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九攝化分齊。
佛果正報常無常義相及随好義。
前已陳述。
依報世界義。
須陳演是故此章。
次前而來。
章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等者。
愚法小教。
一切世界。
皆須彌山建立之處。
無别淨土。
此三千界。
他三千界。
森連八方。
無有涯際。
皆是穢土。
百億須彌。
百億日月等。
建立安布。
傍列無窮。
佛有二身。
生身。
法身。
開為三身。
無漏五蘊。
名為法身。
即五分法身也。
王宮所生。
報果五蘊。
名為報身。
随類應現。
種種變作。
或佛形化身。
或非佛形化身。
或在此土。
或往他界。
說法化導。
皆是化身。
如來報身。
出出于南州。
以為所都。
所化境界。
自餘百億須彌世界乃至他三千界是也。
章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者。
始教大乘。
唯識論第十。
總說三身。
自性身者。
即是法身。
真如為體。
此真如法。
能依義邊。
是自性身。
所依義邊。
是法性土。
此土亦以真如為體。
自受用土。
即以自受用佛。
無漏第八大圓鏡智所變。
智影周圓無際普遍法界盡虛空界。
無漏純淨七寶莊嚴廣大國土。
為自受用淨土體性。
其圓鏡智所變諸根相好。
無漏純淨色身。
為自受用身體。
法身自受用所依國土。
名自住處。
非是他人所見境界。
唯佛與佛所見境界。
等覺菩薩。
唯知有之。
非所見境。
今此門中。
說攝化處故。
自住處非此所明。
章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說者。
梵網經。
說三重教主。
台上舍那。
千三千界。
為一佛土。
一三千界。
以為一葉。
為千葉台上佛土。
此是第二地。
能化他受用土分齊。
一葉即是一三千界教主。
名大釋迦。
即大化身。
世界是化淨。
然葉上佛。
亦名他受用。
土亦他受用土所攝。
四善根菩薩能化。
名他受用。
故葉上淨土。
亦通資糧菩薩所居。
修淨土業。
所往生故。
其第三重葉中穢土。
一須彌界。
為一化境。
一須彌界教主。
各謂一三千界教主。
互謂自分三千界境。
摩醯首羅天實報成佛。
是一葉土。
化身充滿百億閻浮。
是葉中土。
對法論所說。
當此一葉世界份量。
色頂受用。
百億化身。
是名始教實報成道。
百億所化。
即化身土。
章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者。
涅槃所說。
釋迦報土。
全同極樂。
準知極樂是他用土。
故舉無勝。
令同彼土。
憬興法師。
即作此釋。
今安樂土。
是受用土。
道綽禅師。
立安樂報土。
引釋迦報。
令彼此同。
言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者。
愚法小乘。
以樹下佛。
為實報身。
始教大乘。
以樹下佛。
為變化身。
以色頂佛。
為實報身。
遣小乘執。
令信大乘。
終教大乘。
即以界外高勝淨土。
成正覺佛。
為實報身。
還以色頂成道之佛。
為變化身。
雖有色頂。
唯是邊際。
非實界外。
即界内攝。
故化身攝。
為引小乘。
色頂為實。
今就實理故。
界外土。
無勝國土。
為受用土。
章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等者。
智論第五十雲。
三千大千世界。
名一世界。
一時起。
一時滅(第一重)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是一佛世界(第二重)如是一佛世界數。
如恒河沙等世界。
是一佛世界海(第三重)如是佛世界海數。
如十方恒河沙世界。
是一佛世界種(第四重)如是世界種。
十方無量。
是名一佛世界(第五重)于一切世界中。
取如是分。
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名)上是彼論正文。
總有五重。
合為一世界量。
今章文中。
取要而引。
次第不違。
即有五重。
而所引文。
似成四重。
初三千界。
唯為所數。
非别一數。
然本論文。
别為一數。
故今亦立為一數界。
第二重界。
論唯名之。
為一佛世界。
無有性言。
今章所引。
第二名性。
次世界海。
次世界種。
後一佛世界。
彼此是同。
問智論所說。
第二重土。
啻名一佛世界。
無有性言。
何故今章。
名世界性。
答玄記三雲。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
攝諸流類。
積結成性。
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
有為因義。
故亦得名性(已上)華嚴經中。
積聚諸刹。
名世界性。
積諸界性。
名世界海。
釋此次第。
作此解釋。
論第三重。
既立海名。
是故章主。
第二重界。
名世界性。
所以海後安界種者。
種是種類。
亦是因義。
積諸界海。
共安一處。
攝諸流類故。
名為種。
與第五重。
作其因種。
故界海次建界種名。
若華嚴經。
性種是一。
晉經名性。
唐經名種。
唯是一體。
無有别相。
故六十經。
先世界性。
後世界海。
積集諸刹。
名世界性。
刹者。
一三千界分齊。
積世界性。
名花藏世界海。
八十經中。
積刹成種。
積種成蓮華藏世界海也。
智度論意。
世界海後。
安世界種。
别義次第。
有此門故。
玄記第三。
引此五重。
與今章同。
梵網戒疏。
亦引智論。
而文簡略。
故彼疏上雲。
智論雲。
數此三千大千世界。
如恒沙。
為一世界種。
數此世界種。
恒沙複至。
為一世界海。
數此海。
複至十方恒
佛果正報常無常義相及随好義。
前已陳述。
依報世界義。
須陳演是故此章。
次前而來。
章若依小乘中唯此娑婆等者。
愚法小教。
一切世界。
皆須彌山建立之處。
無别淨土。
此三千界。
他三千界。
森連八方。
無有涯際。
皆是穢土。
百億須彌。
百億日月等。
建立安布。
傍列無窮。
佛有二身。
生身。
法身。
開為三身。
無漏五蘊。
名為法身。
即五分法身也。
王宮所生。
報果五蘊。
名為報身。
随類應現。
種種變作。
或佛形化身。
或非佛形化身。
或在此土。
或往他界。
說法化導。
皆是化身。
如來報身。
出出于南州。
以為所都。
所化境界。
自餘百億須彌世界乃至他三千界是也。
章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者。
始教大乘。
唯識論第十。
總說三身。
自性身者。
即是法身。
真如為體。
此真如法。
能依義邊。
是自性身。
所依義邊。
是法性土。
此土亦以真如為體。
自受用土。
即以自受用佛。
無漏第八大圓鏡智所變。
智影周圓無際普遍法界盡虛空界。
無漏純淨七寶莊嚴廣大國土。
為自受用淨土體性。
其圓鏡智所變諸根相好。
無漏純淨色身。
為自受用身體。
法身自受用所依國土。
名自住處。
非是他人所見境界。
唯佛與佛所見境界。
等覺菩薩。
唯知有之。
非所見境。
今此門中。
說攝化處故。
自住處非此所明。
章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說者。
梵網經。
說三重教主。
台上舍那。
千三千界。
為一佛土。
一三千界。
以為一葉。
為千葉台上佛土。
此是第二地。
能化他受用土分齊。
一葉即是一三千界教主。
名大釋迦。
即大化身。
世界是化淨。
然葉上佛。
亦名他受用。
土亦他受用土所攝。
四善根菩薩能化。
名他受用。
故葉上淨土。
亦通資糧菩薩所居。
修淨土業。
所往生故。
其第三重葉中穢土。
一須彌界。
為一化境。
一須彌界教主。
各謂一三千界教主。
互謂自分三千界境。
摩醯首羅天實報成佛。
是一葉土。
化身充滿百億閻浮。
是葉中土。
對法論所說。
當此一葉世界份量。
色頂受用。
百億化身。
是名始教實報成道。
百億所化。
即化身土。
章或有說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者。
涅槃所說。
釋迦報土。
全同極樂。
準知極樂是他用土。
故舉無勝。
令同彼土。
憬興法師。
即作此釋。
今安樂土。
是受用土。
道綽禅師。
立安樂報土。
引釋迦報。
令彼此同。
言是故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者。
愚法小乘。
以樹下佛。
為實報身。
始教大乘。
以樹下佛。
為變化身。
以色頂佛。
為實報身。
遣小乘執。
令信大乘。
終教大乘。
即以界外高勝淨土。
成正覺佛。
為實報身。
還以色頂成道之佛。
為變化身。
雖有色頂。
唯是邊際。
非實界外。
即界内攝。
故化身攝。
為引小乘。
色頂為實。
今就實理故。
界外土。
無勝國土。
為受用土。
章如大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等者。
智論第五十雲。
三千大千世界。
名一世界。
一時起。
一時滅(第一重)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是一佛世界(第二重)如是一佛世界數。
如恒河沙等世界。
是一佛世界海(第三重)如是佛世界海數。
如十方恒河沙世界。
是一佛世界種(第四重)如是世界種。
十方無量。
是名一佛世界(第五重)于一切世界中。
取如是分。
是名一佛所度之分(總名)上是彼論正文。
總有五重。
合為一世界量。
今章文中。
取要而引。
次第不違。
即有五重。
而所引文。
似成四重。
初三千界。
唯為所數。
非别一數。
然本論文。
别為一數。
故今亦立為一數界。
第二重界。
論唯名之。
為一佛世界。
無有性言。
今章所引。
第二名性。
次世界海。
次世界種。
後一佛世界。
彼此是同。
問智論所說。
第二重土。
啻名一佛世界。
無有性言。
何故今章。
名世界性。
答玄記三雲。
何故名性者。
有二義。
一望前諸界。
攝諸流類。
積結成性。
如久習成性等。
二望後海等。
有為因義。
故亦得名性(已上)華嚴經中。
積聚諸刹。
名世界性。
積諸界性。
名世界海。
釋此次第。
作此解釋。
論第三重。
既立海名。
是故章主。
第二重界。
名世界性。
所以海後安界種者。
種是種類。
亦是因義。
積諸界海。
共安一處。
攝諸流類故。
名為種。
與第五重。
作其因種。
故界海次建界種名。
若華嚴經。
性種是一。
晉經名性。
唐經名種。
唯是一體。
無有别相。
故六十經。
先世界性。
後世界海。
積集諸刹。
名世界性。
刹者。
一三千界分齊。
積世界性。
名花藏世界海。
八十經中。
積刹成種。
積種成蓮華藏世界海也。
智度論意。
世界海後。
安世界種。
别義次第。
有此門故。
玄記第三。
引此五重。
與今章同。
梵網戒疏。
亦引智論。
而文簡略。
故彼疏上雲。
智論雲。
數此三千大千世界。
如恒沙。
為一世界種。
數此世界種。
恒沙複至。
為一世界海。
數此海。
複至十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