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深意鈔卷第三

關燈


    有四方便。

    謂四十心。

    若依此釋。

    則無五位。

    地前四十心皆加行故(雲雲)。

     璎珞本業經雲。

    住于十地修學四善根者。

    是印學修習(文)。

     又次上文雲。

    如四善根。

    約住内門修故。

    于第十回向位中别開。

    四善根既回向收。

    十信定是十住所攝(文。

    此上下文。

    十住位立不立分别委細有之)。

     問。

    章中付明三品成就之義。

    爾者聲聞獨覺于三品成就修行有差别耶。

    兩方也。

    若有差别者。

    章中引瑜伽文。

    證聲聞三品成就。

    後引如說聲聞獨覺亦爾等文。

    故明知不可有差别也。

    若依之雲爾者。

    聲聞獨覺觀智既有勝劣。

    三品成就何無差别耶。

    何況如彼麟喻者。

    一度成覺人也。

    三品成就何可判之耶。

    如何答。

    二乘聖者依智惠勝劣有少分之别雲事。

    是所不疑也。

    但三品成就者。

    三業共自發心之始。

    菩薩方便地至得果漏盡廣立之。

    在見谛以前。

    何于獨覺耶。

    是則論藏之誠說也。

    始不可難之。

    但麟喻獨覺之難者。

    一座成覺者。

    是百劫修行之滿也。

    發心以後甯強可揀之耶。

    又如部行之類者。

    大與聲聞同。

    三品成就之義。

    二乘無有之也。

    無失。

     章雲。

    如喻伽說。

    雲何已成就補特伽羅相。

    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

    若時安住下品成就。

    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

    非于現法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中品成就。

    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證沙門果。

    非于現法得般涅槃。

    若時安住上品成就。

    爾時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

    不往惡趣。

    于現法中證沙門果。

    即于現法得般涅槃。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種性同故(文)。

     指事雲。

    聲聞人中三品為三。

    此三俱在見道已前方便地中。

    聖入聖道及以盡漏有其遲速。

    一者已修解脫分善及暖等。

    仍于惡趣未得不生。

    即于現身未能入聖得果盡漏。

    第二人者。

    住方便已。

    免惡趣中。

    現身入聖得沙門果。

    更生更死。

    未能盡漏。

    第三人者。

    住方便中。

    現能入聖得果盡漏。

    是現般人○第三十七卷雲。

    如說聲聞。

    獨覺亦爾。

    何以故。

    道與聲聞同種類故。

    而此獨覺與諸聲聞有差别者。

    謂住最後。

    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

    宿習力故。

    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煩惱。

    證阿羅漢。

    故名獨覺。

    景抄雲。

    言如聲聞獨覺亦爾者。

    亦同聲聞有其三品。

    初下品人。

    已修解脫分等。

    未免惡趣○第二人。

    住方便道。

    已得惡趣非擇滅○入聖道已。

    作七生人等。

    複受生死。

    于最後身。

    在無佛世得阿羅漢。

    此前二人。

    是其部行。

    而聲聞同。

    如此文中。

    推同聲聞。

    第三上品。

    是百類百劫滿已。

    于最後身。

    出無佛世。

    依第四定起不淨觀。

    乃至盡漏(文)。

     問。

    始教心。

    付明三乘退不退位。

    爾者佛性論心。

    何判三乘不退位耶。

    答。

    章引佛性論。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世第一法。

    菩薩至十回向。

    方皆不退也(文)付之不明。

    彼佛性論文依薩婆多義述之。

    何可為始教門證耶。

    何況聲聞忍位是不退位也。

    何至苦忍判不退耶。

    次緣覺不淨觀以後。

    一座成覺聖也。

    何雲世第一又得不退耶。

    如何答。

    始教門心。

    引佛性論判三乘退不退事。

    章家所判也。

    不能劬勞。

    但述薩婆多義雲難者。

    大師釋此事給。

    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

    說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

    雖述彼小乘義。

    傍顯始教門故。

    今引始教之證也。

    但聲聞忍位以上不退。

    緣覺不淨觀等雲難者。

    凡始教門心。

    随粗相說三賢故。

    十回向以上置不退位。

    聲聞緣覺同例之。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忍位。

    證入人空得佛性故。

    以之定不退位也。

    即菩薩三賢定退位故。

    例彼置苦忍等也。

    難勢聊與今義門别也。

    無失。

     章雲。

    二不退位者。

    依佛性論。

    聲聞至苦忍。

    緣覺至世第一法。

    菩薩至十回向。

    方皆不退也(文)。

     玄第四雲。

    若就始教。

    以随粗相。

    說信為位。

    是故今彼三賢亦随粗說。

    是故至十回向以上。

    方得不退。

    如佛性論第一卷說。

    問。

    彼論中是叙薩婆多師說。

    豈是大乘耶。

    答。

    雖是薩婆多說。

    然非彼宗。

    以說有十回向名位故。

    小乘無此位也(文)。

     佛性論第一雲。

    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

    分别衆生凡有三種○三定有佛性。

    即三乘人。

    一聲聞從苦忍以上即得佛性。

    二獨覺從世第一以上即得佛性。

    三者菩薩十回向以上是不退得于佛性(雲雲)。

     同論疏雲。

    以聲聞乘三中最鈍。

    要入聖位方始得之。

    緣覺次利。

    至世第法位方能得之。

    菩薩最利。

    十回向以上而便得之。

    問雲。

    菩薩為求佛果說得佛性。

    是義可然。

    聲聞獨覺所求各異。

    亦無有得成佛義。

    但聲聞位中。

    至世法上證入空理。

    與菩薩位十回向以上證入相似。

    是故通說聲聞緣覺至此位上得于佛性。

    非謂至此有作佛理說得佛性(文)。

     問。

    終教以上意。

    以十信為位耶。

    答。

    不立位也付之。

    依宗家解釋。

    檢梁論所說。

    例小乘道前四方便。

    出信解行向四位故。

    尤可雲為位也。

    何況仁王經以地前四位寄四輪王報。

    佛性論為修四行□四得。

    立信解行向之四位。

    若爾大師何以得十信不立位耶。

    如何答。

    凡終教心。

    于不退以上立位故。

    信是退位也。

    更不可立位也。

    是以大師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

    未得不退故(雲)今此釋心。

    明不可立位也。

    但于今出給經論釋者。

    若是立位者。

    皆始教門義也。

    若依寄法有立之事者。

    但是寄顯門說也。

    正可非述終教之位相也。

    始教粗淺故。

    為引小故。

    位相同小乘。

    終教不同彼教故。

    不立位也。

    章家所釋分明也。

    更不可緻疑難也。

    無失。

     尋雲。

    至第六信立不退之稱如何。

    他宗人師依之立位如何。

     章雲。

    若依終教○又于地前但有三賢。

    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

    未得不退故。

    本業經雲未上住前有此十心。

    不雲位也(雲雲)。

     法華玄贊二雲。

    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

    自後不退生邪見故。

    二位不退。

    十住第七名不退位。

    自後不退入二乘故。

    三證不退。

    初地以上即名不退。

    所證得不退失故。

    四行不退。

    八地已上名不退地。

    有為無為法皆能修故(雲雲)。

     玄第四雲。

    四定位者。

    此十信法于始教中自是位。

    如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四位謂暖等。

    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

    謂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

    又彼論及佛性論等皆雲。

    地前修四行。

    謂十信修信樂大乘行。

    十解波若行。

    十行三昧行。

    十回向大悲行。

    又為除四重障正使故。

    謂初除闡提不信障。

    二除外道我執障。

    三除聲聞畏苦障。

    四除獨覺舍大悲障。

    又信成淨德因種。

    解成我德因種。

    行成樂德因種。

    回向成常德因種。

    又仁王經寄四輪王報。

    謂鐵銅銀金。

    以此教義故知。

    十信亦是位也。

    若約終教。

    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

    自無别位故。

    本業經雲○故知無位。

    但是方便行也(等雲雲)。

     問。

    終教心。

    初住以上不退位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設雖終教心。

    甚深次位退不退何必有差異耶。

    是以初僧祇勝解行地菩薩退雲事。

    補處所說也。

    何宗家可判初住不退之義耶。

    何況本業經中。

    如舍利弗·法才王子。

    于第六住退菩提心(見)依之于第七住既立不退稱。

    更不可有初住不退之義也。

    如何答。

    終教心。

    十解以去菩薩。

    依上觀智修唯識真如等觀。

    方得不退。

    不堕二乘地故。

    于初住位可立不退也。

    是以梁論中雲。

    十解以去得出世淨心。

    或述。

    十解以上名聖人。

    不堕二乘地故(文)是則終教性相也。

    更以始教建立不可來難也。

    但于第六住退者。

    起信論中會此事。

    示現退(文)是以宗家。

    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

    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文)無失。

     章雲。

    又仁王經雲。

    習忍以前。

    行十善菩薩。

    有進有退。

    猶如輕毛随風東西等。

    在此修行經十千劫。

    入十住位。

    方得不退故。

    十住初即不退堕下二乘地。

    況諸惡趣及凡地耶。

    設本乘經說十住第六心有退者。

    起信論中釋彼經文。

    為示現退也。

    為慢緩者策勵其心故。

    而實菩薩入發心住即得不退也(文)。

     玄五雲。

    七止觀雙運緣不能壞。

    故雲不退(第七住名。

    雲雲)。

     本業經上雲。

    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

    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

    止觀現在前。

    複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

    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

    佛子。

    若不退者。

    入第六般若修行。

    于空無我人主者。

    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佛子。

    若不值善知識者。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

    退菩提心。

    如我初會衆中有八萬人退。

    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惡因緣故。

    退入凡夫不善惡中。

    不名習種性人。

    退入外道。

    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

    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

    是為退相(文)。

     問。

    終教大乘心。

    從初發心定不退位事。

    引何經論證之給耶。

    答。

    梁論·仁王經等引之也付之。

    依大師之所引。

    正檢本經本論之說。

    仁王經中說地前得人空。

    梁論中雲十解以上名聖人。

    或梁論中。

    雖言得出世淨心。

    經論共不有不退之言。

    大師何為證初住已上不退之義。

    私加不堕二乘地句給耶。

    如何答。

    終教心。

    自信成就發心之位立信滿入住不退事。

    常途性相也。

    更不同始教以三賢為退位也。

    依之梁論十解以上名聖人。

    仁王經地前得人空之文。

    尤可修不退之證文也。

    但不堕二乘之文。

    大師私加之給雲難者。

    仁王·梁論中雖無不堕二乘地之文。

    既信成就初住之處有名聖人之詞。

    得出世淨心等雲故。

    得終教大意。

    置不堕二乘地之文。

    尤葉其道理。

    無失。

     章雲。

    梁攝論雲。

    十解以去得出世淨心。

    又雲。

    十解以上名聖人。

    不堕二乘地。

    仁王經雲。

    地前得人空。

    而不取證等。

    又起信論得少分見法身作八相等。

    皆此義也(文)。

     問。

    終教大乘心。

    于地前可雲今别資糧加行不同耶。

    答。

    不爾付之。

    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