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
故智論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
善戒經雲。
若得世第一法。
是名第二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獨覺準知。
由此則立三乘種性。
若于三行随一修行未至本位。
爾時立為不定種性。
若于三行全未修行。
爾時立為無有種性。
由此當知。
諸乘性種皆就習說(等雲雲)。
問。
始終大乘心。
以真如為種性之體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雲種性體者。
凡始教心。
真如凝然不反。
但更不可為種性體也。
若依之雲爾者。
于本論瑜伽所說。
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出世間法(文)然瑜伽既始教所依論藏。
尤可取種性之體也。
如何答。
始教大乘心。
以真如不為種性雲事。
章文分明也。
故章中。
彼約始教。
以理從事。
粗相而說。
故約事中。
明性種故(雲)于至瑜伽論所緣緣種子難者。
實性宗心。
依此文心。
雖指真如。
相宗不談随緣之義故。
于真如更不可立種性也。
但真如所緣緣種子者。
若依護法心者。
緣真如智。
從所緣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若依難陀心者。
聞熏習種從正體智雲也。
依此等義心。
更非相違也瑜伽論雲。
私記引惠日論第二雲。
真如為種謬五。
有義瑜伽論雲。
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
若言粗重自相種子生。
不應道理。
答。
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西方兩釋。
一護法等雲。
上是緣真如智以真如為所緣緣故。
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二難陀等雲。
是聞熏習種從佛正體智。
名為真如所緣緣種子。
此二俱非。
何以故。
論雲。
若非習氣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乃至)二師釋與論相違者。
此亦不爾。
釋不違論。
何以故。
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智種。
為出世法因。
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
既通有能緣。
亦應一切皆成。
何故得立有無性别。
若即真如為種能生。
應但雲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
何須雲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雲雲)。
寶師俱舍疏第一雲 問。
俱舍論心。
立聲聞種性事。
于何位立之可雲耶。
答。
順解脫分位立之付之。
道理不明。
種性可立不退堪任之處。
何可雲立順解脫分位耶。
若不簡退不退。
廣立凡位者。
有般無般之種性本有也。
何可彼順解脫分之位耶。
如何答。
俱舍論心。
順解脫分位立種性事。
論文分明也是以俱舍論中。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文)此則非不簡退不退。
即解脫分位證涅槃果之種子必定故。
于此位立也。
雖有般無般之性本有。
此善不生位其有無更難知。
此善生以後。
知有般涅槃本性故。
雲此善生已名為身中有涅槃法。
此又于忍位不退與立聲聞性相似也。
無失。
問。
涅槃經心。
一闡提者得阿耨菩提耶。
答。
爾也。
進雲。
不得(雲雲)付之。
佛性常住定當作佛。
是經宗也。
何不成佛耶。
如何答。
涅槃經一闡提人成佛雲事。
一經大意。
何可疑之耶。
但今至不成佛進文者。
是則依位雲不成。
何一闡提位可成佛乎。
若出闡提位者。
必可成佛。
是涅槃大經大意也。
無失。
章雲。
如涅槃言。
三種人中畢竟死者。
喻一闡提無佛性也。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及以不遇。
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根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等雲雲)。
問。
出現品大藥王樹不生二處之文如何。
答。
可見疏抄刊定等(雲雲)。
刊定第十三雲(可見下抄也)。
問。
終教大乘心。
引涅槃大經何文。
可雲證悉有佛性皆成之義可雲耶。
答。
引凡有心者定當得成之文付之不明。
凡有心當成者。
但是可限有性。
何廣可雲通一切耶。
例如彼如來。
雖有心非當成。
是以相宗心。
述不定性成佛之義。
設少分一切之釋。
爾者如何答。
凡悉皆成佛義者。
是一乘宗盛談。
半成半不成者。
權宗未了之說。
故始非可争勝負也。
但至如來有心之難者。
是章家問答也。
經文已簡佛故。
雲衆生有心。
更不可相濫也。
無失。
問。
終教大乘心。
定性二乘必成佛可雲耶。
答。
爾也。
付之。
定性二乘灰斷永滅。
依何因緣發心修行可雲成佛耶。
是以涅槃經中。
喻畢竟死難治之類。
何況引今經大藥王樹不生二處之文。
他師證定性不成之義。
如何答。
終教以上教心。
定性二乘成佛雲事。
諸部經論大同義也。
以相宗五性之義不可難也。
但灰斷以後回心者。
佛性内熏故。
根本無明未盡故。
如來大悲不舍故。
小乘涅槃不究竟故。
必心想還生回心向大也。
但涅槃經難者。
彼指無餘沈空之病。
終非雲不成佛也。
次大藥王樹不生二處難者。
不舍生死之現文分明也。
更非畢竟不成也。
若約現在者。
雲不生二處。
若約當者。
雲不舍生性也。
無失。
章雲。
二約終教。
即就真如性中立種性故。
則遍一切衆生。
皆悉有性故○如經說言。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陀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有情悉有佛性(雲雲)經雲。
玄記第十六雲。
又合二處不生者。
以後二處無起義故。
問。
準上文。
依佛智生三乘善根皆是性起。
何故此中簡去二乘。
答。
前據性起所益。
非是性起自體。
以彼但是能依故。
若爾菩薩亦是能依。
何故取釋。
以彼二乘無大菩提心。
不順性故。
不名為起。
菩薩不爾。
故不同也。
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深坑。
以大燼灰斷故○初約定性二乘。
後約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
若據後文。
合不舍生性。
則知非究竟無。
以此二位約現在說。
若約當來。
皆委能生也。
刊定記十三雲。
有不舍生性中雲。
然亦□者。
舉前潤緣。
雖即不生。
生性不無。
故雲亦也。
曾無厭舍者。
佛菩提性不欲生死。
不舍衆生。
其性既在故。
雲無厭舍。
故前住邪小位。
隻說阙緣不生。
不言無性不生。
問。
小乘教心。
唯許一人有性成佛之義。
不許多人有性成佛之義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依宗家解釋尋俱舍論文者。
一切菩薩得證正覺文。
大師賢劫千菩薩也釋給。
明知多人有菩提性雲事。
何況見章家上文引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等之文。
三乘種性于解脫分之位立之。
彼何必可限一人耶。
如何答。
凡小乘教心。
不談性得佛性。
但述修得佛性。
故修行成佛之位。
唯是一人一坐成覺故。
不雲多人有性也。
是則随執非有門心。
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
此别始教中随事虧盈半成半不成。
終教一切皆成之義也。
況聲聞忍位立種性。
菩薩初從暖位一坐成覺。
此位但是一人。
依此雲一人有性也。
但至雲千菩薩難者。
皆是三祇滿菩薩賢劫成覺。
故出其數。
定成佛之性事。
可指樹下成覺之位也。
次至順解脫分位立種性雲難者。
彼但順解脫分善依為涅槃成種之義故立種性。
今依性得修得之有無。
分五教别。
于一人多人之成覺。
顯教淺深。
故限修得三十四心成覺之位。
述一人佛性之義。
建立少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
故智論雲。
暖頂忍等名為性地。
善戒經雲。
若得世第一法。
是名第二行。
故知前三善根屬種性住○獨覺準知。
由此則立三乘種性。
若于三行随一修行未至本位。
爾時立為不定種性。
若于三行全未修行。
爾時立為無有種性。
由此當知。
諸乘性種皆就習說(等雲雲)。
問。
始終大乘心。
以真如為種性之體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雲種性體者。
凡始教心。
真如凝然不反。
但更不可為種性體也。
若依之雲爾者。
于本論瑜伽所說。
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出世間法(文)然瑜伽既始教所依論藏。
尤可取種性之體也。
如何答。
始教大乘心。
以真如不為種性雲事。
章文分明也。
故章中。
彼約始教。
以理從事。
粗相而說。
故約事中。
明性種故(雲)于至瑜伽論所緣緣種子難者。
實性宗心。
依此文心。
雖指真如。
相宗不談随緣之義故。
于真如更不可立種性也。
但真如所緣緣種子者。
若依護法心者。
緣真如智。
從所緣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若依難陀心者。
聞熏習種從正體智雲也。
依此等義心。
更非相違也瑜伽論雲。
私記引惠日論第二雲。
真如為種謬五。
有義瑜伽論雲。
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
若言粗重自相種子生。
不應道理。
答。
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西方兩釋。
一護法等雲。
上是緣真如智以真如為所緣緣故。
名真如所緣緣種子。
二難陀等雲。
是聞熏習種從佛正體智。
名為真如所緣緣種子。
此二俱非。
何以故。
論雲。
若非習氣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補特伽羅。
所以者何。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乃至)二師釋與論相違者。
此亦不爾。
釋不違論。
何以故。
答意以真如為所緣緣之能緣智種。
為出世法因。
難意既以真如為所緣。
既通有能緣。
亦應一切皆成。
何故得立有無性别。
若即真如為種能生。
應但雲從真如種子生出世法。
何須雲真如所緣緣種子生因(雲雲)。
寶師俱舍疏第一雲 問。
俱舍論心。
立聲聞種性事。
于何位立之可雲耶。
答。
順解脫分位立之付之。
道理不明。
種性可立不退堪任之處。
何可雲立順解脫分位耶。
若不簡退不退。
廣立凡位者。
有般無般之種性本有也。
何可彼順解脫分之位耶。
如何答。
俱舍論心。
順解脫分位立種性事。
論文分明也是以俱舍論中。
順解脫分者。
謂定能感涅槃果善。
此善生已。
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文)此則非不簡退不退。
即解脫分位證涅槃果之種子必定故。
于此位立也。
雖有般無般之性本有。
此善不生位其有無更難知。
此善生以後。
知有般涅槃本性故。
雲此善生已名為身中有涅槃法。
此又于忍位不退與立聲聞性相似也。
無失。
問。
涅槃經心。
一闡提者得阿耨菩提耶。
答。
爾也。
進雲。
不得(雲雲)付之。
佛性常住定當作佛。
是經宗也。
何不成佛耶。
如何答。
涅槃經一闡提人成佛雲事。
一經大意。
何可疑之耶。
但今至不成佛進文者。
是則依位雲不成。
何一闡提位可成佛乎。
若出闡提位者。
必可成佛。
是涅槃大經大意也。
無失。
章雲。
如涅槃言。
三種人中畢竟死者。
喻一闡提無佛性也。
善男子。
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佛菩薩聞說深法。
及以不遇。
俱不得離一闡提心。
何以故。
斷善根故。
一闡提輩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能發于菩提之心。
則不複名一闡提也(等雲雲)。
問。
出現品大藥王樹不生二處之文如何。
答。
可見疏抄刊定等(雲雲)。
刊定第十三雲(可見下抄也)。
問。
終教大乘心。
引涅槃大經何文。
可雲證悉有佛性皆成之義可雲耶。
答。
引凡有心者定當得成之文付之不明。
凡有心當成者。
但是可限有性。
何廣可雲通一切耶。
例如彼如來。
雖有心非當成。
是以相宗心。
述不定性成佛之義。
設少分一切之釋。
爾者如何答。
凡悉皆成佛義者。
是一乘宗盛談。
半成半不成者。
權宗未了之說。
故始非可争勝負也。
但至如來有心之難者。
是章家問答也。
經文已簡佛故。
雲衆生有心。
更不可相濫也。
無失。
問。
終教大乘心。
定性二乘必成佛可雲耶。
答。
爾也。
付之。
定性二乘灰斷永滅。
依何因緣發心修行可雲成佛耶。
是以涅槃經中。
喻畢竟死難治之類。
何況引今經大藥王樹不生二處之文。
他師證定性不成之義。
如何答。
終教以上教心。
定性二乘成佛雲事。
諸部經論大同義也。
以相宗五性之義不可難也。
但灰斷以後回心者。
佛性内熏故。
根本無明未盡故。
如來大悲不舍故。
小乘涅槃不究竟故。
必心想還生回心向大也。
但涅槃經難者。
彼指無餘沈空之病。
終非雲不成佛也。
次大藥王樹不生二處難者。
不舍生死之現文分明也。
更非畢竟不成也。
若約現在者。
雲不生二處。
若約當者。
雲不舍生性也。
無失。
章雲。
二約終教。
即就真如性中立種性故。
則遍一切衆生。
皆悉有性故○如經說言。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陀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有情悉有佛性(雲雲)經雲。
玄記第十六雲。
又合二處不生者。
以後二處無起義故。
問。
準上文。
依佛智生三乘善根皆是性起。
何故此中簡去二乘。
答。
前據性起所益。
非是性起自體。
以彼但是能依故。
若爾菩薩亦是能依。
何故取釋。
以彼二乘無大菩提心。
不順性故。
不名為起。
菩薩不爾。
故不同也。
此中二乘涅槃合地獄深坑。
以大燼灰斷故○初約定性二乘。
後約凡夫。
故二處不可生也。
若據後文。
合不舍生性。
則知非究竟無。
以此二位約現在說。
若約當來。
皆委能生也。
刊定記十三雲。
有不舍生性中雲。
然亦□者。
舉前潤緣。
雖即不生。
生性不無。
故雲亦也。
曾無厭舍者。
佛菩提性不欲生死。
不舍衆生。
其性既在故。
雲無厭舍。
故前住邪小位。
隻說阙緣不生。
不言無性不生。
問。
小乘教心。
唯許一人有性成佛之義。
不許多人有性成佛之義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依宗家解釋尋俱舍論文者。
一切菩薩得證正覺文。
大師賢劫千菩薩也釋給。
明知多人有菩提性雲事。
何況見章家上文引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等之文。
三乘種性于解脫分之位立之。
彼何必可限一人耶。
如何答。
凡小乘教心。
不談性得佛性。
但述修得佛性。
故修行成佛之位。
唯是一人一坐成覺故。
不雲多人有性也。
是則随執非有門心。
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故。
此别始教中随事虧盈半成半不成。
終教一切皆成之義也。
況聲聞忍位立種性。
菩薩初從暖位一坐成覺。
此位但是一人。
依此雲一人有性也。
但至雲千菩薩難者。
皆是三祇滿菩薩賢劫成覺。
故出其數。
定成佛之性事。
可指樹下成覺之位也。
次至順解脫分位立種性雲難者。
彼但順解脫分善依為涅槃成種之義故立種性。
今依性得修得之有無。
分五教别。
于一人多人之成覺。
顯教淺深。
故限修得三十四心成覺之位。
述一人佛性之義。
建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