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利弗等)
五種性者
一。
聲聞性 二。
獨覺性 三。
菩薩性(已上定性) 四。
不定性(三乘性不定故) 五。
無種性(無出世功德因故) 二種種性者 一。
本性住種性(或約本有性。
伽說或久習積成為性種。
本業等說) 二。
習所成種性(或久習為習種。
伽說或初習為習種。
本業等說) 内六處者 一。
眼處二。
耳處三。
鼻處 四。
舌處五。
身處六。
意處 仁王·本業六種性者 一。
習種性二。
性種性三。
道種性 四。
聖種性五。
等覺性六。
妙覺性 六度者(六波羅密也) 一。
檀二。
戒三。
忍辱 四。
進五。
禅定六。
般若 槃經三種人者(三種病行之喻) 一。
謗大乘五逆罪闡提人(謂不簡醫王遇不遇必死不疑遇善友聞法不聞法。
俱不發無上菩提心故) 二。
聲聞緣覺人(謂遇佛菩薩醫王聞法發無上菩提心。
不聞不發心故) 三。
有一種人(謂大槃經修行人也。
遇佛菩薩醫王或不遇。
或聞法或不聞法。
自然得成無上菩提故) 一代教有二類者 一。
了教(謂實教)二。
不了教(謂小乘并大乘權教) 二利者 一。
自利二。
利他 梨耶識二義者 一。
大覺二。
本不覺 一乘種性有二說者 一。
約同教門(謂攝前諸教種性具足主伴成宗攝方便故) 二。
約别教門(謂種性甚深盡三世間收理事等諸義門故) 六決定者 一。
觀相善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 二。
真實善決定(即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故) 三。
勝善決定(謂過劣故具勝德故) 四。
因善決定(謂能感果故) 五。
大善決定(普被群生無限局故) 六。
不怯弱善決定(謂因八果德情無法懼故) 種性緣起具五義門者 一。
随執非有門者(小乘) 二。
随事虧盈門(始教) 三。
從理遍情門(終教) 四。
絕相離言門(頓教) 五。
性備衆德門(圓教) 種性約機得種分齊 一。
唯除一人一切皆無(小乘) 二。
一切皆有(終教) 三。
亦有亦無(始教。
說有一分無性故) 四。
非有非無(頓教。
以離相故) 五。
或具前四(一乘攝方便故) 六。
即因具果通三世間(圓教) ○行位章第三 小乘四位者 一。
方便道(七方便也。
謂五停心。
别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
雲七方便也) 二。
見道(苦忍等十五心也) 三。
修道(從第十六道類智至金剛喻定) 四。
究竟道(可知) 小乘十二住者 一。
聲聞自種姓住 二。
入正未越次取證住 三。
越次取證住 四。
得不壞淨□聖戒轉上漏盡住 五。
依增上意戒增上意學出生住 六。
增上惠住 七。
谛相應惠學住 八。
緣起相應惠學住 九。
觀密生無相三昧住 十。
究竟無相住 十一。
解脫學處住 十二。
一切種阿羅漢住 三界者 一。
欲界二。
色界三。
無色界 九地者 一。
欲界五趣地二。
離生喜樂地 三。
定生喜樂地四。
離喜妙樂地 五。
舍念清淨地六。
空無邊處地 七。
識無邊處地八。
無所有處地 九。
非想非非想處地 十一地者 謂九地如前。
加未至·中間也(如常)或九地如前。
加未至定地并滅受想地也(複古記) 始教門中有二種教者 一。
回心教二。
進教(可知) 始教五位者 一。
資糧位(三賢)二。
加行位(四善根) 三。
見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 幹惠等十地者 一。
幹惠地二。
性地 三。
八人地四。
見地 五。
薄地六。
離欲地 七。
已辨地八。
辟支佛地 九。
菩薩地十。
佛地 菩薩十地者 一。
歡喜地二。
離垢地 三。
發光地四。
焰惠地 五。
難勝地六。
現前地 七。
遠行地八。
不動地 九。
善惠地十。
法雲地 大乘十二住者 一。
種性住二。
解行住 三。
淨心住四。
增上戒住 五。
增上意住六。
增上惠住 七。
谛相應惠住 八。
緣起
聲聞性 二。
獨覺性 三。
菩薩性(已上定性) 四。
不定性(三乘性不定故) 五。
無種性(無出世功德因故) 二種種性者 一。
本性住種性(或約本有性。
伽說或久習積成為性種。
本業等說) 二。
習所成種性(或久習為習種。
伽說或初習為習種。
本業等說) 内六處者 一。
眼處二。
耳處三。
鼻處 四。
舌處五。
身處六。
意處 仁王·本業六種性者 一。
習種性二。
性種性三。
道種性 四。
聖種性五。
等覺性六。
妙覺性 六度者(六波羅密也) 一。
檀二。
戒三。
忍辱 四。
進五。
禅定六。
般若 槃經三種人者(三種病行之喻) 一。
謗大乘五逆罪闡提人(謂不簡醫王遇不遇必死不疑遇善友聞法不聞法。
俱不發無上菩提心故) 二。
聲聞緣覺人(謂遇佛菩薩醫王聞法發無上菩提心。
不聞不發心故) 三。
有一種人(謂大槃經修行人也。
遇佛菩薩醫王或不遇。
或聞法或不聞法。
自然得成無上菩提故) 一代教有二類者 一。
了教(謂實教)二。
不了教(謂小乘并大乘權教) 二利者 一。
自利二。
利他 梨耶識二義者 一。
大覺二。
本不覺 一乘種性有二說者 一。
約同教門(謂攝前諸教種性具足主伴成宗攝方便故) 二。
約别教門(謂種性甚深盡三世間收理事等諸義門故) 六決定者 一。
觀相善決定(謂彼正智照理名觀契同一味名相) 二。
真實善決定(即實智離倒惑之過證理不虛故) 三。
勝善決定(謂過劣故具勝德故) 四。
因善決定(謂能感果故) 五。
大善決定(普被群生無限局故) 六。
不怯弱善決定(謂因八果德情無法懼故) 種性緣起具五義門者 一。
随執非有門者(小乘) 二。
随事虧盈門(始教) 三。
從理遍情門(終教) 四。
絕相離言門(頓教) 五。
性備衆德門(圓教) 種性約機得種分齊 一。
唯除一人一切皆無(小乘) 二。
一切皆有(終教) 三。
亦有亦無(始教。
說有一分無性故) 四。
非有非無(頓教。
以離相故) 五。
或具前四(一乘攝方便故) 六。
即因具果通三世間(圓教) ○行位章第三 小乘四位者 一。
方便道(七方便也。
謂五停心。
别相念·總相念·暖·頂·忍·世第一。
雲七方便也) 二。
見道(苦忍等十五心也) 三。
修道(從第十六道類智至金剛喻定) 四。
究竟道(可知) 小乘十二住者 一。
聲聞自種姓住 二。
入正未越次取證住 三。
越次取證住 四。
得不壞淨□聖戒轉上漏盡住 五。
依增上意戒增上意學出生住 六。
增上惠住 七。
谛相應惠學住 八。
緣起相應惠學住 九。
觀密生無相三昧住 十。
究竟無相住 十一。
解脫學處住 十二。
一切種阿羅漢住 三界者 一。
欲界二。
色界三。
無色界 九地者 一。
欲界五趣地二。
離生喜樂地 三。
定生喜樂地四。
離喜妙樂地 五。
舍念清淨地六。
空無邊處地 七。
識無邊處地八。
無所有處地 九。
非想非非想處地 十一地者 謂九地如前。
加未至·中間也(如常)或九地如前。
加未至定地并滅受想地也(複古記) 始教門中有二種教者 一。
回心教二。
進教(可知) 始教五位者 一。
資糧位(三賢)二。
加行位(四善根) 三。
見道四。
修道五。
究竟道 幹惠等十地者 一。
幹惠地二。
性地 三。
八人地四。
見地 五。
薄地六。
離欲地 七。
已辨地八。
辟支佛地 九。
菩薩地十。
佛地 菩薩十地者 一。
歡喜地二。
離垢地 三。
發光地四。
焰惠地 五。
難勝地六。
現前地 七。
遠行地八。
不動地 九。
善惠地十。
法雲地 大乘十二住者 一。
種性住二。
解行住 三。
淨心住四。
增上戒住 五。
增上意住六。
增上惠住 七。
谛相應惠住 八。
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