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四

關燈
時分義 問。

    付修行時分。

    且三生四生極疾者。

    鈍根之類可雲耶。

    兩方。

    若雲鈍根者。

    今此上中下根遲速得果。

    必非鈍利之别。

    極疾者何必可定鈍根耶。

    何況極七反有。

    聖者雖最鈍。

    遙經七生定。

    是以光法師俱舍疏中。

    聲聞三生。

    獨覺四生。

    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文)若依之雲爾者。

    既下根不許多劫經曆。

    明知三生四生之者。

    必鈍根之事。

    是以光法師下文。

    若極利者。

    要經六十。

    要經百劫(文)是則三生四生非嫌于鈍根類耶。

    如何答。

    三生四生極疾之聲聞獨覺二類。

    必不可定鈍根。

    是則可通鈍利也。

    今所出章之三根上中下者。

    聲聞獨覺如來相對判之。

    委不分别鈍利之義。

    今聲聞三生六十。

    獨覺立四生百劫事。

    未必依鈍利非立遲速也。

    是以光法師俱舍疏中。

    聲聞三生。

    獨覺四生。

    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雲。

    但至一邊類者。

    自元三生四生之人利根雲事。

    非令同。

    六十百劫極利之輩。

    則章中以六十百劫如中下根依雲利根非雲極利也。

    是以彼疏中非要利根亦通鈍根釋了。

    引婆沙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

    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之文證之。

    甯非此心乎。

    無失疑雲。

    婆沙論中。

    三生解脫者名時解脫。

    六十劫修行者名不時解脫雲事。

    如何答。

    三生解脫者名時解脫者。

    對六十劫極利者。

    鈍根三生得解脫。

    不經六十劫故。

    名時解脫也雲然。

    三生解脫之人必非雲皆鈍根也。

    聲聞人速願出生死人無餘。

    非利根者速出之義難也。

    而鈍根之者依極精進力。

    又可有三生得脫之類故。

    本于利根雲。

    亦通鈍根也。

    是以極生反有最鈍故受七生雲是也。

    六十百劫。

    是極利者。

    經劫之間。

    調練智慧。

    如佛時長劫故。

    其根最利。

    無失。

     章雲。

    若依小乘自有三人。

    下根者。

    謂諸聲聞。

    極疾三生得羅漢果。

    謂于一生種解脫分。

    第二生修決擇分。

    第三生漏盡得果。

    極遲經六十劫。

    中根者。

    謂獨覺人。

    極疾四生得果。

    極遲經百劫。

    上根者。

    謂佛定。

    滿三僧祇劫○問。

    何故下根返經時少。

    而上根等乃多時耶。

    答。

    能于多時修練根行等。

    以為難故。

    是故多也。

     俱舍雲。

    謂初生起順解脫分。

    第二生起順決擇分。

    第三生起入聖乃至得解脫(等雲雲)。

     俱舍光疏第二十三雲。

    此據聲聞。

    極疾三生修加行。

    極遲六十劫修加行。

    若據獨覺。

    極疾四生修加行。

    極遲百劫修加行。

    若據佛乘。

    極疾三無數劫及餘九十一劫修加行。

    若極遲者三無數劫及餘百劫修加行。

    此據修者。

    餘即不定。

    或有殖已經一劫或無量劫不能入聖。

    佛時長故。

    其根最利。

    聲聞三生。

    獨覺四生。

    非要利根。

    亦通鈍根。

    若極利根者。

    要經六十。

    要經百劫。

    故婆沙三十一雲。

    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

    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

    餘文可知。

     複古記雲。

     雜集論第十三雲。

    獨覺乘補特伽羅者。

    謂住獨覺法性。

    若定不定性。

    是中根自求解脫發弘正願。

    修厭離貪解脫意樂。

    及修獨證菩提意樂。

    即聲聞藏為所緣境。

    精進修行法随法行。

    或先未起順決擇分。

    或先已起順決擇分。

    若先未得果。

    成先已得果。

    出無佛世。

    唯内思惟聖道現前。

    或如麟角獨住。

    或複獨勝部行。

    得盡苦際。

    或先未起順決擇分亦不得果。

    如是方成麟角獨住。

    所餘當成獨勝部行(文)。

     問。

    小乘教心。

    六十數中阿僧祇耶六十數也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正披俱舍論說阿僧祇耶是第五十二數也。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

    非第六十重之數。

    如何答。

    小乘教心。

    以解脫經六十數為三僧祇數量事。

    始非可論之。

    是以大師依俱舍論。

    至第六十名一阿僧祇雲。

    但于新譯第五十二之一數雲難者。

    解脫經讀誦之人。

    妄失八數。

    其後得五十二數見。

    依之真谛之妄失中間八數。

    奘師妄失餘八譯。

    清涼大師釋此事給。

    即俱舍說六十。

    向後更無數也如述。

    小乘六十已至無數者。

    此定無數。

    謂此數外更無非是阿僧祇耶(文)此第五十二僧祇非第六十無數釋給。

    此釋心尤葉道理。

    其所以者。

    三僧祇諸佛修行時分也。

    依讀誦人妄失。

    菩薩修行可留第五十二僧祇乎。

    依之雲中間八妄失。

    阿僧祇置第六十(舊俱舍)或五十二之外至第六十重可有無數之數也(新俱舍釋會)更不可留五十二數也疑雲。

    小乘三乘心。

    阿僧祇者是數終極欤。

    如何。

     章雲。

    上根者。

    謂佛定滿三阿僧祇劫。

    此中劫數。

    取水火等一劫一數。

    十個一為第二數。

    如是展轉至第六十。

    為一阿僧祇。

    以此數三僧祇(文)。

     玄十五雲。

    一準俱舍論。

    數至六十重名一阿僧祇。

    撿錄。

    此約小乘(文)。

     (裡書) 大疏八下雲。

    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

    唯佛方測。

    不同凡小所知。

    如黃帝算法。

    但有二十三數。

    始從一二終至正載。

    已說天地不容。

    小乘六十已至無數。

    此有百二十四。

    倍倍變之故非餘測。

    數之終寄不可說(文)。

     演義抄十八下言。

    小乘六十已至無數者。

    即俱舍論說六十。

    向後更無數也。

    即第十二論引解脫經說六十數中阿僧祇耶。

    是第五十二數。

    彼文具列。

    從一至十為十。

    乃至跋羅攙為一阿僧祇耶。

    于此數中妄失餘八。

    俱五十二。

    今雲小乘六十已至無數者。

    是定無數。

    謂此數外更無。

    非是阿僧祇耶也(雲雲)。

     舊俱舍第九雲。

    阿僧祇既無數邊。

    三數雲何成。

    不應如此知。

    若爾雲何。

    雖然有六十數處名一阿僧祇。

    于餘經中說如此。

    何者為六十。

    有第一數無第二數。

    是處名第一。

    十此第一。

    名第二處○十摩诃婆洛沙名阿僧祇。

    中間有八忘失。

    如此大劫。

    次第數至六十處。

    說名一阿僧祇。

    度一更如此數名第二。

    第三亦爾。

    故說三阿僧祇。

    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

    故名阿僧祇(等雲雲)。

     俱舍論第十三雲。

    十跛邏攙為阿僧祇耶。

    于此數忘失餘八(文)。

     婆沙一百七十七雲。

    十跛邏攙為大跋邏攙。

    十大跛邏攙為阿僧企耶。

    此後更有八數。

    及前為六十數積一大劫。

    至此第五十二阿僧企耶數時。

    名一劫阿僧企耶。

    第二第三劫阿僧企耶亦複如是(文)。

     問。

    小乘教心。

    付出證法身之四種時。

    爾者百劫修相好時出之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于百劫位者。

    唯修相好之業。

    何出彼時證法身之時也可雲耶。

    如何答。

    于證法身之時中。

    出百劫修相好業時事。

    章文分明也。

    何始可疑之乎。

    僧祇之間學五明。

    百劫修相好業之事。

    總相分别之。

    何強可雲不修法身乎。

    何況釋迦如來贊歎底沙佛之時。

    依七日七夜精進之緣。

    使超九劫為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之時。

    依之于百劫之時有何失乎。

    無失。

     章雲。

    又依婆沙等。

    菩薩成佛有二身。

    一法身。

    二生身。

    法身者。

    謂戒等五分。

    修此法身亦有四時。

    一三僧祇劫。

    修有漏四波羅蜜時。

    二于百劫修相好業時。

    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時。

    四菩提樹下成正覺時。

    生身者。

    但百劫修相好業。

    于最後身。

    伽耶城淨飯王家受生報身。

    于摩迦陀國而登覺道(雲雲)。

     俱舍光記十八雲。

    三十二相一一妙相各百福莊嚴。

    何謂百福。

    答。

    此中百思名百福○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後複起五十思今其圓滿○問。

    何者是五十思耶。

    答。

    依十業道各有五思。

    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

    一離殺思。

    二勸道思。

    三贊美思。

    四随喜思。

    五回向思。

    乃至正見亦爾。

    是名五十思。

    有說(等雲雲)。

     古答會婆沙論雲。

    三僧祇修百劫。

    初阿耨菩提對菩薩義語雲。

    汝容受我不。

    若欲容受者。

    心器令清淨(雲雲)即此義也(東大寺行嚴大法師答。

    雲雲)。

     問。

    章中依俱梨數量定僧祇劫數雲事。

    大乘終教義也可雲耶。

    兩方。

    若終教義者。

    正見當章文。

    始教門義也定。

    若依之雲爾者。

    大師餘處解釋中。

    終教義也定給。

    如何答。

    以俱梨為三僧祇之初數事。

    約始教論之。

    當章現文分明也。

    更不可疑之。

    次終教中出定不定二種僧祇。

    定三僧祇是一方化儀。

    始終之俱梨之外。

    不出别教。

    明知定三僧祇劫數不異始教雲事。

    但餘處解釋中。

    配終教雲事。

    始教中有回心直進二類。

    回心教中引二乘故。

    雲過十重迦他名阿僧祇。

    彼依引攝門之義。

    是名初教。

    直進菩薩自始菩薩大心向佛菩提。

    今始終二教共俱梨為僧祇初數劫量。

    是可同也。

    是則過迦他者始教文始。

    以俱梨數量雲始教之終。

    是與終教同也。

    然終教終不留定三僧祇。

    以不定僧祇為教意。

    始終二教以之為别也。

    無失。

     問。

    終教所述定僧祇與始教僧祇無差别乎。

    如何答。

    依回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