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二

關燈
種性能生一切菩薩等故(雲雲)。

     又次上文雲。

    何故此名種性。

    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

    以此位最劣。

    約種為名。

    十行次增。

    約依種所發業行為名。

    十回向更增故。

    約行後大願為名。

    回前諸行向正證故。

    十地已得真證必然故。

    名善決定。

    此等并是位中通體。

    随位漸增有茲階降。

    是故十住十行無大善決定者。

    是劣故也。

    又以三賢中下故。

    最劣故。

    未辨此大用也。

    又以自利增故。

    又以約種未現行故(文)。

     注經第二十六(十住品)雲。

    佛子。

    菩薩住處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佛子。

    菩薩住三世諸佛家(文)。

     注雲。

    一廣大與法界等。

    是勝經處○二虛空等者。

    是因住處。

    因有二種。

    一無常愛果因。

    是因如虛空。

    依是生色。

    色不盡故。

    二常果因。

    今是地前故阙此也○三住三世諸佛家。

    準論此名不怯弱住處。

    謂菩薩住處。

    即佛所住故名佛家。

    進住佛家是不怯弱(文)抄第二十五雲。

    謂與法界等。

    與虛空等。

    是勝住處者。

    下論釋雲。

    大勝高廣一體異名○古人亦取下論立其三義而雲。

    一勝善決定。

    二因善決定。

    三不怯弱善決定故○疏今是地前故阙之也。

    且依行布。

    未證真如故。

    無常果因盡未來際○然類六決定。

    而但有三者。

    餘三證如方得有故。

    一謂觀相善。

    雲無雜。

    二真實善。

    雲不可見。

    三大善。

    雲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文)。

     古經第十二雲(十行品)諸佛子。

    菩薩行業不可思議。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文)。

     玄第六雲。

    又釋。

    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

    不思當真實善決定。

    法界當勝善。

    如空當因善學三世當不怯弱。

    餘同前會釋(文)。

     注經第三十二雲(十行品)佛子。

    菩薩行不思議。

    與法界虛空等。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文)。

     注雲。

    若取論勢。

    菩薩行為總句。

    餘皆是别。

    不可思議即真實行也。

    彼約地前不見。

    此約凡愚叵思。

    亦名真實行布。

    位中無真如觀故。

    無觀相行。

    二與法界等。

    即是勝行。

    亦是佛本故。

    三與虛空等。

    即因行也。

    是無常因。

    亦未得地智。

    阙常果因也。

    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

    是不怯弱行。

    未能順理真實救護故無大行。

    餘同前會。

     抄第二十八雲。

    不可思議者。

    例後十地六決定中有真實善決定。

    彼經雲不可見。

    今以不思議當之。

    無觀相行者。

    彼雲無雜。

    無帶相之雜故。

    今經地前執帶如相故。

    無無雜之言故。

    無大行者。

    大行今雲偏一切佛智不可能救護一切衆生。

    今無此言。

     古經第二十六雲(十回行品)佛子。

    是菩薩摩诃薩不可思議大願。

    悉普救護一切衆生。

    菩薩摩诃薩立此願已。

    作學三世諸佛回向。

     玄第七雲。

    又此中初是觀相。

    次大善。

    後不怯弱。

    六決定中有三也。

    餘義同前擇。

     注經第三十九雲(十回行品)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

    充滿法界。

    善救護一切衆生。

    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

     注雲。

    若取論勢。

    亦初句是總。

    下三句别。

    一充滿法界即是勝願。

    以是一切佛根本故。

    二普救一切即是大願。

    順作利益故。

    三所謂學佛回向。

    是不怯弱願。

    決定入佛大願故。

    亦未入地故無觀相及真實願。

    大悲增故。

    加前住行大願利益。

    而餘行中有無常愛果因。

    今此阙者。

    大悲既增惟願救護。

    不欲自求菩提果故(文)。

     十地論第一雲 問。

    終教大乘心。

    非情上可立佛性可雲耶。

    答。

    唯除草木等。

    如終教說付之。

    佛性者是真如性也。

    真如性既通情非情。

    何于非情可嫌佛性耶答。

    于非情不立佛性事。

    是常途性相也。

    是以大師。

    真如之性通情非情。

    開覺佛性唯局有情(文)此則真如雖通情非情。

    佛性之名限有情。

    以通非情名法性故。

    真如之普遍更無其妨也。

    無失。

     章雲。

    或一切皆有。

    唯除草木等。

    如終教說玄第十六雲。

    問○答。

    若三乘教。

    真如之性通情非情。

    開覺佛性唯局有情。

    故涅槃雲。

    非佛性者。

    謂草木等(雲雲)。

     問。

    以梁攝論聞熏習與阿梨耶識解性等文。

    證何教種性可雲耶。

    答。

    證始終二教種性也付之。

    凡始教付有為性立種性。

    終教于無為性判之也。

    種性之體既水火也。

    何可為二教之證耶。

    如何答。

    凡依一文證諸教之義事。

    探其意趣。

    依一義證之。

    是常途之習也。

    今梁論文。

    其義亘二教。

    各引之為證。

    相宗心。

    付本識之種立本有性。

    建立五性之差别。

    當章心。

    聞熏新種立之故。

    以意處殊勝攝本覺性為性種也。

    然新熏立性故。

    本性立本覺性。

    分性習二性。

    為證有為無為别引之非為證也。

    是又若望始教。

    當宗者依聞熏習種顯本性故。

    于本識有為種中。

    可立本覺解性名也。

    當章今不存此義也。

    今為終教證事。

    真如立性。

    真如内熏種為種性故。

    今引之者。

    即正為取本覺性也。

    二教所引各依一邊。

    無失。

     章雲。

    問。

    夫論種性必是有為。

    如何此教約真如為性種性耶。

    答。

    以真如随緣與染和合成本識時。

    即彼真如中有本覺無漏。

    内熏衆生。

    為反流因。

    得為種性。

    梁攝論說為梨耶中解性。

    起信論說梨耶二義中本覺是也。

     同上文雲。

    此中本性。

    即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性種性。

    故梁攝論雲。

    聞熏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文)。

     問。

    圓教心。

    有非情成佛之義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成佛雲。

    既是非情也。

    何有成佛之義耶。

    若依之雲爾者。

    尋圓教成佛者。

    通依正具三世間成十身滿果也。

    若不許成佛義者。

    通依及正盡三世間等之義。

    如何可判之耶。

    如何答。

    凡非情成佛者。

    如來成覺之時。

    觀見法界是一味性。

    情無情無二相。

    故依性相相融之義。

    述非情成佛之義也。

    更非情有覺性非雲發心修行成正覺也。

    若許此義者。

    法性轉變。

    非情忽可有變情之失也。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

    無情成佛。

    是約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融無情相。

    以無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性。

    故說無情有成佛義(雲雲)文心分明也。

    無失。

     章雲。

     玄十六雲。

    若三乘教。

    真如之性通情非情開覺佛性唯局有情。

    故涅槃雲。

    非佛性者。

    謂草木等。

    若圓教中。

    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

    如下文辨。

    是故成佛具三世間。

    國土身等皆是佛身。

    是故唯局佛果。

    通遍非情(文)。

     抄十九上雲。

    由此有雲。

    無情成佛。

    是約性相相融。

    以情之性融無情相。

    以無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

    故說無情有成佛義。

    若以無情不成佛義融情之相。

    亦得說言諸佛衆生不成佛也。

    以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

    法界無限故。

    佛體普周故。

    色空無二故。

    法無定性。

    及十身圓融故。

    緣起相由故。

    生界無盡故。

    為因周遍故。

    遠離斷常故萬法虛虛故。

    故說一成一切成也。

    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

    若許此義。

    則能修因無情變情。

    情變無情。

    便同邪見(雲雲)。

     文永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于仁和寺常樂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生年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