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一

關燈
意。

    以真如為所遍計體可雲耶。

    答。

    為所遍計體可雲也疑兩方。

    若雲為所遍計體者。

    遍計所執者是虛妄法也。

    何以真如實法為體可雲耶。

    若依之雲爾者。

    于圓成既有遮情四句。

    若非以真如為所遍計者。

    何可有遮遣之義可雲耶。

    如何答。

    終教心以真如可雲為遍計體也。

    妄心分别迷于真如起其分别堕斷常過。

    于此處立能所遍計也。

    是以述遍計随緣一際義。

    若離所執随緣無起。

    執随緣為實無異法所釋故。

    與真中随緣相對作之。

    非不變之處也。

    于真如論所遍計義者。

    此義于依他之上轉随緣與似有無别義故。

    于不變真如者建立無性義此心也。

     私記上雲。

    問。

    所遍計體何物。

    答。

    若就始教門意雲者。

    遠依他疏圓成為體。

    問。

    且依他為所遍計體雲意如何。

    答。

    依他必是虛妄。

    執心所緣緣也。

    所以依他為所遍計之體也。

    意所緣緣必有體法。

    依他亦有體之法也。

    所以依他為所遍計之體也。

    所以攝論雲。

    依他起是所遍計(雲雲)問。

    疏圓成為所遍計體雲意如何。

    答。

    正教中聞說在真如。

    凡夫妄心執有實真如。

    所以疏圓成亦為所遍計體言也。

    所以唯識論雲。

    依展轉說亦所遍計(雲雲)言展轉者教異名也。

    從前後佛禦口轉來物故。

    教雲展轉也。

    問。

    宗意而何物為所遍計體。

    答。

    終教之上宗意。

    真如為所遍計體也。

    問。

    何故真如為所遍計體。

    答。

    無始無明熏覆真如為染法故。

    真如為所遍計體也。

    問。

    依他性虛妄。

    執心所緣緣。

    為所遍計之體。

    爾可有真如非虛妄執心所緣境。

    雲何真如為所遍計體。

    答。

    若真如理非虛妄心所緣境。

    真如被熏動無明不能成染法。

    真如既受無明熏變成染法。

    如何非所遍計。

    所以真如為所遍計體也。

    問。

    真如無漏正體智觀所緣緣。

    在非無明所緣境。

    而物如何真如受無明熏雲真如為所遍計體。

    答。

    他宗意而爾有乎。

    今終教之上宗意。

    無明熏真如。

    真如受無明熏成變生死染法。

    所以雲為真如所遍計體有何妨。

    又更雲。

    無明熏真如。

    如何真如非無明妄心所緣緣(文)。

     問。

    付圓成四句。

    且于真如執有句有常過可雲耶。

    答。

    爾也付之。

    真如凝然義。

    是瑜伽唯識性相也。

    設計常可有何過乎。

    例彼滅道二谛貪無漏緣也ト雲者。

    是還非ト貪釋スルカ如ク爾也。

    如何答。

    □宗中得真如凝然之一義。

    猶以為夫況于凡夫情執耶。

    次滅道二谛熏緣之惑難者。

    于随緣不變常無常等之義來難者。

    建立遙異也。

    始為論不足。

    無失。

     問。

    付述三性義。

    且遍計所執性名言。

    為限能緣心。

    為當可雲通所緣境耶。

    答(雲雲)疑兩方也。

    若雲限能緣心者。

    既雲遍。

    可通能所也。

    何有局别耶。

    若依之雲爾者。

    所執可名能緣心。

    更不可通所緣境。

    例如世諸妙境非真欲雲。

    如何。

     金師子章光題抄上雲。

    又此妄心于所執境遍計着故。

    名遍計所執性。

    非遍計心所執存境名遍計性。

    此約能所合為名也(文)。

     問。

    付明三性義。

    且别說門意。

    大師三性次第。

    何列之給雲耶。

    答。

    圓成·依他·所執ト列也付之。

    依大師解釋廣尋三性之建立。

    列遍計·依他·圓之事。

    常途經論次第也。

    大師有何意趣列圓成·依他·遍計給耶。

    如何答。

    于三性前後者。

    經論異說。

    祖師解釋随義差别。

    但今章心。

    依直如随緣之義故。

    談三性一際之義。

    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故。

    初舉圓成後列遍計。

    此則談真如随緣之德故。

    以成圓為初也。

    但列遍計依他圓事。

    為顯遣妄入真故。

    以依他緣有遣遍計之實。

    次以圓成之真實重遣依他緣有故。

    有遍計依他圓之次第。

    是以攝論依尋思觀。

    遍計置初圓成列後。

    依義次第差别。

    強非相違也。

     章雲。

    三性同異說有二門。

    先别明後總說。

    别中○三性各有二義。

    真中二者○依他二義者○所執二義者○第二總說者。

    三性一際。

    随一全收○如攝論婆羅門問經中言○又雲。

    阿毗達摩修多羅中。

    世尊說法有三種。

    一染污分。

    二清淨分。

    三染污清淨分。

    依何義說此三分。

    于依他性中。

    分别性為染污分。

    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文)。

     玄第四雲。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者有三門。

    一約三性。

    二約三無性。

    三約雙融。

    初中複二。

    初别後總。

    别中三性各有二義。

    所執中。

    一是情有。

    二是理無。

    依他中。

    一是幻有。

    二是性空。

    圓成中。

    一離相。

    二是體實。

    此上三一一各融不二為一性故。

    總者所執是無。

    圓成是有。

    依他是俱。

    以真妄該攝三相盡故無二也。

    二約三無性者。

    初無相觀境中。

    所執有無皆虛故。

    又無有有無故俱離也。

    依他無生性中。

    無幻有有性空不二故俱離也。

    圓成無性中。

    無二性有真理亦不二故俱絕也。

    三約雙融者。

    三有三無圓融無礙二相絕故俱離也(文)。

     金師子章雲。

    三約三性者。

    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