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七

關燈
及佛所行故得此名。

    何以故。

    十地菩薩及佛有四種勝德。

    故名首楞。

    一無怖畏。

    由得一切智故。

    二無疑。

    于清淨衆生見自身無等故。

    三堅實功德。

    恒在觀無散亂故。

    四有勝能。

    能破難破無明住地障故。

    具四德人于此定能得能行。

    故稱伽摩。

    此定多行他利益事。

    能破獨覺自愛習氣。

    即是無有生死障于大常。

    由破此障故得大常果。

    言是故十地至道已斷故者。

    第五卷文如所引文(文)。

     一乘義私記中卷雲。

    問。

    變易者何雲事耶。

    答。

    變者改變義。

    易者轉易義也。

    意改變轉易分段粗身。

    雲成光明殊勝細身。

    而曰變易身。

    問。

    變易者新人名欤。

    古人名欤。

    答。

    俱通新古名。

    但古人變易身亦曰意生身。

    新人曰意成身。

    問。

    且古人雲生身意何。

    答。

    意者第六意識也。

    意如意生故曰意生身言也。

    問。

    如意生生意何。

    答。

    意具三義。

    速疾義。

    無礙義。

    遍到義也。

    如具意此三義。

    變易身亦爾也。

    具此三義生。

    所以雲如意生。

    問。

    新人雲意識身心何。

    答。

    意生身之時舍分段粗身。

    别生變易細身樣也。

    今依大願大悲意願力。

    修練分段粗身。

    為變易細身。

    前所以由意願力雲。

    約變生之身而曰意生佛身也(可見唯識論第七并同疏第七也)。

    問。

    楞伽經三種意生身。

    無上依經四種變易生死者何。

    答。

    楞伽經三種意生身者。

    一三摩缽底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意生身。

    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也(可勘攝釋第四雲雲)無上依經四種變易生死者。

    一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也(可勘燈第六也)。

    問。

    且何雲三摩缽底意生身等。

    答。

    攝釋第三引四卷楞伽第三曰。

    三摩缽底者。

    此翻等至。

    于定得變易身。

    随心生故雲意生。

    故雲意生身。

    覺法自性意生身者。

    能觀察覺了有為如幻法無實體。

    于定得變易身。

    彼随意生。

    所以雲意生身。

    種類俱生無作行。

    雲意生身等者。

    諸衆生所有随多類煩惱。

    能現同類身。

    所以雲種類身。

    能一時現行。

    所以雲俱生。

    能任運起不假功用。

    所以雲俱生。

    能任運起不假功用。

    所以雲無作行。

    彼随意生雲所以意生身也。

    問。

    爾此三種意生身攝十地事何。

    答。

    三摩缽底意生身有前五地。

    覺法意生身有六七二地。

    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有第八地也問。

    何雲方便生死等答。

    無漏後得智雲方便生死。

    所知障雲因緣生死。

    變易五蘊雲有有生死。

    于行苦細有說有名。

    故雲有有變易身唯有微細生滅。

    有從是外更無有雲物。

    所以雲無有也問。

    爾此四種生死相配十地事何答。

    方便生死有初二三地。

    因緣生死有四五六地。

    有有生死在七八九地。

    無有生死在第十地。

    問。

    爾此四種生死相配地事。

    正義欤。

    不正義欤。

    答。

    此不正善也所以燈第六判曰。

    隋唐攝論并無文。

    又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配地。

    如是相配是有師義也(雲雲)。

    問。

    何故不相配地耶。

    答。

    燈第六曰。

    分段生死有四種難。

    一煩惱難。

    二業難。

    三果報難。

    四過失難也煩惱難喻方便生死。

    業難喻因緣生死。

    果報難喻有有生死。

    過失難喻無有生死。

    而物何雲相配地。

    所以雲相配地。

    是有師不正義也問何雲煩惱難等答無明愛取雲煩惱難。

    行支全分與有支一分雲業難。

    識等五果并生老二支雲果報難。

    生已滅憂悲苦惱雲過失難也問。

    約障有四難。

    一闡提不信障。

    二外道着我障。

    三聲聞畏苦障。

    四緣覺舍心障也。

    此四障相配四種生死物欤答。

    此四不相配四種生死也。

    問。

    就慈恩等師禦心之事。

    然今就五教師禦意。

    何雲。

    答。

    慈恩等師禦心。

    而縱練分段粗身雲成變易細身。

    今五教師禦心。

    而分段變易二身。

    從本并雲。

    問。

    分段變易二身自本并在者。

    一切有情皆在變易身耶。

    答。

    爾。

    一切有情皆在變易身也。

    問。

    若爾。

    一切有情皆在變易身者。

    可言一切凡夫位皆得變易身等物。

    何雲入初地時得變易身。

    答。

    分段變易二身雖從本并在。

    被覆隐分段粗身故不顯。

    菩薩初地舍分段粗身故顯變易細身。

    所以不雲凡夫位得變易身也。

    問。

    爾以何知舍分段粗身故顯變易細身雲事。

    答。

    起信論疏曰。

    然此細苦無始來有。

    但為簡細異粗故。

    約已離粗苦時相顯所說(雲雲)。

    問。

    何故變易身雲細苦。

    答。

    變易身有微細生滅苦。

    故雲細苦。

    問。

    其微細生滅苦者。

    如何苦。

    答。

    此身有刹那生滅義。

    故雲在微細生滅苦(文)。

     裡付雲。

     六相義私記下雲。

    問。

    受變易身以新業得。

    為當以古業得。

    答。

    以新業得。

    不以古業問。

    若爾。

    何佛性論雲須堕洹以□不作新業。

    若以古業得者。

    以分段古業如何可得業易身答。

    其論不造新業者。

    約有漏新業也。

    非約無漏新業。

    所以不相違也(文)。

     佛性論第二雲。

    複次十地由四障故未得極果四德。

    金剛心方乃得之。

    應知。

    何以故。

    出三界外有三種聖人。

    謂聲聞緣覺大力菩薩住。

    無漏界有障。

    由此四怨障故不得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

    四怨障者。

    一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

    一方便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能生新無漏業。

    譬如無明生行。

    或因煩惱方便生同類果。

    名為因緣。

    如無明生不善行。

    若生不同類果。

    但名方便。

    如無明生善行。

    不勸行故。

    今無明住地生新無漏業亦爾或生同類。

    或不同類生福行。

    名為同類。

    以因緣俗故生智慧行。

    名不同類。

    以智是真惠故。

    是名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者。

    是無明住地所生無漏業。

    名為因緣生死。

    譬如無明所生行。

    是業但感同類。

    不生不同類果。

    善行但生樂果。

    不善但拓報。

    故名因緣生死。

    方便生死譬凡夫位。

    因緣生死譬須堕洹以上。

    但用故業不生新業。

    三有有生死者。

    無明住地為方便。

    無漏業為因。

    三種聖人是意所生身。

    譬如四取為緣。

    有漏業為因。

    三界門生身。

    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

    名為有有。

    如上流阿含人。

    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

    餘有一生故。

    故名有有。

    四無有生死者。

    是三聖意生最後身為緣。

    是不可思惟退堕。

    譬如生為緣。

    名老死等為過失。

    是故無明住地為一切煩惱所依止處。

    而一切煩惱通名無明者。

    以無明為衆惑根本。

    既未滅盡。

    由為一切煩惱垢臭穢熏習故。

    阿羅漢辟支佛及自在菩薩。

    不能至得無所染污大淨波羅蜜(文)。

     承曆二年法勝寺大乘會講暹高阿阇梨近快同之。

    疑雲。

    無明生漏業偏可不同類。

    善惡相違故。

    爾何有同不同二類耶。

     無性攝論疏雲(神廓撰也)若約四種釋通而言。

    位位皆有。

    若據位别準。

    依梁論二十二無明感十一粗重釋中。

    初八無明感四粗重。

    是方便生死。

    故知名方便在前四地。

    次六無明感三粗重。

    是因緣生死。

    故知因緣在五六七地。

    次六無明感三粗重。

    是有有生死。

    故知有有在八九十地。

    次二無明感一粗重。

    是無有生死。

    故知無有是金剛位。

    若是方便及因緣并有有生死類。

    自地起自地斷。

    若無有生死障佛地。

    金剛斷。

    所以然者。

    十地是學位故。

    自地障自地斷。

    佛地是無學位故。

    佛地障金剛斷也(文)。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雲(青丘沙門見登之集)寶性論雲。

    變易有四。

    一緣相二因相。

    三生相。

    四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