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五

關燈
證。

    如指端經說諸所有色乃至識。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廣說。

    乃至若遠若近。

    總此一切。

    略為一分一團一種一聚。

    如是略已。

    應觀一切皆是無常一切苦。

    乃至廣說。

    依如是觀。

    但可建立初後二果。

    由此二果。

    如其次第。

    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

    無餘所顯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

    由此二果已。

    見□者唯斷欲界修道所斷。

    有餘無餘所顯故。

    又依如是頓出離者。

    如來于分别經中。

    預流果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

    如是補特伽羅多于現法。

    或臨終時善辨聖□□□□□由願力故。

    即以願力還生欲界。

    出無佛世成獨覺。

    勝果說不辨者。

    未能無餘離諸欲故。

    即以願力生欲界者。

    彼能迷證說涅槃故(雲雲)。

     問。

    頓出離聖者。

    三界修惑品品合斷之事。

    何地斷道可雲耶答。

    章雲依。

    止未至定(等雲雲)付之。

    道理不明。

    今此經者。

    雖品品合斷。

    何強可限未至定耶。

    是以或他宗人師。

    通依四根本定判如何答。

    古會雲。

    □出對法論。

    彼論既雲依止未至定故。

    任本論文如是釋也。

    但廣通四根本定。

    何強遮之可雲耶。

    或先德雲。

    頓出離唯可依未至定也。

    不盡□□滅不可起根本定也。

     章雲(次上攝之)。

     唯識述記。

     問。

    漸頓出離二人聖者。

    斷末那煩惱之事。

    何位可雲耶。

    答。

    章雲。

    皆與非想地惑一時頓斷(雲雲)付之道理不明。

    凡尋第七識者。

    既通三界所系。

    若爾者。

    若欲界所系者。

    與欲惑同時斷之。

    色無色所系又同與彼同時可斷之也。

    何與非想之惑一時頓斷可雲耶。

    例如彼頓出離聖者。

    雖品品合斷無頓緣之義故雲漸除九品。

    如何。

     章雲。

    其末那煩惱行相微細。

    前漸頓二人。

    皆與非想地惑一時頓斷故。

    瑜伽雲。

    末那相應任運煩惱。

    唯非想處欲故。

    一時頓斷。

    非如餘惑漸次而斷故也。

     指事引瑜伽第六十三雲。

    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

    于一切時俱起不絕。

    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

    乃至廣說。

    是諸煩惱當知。

    唯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一時頓斷。

    非如餘惑漸漸而斷。

     斷惑義私記雲。

    問。

    若爾。

    第七相應俱生煩惱障何地耶答。

    第十地金剛無間道斷也。

    故章雲。

    其末那俱生行相細故。

    亦同前至佛地盡也(雲雲)意雲。

    其末那相應俱生煩惱行相細故。

    非金剛已還菩薩之所斷。

    所以同前第六相應俱生煩惱障種至佛地盡雲也。

    又唯識論第十雲。

    第七識俱生煩惱障種。

    三乘經得無學果。

    一時一刹那中。

    三界頓斷(雲雲)今章文不引之文。

    而由如是等文。

    無第七相應俱生煩惱至佛地斷也問。

    若爾。

    第七相應俱生所知障何地斷答。

    此亦金剛無間道經成佛時斷也。

    故唯識論雲。

    所知障種經成佛時。

    一刹那中一切頓斷(雲雲)。

     章略不說(文)。

     右抄物雲。

    問。

    第七識何地有可雲耶。

    答。

    法相宗人雲三界有之。

    問。

    若通諸地者。

    何非想第九品惑同時斷耶。

    答。

    第七識相應惑唯無學障也。

    故斷非想地第九品時同地斷也(雲雲)。

     問。

    于愚法小乘教。

    可雲有所知障分斷之義耶。

    答。

    兩方。

    若有者。

    正見章現文。

    為引愚法漸向大。

    故安立此教。

    深勝于彼故。

    所知障亦許分斷(文)今此上下文相明愚法小乘中。

    無分斷之義(見)若依之雲爾者。

    無俱解脫聖者。

    除八解脫障。

    不染無知雲事。

    是俱舍婆沙常說也。

    何背此法相論文。

    可雲無分斷所知障之義耶。

    如何。

     章雲。

    其所知障趣寂者。

    入無餘時一切皆斷。

    唯是非擇滅也。

    其餘一切有斷不斷。

    慧解脫不斷。

    俱解脫人分有所斷。

    謂八解脫障不染無知。

    修八解脫所對治故。

    如瑜伽說。

    又由解脫由所知障解脫所顯。

    由聲聞及獨覺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脫故。

    當知此始教為引盡法漸向大故。

    安立此教。

    深勝于彼。

    故所知障亦許分斷。

    然上所斷不同愚法。

    以彼唯斷煩惱得故。

    此即不爾。

    斷種子故(雲雲)。

     指事(雲雲)。

     俱舍論第二十五雲(玄奘譯)諸阿羅漢得滅定者。

    名俱解脫。

    由惠定力解脫煩惱解脫障故。

    所知障未得滅盡定者。

    名惠解脫。

    但由惠力故。

    □□得解脫故(文)。

     問。

    始教大乘心。

    直逢菩薩斷分别惑之事。

    依三界品數别斷之可雲耶。

    答。

    非約界分品(雲雲)付之。

    設雖直進菩薩。

    三界上下既異。

    煩惱粗細不同也。

    何約界别分品數不斷之可雲耶。

    是以如彼二乘漸頓二人。

    約界分品類雲别斷之。

    如何。

     問。

    始教大乘心。

    俱生煩惱障初地已上不斷之。

    故留有何所以可雲耶。

    答。

    章雲。

    潤生攝化故。

    不堕二乘地故。

    為斷所知障故。

    為得大菩提故(雲雲)付之。

    先付潤生攝記故者。

    明凡地上菩薩願力受生者。

    是論藏常說也。

    設雖不假惑種之力。

    何無攝化利生之義可雲耶。

    是以瑜伽論中。

    乘力結生謂諸異生。

    智力結生謂諸菩薩(文)何況餘處解釋中。

    今明菩薩于報修短而得自在不由惑乘(等)如述。

    今文如終教心故。

    留惑雖立三賢。

    既不由惑乘述。

    設雖留惑有地上。

    受生之義是可同也。

    如何。

    付之。

    第二不堕二乘地故不明。

    于彼地前三賢位猶第七住。

    既立不退住之稱登地(已上)甯有二乘退堕之義耶。

    加之。

    下乘般涅槃障有五地斷之六地(已上)又不可有此過。

    例如彼終教地上中。

    雖不立故留惑。

    無二乘退堕之道。

    如何。

    付之。

    第三故不明。

    設煩惱障雖地地别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