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名目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心識章第一
諸教所诠差别十門者
一。
所依心識二。
種性差别 三。
行位分齊四。
修行時分 五。
所依之身六。
斷惑分齊 七。
二乘回心八。
佛果義相 九。
攝化境界十。
佛身開合 六識者 一。
眼識二。
耳識三。
鼻識 四。
舌識五。
身識六。
意識 增一經四種阿賴耶者 一。
愛阿賴耶二。
樂阿賴耶 三。
欣阿賴耶四。
喜阿賴耶 八識者 六識如前列七。
末那識八。
阿賴耶識 真如有二義者 一。
法相差别門(始教但說一分凝然義) 二。
體相镕融門(終教說生滅不二義) 維摩經所說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者 一。
法自在菩薩說生滅不二 二。
德守菩薩說我我所不二 三。
不眴菩薩說受不受不二 四。
德頂菩薩說垢淨不二 五。
善宿菩薩說是動是念不二 六。
善眼菩薩說一相無相不二 七。
妙臂菩薩說菩薩心聲聞不二 八。
弗沙菩薩說善不善不二 九。
師子菩薩說罪福不二 十。
師子意菩薩說有漏無漏不二 十一。
淨解菩薩說有為無為不二 十二。
那羅延菩薩說世間出世間不二 十三。
善意菩薩說生死槃不二 十四。
現見菩薩說盡不盡不二 十五。
普守菩薩說我無我不二 十六。
電天菩薩說明無明不二 十七。
喜見菩薩說色空不二 十八。
明相菩薩說四種異空種異不二(四種性也) 十九。
妙意菩薩說眼色不二 二十。
無盡意菩薩說布施回向一切智不二 二十一。
深惠菩薩說是空是無相是無作不二 二十二。
寂根菩薩說佛法衆不二 二十三。
心無礙菩薩說身身滅不二 二十四。
上善菩薩說身口意不二 二十五。
福田菩薩說福行罪行不動行不二 二十六。
華嚴菩薩說從我起二不二(識所識也) 二十七。
德藏菩薩說有所得相不二(取舍也) 二十八。
月上菩薩說闇明不二 二十九。
寶印手菩薩說樂槃不樂世間不二 三十。
珠頂王菩薩說正道邪道不二 三十一。
樂實菩薩說實不實不二 三十二。
文珠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不二 已上終教染淨镕融無二義也。
三十二。
維摩诘菩薩默然無言不二(是頓教也) 離世間品十心者(四十一經) 一。
大地等心(持一切衆生諸善根故) 二。
大海等心(受持無量無邊諸佛智慧大法海故) 三。
須彌山王等心(一切衆生安住無上善根故) 四。
摩尼寶心(遠離煩惱淨心故) 五。
金剛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 六。
堅固金剛圍山心(一切諸魔外道不能壞故) 七。
蓮花等心(一切佛法不能染故) 八。
憂昙缽花等心(于一切劫難值遇故) 九。
淨日等心(除滅一切衆生愚癡曀障闇故) 十。
虛空等心(一切衆生無能量故) 第九地十心者 華嚴經第二十八雲。
知衆生諸心差别相。
莊飾世心相。
速轉心相。
壞不壞心相。
無形心相。
無邊自在心相。
清淨差别心相。
垢無垢心相。
縛解心相。
谄曲質心相。
随道心相。
皆如實知。
性起品所說性起心十德者(第四性起意業就智歎意業也) 一。
平等無依智二。
性無增減智 三。
生無念智四。
用興體密智 五。
滅惑成德智六。
依持無礙智 七。
種性深廣智八。
知無不盡智 九。
巧便留惑智十。
性通平等智 緣起一心具五義門者 一。
攝義從名門(小乘) 二。
攝理從事門(始教) 三。
事理無礙門(終教) 四。
事盡理顯門(頓教) 五。
性海具德門(圓教) 一心約機得法分齊者 一。
得名不得義(小乘) 二。
得名得一分義(始教) 三。
得名得具分義(終教) 四。
得義不存名(頓教) 五。
名義俱無盡(圓教) ○種性義第二 小乘六種性者 一。
退法(過緣退可得故) 二。
思法(恐退失恒思惟所得故) 三。
護法(恐退失常防護所得故) 四。
安住法(無勝退緣不退無勝加行不增進故) 五。
堪達(其性堪能必達不動故) 六。
不動法(不煩惱之所退動故) 不動性有三品者 一。
上者佛種性 二。
中者獨覺性 三。
下者聲聞性(如舍
所依心識二。
種性差别 三。
行位分齊四。
修行時分 五。
所依之身六。
斷惑分齊 七。
二乘回心八。
佛果義相 九。
攝化境界十。
佛身開合 六識者 一。
眼識二。
耳識三。
鼻識 四。
舌識五。
身識六。
意識 增一經四種阿賴耶者 一。
愛阿賴耶二。
樂阿賴耶 三。
欣阿賴耶四。
喜阿賴耶 八識者 六識如前列七。
末那識八。
阿賴耶識 真如有二義者 一。
法相差别門(始教但說一分凝然義) 二。
體相镕融門(終教說生滅不二義) 維摩經所說三十二菩薩不二法門者 一。
法自在菩薩說生滅不二 二。
德守菩薩說我我所不二 三。
不眴菩薩說受不受不二 四。
德頂菩薩說垢淨不二 五。
善宿菩薩說是動是念不二 六。
善眼菩薩說一相無相不二 七。
妙臂菩薩說菩薩心聲聞不二 八。
弗沙菩薩說善不善不二 九。
師子菩薩說罪福不二 十。
師子意菩薩說有漏無漏不二 十一。
淨解菩薩說有為無為不二 十二。
那羅延菩薩說世間出世間不二 十三。
善意菩薩說生死槃不二 十四。
現見菩薩說盡不盡不二 十五。
普守菩薩說我無我不二 十六。
電天菩薩說明無明不二 十七。
喜見菩薩說色空不二 十八。
明相菩薩說四種異空種異不二(四種性也) 十九。
妙意菩薩說眼色不二 二十。
無盡意菩薩說布施回向一切智不二 二十一。
深惠菩薩說是空是無相是無作不二 二十二。
寂根菩薩說佛法衆不二 二十三。
心無礙菩薩說身身滅不二 二十四。
上善菩薩說身口意不二 二十五。
福田菩薩說福行罪行不動行不二 二十六。
華嚴菩薩說從我起二不二(識所識也) 二十七。
德藏菩薩說有所得相不二(取舍也) 二十八。
月上菩薩說闇明不二 二十九。
寶印手菩薩說樂槃不樂世間不二 三十。
珠頂王菩薩說正道邪道不二 三十一。
樂實菩薩說實不實不二 三十二。
文珠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不二 已上終教染淨镕融無二義也。
三十二。
維摩诘菩薩默然無言不二(是頓教也) 離世間品十心者(四十一經) 一。
大地等心(持一切衆生諸善根故) 二。
大海等心(受持無量無邊諸佛智慧大法海故) 三。
須彌山王等心(一切衆生安住無上善根故) 四。
摩尼寶心(遠離煩惱淨心故) 五。
金剛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故) 六。
堅固金剛圍山心(一切諸魔外道不能壞故) 七。
蓮花等心(一切佛法不能染故) 八。
憂昙缽花等心(于一切劫難值遇故) 九。
淨日等心(除滅一切衆生愚癡曀障闇故) 十。
虛空等心(一切衆生無能量故) 第九地十心者 華嚴經第二十八雲。
知衆生諸心差别相。
莊飾世心相。
速轉心相。
壞不壞心相。
無形心相。
無邊自在心相。
清淨差别心相。
垢無垢心相。
縛解心相。
谄曲質心相。
随道心相。
皆如實知。
性起品所說性起心十德者(第四性起意業就智歎意業也) 一。
平等無依智二。
性無增減智 三。
生無念智四。
用興體密智 五。
滅惑成德智六。
依持無礙智 七。
種性深廣智八。
知無不盡智 九。
巧便留惑智十。
性通平等智 緣起一心具五義門者 一。
攝義從名門(小乘) 二。
攝理從事門(始教) 三。
事理無礙門(終教) 四。
事盡理顯門(頓教) 五。
性海具德門(圓教) 一心約機得法分齊者 一。
得名不得義(小乘) 二。
得名得一分義(始教) 三。
得名得具分義(終教) 四。
得義不存名(頓教) 五。
名義俱無盡(圓教) ○種性義第二 小乘六種性者 一。
退法(過緣退可得故) 二。
思法(恐退失恒思惟所得故) 三。
護法(恐退失常防護所得故) 四。
安住法(無勝退緣不退無勝加行不增進故) 五。
堪達(其性堪能必達不動故) 六。
不動法(不煩惱之所退動故) 不動性有三品者 一。
上者佛種性 二。
中者獨覺性 三。
下者聲聞性(如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