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七二乘回心義。
已前修行斷惑等相。
各随自乘。
至其果實。
菩薩行果。
皆就頓悟。
然二乘人。
窮終所歸。
唯在佛果無上菩提。
故終棄舍二乘心果。
回入一乘。
趣向佛果。
此義未陳。
故今明之。
章一或一切二乘皆無回心以更無餘求故者。
愚法小乘教中二乘。
斷惑證果。
乃至無學灰身滅智。
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如太虛空。
生無餘求故。
遂歸寂滅。
不還生。
豈有回乎。
所言餘求者。
聲聞門獨覺。
于自乘果。
以為至極。
無心志求大菩提果。
是故二乘。
一向不回。
楞伽心玄。
述小乘雲。
一切二乘。
總不成佛(已上)最初發心。
趣求要期。
唯在無餘依般涅槃界中。
其期已至。
住寂滅處。
是故此外無複餘求。
問如薩婆多。
聲聞暖頂。
容轉成佛。
若得忍位。
無成佛理。
菩薩利物。
往惡趣故。
彼已入忍。
得不退故。
故聲聞入暖頂忍。
容轉成。
彼部行獨覺。
若麟角喻。
與佛世尊。
于暖等位。
性心無轉。
此之二人。
始終暖位。
一座成覺。
故無容轉。
若轉聲聞順解脫分。
即起獨覺及佛順脫。
若轉獨覺解脫分。
即起聲聞及佛脫分。
若起大覺順脫分已。
定不可轉。
極猛利故。
此乃愚法宗中。
即有二乘成佛之事。
豈非即是許回心耶。
答二乘回心向大義者。
是二乘道。
權方便故。
舍小向大。
今薩婆多。
唯是三乘。
轉根之事。
非是回心向大義門。
問昙無德宗。
四分律中。
沓婆羅漢。
厭無覺果。
為非牢法即為惡僧知事之人。
此即回心向大。
興法利生之義。
南山律師。
如此已判。
何雲小教無回心耶。
答彼即南山判四分律。
以為分通大乘之宗。
故約大乘。
成回心義。
非是小宗當教份量。
況餘諸師。
不許四分通大之義。
唯是小乘半教分。
由此義故。
沓婆知事□□□昔願力故。
佛差之非是回心向大之義。
故無相違。
問愚法小乘。
分别部中。
建立一切皆成佛義。
豈無二乘回心事耶。
答彼是猥取大乘之義。
非是小乘當教之義。
小乘當教實義相者。
唯毗昙等所談而已。
章二或一切皆回心下。
文中分二。
初直示。
二問答。
初中亦二。
初标顯所以。
二是故一切無不回心下。
釋成約教。
今初。
言一切皆回心者。
二乘有二。
一者定姓。
唯具二乘種姓。
無菩薩種姓故。
菩薩姓者。
即佛種姓。
因果為異。
于中或有唯聲聞姓無解緣覺姓。
或有唯緣覺姓。
無聲聞姓。
或有雙具二乘姓者。
此亦名不定姓。
而随定性。
不成佛故。
二不定姓。
非唯一姓。
亦具餘故。
于中有三。
或有具聲聞菩薩二性。
或有具緣覺菩薩二性。
或有具足聲聞緣覺菩薩。
三乘種性。
此三類不定。
後皆成佛果。
三類皆具佛種性故。
始教大乘。
唯許不定種姓成佛。
不許定姓二乘回心。
今言一切回心者。
定姓不定姓。
一切皆回心。
非唯不定姓。
回心成佛故。
此是總标回心分齊。
言悉有佛姓力下。
具顯所以。
若作問答。
問何故一切二乘回心。
不定姓者。
既性不定。
具菩薩姓。
有佛種故。
後心回心。
修行成佛。
定姓二乘。
無菩薩姓。
由何回心。
修行成佛。
答總而言之。
一切二乘。
皆悉回心。
無有所遺。
不定種姓。
是故教随淺故。
謂無佛種。
不許回心。
今是機熟。
教深奧故。
有四所以故。
皆回心。
一言悉有佛性力為内證熏因故者。
一切衆生。
皆有本覺真如常住佛性。
定性二乘。
亦有本覺。
此本覺性。
在自心中。
為内熏因。
待外衆緣。
應和合故。
真如佛性。
周遍微通。
自休明淨。
熏起發動。
令人發生大道意故。
二如來大悲力外緣不舍故者。
定性二乘。
小執深入。
此世不回。
必入涅槃。
如來觀見彼根已熟。
大悲加被。
為增上緣。
為彼說法。
令回入大。
三根本無明猶未盡故者。
總而言之。
二乘未斷彼所知障。
唯斷煩惱。
離分段死。
以此為極。
别而言之。
根本無明。
由此無明。
蔽覆本覺。
由此無明。
生起三細六粗妄執。
二乘唯斷六粗之中。
執取計名。
三界煩惱。
相續已上。
不能斷滅。
法華經雲。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離虛妄者。
斷煩惱障。
離分段故。
一切解脫者。
斷所知障。
離變易故。
今根本無明者。
即指三細已前根本無明住地。
三細六粗。
從此無明住地。
變起故。
既未斷彼根本無明。
雖謂起入無餘涅槃。
而微細品變易生死。
及無明等。
起現前。
是故生心。
回向大乘。
四小乘涅槃不究竟故者。
若此涅槃。
究竟滅者。
不可有其生心受身。
但離分段。
名寂滅故。
變易生死。
不可受故。
小涅槃。
非是究竟。
是故無餘劫限。
醉醒還生心識。
回小入大。
斷除。
二空所顯真如法界。
為實涅槃。
二乘未至法空理處。
故其涅槃。
是不究竟。
是名四因。
故必回心向大成佛義。
唯約定性二乘。
章問如瑜伽顯揚論說下。
二問答。
亦二。
初無餘還生所因。
二無餘還生時分。
初中亦二。
初問。
後答。
今初。
言諸識成就不成就四句者。
瑜伽出第五十一。
顯揚出第十七。
且顯揚論雲。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
亦成就轉識耶。
說成就轉識。
亦成就阿賴耶識耶。
答此應為四句。
謂或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
謂無心睡眠者。
無心悶絕者。
入無想定者。
入滅盡定者。
生無想天者。
或有成就轉識。
非阿賴耶識。
謂住有心位。
阿羅漢。
獨覺。
不退轉菩薩。
及與如來。
或有俱成就。
謂所餘住有心位者。
或有俱不成就。
謂阿羅漢。
獨覺。
不退轉菩薩。
及與如來入滅盡定。
若處無餘依涅槃界(已上)述曰。
此四句者。
阿賴耶識。
與六轉識。
相對作句。
非第七識。
第七未配。
雖名轉識。
非異熟法。
常恒無間。
為第八根。
置而不論。
第一句者。
五位無心。
無六識故。
第二句者。
此有心位四聖。
第八賴耶。
名不第八我愛所執識。
故不名阿賴耶。
唯名異熟識。
名種持識。
佛果更棄異熟識名。
異熟有漏法。
至金剛心位。
佛果初念。
舍異熟故。
不退菩薩者。
八地已上菩薩。
第三句者。
謂除前四聖。
聲聞。
獨覺有覺之位。
七地已前菩薩。
有心之位。
有阿賴耶我變執前故。
六識皆有。
名俱成就。
第四句者。
四聖滅定。
滅六轉識。
第八即舍賴耶名故。
言若處無餘依涅槃界者。
是二乘入無餘涅槃時。
今此問難。
即取第四句中。
此事定性二乘。
歸此處故。
本轉四句。
瑜伽所說。
文言少異。
義意全同。
章答彼諸論依始教門下。
二答。
亦二。
初始教引小。
二終教就實。
今初。
先明賴耶斷滅所由。
引小乘教故者。
小乘唯知六識分齊。
不知具有七八二識。
縱得阿賴耶名。
不能知其實體。
唯謂為貪煩惱執着處。
是名阿賴耶變樂。
但謂三世總别所執着處。
是名賴耶。
若言賴耶從真性起。
真如為體者。
小乘難信。
是故建立異熟賴耶。
為第八識。
以此即為諸法總體。
從賴耶種。
諸法生起。
既是事法。
念念生滅。
行相雖細。
而是事相。
非真性生起。
故雲粗顯。
事相識故。
終有滅盡。
又為順小乘故下。
後明涅槃究竟所以。
小乘教中。
三乘涅槃。
皆許究竟。
始教引彼。
随許實滅。
章今終教中就實而說下。
二終教就實。
初明梨耶不實所由。
翻始教初意。
根本無明。
發蔽覆本覺。
本覺與無明和合。
成梨耶。
彼二乘人。
未斷無明。
未證本覺。
唯居執取計名滅處。
故二乘人。
謂入涅槃。
而梨耶心識。
恒在不滅。
次又由于彼無斷證故下。
明涅槃非實所以。
翻上後所由故。
斷盡無明。
證窮本覺。
為實涅槃。
二乘名爾。
故為非實。
言化城同前者。
是法華經。
化城喻品意。
彼品中說。
譬如商主将道衆人。
為取珍寶。
□遇險難往到寶所。
途路遠有五百由旬。
所将商衆。
疲□□便不得進前。
□主方便。
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中令止息。
然後勸勵。
令到二百
已前修行斷惑等相。
各随自乘。
至其果實。
菩薩行果。
皆就頓悟。
然二乘人。
窮終所歸。
唯在佛果無上菩提。
故終棄舍二乘心果。
回入一乘。
趣向佛果。
此義未陳。
故今明之。
章一或一切二乘皆無回心以更無餘求故者。
愚法小乘教中二乘。
斷惑證果。
乃至無學灰身滅智。
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如太虛空。
生無餘求故。
遂歸寂滅。
不還生。
豈有回乎。
所言餘求者。
聲聞門獨覺。
于自乘果。
以為至極。
無心志求大菩提果。
是故二乘。
一向不回。
楞伽心玄。
述小乘雲。
一切二乘。
總不成佛(已上)最初發心。
趣求要期。
唯在無餘依般涅槃界中。
其期已至。
住寂滅處。
是故此外無複餘求。
問如薩婆多。
聲聞暖頂。
容轉成佛。
若得忍位。
無成佛理。
菩薩利物。
往惡趣故。
彼已入忍。
得不退故。
故聲聞入暖頂忍。
容轉成。
彼部行獨覺。
若麟角喻。
與佛世尊。
于暖等位。
性心無轉。
此之二人。
始終暖位。
一座成覺。
故無容轉。
若轉聲聞順解脫分。
即起獨覺及佛順脫。
若轉獨覺解脫分。
即起聲聞及佛脫分。
若起大覺順脫分已。
定不可轉。
極猛利故。
此乃愚法宗中。
即有二乘成佛之事。
豈非即是許回心耶。
答二乘回心向大義者。
是二乘道。
權方便故。
舍小向大。
今薩婆多。
唯是三乘。
轉根之事。
非是回心向大義門。
問昙無德宗。
四分律中。
沓婆羅漢。
厭無覺果。
為非牢法即為惡僧知事之人。
此即回心向大。
興法利生之義。
南山律師。
如此已判。
何雲小教無回心耶。
答彼即南山判四分律。
以為分通大乘之宗。
故約大乘。
成回心義。
非是小宗當教份量。
況餘諸師。
不許四分通大之義。
唯是小乘半教分。
由此義故。
沓婆知事□□□昔願力故。
佛差之非是回心向大之義。
故無相違。
問愚法小乘。
分别部中。
建立一切皆成佛義。
豈無二乘回心事耶。
答彼是猥取大乘之義。
非是小乘當教之義。
小乘當教實義相者。
唯毗昙等所談而已。
章二或一切皆回心下。
文中分二。
初直示。
二問答。
初中亦二。
初标顯所以。
二是故一切無不回心下。
釋成約教。
今初。
言一切皆回心者。
二乘有二。
一者定姓。
唯具二乘種姓。
無菩薩種姓故。
菩薩姓者。
即佛種姓。
因果為異。
于中或有唯聲聞姓無解緣覺姓。
或有唯緣覺姓。
無聲聞姓。
或有雙具二乘姓者。
此亦名不定姓。
而随定性。
不成佛故。
二不定姓。
非唯一姓。
亦具餘故。
于中有三。
或有具聲聞菩薩二性。
或有具緣覺菩薩二性。
或有具足聲聞緣覺菩薩。
三乘種性。
此三類不定。
後皆成佛果。
三類皆具佛種性故。
始教大乘。
唯許不定種姓成佛。
不許定姓二乘回心。
今言一切回心者。
定姓不定姓。
一切皆回心。
非唯不定姓。
回心成佛故。
此是總标回心分齊。
言悉有佛姓力下。
具顯所以。
若作問答。
問何故一切二乘回心。
不定姓者。
既性不定。
具菩薩姓。
有佛種故。
後心回心。
修行成佛。
定姓二乘。
無菩薩姓。
由何回心。
修行成佛。
答總而言之。
一切二乘。
皆悉回心。
無有所遺。
不定種姓。
是故教随淺故。
謂無佛種。
不許回心。
今是機熟。
教深奧故。
有四所以故。
皆回心。
一言悉有佛性力為内證熏因故者。
一切衆生。
皆有本覺真如常住佛性。
定性二乘。
亦有本覺。
此本覺性。
在自心中。
為内熏因。
待外衆緣。
應和合故。
真如佛性。
周遍微通。
自休明淨。
熏起發動。
令人發生大道意故。
二如來大悲力外緣不舍故者。
定性二乘。
小執深入。
此世不回。
必入涅槃。
如來觀見彼根已熟。
大悲加被。
為增上緣。
為彼說法。
令回入大。
三根本無明猶未盡故者。
總而言之。
二乘未斷彼所知障。
唯斷煩惱。
離分段死。
以此為極。
别而言之。
根本無明。
由此無明。
蔽覆本覺。
由此無明。
生起三細六粗妄執。
二乘唯斷六粗之中。
執取計名。
三界煩惱。
相續已上。
不能斷滅。
法華經雲。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離虛妄者。
斷煩惱障。
離分段故。
一切解脫者。
斷所知障。
離變易故。
今根本無明者。
即指三細已前根本無明住地。
三細六粗。
從此無明住地。
變起故。
既未斷彼根本無明。
雖謂起入無餘涅槃。
而微細品變易生死。
及無明等。
起現前。
是故生心。
回向大乘。
四小乘涅槃不究竟故者。
若此涅槃。
究竟滅者。
不可有其生心受身。
但離分段。
名寂滅故。
變易生死。
不可受故。
小涅槃。
非是究竟。
是故無餘劫限。
醉醒還生心識。
回小入大。
斷除。
二空所顯真如法界。
為實涅槃。
二乘未至法空理處。
故其涅槃。
是不究竟。
是名四因。
故必回心向大成佛義。
唯約定性二乘。
章問如瑜伽顯揚論說下。
二問答。
亦二。
初無餘還生所因。
二無餘還生時分。
初中亦二。
初問。
後答。
今初。
言諸識成就不成就四句者。
瑜伽出第五十一。
顯揚出第十七。
且顯揚論雲。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
亦成就轉識耶。
說成就轉識。
亦成就阿賴耶識耶。
答此應為四句。
謂或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
謂無心睡眠者。
無心悶絕者。
入無想定者。
入滅盡定者。
生無想天者。
或有成就轉識。
非阿賴耶識。
謂住有心位。
阿羅漢。
獨覺。
不退轉菩薩。
及與如來。
或有俱成就。
謂所餘住有心位者。
或有俱不成就。
謂阿羅漢。
獨覺。
不退轉菩薩。
及與如來入滅盡定。
若處無餘依涅槃界(已上)述曰。
此四句者。
阿賴耶識。
與六轉識。
相對作句。
非第七識。
第七未配。
雖名轉識。
非異熟法。
常恒無間。
為第八根。
置而不論。
第一句者。
五位無心。
無六識故。
第二句者。
此有心位四聖。
第八賴耶。
名不第八我愛所執識。
故不名阿賴耶。
唯名異熟識。
名種持識。
佛果更棄異熟識名。
異熟有漏法。
至金剛心位。
佛果初念。
舍異熟故。
不退菩薩者。
八地已上菩薩。
第三句者。
謂除前四聖。
聲聞。
獨覺有覺之位。
七地已前菩薩。
有心之位。
有阿賴耶我變執前故。
六識皆有。
名俱成就。
第四句者。
四聖滅定。
滅六轉識。
第八即舍賴耶名故。
言若處無餘依涅槃界者。
是二乘入無餘涅槃時。
今此問難。
即取第四句中。
此事定性二乘。
歸此處故。
本轉四句。
瑜伽所說。
文言少異。
義意全同。
章答彼諸論依始教門下。
二答。
亦二。
初始教引小。
二終教就實。
今初。
先明賴耶斷滅所由。
引小乘教故者。
小乘唯知六識分齊。
不知具有七八二識。
縱得阿賴耶名。
不能知其實體。
唯謂為貪煩惱執着處。
是名阿賴耶變樂。
但謂三世總别所執着處。
是名賴耶。
若言賴耶從真性起。
真如為體者。
小乘難信。
是故建立異熟賴耶。
為第八識。
以此即為諸法總體。
從賴耶種。
諸法生起。
既是事法。
念念生滅。
行相雖細。
而是事相。
非真性生起。
故雲粗顯。
事相識故。
終有滅盡。
又為順小乘故下。
後明涅槃究竟所以。
小乘教中。
三乘涅槃。
皆許究竟。
始教引彼。
随許實滅。
章今終教中就實而說下。
二終教就實。
初明梨耶不實所由。
翻始教初意。
根本無明。
發蔽覆本覺。
本覺與無明和合。
成梨耶。
彼二乘人。
未斷無明。
未證本覺。
唯居執取計名滅處。
故二乘人。
謂入涅槃。
而梨耶心識。
恒在不滅。
次又由于彼無斷證故下。
明涅槃非實所以。
翻上後所由故。
斷盡無明。
證窮本覺。
為實涅槃。
二乘名爾。
故為非實。
言化城同前者。
是法華經。
化城喻品意。
彼品中說。
譬如商主将道衆人。
為取珍寶。
□遇險難往到寶所。
途路遠有五百由旬。
所将商衆。
疲□□便不得進前。
□主方便。
三百由旬。
化作一城。
中令止息。
然後勸勵。
令到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