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
佛性論雲。
一方便。
二因緣。
三有有。
四無有。
無上依經雲。
三界中有四難。
一煩惱難。
二業難。
三生報難。
四過失難。
無明住地緣起有有生死。
如生報難。
無明住地緣起無有生死。
如過失難。
解雲。
依勝鬘經。
五住種子名五住地。
依五住地起于現行。
名五住起。
依無明住地種子緣起現行法執。
無明是變易生死。
方便名方便生死。
故佛性論雲。
方便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
能生新無流業。
譬如無明生行。
二因緣者依無明住地緣發無流業。
是變易生死。
親質助因緣名因緣生死。
此前二生死非正變易。
以與變易為方便及因緣亦名生死。
如三界中惑業分段因緣亦名分段生死。
梁攝論雲。
苦集通名生死。
二有有者依無流業。
是業名為因緣生死。
此前二生死非正變易。
為方便因緣亦名生死。
如三界中惑業是分段方便因緣亦名分段生死。
梁論雲。
苦集道名生死。
三有有者。
依無流業資有流業所引變易生死。
名有有生死。
故佛性論雲。
有有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為方便。
無流業為因。
三種聖人意生身。
譬如四取為緣有流業為因。
三界内生身。
四無有者。
是變易生死最後身故名無有。
故佛性論雲。
無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生身最後身為緣。
是不可思議退堕。
譬如生為緣死等為過失。
問。
何者是三種聖人。
答。
勝鬘經雲。
無明為緣無漏業因生。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在地上故。
楞伽經第五卷雲。
有三種意生身。
一者三昧樂意生身。
謂第三第四第五。
二者如實知諸法相意生身。
謂于第八地。
三者種類無作行意生身。
諸師釋不同。
一師雲。
約三學别地三地是定。
若約六度五地是定。
故雲三四五名三昧樂受意生身。
第六地般涅槃若現前故。
六七八地名如實覺知諸行智意聖身。
而言第八地者。
舉其終也。
九地已上名稱種類無作行意生身。
第二師雲。
第一略初二地。
故言三四五。
第二亦略初二。
故雲第八地。
理實而言。
第一通五地。
第二通六七八三地。
第三通九十二地。
第三師雲。
次第二于第八地。
則知第一七地已還。
而唯雲三四五者。
此中略前後也。
以實而言。
第一通前七地。
第二唯第八地。
第三九十二地。
又四卷楞伽雲。
第一名三昧樂受意生身。
今依佛地論真谛師釋。
勝鬘經雲。
三種意生身者。
是三乘種性聖人。
入初地已上受意生身。
故名三種。
非是楞伽經中三昧樂等三種意生身也。
故佛地論雲。
有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所身。
無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所生最後身。
依生梁論八地已上是有有生死。
金剛菩薩是無有生死。
此二生死既佛性論皆言三種聖人。
故知。
三乘種性至八地已上受有有生死。
從本種性為名。
名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故楞伽經第七雲。
大惠聲聞辟支佛。
于第八地菩薩中樂着寂滅三昧樂故。
不能善知唯息見。
堕自相同相熏習障礙。
故堕人無我法無我見過。
故以分别心名為涅槃。
而不能知諸法寂滅。
大惠菩薩白佛言世尊。
說聲聞辟支佛入第八地寂滅樂門。
如來後說聲聞辟支佛不知。
但是自心分别後說聲聞得入無我。
而不得法無我空。
若如是說聲聞辟支佛。
問。
未能證初地之法。
何況八地寂滅樂門。
佛告大惠。
聲聞有二。
定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還依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
未曾覺知三界唯心。
未曾修行菩薩諸法。
未曾修行諸波羅蜜十地三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
不能證得彼涅槃所行寂滅樂門。
問。
何故得生死名。
答。
通名變易生死者。
轉變改易若生若死。
并是就相為名。
别名方便因緣。
此二約用有有無有。
對彼為名故。
佛性論雲。
有有生死如上流般阿那含人。
于第二生中般涅槃。
餘有一生故。
故名有無有生死。
是變易生死最後身故。
後更無生死故名無有(文)。
探玄記第十一雲。
三所感變易方便生死報并是所離(文。
第二地處文也)。
孔目第三雲。
四種生死。
謂方便生死。
因緣生死。
有有生死。
無有生死(文)。
密嚴經疏第一雲。
彼花嚴中就四生死分為三重。
謂初二地為因緣生死。
三四五地為方便生死。
六七二地為有有生死。
開此三死生别有為三無有生死。
以第七故知兩經開合雖異。
義不殊。
辨諸佛土勝嚴證也(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雲。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
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
及無漏業生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是故三種意生身。
及無漏業無明住地(文)。
法花義疏第九雲。
但成佛有二種。
一法身成佛。
如從初發心至等覺地。
轉成妙覺地佛。
此是變易生死将傾故。
于三界外法身成也。
依攝大乘論。
三界外有四種生死。
三地以還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因緣生死。
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
金剛心刹那名無有生死。
佛性論雲。
三地是世間地。
宜名世谛。
亦是福德。
福德望智慧則福德是緣義。
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間地。
亦名真谛。
稱為智慧。
智慧是因。
名因緣生死。
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
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故知。
無明為方便。
而行正是因也。
又有有生死者。
有生亦有死也。
無有生死者。
有一刹那生後轉則成法身。
法身成佛。
正是無有生死(文)。
法花玄贊要集第十二雲。
四種生死等者。
案國雲。
無上依經以分段生死。
向上有四種難。
變易喻彼亦立四種生分段。
四難者。
一煩惱難。
無明受取。
二業難。
行支全有支小分。
三報難。
即識等五果種子并生老死及有支小分。
四過失難。
謂生死異滅憂悲苦惱。
今變易身上如次喻彼分段立四種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
即所知障法執等為方便故。
二因緣生者。
謂無漏有分别業根本智緣名無分别業。
後得智緣名有分别業。
名因緣。
三有有生死者。
即變易生死五蘊身。
是一重有向上。
更有生異滅三相。
又是向下一重。
有有上重有名有有。
四無有生死者。
更無後果粗外相苦果。
故名無有生死也(文)。
佛性論第三雲。
複次應知。
無明住地如煩惱難。
無漏業如業難。
三種意生身如果報難。
不可思惟退堕如過失難(雲雲。
依是□也)。
治承三年四月八幡宮三十講慶俊五師為之。
問。
付寄惑位門。
歡喜等十地之中。
七八九地斷三界色習煩惱(雲雲)爾者何經說可雲耶。
答(雲雲)進雲。
依仁王般若釋也。
付之。
依所釋披仁王經。
所謂遠不動觀惠亦斷三界心色眼煩惱(文)所釋不似經文。
如何。
章雲。
十又于十地。
别地相中。
寄顯世間二乘菩薩三位别故。
仁王經說。
前之三地斷三界中色煩惱。
四五六地斷三界中心煩惱。
七八九地斷三界中色習煩惱。
十地及佛地斷三界中心習煩惱。
解雲。
以三地終心位得上界定。
極至四定離下地色故雲斷色惑也。
以四地以去得二乘無漏出世間位。
世間色心俱盡故也。
七地已去是菩薩位。
漸細于前故。
寄滅于色心習氣。
以顯彼
佛性論雲。
一方便。
二因緣。
三有有。
四無有。
無上依經雲。
三界中有四難。
一煩惱難。
二業難。
三生報難。
四過失難。
無明住地緣起有有生死。
如生報難。
無明住地緣起無有生死。
如過失難。
解雲。
依勝鬘經。
五住種子名五住地。
依五住地起于現行。
名五住起。
依無明住地種子緣起現行法執。
無明是變易生死。
方便名方便生死。
故佛性論雲。
方便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
能生新無流業。
譬如無明生行。
二因緣者依無明住地緣發無流業。
是變易生死。
親質助因緣名因緣生死。
此前二生死非正變易。
以與變易為方便及因緣亦名生死。
如三界中惑業分段因緣亦名分段生死。
梁攝論雲。
苦集通名生死。
二有有者依無流業。
是業名為因緣生死。
此前二生死非正變易。
為方便因緣亦名生死。
如三界中惑業是分段方便因緣亦名分段生死。
梁論雲。
苦集道名生死。
三有有者。
依無流業資有流業所引變易生死。
名有有生死。
故佛性論雲。
有有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為方便。
無流業為因。
三種聖人意生身。
譬如四取為緣有流業為因。
三界内生身。
四無有者。
是變易生死最後身故名無有。
故佛性論雲。
無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生身最後身為緣。
是不可思議退堕。
譬如生為緣死等為過失。
問。
何者是三種聖人。
答。
勝鬘經雲。
無明為緣無漏業因生。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在地上故。
楞伽經第五卷雲。
有三種意生身。
一者三昧樂意生身。
謂第三第四第五。
二者如實知諸法相意生身。
謂于第八地。
三者種類無作行意生身。
諸師釋不同。
一師雲。
約三學别地三地是定。
若約六度五地是定。
故雲三四五名三昧樂受意生身。
第六地般涅槃若現前故。
六七八地名如實覺知諸行智意聖身。
而言第八地者。
舉其終也。
九地已上名稱種類無作行意生身。
第二師雲。
第一略初二地。
故言三四五。
第二亦略初二。
故雲第八地。
理實而言。
第一通五地。
第二通六七八三地。
第三通九十二地。
第三師雲。
次第二于第八地。
則知第一七地已還。
而唯雲三四五者。
此中略前後也。
以實而言。
第一通前七地。
第二唯第八地。
第三九十二地。
又四卷楞伽雲。
第一名三昧樂受意生身。
今依佛地論真谛師釋。
勝鬘經雲。
三種意生身者。
是三乘種性聖人。
入初地已上受意生身。
故名三種。
非是楞伽經中三昧樂等三種意生身也。
故佛地論雲。
有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所身。
無有生死者。
是三種聖人意所生最後身。
依生梁論八地已上是有有生死。
金剛菩薩是無有生死。
此二生死既佛性論皆言三種聖人。
故知。
三乘種性至八地已上受有有生死。
從本種性為名。
名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故楞伽經第七雲。
大惠聲聞辟支佛。
于第八地菩薩中樂着寂滅三昧樂故。
不能善知唯息見。
堕自相同相熏習障礙。
故堕人無我法無我見過。
故以分别心名為涅槃。
而不能知諸法寂滅。
大惠菩薩白佛言世尊。
說聲聞辟支佛入第八地寂滅樂門。
如來後說聲聞辟支佛不知。
但是自心分别後說聲聞得入無我。
而不得法無我空。
若如是說聲聞辟支佛。
問。
未能證初地之法。
何況八地寂滅樂門。
佛告大惠。
聲聞有二。
定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還依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
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以彼不能入菩薩行。
未曾覺知三界唯心。
未曾修行菩薩諸法。
未曾修行諸波羅蜜十地三行。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
不能證得彼涅槃所行寂滅樂門。
問。
何故得生死名。
答。
通名變易生死者。
轉變改易若生若死。
并是就相為名。
别名方便因緣。
此二約用有有無有。
對彼為名故。
佛性論雲。
有有生死如上流般阿那含人。
于第二生中般涅槃。
餘有一生故。
故名有無有生死。
是變易生死最後身故。
後更無生死故名無有(文)。
探玄記第十一雲。
三所感變易方便生死報并是所離(文。
第二地處文也)。
孔目第三雲。
四種生死。
謂方便生死。
因緣生死。
有有生死。
無有生死(文)。
密嚴經疏第一雲。
彼花嚴中就四生死分為三重。
謂初二地為因緣生死。
三四五地為方便生死。
六七二地為有有生死。
開此三死生别有為三無有生死。
以第七故知兩經開合雖異。
義不殊。
辨諸佛土勝嚴證也(文)。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雲。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
而生三有。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
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
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
及無漏業生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
是故三種意生身。
及無漏業無明住地(文)。
法花義疏第九雲。
但成佛有二種。
一法身成佛。
如從初發心至等覺地。
轉成妙覺地佛。
此是變易生死将傾故。
于三界外法身成也。
依攝大乘論。
三界外有四種生死。
三地以還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因緣生死。
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
金剛心刹那名無有生死。
佛性論雲。
三地是世間地。
宜名世谛。
亦是福德。
福德望智慧則福德是緣義。
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間地。
亦名真谛。
稱為智慧。
智慧是因。
名因緣生死。
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
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故知。
無明為方便。
而行正是因也。
又有有生死者。
有生亦有死也。
無有生死者。
有一刹那生後轉則成法身。
法身成佛。
正是無有生死(文)。
法花玄贊要集第十二雲。
四種生死等者。
案國雲。
無上依經以分段生死。
向上有四種難。
變易喻彼亦立四種生分段。
四難者。
一煩惱難。
無明受取。
二業難。
行支全有支小分。
三報難。
即識等五果種子并生老死及有支小分。
四過失難。
謂生死異滅憂悲苦惱。
今變易身上如次喻彼分段立四種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
即所知障法執等為方便故。
二因緣生者。
謂無漏有分别業根本智緣名無分别業。
後得智緣名有分别業。
名因緣。
三有有生死者。
即變易生死五蘊身。
是一重有向上。
更有生異滅三相。
又是向下一重。
有有上重有名有有。
四無有生死者。
更無後果粗外相苦果。
故名無有生死也(文)。
佛性論第三雲。
複次應知。
無明住地如煩惱難。
無漏業如業難。
三種意生身如果報難。
不可思惟退堕如過失難(雲雲。
依是□也)。
治承三年四月八幡宮三十講慶俊五師為之。
問。
付寄惑位門。
歡喜等十地之中。
七八九地斷三界色習煩惱(雲雲)爾者何經說可雲耶。
答(雲雲)進雲。
依仁王般若釋也。
付之。
依所釋披仁王經。
所謂遠不動觀惠亦斷三界心色眼煩惱(文)所釋不似經文。
如何。
章雲。
十又于十地。
别地相中。
寄顯世間二乘菩薩三位别故。
仁王經說。
前之三地斷三界中色煩惱。
四五六地斷三界中心煩惱。
七八九地斷三界中色習煩惱。
十地及佛地斷三界中心習煩惱。
解雲。
以三地終心位得上界定。
極至四定離下地色故雲斷色惑也。
以四地以去得二乘無漏出世間位。
世間色心俱盡故也。
七地已去是菩薩位。
漸細于前故。
寄滅于色心習氣。
以顯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