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六

關燈
即由不作緣起方成故不無斷也(雲雲)。

     大疏六(上雲)二斷惑相者。

    謂三時無斷方說斷故。

    故雲非初非中後。

    釋此有二義。

    一約相翻。

    二約相續。

    言相翻者。

    謂無間道正斷惑時。

    為智先起惑後滅耶。

    為惑先滅智後生耶。

    為同時耶。

    此三惑智各有兩失故。

    如不成斷。

    謂智先起智有自成無漏過。

    不能滅過。

    煩惱先滅煩惱有自滅過。

    不障聖道過。

    智後同時各具四過。

    如燈不破闇可以喻此。

    又涅槃雲毗婆舍那。

    不破煩惱。

    若爾雲何說斷。

    若依唯識第九。

    明二真見道現在前。

    彼二障種必不成就。

    猶明與闇定不俱生。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諸相違法理必應然。

    是故二性無俱成失者。

    此但舉法相一邊。

    亦不違亦不違餘緣集斷義。

    若望此宗則有所遺。

    謂秤衡是一低昂無妨。

    解惑不爾。

    豈得俱時。

    明闇之喻。

    雖則相傾到有不到俱不破闇。

    同時則相乖。

    異時不相預。

    故若此宗斷結要性相無礙。

    上明非先後。

    俱為顯無性。

    無性緣成則說斷結。

    由能斷無性方為能斷。

    所斷本空方成所斷。

    若定有者則随于常。

    不可斷故。

    若定無者則堕于斷。

    失聖智故。

    言相續者。

    不約惑智相對。

    但就一智自有三時。

    論依此釋就此三時後有二種。

    一約初心究竟。

    通分三地。

    二約無間道中刹那三時。

    經論并通此二。

    論雲。

    此智盡漏為初。

    智斷為中為後。

    答雲。

    非初智斷。

    亦非中後。

    偈雲。

    非初中後故。

    此上順釋偈文。

    無定三時。

    唯約智說故。

    言是智斷惑。

    若爾三時無斷雲何斷耶。

    論雲。

    如燈炎非唯初中後。

    前中後耶故。

    此舉喻釋成。

    謂實教斷惑必性相雙明。

    經文正顯證智。

    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

    論主兼明斷義故性相雙辨非初中後。

    辨因緣無性。

    是斷之不斷。

    前中後取即不壞緣相。

    是不斷之斷故。

    大品雲菩提非初心得菩薩。

    亦不離初心。

    後心亦爾而得菩提。

    譬如燃燈非初炎燋炷。

    亦不離初炎後炎亦爾。

    而炷實燋故。

    龍樹判雲。

    佛以甚深因緣答。

    涅槃二十九亦雲。

    衆生五陰。

    雖念念滅而有修道。

    如燈念念滅而有滅而有光明。

    上諸經論。

    皆顯性相無礙無斷之斷。

    又今經論反覆相成。

    謂若定斷者。

    一念便足。

    何假三心。

    既并記方成。

    明知無性。

    無初中後。

    無初中後是無性。

    故方得成于初中後斷。

    此則因緣故無性。

    無性故因緣也。

    若雲初念則能斷。

    後念方究竟斷者。

    不異毗昙一念有燒始終方盡。

    若雲初念獨不能斷。

    積至中後方能斷者。

    不異成實一念不燒相續方然。

    勿失宗旨。

    上猶通實教。

    若依圓宗所斷之惑。

    一迷一切迷故。

    一斷一切斷。

    無斷無不斷。

    若具顯諸宗差别。

    如别行章(文)。

     演義抄十四(上雲)疏若雲初念則能斷後念方究竟下。

    第四結彈古義。

    即遠公解。

    前解經雲治必階漸非定始終。

    故雲非初亦非中後。

    正論其果斷在窮終。

    不得說言非初中後。

    今乃據果反談昔因。

    因時不頓。

    是故說言非初中後。

    下釋論雲非初智斷亦非中後。

    雲非初智獨斷。

    中後亦然。

    通取三時方能盡結。

    次釋論。

    若爾雲何斷如燈焰非唯初中後。

    前中後取故。

    不毗昙一念有燒始終方盡。

    治結同然。

    若依成實一念不燒相續方然。

    治結亦爾。

    若依大乘惠心明勝一念能斷。

    但相續始終方盡究竟故。

    經說言念念具足一切助道。

    于一念中尚能具足一切道品。

    何有不能斷除煩惱。

    但相續始終方盡究竟。

    是故今說前中後取。

    如義正知名之為取。

    釋曰。

    此公雖明大乘慧勝。

    要明具足三時始終方斷故(文)。

     問。

    終教大乘心。

    以何義為煩惱障之義可雲耶。

    答。

    章雲。

    不異真如是煩惱義(文)付之。

    設雖萬法真如随緣所作故。

    煩惱不離真如。

    迷悟二體既水火。

    何可雲不異具如。

    是煩惱義耶。

    是以論家染心義者。

    名為煩惱礙。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雲雲)何況大師餘處解釋中。

    釋真如用大以違真故。

    不得離真。

    以違真故非其用也(文)所以妄法雖不離真。

    以違真如非用大釋(給)。

    故煩惱雖不離真如。

    更以之為所以不可為煩惱義。

    次煩惱是真如斷煩惱時。

    可有斷自性□□心之滅也。

    如何。

     問。

    終教心解惑同體耶。

    兩方。

    若有者。

    章文不見。

    若不同者。

    大乘義章中。

    盛立此義。

    如何。

     章雲。

    又此教中煩惱等法。

    皆是真如随緣所作。

    是故不異真如。

    是煩惱義。

    如起信論說。

    又經雲。

    一切法即如如等。

    煩惱準此。

    是故當知。

    與前諸教施設不同。

    宜可準知(雲雲)。

     問。

    終教大乘心。

    地上菩薩為助願受生留煩惱障耶。

    答。

    章中不留付之。

    何不留耶。

    若不留者。

    可堕二乘地耶。

    是以始教中許地上留惑(文)雲何。

     章雲。

    問。

    雲何地上煩惱使盡。

    而得不堕二乘地耶。

    答。

    智力勝故。

    智障正使亦已除故(等雲雲)廣文如上抄之。

    可見之。

     問。

    第四地所斷二身見者。

    以何可雲為其體耶。

    答。

    大師餘處解釋中有三釋。

    初見二障同體我見為體。

    次見以法執中我我所見為體。

    後釋以分别俱生為體。

    付之。

    初釋不明。

    凡舍凡夫我相障證遍滿真如之事。

    是初歡喜地之位也。

    若爾者。

    人執我見既初地所斷。

    更不可雲第四地所斷也。

    是以第二釋心。

    以法執中我我所見為二身見之體判。

    雲何。

     玄記十二雲。

    二我見言或二障同體我見。

    以正斷所知煩惱不起名永斷。

    理實但除法執我見。

    或法執中我我所見為二身見。

    或分别俱生名二身見。

    盡處總說四地斷二身見。

    此三釋中初釋為勝。

    甯知此與第六識俱(此問也)第七識俱執我見等。

    與無漏道性相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