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者。
第十六心住中二果。
尤可雲中二果向也。
是以瑜伽論中以未智當知根三果向也定。
若依之雲爾者。
既見惑能治也。
如豫流設雖超越者。
前十五心尤可定初果向也。
依之大乘義章中。
以超越前十五心初果向判セリ。
如何答。
古會雲。
己倍離欲己離欲人。
不見道第十六心。
如次證第二第三果。
尤可雲中二果向也。
況瑜伽未知當知根定三果向耶。
但至大乘義章釋者。
違□釋者難依用欤。
但彼釋意者。
勘得淨影餘處釋。
于見道者三果共向故定初果向也(雲雲)故可存此心也。
淨影涅槃義記釋雲。
見道三果共同故。
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雲雲)可勘之。
章雲(如下)。
瑜伽論(五十七)。
大乘義章(十七)。
問。
□前三果中可雲有得第四果之者耶。
答。
□□□□聖者利鈍不定也。
何直無得第四果之者可雲耶。
依之廣賢經章中。
瑜伽對法更有一種超前三果。
如被廣說(雲雲)加之。
涅槃經時須拔多羅佛稱。
善來比丘發須忽堕。
證羅漢果(文)此□□直非□□□□四果雲耶。
何況菩薩處胎經中。
或有衆生從凡夫地。
不向信地須多洹斯陀含阿那含。
取阿羅漢(文)既不向前三果取第四果。
是非超前三果之疑可雲耶。
如何答。
古會雲。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
不可有也。
凡雲非想一地世智不智。
又述世道無容離有頂故。
品行智才伏八地修惑。
非無漏智無所有頂惑。
此大小常途道理。
自他共許性相也。
但至賢經章文者。
光德會此事。
超前三果(文)對法論中無此說故。
一種超前三果者。
恐廣章文誤也。
況彼章文前第三果可有超義。
非第四以有頂惑。
非世間道能□滅故(雲雲)明知。
廣章者不許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也。
次至涅槃說者。
據彼經說。
依善來比丘之須發忽落。
不見伏非想惑。
超學地所以後分□□須拔多羅從佛聞說大般涅槃甚深妙典。
而得法眼清淨(乃至)漏盡意許得羅漢果(雲雲)文意者。
梵志□謂佛所見聞大乘得法眼淨。
此後信心堅因。
遂求出家。
如來譽梵志。
兼稱比丘自作沙門。
階無學果既得法眼益了。
證羅漢果法眼淨益。
豈非小乘初果益可雲耶。
何忽超前三果者得心處。
況長阿含中。
須拔多羅入佛法以來。
經四年。
今佛涅槃之日得應果(雲雲)若依此文。
密入佛法已得初果。
臨涅槃座席始可示入佛法得羅漢果。
增一阿含中出須拔得益。
即于座上得法眼淨(文)廢此等文。
何強可超前三果者得心耶。
次至處胎經之文者。
可有多會釋。
先說取阿羅漢不雲正證果。
若爾者。
此可說伏三界之惑。
證羅漢向者。
斷非想惑非取應果。
或猶是次第證者。
頓證學果。
且不留彼地者。
望之不經生說不向須陀等欤。
何況任機緣淺深說了不了。
此且随機之說非顯性相。
攝論四意趣之中。
衆生樂欲意趣。
大論四悉檀中。
各各為人悉檀也。
機感萬差言說非一。
強以性相不可令疑難。
或望一類之權人儲此說欤。
舊來為集量論論義。
以有漏智斷非想地惑(雲雲)興福寺永超僧都雲。
幼少時于睿山戲書付此論義(雲雲)仍不可依用欤。
有人雲。
集量論意者。
起願力以有漏智斷非想惑(雲雲)此未度論也(已上。
古人會釋如此也)。
章雲。
第二斷得果者。
先斷分别有其三人。
一若從具縛入真見道。
刹那頓斷三界四谛分别煩惱。
得預流果。
二倍離欲人。
入真見道兼斷倍離欲得一來果。
言倍離欲者。
謂凡夫時欲界修惑九品之中。
伏斷前六品故雲倍離欲。
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
是以得彼果也。
三若已離欲人。
入真見道兼斷九品得不還果。
如瑜伽說。
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
涅槃經。
菩薩處胎經。
廣賢經章。
問。
以何聖者名頓出離聖者可雲耶。
答。
三界修惑品品言斷預流果。
無間唯證羅漢故。
名頓出離也。
(雲雲)付之道理不明。
最所斷之惑者。
上下二界粗細遙異也。
雲能斷之道者。
法類二智其觀不同。
何三界九品修惑。
可有品品言斷之義耶。
若所斷之惑三界言斷者。
能斷之道可雲有三界頓緣之義耶。
如何答。
古會雲。
凡頓出離者。
一類利根經者也。
設雖上下二界異法類二智别聖者意樂不同。
于頓斷三界之義有何失。
所以漸斷義鈍根聲聞常習也。
何于一類利根之聖無頓出離義可雲耶。
章雲。
二頓出離者。
得初果已。
即頓斷三界。
漸除九品。
即得羅漢。
更無餘果。
何者。
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
總三種九品各初一品。
一時頓斷故雲頓斷三界。
豎論九品。
一一别斷故雲漸除也。
若爾何故有漸斷者。
以于三界法不能頓緣故。
對法論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乃至廣引指端經等○問。
何故前愚法二乘無頓出離。
此中有耶答。
為前劣故此超過。
愚法二乘無此勝智。
顯彼教劣。
方便漸引起彼勝欲。
令舍小從大故作是說(雲雲)。
指事雲。
言對法論聖等如彼說者。
第十三卷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謂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
上上品随眠如是。
乃至耎品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如世間道界地。
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
第十六心住中二果。
尤可雲中二果向也。
是以瑜伽論中以未智當知根三果向也定。
若依之雲爾者。
既見惑能治也。
如豫流設雖超越者。
前十五心尤可定初果向也。
依之大乘義章中。
以超越前十五心初果向判セリ。
如何答。
古會雲。
己倍離欲己離欲人。
不見道第十六心。
如次證第二第三果。
尤可雲中二果向也。
況瑜伽未知當知根定三果向耶。
但至大乘義章釋者。
違□釋者難依用欤。
但彼釋意者。
勘得淨影餘處釋。
于見道者三果共向故定初果向也(雲雲)故可存此心也。
淨影涅槃義記釋雲。
見道三果共同故。
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雲雲)可勘之。
章雲(如下)。
瑜伽論(五十七)。
大乘義章(十七)。
問。
□前三果中可雲有得第四果之者耶。
答。
□□□□聖者利鈍不定也。
何直無得第四果之者可雲耶。
依之廣賢經章中。
瑜伽對法更有一種超前三果。
如被廣說(雲雲)加之。
涅槃經時須拔多羅佛稱。
善來比丘發須忽堕。
證羅漢果(文)此□□直非□□□□四果雲耶。
何況菩薩處胎經中。
或有衆生從凡夫地。
不向信地須多洹斯陀含阿那含。
取阿羅漢(文)既不向前三果取第四果。
是非超前三果之疑可雲耶。
如何答。
古會雲。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
不可有也。
凡雲非想一地世智不智。
又述世道無容離有頂故。
品行智才伏八地修惑。
非無漏智無所有頂惑。
此大小常途道理。
自他共許性相也。
但至賢經章文者。
光德會此事。
超前三果(文)對法論中無此說故。
一種超前三果者。
恐廣章文誤也。
況彼章文前第三果可有超義。
非第四以有頂惑。
非世間道能□滅故(雲雲)明知。
廣章者不許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也。
次至涅槃說者。
據彼經說。
依善來比丘之須發忽落。
不見伏非想惑。
超學地所以後分□□須拔多羅從佛聞說大般涅槃甚深妙典。
而得法眼清淨(乃至)漏盡意許得羅漢果(雲雲)文意者。
梵志□謂佛所見聞大乘得法眼淨。
此後信心堅因。
遂求出家。
如來譽梵志。
兼稱比丘自作沙門。
階無學果既得法眼益了。
證羅漢果法眼淨益。
豈非小乘初果益可雲耶。
何忽超前三果者得心處。
況長阿含中。
須拔多羅入佛法以來。
經四年。
今佛涅槃之日得應果(雲雲)若依此文。
密入佛法已得初果。
臨涅槃座席始可示入佛法得羅漢果。
增一阿含中出須拔得益。
即于座上得法眼淨(文)廢此等文。
何強可超前三果者得心耶。
次至處胎經之文者。
可有多會釋。
先說取阿羅漢不雲正證果。
若爾者。
此可說伏三界之惑。
證羅漢向者。
斷非想惑非取應果。
或猶是次第證者。
頓證學果。
且不留彼地者。
望之不經生說不向須陀等欤。
何況任機緣淺深說了不了。
此且随機之說非顯性相。
攝論四意趣之中。
衆生樂欲意趣。
大論四悉檀中。
各各為人悉檀也。
機感萬差言說非一。
強以性相不可令疑難。
或望一類之權人儲此說欤。
舊來為集量論論義。
以有漏智斷非想地惑(雲雲)興福寺永超僧都雲。
幼少時于睿山戲書付此論義(雲雲)仍不可依用欤。
有人雲。
集量論意者。
起願力以有漏智斷非想惑(雲雲)此未度論也(已上。
古人會釋如此也)。
章雲。
第二斷得果者。
先斷分别有其三人。
一若從具縛入真見道。
刹那頓斷三界四谛分别煩惱。
得預流果。
二倍離欲人。
入真見道兼斷倍離欲得一來果。
言倍離欲者。
謂凡夫時欲界修惑九品之中。
伏斷前六品故雲倍離欲。
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
是以得彼果也。
三若已離欲人。
入真見道兼斷九品得不還果。
如瑜伽說。
入見道果者有其三種。
随其所應證三果故(文)。
涅槃經。
菩薩處胎經。
廣賢經章。
問。
以何聖者名頓出離聖者可雲耶。
答。
三界修惑品品言斷預流果。
無間唯證羅漢故。
名頓出離也。
(雲雲)付之道理不明。
最所斷之惑者。
上下二界粗細遙異也。
雲能斷之道者。
法類二智其觀不同。
何三界九品修惑。
可有品品言斷之義耶。
若所斷之惑三界言斷者。
能斷之道可雲有三界頓緣之義耶。
如何答。
古會雲。
凡頓出離者。
一類利根經者也。
設雖上下二界異法類二智别聖者意樂不同。
于頓斷三界之義有何失。
所以漸斷義鈍根聲聞常習也。
何于一類利根之聖無頓出離義可雲耶。
章雲。
二頓出離者。
得初果已。
即頓斷三界。
漸除九品。
即得羅漢。
更無餘果。
何者。
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
總三種九品各初一品。
一時頓斷故雲頓斷三界。
豎論九品。
一一别斷故雲漸除也。
若爾何故有漸斷者。
以于三界法不能頓緣故。
對法論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乃至廣引指端經等○問。
何故前愚法二乘無頓出離。
此中有耶答。
為前劣故此超過。
愚法二乘無此勝智。
顯彼教劣。
方便漸引起彼勝欲。
令舍小從大故作是說(雲雲)。
指事雲。
言對法論聖等如彼說者。
第十三卷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謂頓斷欲色無色界修道所斷。
上上品随眠如是。
乃至耎品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如世間道界地。
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