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更不可有差别也。
章中釋此事。
彼經大都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故(雲雲)十住十行如次立習種本性又瑜伽中。
久習為習種。
約本為性種述本性在發心已前。
經論義雖似不同。
于立種性位者。
若二性不和合者。
更不可為種性故。
經論共至堪任位可立也是以章中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
是故經說習故成性。
論中說為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緣起。
無二相故(文)但至元曉師不同瑜伽地持所說等難者。
仁王三種種性。
三賢中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
如次三種性立三賢位。
瑜伽本性聞熏二種種子述立二性義故。
似有不同。
是故曉公釋不同瑜伽等也。
今發心住種性開之。
依行增勝為三種六種等種性。
建立性習。
私雲。
談緣起不二立堪任位事。
更二師不可相違。
即瑜伽定二種性之體故。
顯本有性置發心前。
仁王·本業依行增邊故。
以三種等相配諸位也。
依之大師。
習故成性。
依性起習等釋。
青丘又依此門者。
更非不存也。
無失。
章雲。
其有種性者。
瑜伽論雲。
種性略有二種。
一本性住。
二習所成。
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習所成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得。
此中本性。
即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
為性種性。
故梁攝論雲。
聞熏習與阿賴耶識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然瑜伽既雲。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
即知具種性習二法。
成一種性。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
随阙一不成。
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
但可位至堪任已去。
方可約本說有性種。
約修說為習種。
然有二義而無二事。
如上攝論雲。
二義和合為一因。
故得知也。
問。
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内習種性種。
有何差别耶。
答。
彼經大卻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性故。
說習種在十住。
性種在十行。
三賢之前但名善趣。
不名種性。
瑜伽中久習名習種。
約本為性種。
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
是故經說習故成性。
論中說為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緣起。
無二相故。
經論互說義方備足。
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
論中種性在發心前。
何以爾者。
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
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
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是故論中說在位前。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
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
論不違經。
亦是互舉義意融通(雲雲)。
指事雲。
元曉師釋仁王三性雲。
習種性者。
前十千劫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得佛種性。
從因立名。
名習種性。
是在十解。
性種性者。
得法空觀。
法性現心。
現心之性。
為行所依。
從本立因。
名性種性。
正在十行○此三位中。
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立種性。
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子名二種性。
彼與果德為本性義。
位在未得發心已前。
又釋本業六種性雲。
六種種性即是一心○次釋别名。
于十千劫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
方得種性。
故于十住名習種性。
十行位中久習成性。
成性之行轉順種性。
從行自性名性種性。
此二種性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性。
不可相濫(等雲雲)。
問。
章中付明二種性。
爾者性習二性和合成一種性事。
引瑜伽何文證之耶。
答。
章雲。
引瑜伽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證之也付之。
依章家解釋。
正披瑜伽論文。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當知是名種性具足(文)或又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文)此等文心。
但談本性住性之義。
全未述性習和合之義。
若爾章家引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
釋性習二法成一種性。
甯非違所引論文耶。
如何答。
章家所引具種性者方能發心者。
此即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之文也。
章主禦心。
述本習二性互為緣起之義。
于無習之位不立本性故。
習故成性依性起習者。
一義若阙者不成種性。
于二性具足之處。
立發心故。
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也。
若不爾者。
具種性者之文。
可雲指何位乎。
無習之位以無本性故。
是以大師引此文。
證二性和合之義。
尤有其道理也。
無失。
章雲(如上抄)。
私記雲。
瑜伽發心品(第三十五)正文雲。
當知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乃至)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當知是名種性具足(等雲雲)。
問。
論文既約六處殊勝本性住性名種性具足。
何章引其文為證本習二性合為一種性。
答。
其章意。
本習二性互為緣起專不相離合為一。
論意不相違。
依先修習善根。
有法爾本性。
約能所别開為二種。
然正以一性名種性具足雲爾故。
不離習性。
所以章釋雲。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等雲雲)。
問。
始教大乘心。
立五性事。
為依瑜伽唯識法相。
為當别建立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依瑜伽唯識法相者。
正見當章文。
依新熏之時分似判五性之别。
何必依瑜伽唯識之法相可雲耶。
若依之雲爾者。
凡始教所依者瑜伽唯識等也。
何于彼外可設别建立耶。
如何。
答。
五性建立者。
元瑜伽唯識之法相為本。
但于新熏本有種性之體者。
凡始教中有始終二義。
唯識瑜伽相宗心。
以理從事。
有為本識種中談種性故。
立本有種。
不遍衆生。
依之當章心。
初依始門義出瑜伽顯揚等論。
述五性本有差别。
但今一邊之疑難令出難給。
新熏建立者。
依始教中終義。
五性建立。
依瑜伽唯識立也。
終教于本覺性立本性故五性也。
别分聞熏之新種。
然則今分五性為始教。
别終教之一性新熏同終教為引一性故。
是為始教之終。
無失。
問。
章中付明聲聞種性。
爾者于前三善根位成聲聞種性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成種性者。
凡立種性事。
于自種性不退之處。
可建立之也。
然暖頂二善是退位也。
更不可屬種性。
是以當章解釋中。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文)若依之雲爾者。
章家所引智論善戒經文。
明亘前三善根(見)如何答。
聲聞種性立忍善根事。
章家定判。
其旨如一邊疑難。
但智論善戒經等難者。
智論依幹惠等十地加行位立性地。
善戒經依十二住前三善根為種性住。
此等不簡退不退。
依位配十地菩薩十二住。
當章心。
三乘種性立不退處故。
于忍善根位立聲聞性也。
然今大師案以今經論引證給意趣。
經論出種性地共有忍位。
于其中忍是不退故為取之。
引智論善戒種性之文雲。
然以前三善根非證位種性之義也。
住地建立與種性不退之立義。
有其不同也。
若不得此心者。
智論性地立四善根。
善戒前三善根立種性住之義。
舉之了。
善三善根屬種性住之大師釋引文。
自可招相違也。
無失。
章雲。
問○答。
此二既為緣起。
故無習時亦無彼性。
由此亦立無性有情。
先無後有非性種者。
此亦不然。
以習成處。
定先有性。
愚位未習故不說性。
後起習已不名無習。
是故習成則說有性。
随諸乘串習何行。
爾時則說本有彼性。
問。
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
如何得有五性差别。
答。
則由此義安立五性何者。
謂修六度串習行已。
位
章中釋此事。
彼經大都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故(雲雲)十住十行如次立習種本性又瑜伽中。
久習為習種。
約本為性種述本性在發心已前。
經論義雖似不同。
于立種性位者。
若二性不和合者。
更不可為種性故。
經論共至堪任位可立也是以章中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
是故經說習故成性。
論中說為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緣起。
無二相故(文)但至元曉師不同瑜伽地持所說等難者。
仁王三種種性。
三賢中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
如次三種性立三賢位。
瑜伽本性聞熏二種種子述立二性義故。
似有不同。
是故曉公釋不同瑜伽等也。
今發心住種性開之。
依行增勝為三種六種等種性。
建立性習。
私雲。
談緣起不二立堪任位事。
更二師不可相違。
即瑜伽定二種性之體故。
顯本有性置發心前。
仁王·本業依行增邊故。
以三種等相配諸位也。
依之大師。
習故成性。
依性起習等釋。
青丘又依此門者。
更非不存也。
無失。
章雲。
其有種性者。
瑜伽論雲。
種性略有二種。
一本性住。
二習所成。
本性住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習所成者。
謂先串習善根所得。
此中本性。
即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
為性種性。
故梁攝論雲。
聞熏習與阿賴耶識解性和合。
一切聖人以此為因。
然瑜伽既雲。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
即知具種性習二法。
成一種性。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
随阙一不成。
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
但可位至堪任已去。
方可約本說有性種。
約修說為習種。
然有二義而無二事。
如上攝論雲。
二義和合為一因。
故得知也。
問。
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内習種性種。
有何差别耶。
答。
彼經大卻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性故。
說習種在十住。
性種在十行。
三賢之前但名善趣。
不名種性。
瑜伽中久習名習種。
約本為性種。
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
是故經說習故成性。
論中說為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緣起。
無二相故。
經論互說義方備足。
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
論中種性在發心前。
何以爾者。
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
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
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是故論中說在位前。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故。
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
論不違經。
亦是互舉義意融通(雲雲)。
指事雲。
元曉師釋仁王三性雲。
習種性者。
前十千劫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得佛種性。
從因立名。
名習種性。
是在十解。
性種性者。
得法空觀。
法性現心。
現心之性。
為行所依。
從本立因。
名性種性。
正在十行○此三位中。
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立種性。
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子名二種性。
彼與果德為本性義。
位在未得發心已前。
又釋本業六種性雲。
六種種性即是一心○次釋别名。
于十千劫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
方得種性。
故于十住名習種性。
十行位中久習成性。
成性之行轉順種性。
從行自性名性種性。
此二種性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性。
不可相濫(等雲雲)。
問。
章中付明二種性。
爾者性習二性和合成一種性事。
引瑜伽何文證之耶。
答。
章雲。
引瑜伽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證之也付之。
依章家解釋。
正披瑜伽論文。
若諸菩薩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當知是名種性具足(文)或又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文)此等文心。
但談本性住性之義。
全未述性習和合之義。
若爾章家引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之文。
釋性習二法成一種性。
甯非違所引論文耶。
如何答。
章家所引具種性者方能發心者。
此即謂諸菩薩種性具足是名第一初發心因之文也。
章主禦心。
述本習二性互為緣起之義。
于無習之位不立本性故。
習故成性依性起習者。
一義若阙者不成種性。
于二性具足之處。
立發心故。
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也。
若不爾者。
具種性者之文。
可雲指何位乎。
無習之位以無本性故。
是以大師引此文。
證二性和合之義。
尤有其道理也。
無失。
章雲(如上抄)。
私記雲。
瑜伽發心品(第三十五)正文雲。
當知最初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乃至)雲何四因。
謂諸菩薩種性具足。
是名第一初發心因○若諸菩薩六處殊勝。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當知是名種性具足(等雲雲)。
問。
論文既約六處殊勝本性住性名種性具足。
何章引其文為證本習二性合為一種性。
答。
其章意。
本習二性互為緣起專不相離合為一。
論意不相違。
依先修習善根。
有法爾本性。
約能所别開為二種。
然正以一性名種性具足雲爾故。
不離習性。
所以章釋雲。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等雲雲)。
問。
始教大乘心。
立五性事。
為依瑜伽唯識法相。
為當别建立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依瑜伽唯識法相者。
正見當章文。
依新熏之時分似判五性之别。
何必依瑜伽唯識之法相可雲耶。
若依之雲爾者。
凡始教所依者瑜伽唯識等也。
何于彼外可設别建立耶。
如何。
答。
五性建立者。
元瑜伽唯識之法相為本。
但于新熏本有種性之體者。
凡始教中有始終二義。
唯識瑜伽相宗心。
以理從事。
有為本識種中談種性故。
立本有種。
不遍衆生。
依之當章心。
初依始門義出瑜伽顯揚等論。
述五性本有差别。
但今一邊之疑難令出難給。
新熏建立者。
依始教中終義。
五性建立。
依瑜伽唯識立也。
終教于本覺性立本性故五性也。
别分聞熏之新種。
然則今分五性為始教。
别終教之一性新熏同終教為引一性故。
是為始教之終。
無失。
問。
章中付明聲聞種性。
爾者于前三善根位成聲聞種性可雲耶。
答(雲雲)兩方。
若成種性者。
凡立種性事。
于自種性不退之處。
可建立之也。
然暖頂二善是退位也。
更不可屬種性。
是以當章解釋中。
若習小行到于忍位成聲聞性(文)若依之雲爾者。
章家所引智論善戒經文。
明亘前三善根(見)如何答。
聲聞種性立忍善根事。
章家定判。
其旨如一邊疑難。
但智論善戒經等難者。
智論依幹惠等十地加行位立性地。
善戒經依十二住前三善根為種性住。
此等不簡退不退。
依位配十地菩薩十二住。
當章心。
三乘種性立不退處故。
于忍善根位立聲聞性也。
然今大師案以今經論引證給意趣。
經論出種性地共有忍位。
于其中忍是不退故為取之。
引智論善戒種性之文雲。
然以前三善根非證位種性之義也。
住地建立與種性不退之立義。
有其不同也。
若不得此心者。
智論性地立四善根。
善戒前三善根立種性住之義。
舉之了。
善三善根屬種性住之大師釋引文。
自可招相違也。
無失。
章雲。
問○答。
此二既為緣起。
故無習時亦無彼性。
由此亦立無性有情。
先無後有非性種者。
此亦不然。
以習成處。
定先有性。
愚位未習故不說性。
後起習已不名無習。
是故習成則說有性。
随諸乘串習何行。
爾時則說本有彼性。
問。
若爾此則唯是一不定性。
如何得有五性差别。
答。
則由此義安立五性何者。
謂修六度串習行已。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