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五十一

關燈
列會座。

    答若依此門。

    即是寄顯。

    助揚佛化。

    顯法深勝。

    如不思議解脫界經。

    說五百聲聞。

    他方菩薩。

    變化來詣。

    在會列座章答若三乘中回心等者。

    始終二教。

    回心之者。

    始教不定。

    終教定性及不定姓。

    才回心已。

    即入十信初心。

    次第修行。

    經一萬劫。

    入初發心住。

    三賢十地乃至佛果。

    一乘同教回心之者。

    得一乘竟。

    即入别教。

    故回心竟。

    即得十眼十耳等益。

    其位即當三生之中。

    解行之身。

    既當解行。

    是故一身經曆五位。

    舍利弗等。

    第八會時。

    示回心事。

    即成十十無盡法門。

    此約圓融相即為言。

    亦就化現應作門故。

    若約漸曆勝進門者。

    法華會中。

    三周聲聞。

    從同教門。

    入一乘法。

    至别教一乘。

    為其所入極。

    問漸入回心。

    既當解行。

    其見聞生。

    當是何處。

    答以自乘因果及漸入三乘。

    調練根機。

    以配見聞。

    由此根熟。

    回心向大。

    即當解行。

    于一身上。

    遍曆五位。

    行布圓融二門成就。

    解行終心。

    證果海位。

    十身圓滿。

    衆德窮究。

    即是漸入一乘之人。

    終功窮滿處所而已。

    上釋二乘回心義竟。

     自下第八佛果義相。

     前明漸悟回入之相。

    頓漸二悟。

    皆期佛果。

    所成佛果。

    衆德圓滿。

    有常無常義。

    有大相小好義門非一。

    故次前明。

     章小乘無性得佛性等者。

    無始本有真如佛性。

    是名性得。

    此佛性上。

    發修得性。

    性習和合。

    為成佛因。

    以性為修。

    所成佛果。

    盡未來際。

    大用無方。

    今小乘教。

    所說佛果。

    縱誰何人。

    修習佛因。

    修行成就。

    感得佛果。

    是即修得所成佛果。

    是故緣盡。

    無餘灰斷。

    同二乘人灰身滅智。

     章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等者。

    法身是理。

    有為諸法。

    自體性故。

    言亦無常者。

    不離常法。

    有無常法。

    不離無常。

    有常法故。

    有為無為。

    不相離故。

    名為不離。

    有為無為各别。

    故名離。

    不離無為。

    有無常故。

    名為無常。

    言修生功德者。

    六度萬行。

    異熟功德。

    從無漏種子生。

    名從因生。

    既從因生。

    有為作故。

    名為有為。

    離縛所得故。

    名無漏。

    四智心品。

    為其上首。

    其所相從。

    無量三昧。

    智慧諸力。

    神通道品。

    過恒沙德。

    皆修生法。

    言無間斷故者。

    雖念念滅。

    而念念生。

    無間斷故。

    名無間常。

    言相續起者。

    如變化身。

    雖此土滅。

    他方即生。

    如是十方三世相續。

    常恒出現。

    名相續常。

     章莊嚴論雲自性無間相續三佛俱常等者。

    法身是自性常。

    自受用身是無間常。

    變化身是相續常。

    他受用身相續常攝。

    前佛入滅。

    後佛成覺。

    不同應化經劫現故。

    經劫現者。

    如釋迦彌勒等現分齊。

    故雖有即成經劫不同。

    俱是相續常住分齊。

    三種常中。

    自性是實。

    餘二義分。

    名為常住。

     章修生功德是無常等者。

    終教大乘。

    全攬本覺本有理智。

    即為修生。

    是故修生亦從本生。

    言一得已後同真如故者。

    修德既從真如流出。

    是故修德還冥本如。

    是故一得已後常住。

    本有修生。

    冥合不二。

     章梁攝論雲無不從此法身流等者。

    彼明化身從法身流。

    化身緣盡。

    還歸法身。

    今引轉用義途不遠。

    用大從體起。

    還歸體大故。

    修生功德。

    既冥法身故。

    自受用智。

    與本冥常住。

     章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四句等者。

    一常。

    是本有故。

    二無常。

    是修生故。

    清涼師雲。

    本覺本有。

    衆許是常。

    始覺修生。

    義同無常(已上)即上二句。

    三本有修生。

    四修生本有。

    同下圓教。

    或三亦本有亦修生。

    四非本有非修生。

    第三并現故。

    第四雙亡故。

    言或非四句者。

    絕上四句。

    無寄托故。

    或雖存四句。

    各不滞句故。

    雖是本有。

    而不見本有。

    雖是修生。

    而不見修生等。

    不住一一句故。

     章是故具有常等四句者。

    指事作雲。

    一常恒順法界無間斷故。

    二無常随世間現故。

    三俱二義。

    俱現前故。

    四非俱。

    随取一不得故。

    又緣起無性故(已上)第三句者。

    取常下無常。

    無常下常。

    雙現前故。

    第四句者。

    常即無常故非常。

    無常即常故非無常。

    故成非常非無常句。

     章謂一修生二本有等者。

    一攬本有。

    成修生故。

    二修生德。

    冥本有故。

    三非獨修生。

    本有之修生故。

    四非獨本有。

    修生之本有故。

     章亦通常等四句者。

    一無常。

    是修生故。

    二常。

    是本有故。

    三俱是。

    二義雙現前故。

    四俱非。

    修生故非常。

    本有故非無常。

     章随緣起際故俱非者。

    緣起無性。

    緣起限際。

    非是常。

    非無常。

    為俱非句。

     章若體即俱體等者。

    體德用三。

    即是真如三大法門。

    德即相大。

    言體則德亦體用亦體。

    言德則體亦德用亦德。

    言用則體亦用德亦用。

    俱體。

    俱德。

    俱用。

    無礙。

    是名十身佛果功德。

    上明佛果常無常義竟。

     自下第二明佛相好。

    相謂形貌身上。

    總相可觀嚴麗。

    好謂善能相中。

    美妙微細别相。

    亦名小相。

    待對三十二大相故。

    亦名随形好。

    亦單名随好。

    亦名種好。

    此即八十種之好故。

    章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

    源信僧都。

    要法文上雲。

    明佛三十二相者。

    有世間流布頌。

    其下私加業因。

    烏瑟膩沙無見相。

    頂禮賢聖師長故。

    發毛右轉绀青相。

    樂受善友師教故。

    面輪端正滿月相。

    見有來求歡喜故。

    眉間毫相右旋相。

    不隐他德贊歎故。

    眼睫绀青不亂相。

    見諸怨憎慈善故。

    眼精绀色分明相。

    慈悲常視衆生故。

    四十齒齊逾雪相。

    遠離兩舌和诤故。

    四牙鮮白鋒利相。

    修集慈悲教人故。

    舌相廣長覆面相。

    受持十善教化故。

    常得上味适悅相。

    惠施醫藥美食故。

    梵音和雅等聞相。

    不謗正法軟語故。

    常光面各一尋相。

    香華燈明施人故。

    體相縱廣量等相。

    療治四大不動故。

    身相縱廣端嚴相。

    迎送侍繞尊長故。

    容儀洪滿端直相。

    卑屈瞻病給藥故。

    七處充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