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八

關燈
聖位。

    深立誓願。

    惡趣受生。

    利益衆生。

    而住地前。

    以唯誓願受生。

    是弱故。

    以種力助願潤生。

    受惡趣報。

    問聖人受生。

    以種潤業。

    凡夫現行。

    潤業受生。

    今地前位。

    既是凡夫。

    應以現惑潤業受生。

    何以種子。

    潤業受生。

    答初住已上。

    故留不斷。

    論其實行。

    必應斷種。

    即是聖人。

    而故留種。

    深伏現行。

    以異二乘。

    異凡夫故。

    所留煩惱。

    是似有漏。

    非實有漏。

    故以種子。

    潤業受生。

    問地前三賢。

    伏二障現。

    于遮理智。

    有所司耶。

    答伏煩惱障。

    為得初地。

    妙智并伏。

    障利衆生事。

    諸所知障。

    利潤衆生。

    成立大事。

    言初地斷使種者。

    地前既伏二障現行。

    故入初地。

    頓斷已前所伏。

    二障種子盡之。

    此即初地初入心時。

    頓斷此種。

    言地上除習氣者。

    初歡喜地。

    住心已後。

    地地之中。

    唯除二障種之習氣。

    非唯種之習。

    亦有現行之餘殘習。

    并斷此習。

    至金剛心。

    言佛地究竟淨者。

    金剛心次刹那佛。

    果初念之時已前所斷。

    極微細習。

    頓斷除盡。

    究竟清淨。

    窮源罄際。

    最極圓滿。

     章然彼地前三賢位中下。

    二廣陳伏斷。

    亦二。

    初地前留惑。

    二地上斷惑。

    初中亦三。

    初正明。

    二引證。

    三釋成。

    今初。

    言三賢位中初即不堕二乘地故者。

    終教菩薩。

    初住不退。

    故雲初即等。

    大乘不退。

    不堕二乘地。

    名不退位。

    其不堕惡趣。

    十信位中。

    已成立故。

    是故十信名善趣位。

    其後初發心住之時。

    永不退轉。

    不堕二乘地故。

    言于煩惱障自在能斷等者。

    初住智力。

    堪斷煩惱。

    初住人空觀圓備故。

    應斷惑障。

    然故留不斷。

    為除智障等者。

    出故留不斷所以也。

    等言等取潤生攝化故。

    不堕二乘地故。

    為得大菩提故。

    全同始教地上。

    故留俱生煩惱障種子故。

    以彼由。

    皆為此由。

    終教地前。

    似始教地上。

    七地已前行相故。

     章是故梁攝論雲下。

    二引證。

    亦三。

    初梁攝論。

    此引二文。

    初言十解以去得出世淨心者。

    出彼論第三卷。

    彼文雲。

    菩薩有二種。

    一在凡位。

    二在聖位。

    從初發心。

    訖十信以還。

    并是凡位。

    從十解以上。

    悉屬聖位(已上)今得意明故。

    雲得出世淨心。

    言又雲十解以上等者。

    此出彼論第四卷。

    彼文雲。

    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

    聖人。

    十信以還。

    是凡夫。

    十解以上。

    是聖人(已上)指事雲。

    言不堕二乘地者。

    此非論文。

    此作二釋。

    一得意引加。

    是故續上論文。

    為一句可讀也。

    二此釋成上論文。

    釋曰。

    既稱聖人。

    由是明知。

    不堕二乘地(已上)此以聖人不堕二乘地。

    問此聖人者。

    由斷煩惱。

    斷煩惱障。

    順小乘果。

    何以斷煩惱障。

    言不堕二乘地。

    答雖可斷煩惱。

    而故留不斷。

    可斷煩惱。

    名為聖人。

    而故留故。

    不堕二乘。

    是故總通。

    言聖人。

    故不堕二乘地。

     章仁王經雲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證等者。

    二仁王經。

    彼經下卷雲入生空位。

    聖人性故(已上)指事解雲。

    今得意引文故。

    故雲地前得人空。

    言而不取證等者。

    此非經文。

    此作二釋。

    一雖不經文。

    而得意引文故。

    即是經文。

    二此釋成上經文。

    釋曰。

    雖得人空。

    唯是比證。

    非實證也(已上)此二釋中。

    釋成上經文。

    即是勝也。

     章又起信論得少分見法身下。

    三起信論。

    初住已上。

    八相作佛。

    此則伏道強勝。

    觀解明白故也。

     章以此菩薩唯怖智障下。

    三釋成。

    言以此菩薩唯怖智障等者。

    彼煩惱障。

    又得自在。

    亦既故留種。

    不可修治道。

    十聖地智。

    根本後得。

    覆障未現。

    是故專修治道。

    伏滅現行。

    随順地智。

    速至初地。

    令斷障種。

    故三賢位。

    深恐智障。

    修其治道唯識妙觀。

    真如理觀。

    等言等取自餘諸觀。

    五蘊。

    十二因緣。

    三性。

    三無性。

    二谛。

    三谛。

    如是觀行。

    随應修習。

    言助成勝行者。

    以所留惑。

    助願受生。

    救拔惡趣。

    攝濟群類。

     章初地以上斷于智障下。

    二地上斷惑。

    亦二。

    初正明。

    二釋妨。

    初中亦二。

    初明斷六識惑。

    二明斷末那惑。

    初中亦二。

    初正辨。

    二引證。

    今初。

    言初地以上斷于智障一分粗故者。

    所知障現行。

    地前已伏滅。

    今至初地。

    正斷智障種子。

    然所知障開為二分。

    謂粗分。

    細分也。

    粗分種子。

    初地斷之。

    細分種子。

    二地已上。

    地地别斷。

    此粗細者。

    非分見修。

    不分見修。

    總合一味。

    而分粗細。

    若配義分。

    智障見惑修惑。

    粗分煩惱全分。

    初地入心。

    總一合斷。

    而初地以上者。

    初地總有入住出三心。

    今指初地入心住心。

    言初地以上。

    其二地已上。

    斷智障細故。

    而據實言之。

    初地入心。

    斷煩惱全。

    智障粗分。

    住心已後。

    漸斷智障細。

    而言故者。

    生起下斷煩惱障全。

    故雲不複更留。

    不同始教見道。

    斷分别煩惱。

    初地已上。

    故留俱生。

    金剛頓盡。

    故雲不更留。

    問此終教宗。

    豈無地上助願受生。

    及七地前故起濟物等耶。

    答終教已上。

    深勝高妙。

    應化利生。

    無故留事及助願等言。

    是故二障。

    不分見修等者。

    此意說雲。

    煩惱不分見修。

    初地入心盡之。

    其所知障。

    亦不分見修。

    初地初斷其粗分種。

    其細一分。

    地地漸斷。

    今言總意别。

    意盡煩惱故。

    非謂智障亦盡粗細。

    問此終教宗。

    于煩惱障。

    初地斷盡。

    諸釋皆爾。

    其所知障。

    或言全盡。

    或言斷其一分粗品。

    頓斷漸斷。

    處處解釋。

    前後鉾楯。

    如何和會。

    答終教智障。

    頓斷漸斷。

    祖師解釋。

    相違非一。

    諸文頻陳。

    意緻有由。

    古來先德。

    及諸學者。

    或存頓義。

    或立漸義。

    互會違文。

    各成一義。

    今先略述二門釋意。

    一雲。

    初地斷盡二障種子。

    二地已上。

    唯斷習氣。

    其習氣者。

    二障習氣。

    文雲。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已上)次上标二障如是俱斷盡。

    今段文雲。

    是故二障。

    不分見修。

    至初地時。

    正使俱盡(已上)次下即引彌勒問論(乃至)雲。

    是故菩薩。

    見修道中。

    一切煩惱。

    能障利益衆生行故。

    即見道中。

    一切俱盡。

    此文為證。

    教章此文一段始終。

    即成此義。

    又下引寶性論雲(乃至)有點者。

    以諸菩薩摩诃薩等。

    依彼二種習氣(二障習氣)障故。

    解雲。

    論釋地上。

    名摩诃薩。

    故知。

    但有習氣障也(已上)複古記中。

    釋章初地已上乃至正使俱盡之文雲。

    二障正使。

    初地俱盡。

    習氣地地漸次微薄。

    至金剛際。

    究竟方盡(已上)依此等文。

    初地盡種。

    二地已上。

    但除二習。

    此并智障頓斷文證。

    二雲。

    于初地中。

    斷煩惱障全。

    及所知障一分粗。

    二地已上。

    斷智障一分細。

    及諸習氣。

    故章所依身章雲。

    初地中。

    永斷一切煩惱使種。

    亦不分彼分别俱生。

    于所知障中。

    亦斷一分粗品正使。

    是故地上。

    受變易身。

    至金剛位(已上)章今文雲。

    初地以上。

    斷于智章一分粗故。

    于煩惱障。

    不複更留(已上)玄記十雲。

    若依終教。

    初地亦舍三界分段及惑業苦。

    地上唯斷彼所知障及變易報。

    其煩惱障。

    地前漸伏。

    初地斷盡。

    所知障。

    地前亦學伏。

    初地斷一分。

    餘在諸地。

    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