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一

關燈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極疾者如法華經雲下。

    二極疾。

    法華化城喻品。

    是第三周。

    為下根人。

    說宿世因緣。

    名因緣說。

    其因緣者。

    昔大通智勝佛。

    第十六王子。

    覆講法華。

    其時今會三周聲聞。

    聞法發心。

    修菩薩行。

    而值緣退大。

    趣小乘道。

    如來随彼。

    無量劫中。

    教化誘引。

    今值釋迦出世。

    數誘證小乘果。

    此諸聲聞。

    皆有昔日一乘宿習。

    上根之者。

    如舍利弗。

    初周法說聽法。

    還發大菩提心。

    得當果記。

    中根之者。

    四大聲聞。

    譬說發大。

    下根聲聞。

    聽聞過去王子。

    結緣熏習之事。

    還發大心。

    經中結會今昔事雲。

    諸比丘。

    我等為沙彌時。

    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

    恒河沙等衆生。

    從我聞法。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諸衆生。

    于今有住聲聞地者。

    我常教化。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諸人等。

    應以是法。

    漸入佛道。

    所以者何。

    如來智慧。

    難信難解。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住者。

    汝等諸比丘。

    及我滅度後。

    未來世中。

    聲聞弟子是也(已上)次下方有此我滅度後。

    複有弟子等文。

    問王子結緣聲聞。

    多是不定性人。

    是故此世回小入大。

    而未來聲聞。

    有入滅者。

    若爾。

    彼衆中亦有定性耶。

    答如此所引者。

    當是定性。

    何遮彼衆亦有定性。

    其不定性。

    開發過去一乘習因。

    回心向大。

    于此世中。

    無有所遺。

    其定性者。

    趣向寂滅。

    此世不回。

    身智都滅。

    故知。

    昔衆亦有定性。

    言複有弟子者。

    問此複有言。

    待對何者。

    答待對次上我滅度後。

    未來世中。

    聲聞弟子。

    故緻複言。

    問與前文言未來世中。

    聲聞弟子。

    有何差别。

    答差别難知。

    今推準雲。

    前聲聞者。

    雖佛滅度。

    而不定性。

    回心向大。

    今此定性。

    此世不回。

    故入涅槃。

    界外回心。

    問佛滅度人。

    過誰回心。

    答值四依上位菩薩等。

    回心向大。

    或佛化身來教回心。

    随此回心。

    有何遮妨。

    言自于所得功德生滅度想者。

    滅度即涅槃。

    通有餘無餘二涅槃。

    謂是真實二涅槃體。

    以為究竟。

    言我于餘國作佛更有異名者。

    此釋迦佛。

    往他方國。

    不名釋迦。

    名順方土。

    于此佛所。

    聽法回心。

    問五果無餘時分之中。

    現般羅漢。

    是最利根。

    曾不可有過于此人。

    何故王子結緣。

    佛滅度後。

    聲聞。

    最極速疾。

    勝于前人。

    答前之五人。

    無有一乘宿習結緣。

    本聲聞人。

    是現般聖。

    今此未來定性聲聞。

    曾聞一乘。

    王子結緣。

    深有宿習故。

    入涅槃一念回心。

    問一切定性。

    有一乘緣。

    皆涅槃後。

    即回心耶。

    答此亦不定。

    宿習有異。

    或有初習。

    或有久習。

    若久習者。

    入涅槃已。

    速疾發心。

    王子結緣。

    始終聽者。

    經八萬劫。

    覆講法花。

    八萬劫故。

    其中異類結緣。

    早晚入寂。

    還生遲疾多别。

    問楞伽經言(乃至)劫不覺。

    判此為總相。

    總中通包含多劫故。

    其中一劫。

    當起信疏七位無餘。

    第六之位。

    此類回心。

    有大習耶。

    答有無難知。

    教無文故。

    然無一乘結緣習者。

    必二萬劫。

    還生回心。

    是為偏小定性最利。

    若有一乘初習緣者。

    當是一劫。

    二三劫等未滿。

    一萬已前。

    諸劫及半劫等。

    義理爾故。

    有何遮妨。

    言此上并約終教說者。

    因即總結。

    結上二個問答義也。

    問何故名為定性不定性。

    答始教大乘。

    約種子故。

    名定不定姓。

    無始時來。

    具足聲聞乘法。

    本性住種姓。

    無餘乘。

    本性住種姓者。

    名定性聲聞種姓補特伽羅。

    唯具獨覺本性住姓。

    無餘乘姓。

    名定性獨覺乘。

    唯具成佛本性住姓。

    不具餘乘種姓之者。

    名定性菩薩乘。

    此三乘果。

    本性住上。

    如其所應。

    各各成就習所成種姓。

    性習具足。

    圓滿其果。

    非唯一姓。

    通具三乘種子之者。

    名不定性。

    由其最初善友因緣。

    成就各各自乘果法。

    值大乘緣。

    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

    中間退轉。

    小種引故。

    大懸遠故。

    發小乘心。

    證小乘果。

    然後回心。

    還發大心。

    小種盡故。

    大種引故。

    問若不定性。

    頓入大乘。

    必退大耶。

    有不爾耶。

    答不定種姓。

    頓悟之人。

    何必得有中間退耶。

    若必退者。

    何說一乘。

    成立住持所餘義意。

    為令不定菩薩不退。

    佛說一乘。

    若必退者。

    何用建立此義意。

    為既立此因故。

    有不退。

    若不定性。

    初發小心。

    證小乘果。

    後棄小果。

    向大乘者。

    直名先小後大聲聞。

    若中間退後還入者。

    名退已還發聲聞。

    如法華會聲聞是也。

    終教大乘。

    本覺佛性。

    一切皆具。

    是名種姓。

    一切衆生。

    皆悉無有不具成佛種姓之者。

    具真如者。

    雖随染緣流動轉變。

    無不皆歸本覺性故。

    有理性者。

    必有行性故。

    具開覺理性之者。

    必定發心。

    修行成佛。

    雖有如是一味本覺。

    而值勝緣。

    有種種别。

    若值聲聞善友勝緣。

    聞說聲聞乘法。

    發彼乘心。

    熏習慣練。

    成聲聞性。

    決定固執。

    不可改轉。

    或三生修習。

    或六十劫。

    趣向進行。

    名定性聲聞。

    若值緣覺善友教化。

    發緣覺乘自度之心。

    修習熏練。

    成緣覺定性。

    若值大乘菩薩知識。

    聞大乘法。

    發心修行。

    熏練串習。

    成菩薩性。

    是名三乘決定種姓。

    若于三乘。

    雙行并修。

    不偏習者。

    成不定性。

    而由偏多修起成者。

    得自乘果。

    證聲聞果。

    然後棄小。

    必向大乘。

    證獨覺果。

    然後回心。

    向大菩提。

    發起無上大菩提者。

    即直爾證三身佛果。

    是名不定性中菩薩。

    此與已前定性菩薩。

    全是一同。

    不定性中。

    二乘因果。

    證果之後。

    此世必定回心向大。

    已前定性二乘之人。

    證果之後。

    灰身滅智。

    入無餘涅槃。

    劫限等滿。

    然後六轉識心還生。

    發心修行。

    成等正覺。

    定入無餘。

    此世不回。

    是故暫時。

    名決定性。

    各偏成就三乘性故。

    三乘并習。

    非偏熏成。

    此世回心。

    不入涅槃。

    名不定性。

    翻定無餘。

    名不定性。

    如翻擇滅名非擇滅。

    終教之宗。

    定不定名。

    是故建立。

    一味理上。

    由熏習力。

    暫時立名。

    不同始教法爾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