眼不盡一經之始禀末。
同聽之耳根批校五塵之染境。
稱念之臆中誰成見聞之種子矣。
答。
凡香象大師禦心。
以娑婆定見聞解行處。
以極樂判解行。
以來後佛土判證果海。
更無擇散亂粗動心。
何強簡信心厚薄。
何況經說雲。
若有諸衆生。
未發菩提心。
一得聞佛名。
決定□□(雲雲)加之都率天子。
出地獄生都率天。
一生一身上極解行□定知地獄生前。
備見聞之位也。
是則一見聞花嚴法花等經。
成見聞位。
成金剛種子也。
依之第三生至離垢三昧前也。
又善财童子一生一身上已極解行位。
此等皆依花嚴等聞經功德也。
故于娑婆世界分段血肉之身上。
備見聞功德。
何為難耶依此等心。
更極樂往生不難也。
彼入法界品中說雲。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輔相大衆宮城内外○如是一切無複相随。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等(雲雲)一代聖教中。
此經文殊勝也。
願求往生之輩。
甯不備座右乎。
又同卷偈頌雲。
願我臨命終時等(文)能能可暗誦也。
但香象大師雖未見此文。
經未來盡釋。
定察此文欤。
是普賢後身故也。
加之圓宗付法弟子清涼山大師。
依此等文。
疏中解釋雲。
不生花藏而生極樂。
略有四意一有緣力故。
二是便衆生歸憑情一故。
三不離花藏故。
四即本師故(雲雲)今此四故中。
四即本師故之所以者。
勘楞伽經雲。
十方諸刹土衆生。
菩薩中所有法報佛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雲雲)爰知三世十方諸佛。
皆以阿彌陀為本師也。
已有如此之機緣。
大師豈釋薄地凡夫不許順次往生乎。
真言教中又有此心也。
但至孔目釋者。
安養都率相對分别。
界内界外雲時。
西方異界都率同界也釋也。
探玄深志。
為今此界衆生往生極樂也。
所以見入法界品文。
彌勒極樂常随菩薩也。
如上引成。
若爾遂都率往生之日。
同可預極樂往生也。
彼如龍樹贊歎偈雲。
系念一花一天子。
亦得往生如意殿(雲雲)是又如此以念彌勒菩薩。
可備極樂往生正因也。
況彌勒菩薩十方諸佛長子也。
花嚴經前後文所見也。
故經偈雲。
此是大悲清淨智。
利益世界慈氏尊。
灌頂地中佛長子。
随順恩惟入佛境(雲雲)若爾西方行者國。
定可稱念彌勒菩薩也私雲。
至相寺大師決定遂極樂往生。
見彼傳文故勸都率之文。
如上會釋欤。
又彌勒一切諸佛長子文。
廣有花嚴。
可勘見也。
又觀經等有九品階差等。
又智論雲。
阿彌阿國有嚴淨不嚴淨世界(雲雲)故通報化二土。
不擇凡夫異生。
無疑耳。
問。
章。
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說(雲雲)爾者此義何□成耶。
答。
章釋此義。
若寄此顯示。
如第二會初說(雲雲)。
問。
國土海不可說義者。
花嚴一宗難義也。
于第二會寄緣說十之文。
說不說義可成立也。
答。
實因分可說之文。
果海不談之義。
廣勘花嚴一經之說。
引十地論等之文。
可述大師所釋之旨也。
先天親十地論中雲。
前言十地義。
如是不可說。
聞今我但說一分。
此言何義。
是地所攝有二種。
一因分說者。
謂解釋一分者。
是因分于果分為一分故。
言我但說一分(文)探玄記中釋此文有二段釋。
一此十地有二分。
一就實十地。
唯佛所知佛所行。
名為果分。
故論雲。
佛所行雲佛境界。
雲不可議佛法也。
又如鳥迹如所依太虛為果海等也。
二随相十地。
菩薩所知菩薩所行。
名為因分。
是則果分言絕。
當不可說。
因分約機。
是即可說也。
此義通一部經中大意也。
言十地有二分。
一妙智正證十地。
智如境故。
離言相故名果分。
則不可說也。
如彼鳥迹同于虛空不可說也。
二方便寄法十地。
如下文初二三地相同世間等也。
令衆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
如空中迹約鳥說異名。
名為因分。
同空無别。
名為果分。
一迹通二故。
名二分故。
有說不說(取意抄之)是以因果二分者。
偏佛智所了名果分。
因人所知所了名因分也。
次至雲如第二會說者。
又舉經前後文。
舉大師三重釋成立也。
先第二會經時。
諸菩薩作是思惟。
若世尊見愍我等。
願随所案。
開示佛刹住佛刹莊嚴佛法性佛刹清淨佛所說法佛刹體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刹大菩提(文)次文殊答此諸菩薩問雲。
此諸菩薩甚為希有。
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