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六

關燈
伏使現初地斷使種等者。

    是明煩惱障現行種子。

    非明二障共。

    初地已上斷于一分粗故者。

    明智障也。

    探玄記中。

    其煩惱種初地永盡唯有彼習之文。

    今章地前伏使現等雲文相當。

    次其所知障一分粗者等雲文。

    章初地已上等雲文相當也。

    求雲。

    上其菩薩人于二障中等雲二障。

    共舉何如此分别乎兩方。

    雲于所知障種子初地斷。

    地地别斷共可雲粗分。

    凡煩惱所知二障有粗細者。

    粗分現行種子也。

    細分可雲習氣也。

    何于種子有粗細雲乎。

    況初地所斷粗分。

    地地别斷細分者何。

    章雲。

    初地已上斷于智障一分粗故可雲耶。

    又初地頓斷先德心。

    所知障種子盡初地之義。

    依章家上下文勢。

    住始終二教淺深之義道也。

    正判終教斷惑之時。

    雲初地斷使種。

    判地上除習氣。

    況量但除之言乎。

    加之既雲修道位中轉複清淨等。

    更不可異求。

    但至一分粗者文。

    控玄記餘分及習之釋。

    所知障者微細障也。

    故細分習氣上上種也。

    一分粗者無種子也。

    探玄記及習氣言指上煩惱障習氣也。

    更非相違也。

     問。

    寄惑智二障顯比證二位之時。

    弘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等。

    梁論等文證之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不明凡三賢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雲事。

    終教常談也。

    依之十解以上依得人無我智少分位。

    既葉不退作八相等化用故。

    或雲得出世淨心。

    或說入生空位等雲也。

    何況起信論三賢覺異相夢者。

    是唯寄比證二位差别。

    實不覺可雲耶。

    如何。

     章雲。

    一寄滅二障以顯二乘。

    謂分惑智二障。

    顯比證二位故。

    梁攝論雲。

    地前漸除煩惱障。

    地上漸除智障。

    又雲。

    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

    又雲○又仁王經雲。

    習種以上入生空位。

    得聖人性故。

    本業經起信論亦同此說(雲雲)。

     問。

    金光明經心。

    依染心三位粗細寄顯三身之時。

    顯得化身事。

    依何道盡何心得之可雲耶。

    答。

    依證依道起事心盡。

    得顯化身(雲雲)付之。

    凡三身共是如來所得也。

    依法身垂報化。

    若爾。

    何三賢之位得之可雲耶。

    何況第六相應煩惱種子。

    始教至金剛以還。

    終教初地盡之。

    若爾。

    依何義趣三賢伏道位盡之可雲耶。

    如何。

     問。

    依三道三人寄顯三身之時。

    依法斷道依根本心盡得顯應身(文)爾者諸識分别時。

    今此依根本心者。

    何識也可雲耶。

    答。

    章雲。

    依根本心是未那(文)付之。

    無明乘相所起之粗念心。

    依賴耶根本心故。

    可雲依根本心也。

    此則當第八識少分并第六識細分也。

    是以餘處解釋中。

    第八少分第六細分(見)加之他宗人師解釋中。

    善不善業相應之心名依根本心業。

    是趣生所依本故(文)或又煩惱障并所發業名依根本心。

    是煩惱所依本故(文)如何。

     章雲。

    五以染心粗細。

    寄于三位以顯三身。

    如金光明經說。

    依諸伏道。

    起事心盡得顯化身。

    依法斷道。

    依根本心盡得顯應身。

    依勝拔道。

    根本心盡得顯法身。

    有人解雲。

    伏道是地前起事心。

    是第六識。

    法斷是地上。

    依根本心是末那。

    以依緣賴耶本心故。

    勝拔是金剛位。

    根本心是賴耶(文)。

     起信義記雲。

    若别就位通說者。

    如金光明經言。

    依諸伏道。

    起事心滅。

    依法斷道。

    依根本心滅。

    依勝拔道根本心盡。

    此言諸伏道者。

    謂三賢位起事心滅者。

    即此論中舍粗分别執著相。

    是異相滅也。

    法斷道者。

    在法身位。

    依根本心滅者。

    猶此論中舍粗念相。

    即是住相滅也。

    勝拔道者。

    金剛喻定。

    根本心盡者。

    猶此論中離微細念。

    是生相盡也(等雲雲)。

     古抄雲。

    勝莊師以異熟第八識釋根本心。

    大乘基師雲。

    見修惑相應心名起事心。

    由此煩惱起造諸業。

    感異熟果事故。

    善不善業故。

    應之心名依根本心業。

    是趣生所依本故。

    三有苦果相應之心名根本心。

    生死根本自體性故。

    或如惠沼師釋。

    煩惱障并所發業名依根本心。

    是煩惱所依本故。

    根本心即二障所得果(雲雲)可檢本文(雲雲)。

     問。

    寄惑等三障顯三身事。

    如何配之可雲耶。

    答。

    惑障清淨能現應身。

    業障清淨能現化身。

    智障清淨能現法身(雲雲)付之。

    三身共如來所得。

    何身三障共不斷可雲耶。

    若爾者。

    依何意趣如此可配顯乎。

    何況化身佛受宿業雲事。

    大小常途之說。

    同寄顯之者。

    何以化身配業障清淨句也可雲乎。

    如何。

     章雲。

    六寄于三障直顯三身。

    故彼經雲。

    煩惱障清淨能現應身。

    業障清淨能現化身。

    智障清淨能現法身(雲雲)。

     複古記(雲)。

     問。

    以迷三無性之理所起煩惱。

    寄顯三身之時。

    以何身寄何煩惱可雲耶答。

    章家正雖不配釋。

    先德雲。

    解思惟分别相顯化身。

    滅依他相顯應身。

    淨成就相得法身(雲雲)付之。

    正見章現文。

    但能解能滅能淨至于三身ト判シテ未配釋之。

    先德心何恣如此可分别乎次成就相者。

    是圓成實性也。

    在纏真如未雖不淨也。

    何以彼可雲迷無性所起煩惱耶。

    如何。

     問。

    以迷三無性之理所起煩惱。

    寄顯三身之時。

    引何文證之可雲耶。

    答。

    金光明經引一切凡夫為三相故。

    有縛有障遠離三身等文證之付之。

    依所引證文。

    正見經文。

    舉遍計依他圓成三性。

    無能解能滅能淨之義者。

    不得三身ト雲ナリ。

    何以彼文迷三無性之所起煩惱可雲耶。

    若爾。

    設雖三無性上所起煩惱。

    更不可雲三無性也。

    如何。

     章雲。

    以迷三無性所起煩惱。

    寄三身。

    故彼經雲。

    一切凡夫及三相故。

    有縛有障。

    遠離二身不至三身。

    何者為三。

    一者思惟分别相。

    二者依他起相。

    三者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