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身示勝因果。
以實報身非彼見故。
二此等即是實報相。
垂在化中顯現故。
得出因也(雲雲)此答意如何耶。
答。
智論辨金锵馬麥等往昔虛報。
為引二乘。
同下而說。
現業果不亡故也。
意聖道顯惑雲。
不滅虛報。
此小乘為實。
始教即空說。
以是方便故。
如大乘方便經說。
其相好出因有二義。
一亦是方便。
為引二乘。
即于此化身。
示勝因果。
以實報身。
非彼二乘見故。
二此等亦即是實報身之相好。
于業化身中。
而顯現故。
得出相好因雲問。
以方便故者意何答。
此意說。
據理實說。
可言唯自受用身。
修萬行因。
即得三十二相果。
然今為顯非但自受用身修因得三十二相果。
亦此化身修萬行因得此三十二相果故。
于化身出相好因雲。
問。
攝論心。
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德攝也可雲耶。
答。
法身功德攝也(文)付之。
道理不明。
何以三十二相。
可雲入法身功德攝耶。
章雲問。
何故攝論中。
說三十二相等。
入法身功德攝也。
答。
此亦有二義。
為回二義。
方便漸說。
真實法身。
恐彼難信故。
以此等功德。
現為法身。
令易信受。
以現見故。
二彼功德法為法身故。
攝在彼中也。
此上并約始教。
又三十二等。
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文)。
私記雲問。
何故攝論中。
說三十二相等。
入法身功德攝耶。
答。
此亦有二義。
一為回二乘方便漸說。
真實法身。
恐彼難信故。
以此等功德。
為法身令易信受。
以現見故。
二彼以功德法為法身故。
攝在彼中也。
此上并約始教說也。
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已上章問答)問。
就終教義。
三十二相等。
即無性故雲意何耶答。
此意雲。
三十二相等。
即其真如法身上所現實德故。
此即空義。
乃名三十二相故。
言無性故也問。
何故真如法身上所現雲三十二相名法身答。
所被機由難信。
彼真實法身故。
但現能依功德法。
而名法身也(文)。
問。
頓教意。
佛具幾相好可雲耶(雲雲)。
章雲問。
頓教意。
佛具幾相好耶。
答。
頓教意無明說。
今謂可雲頓教意。
說約報身有八萬四千相好。
問。
何者爾。
答。
章文雲。
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
并是實德。
此約直至及終教等說(雲雲)言等者。
等取頓教也。
以此得知等也(文)。
問。
章中引觀佛三昧經說。
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爾者雲何釋成之耶。
答。
章雲。
佛生人間。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
說八萬四千諸妙好等(雲雲)付之今此示同人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雲事不明。
佛三十二相處。
正明圓異輪王相故。
可雲勝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也。
又示同諸天。
可雲說八十種好也。
何今此相配釋此耶。
章雲。
若依一乘。
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
彼一一相。
皆遍法界。
業用亦爾。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盡故。
如相海品說。
又觀佛三昧經中。
約此三宗。
分佛相好。
以為三段。
彼經雲。
略中之略者。
我今為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
略說相好。
佛生人間。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
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佛實相好。
我初成道。
摩伽陀國寂滅道場。
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
于雜華經。
已廣分别。
解雲。
此中三十二相等。
當略中之略。
為人天二乘等。
即當初也。
八萬四千等。
義當但是略。
為三乘菩薩等。
當次也。
佛實相好。
如雜花說者。
義當廣說。
即是指華嚴相海品說。
此亦說一乘别教相。
即當終也。
以雜華即華嚴故。
餘義可知(文)。
探玄記第十五雲。
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
一略中略。
有三十二相。
二略說。
有八萬四千相。
三廣說。
有無量說。
如雜花經中。
為普賢賢首等說。
解雲。
雜花經即華嚴異名。
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
廣說相名無量也。
此之中。
初唯小乘。
以兼前為三乘。
後具别為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
以唯地上見。
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以報身。
後十身相(文)。
裡付雲。
金剛般若經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文)。
據終教中。
亦有此等說。
故曰約直至及終教等說也。
言等者。
取頓教也問。
何教說八萬四千相好答。
觀佛三昧經如是說也。
然紹法師雲。
此四善根位。
能化身所具之相好也(文)。
寫本雲。
正治元年七月十一日。
于仁和寺菩提院。
古人先師抄出論義勘文私記等書。
令并今案論義。
少少抄之。
華嚴學者東大寺聖诠大法師 問。
以法華經付屬誰人耶。
答(雲雲)進雲。
智論第一百雲。
付屬喜王菩薩(文)付之見法華文。
付屬藥王菩薩(文)今何付屬喜王菩薩判耶。
智論第一百雲問曰。
若爾者。
法華經諸會方等經。
何以屬藥王諸菩薩等答曰。
有人言。
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
聲聞人不在(文)。
私雲。
此智論文。
探玄記第二卷引之也。
今寫本雲。
寶治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時許。
于高山寺草庵書寫了。
抑此抄物。
先師東大寺林觀房法眼禦抄也。
為高山寺寺物所被書寫留也。
厭分疏之間。
拭老眼。
如形令馳筆畢。
定其體難見别欤。
大善老陰非人性鑁(生年六十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生年二十二歲)
以實報身非彼見故。
二此等即是實報相。
垂在化中顯現故。
得出因也(雲雲)此答意如何耶。
答。
智論辨金锵馬麥等往昔虛報。
為引二乘。
同下而說。
現業果不亡故也。
意聖道顯惑雲。
不滅虛報。
此小乘為實。
始教即空說。
以是方便故。
如大乘方便經說。
其相好出因有二義。
一亦是方便。
為引二乘。
即于此化身。
示勝因果。
以實報身。
非彼二乘見故。
二此等亦即是實報身之相好。
于業化身中。
而顯現故。
得出相好因雲問。
以方便故者意何答。
此意說。
據理實說。
可言唯自受用身。
修萬行因。
即得三十二相果。
然今為顯非但自受用身修因得三十二相果。
亦此化身修萬行因得此三十二相果故。
于化身出相好因雲。
問。
攝論心。
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德攝也可雲耶。
答。
法身功德攝也(文)付之。
道理不明。
何以三十二相。
可雲入法身功德攝耶。
章雲問。
何故攝論中。
說三十二相等。
入法身功德攝也。
答。
此亦有二義。
為回二義。
方便漸說。
真實法身。
恐彼難信故。
以此等功德。
現為法身。
令易信受。
以現見故。
二彼功德法為法身故。
攝在彼中也。
此上并約始教。
又三十二等。
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文)。
私記雲問。
何故攝論中。
說三十二相等。
入法身功德攝耶。
答。
此亦有二義。
一為回二乘方便漸說。
真實法身。
恐彼難信故。
以此等功德。
為法身令易信受。
以現見故。
二彼以功德法為法身故。
攝在彼中也。
此上并約始教說也。
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
亦即是真如法身。
此約終教說(已上章問答)問。
就終教義。
三十二相等。
即無性故雲意何耶答。
此意雲。
三十二相等。
即其真如法身上所現實德故。
此即空義。
乃名三十二相故。
言無性故也問。
何故真如法身上所現雲三十二相名法身答。
所被機由難信。
彼真實法身故。
但現能依功德法。
而名法身也(文)。
問。
頓教意。
佛具幾相好可雲耶(雲雲)。
章雲問。
頓教意。
佛具幾相好耶。
答。
頓教意無明說。
今謂可雲頓教意。
說約報身有八萬四千相好。
問。
何者爾。
答。
章文雲。
或約報身說八萬四千相。
并是實德。
此約直至及終教等說(雲雲)言等者。
等取頓教也。
以此得知等也(文)。
問。
章中引觀佛三昧經說。
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爾者雲何釋成之耶。
答。
章雲。
佛生人間。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
說八萬四千諸妙好等(雲雲)付之今此示同人故。
說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雲事不明。
佛三十二相處。
正明圓異輪王相故。
可雲勝人相故。
說三十二相也。
又示同諸天。
可雲說八十種好也。
何今此相配釋此耶。
章雲。
若依一乘。
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
彼一一相。
皆遍法界。
業用亦爾。
所以說十者。
欲顯無盡故。
如相海品說。
又觀佛三昧經中。
約此三宗。
分佛相好。
以為三段。
彼經雲。
略中之略者。
我今為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
略說相好。
佛生人間。
示同人事。
同人相故。
三十二相。
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
說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佛實相好。
我初成道。
摩伽陀國寂滅道場。
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
于雜華經。
已廣分别。
解雲。
此中三十二相等。
當略中之略。
為人天二乘等。
即當初也。
八萬四千等。
義當但是略。
為三乘菩薩等。
當次也。
佛實相好。
如雜花說者。
義當廣說。
即是指華嚴相海品說。
此亦說一乘别教相。
即當終也。
以雜華即華嚴故。
餘義可知(文)。
探玄記第十五雲。
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
一略中略。
有三十二相。
二略說。
有八萬四千相。
三廣說。
有無量說。
如雜花經中。
為普賢賢首等說。
解雲。
雜花經即華嚴異名。
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
廣說相名無量也。
此之中。
初唯小乘。
以兼前為三乘。
後具别為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
以唯地上見。
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以報身。
後十身相(文)。
裡付雲。
金剛般若經雲。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文)。
據終教中。
亦有此等說。
故曰約直至及終教等說也。
言等者。
取頓教也問。
何教說八萬四千相好答。
觀佛三昧經如是說也。
然紹法師雲。
此四善根位。
能化身所具之相好也(文)。
寫本雲。
正治元年七月十一日。
于仁和寺菩提院。
古人先師抄出論義勘文私記等書。
令并今案論義。
少少抄之。
華嚴學者東大寺聖诠大法師 問。
以法華經付屬誰人耶。
答(雲雲)進雲。
智論第一百雲。
付屬喜王菩薩(文)付之見法華文。
付屬藥王菩薩(文)今何付屬喜王菩薩判耶。
智論第一百雲問曰。
若爾者。
法華經諸會方等經。
何以屬藥王諸菩薩等答曰。
有人言。
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
聲聞人不在(文)。
私雲。
此智論文。
探玄記第二卷引之也。
今寫本雲。
寶治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時許。
于高山寺草庵書寫了。
抑此抄物。
先師東大寺林觀房法眼禦抄也。
為高山寺寺物所被書寫留也。
厭分疏之間。
拭老眼。
如形令馳筆畢。
定其體難見别欤。
大善老陰非人性鑁(生年六十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生年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