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八

關燈


    一種子熏習。

    二上心熏習。

    上心即是習氣異名。

    亦名粗重。

    違細輕故無堪任故。

    二障正使。

    各有二種。

    一現行正使。

    二種子正使。

    并彼習氣。

    總成三種。

    故演義鈔一上雲。

    二障有三。

    一現行。

    二種子。

    三習氣(已上)此三即各通二障也。

    然習氣亦有二。

    一種子習氣。

    二餘殘習氣。

    問何故種子名為習氣。

    答心心所法。

    通起現行。

    必有氣分。

    勢能習熏。

    此所熏成種子。

    與後現行諸法。

    作親因緣。

    故此氣分。

    名為習氣。

    今現種習中習氣者。

    即餘殘習氣也。

    問何故餘殘。

    名為習氣。

    答久近時分。

    諸所熏識。

    一切種子。

    雖起治道。

    皆悉斷滅。

    而其熏練串習餘氣。

    微細猶在。

    不能除盡。

    久來現行。

    連綿貫積。

    熏種生現之殘氣故。

    長時聚集餘熏難除故。

    小教中二乘聖者。

    殘習不除。

    唯佛斷盡。

    不染無知。

    大乘教中。

    聲聞無學。

    不除習氣緣覺少分。

    侵除習氣。

    唯佛如來。

    永斷習氣。

    問何故始教。

    于二障中。

    各分見修。

    今此終教。

    唯言二障。

    不分見修。

    答見修開合。

    由斷分齊。

    前始教中。

    見修别斷。

    故開二種。

    以為分别及以俱生。

    今此終教。

    于初地初。

    不分見修。

    一具皆斷。

    故唯建立二障。

    不别分見修異。

    縱有地上斷智障細。

    初地已斷二障見修。

    謂煩惱障全分。

    及所知障一分粗惑。

    初地即斷。

    其之二地已去斷者。

    即前所斷習氣。

    及所知障一分細惑。

    并其習氣。

    此細分者。

    即當智障修惑初分。

    既見修合斷故。

    不分見修。

    是故初地所斷分齊。

    煩惱障全。

    及所知障分别起全。

    并任運粗。

    即初地時合斷之惑。

    問若爾。

    見修體别。

    何故不開二種。

    答分别俱生。

    雖可體别。

    唯是一類煩惱所知。

    總相義一。

    故總合斷。

    不分行相。

    不同始教微細别開。

    問何故終教二障。

    見修一具合斷。

    唯立二障。

    答終教機熟。

    是故合斷。

    故不立彼分别俱生。

    不同始教機生别開。

    問機生熟者。

    望何建立。

    答三乘漸教之初故。

    名生機。

    三乘漸教之終故。

    名熟機三乘漸頓。

    望于一乘。

    皆是方便。

    今終教機。

    近順别教。

    别教一乘。

    唯就過患。

    生一生死。

    不分二死。

    于所斷法。

    唯總名障。

    不分煩惱所知差别。

    況分分别俱生差異。

    順此義故。

    終教機熟。

    不分分别俱生差别。

    而來入一乘。

    故分二障。

    不能就過患。

    為一際也。

    問終教二障相狀是何。

    答二障相狀。

    與始教同。

    謂煩惱障者。

    根本十惑。

    貪瞋癡慢疑及五見合。

    即六惑。

    總束五見。

    為惡見故。

    及随煩惱。

    大同始教。

    其所知障。

    與煩惱障數量等同。

    而礙二智。

    令迷暗故。

    體是一故。

    數量全同。

    用是别故。

    惑智分異。

    長水金剛記雲。

    然此二障。

    非謂抗行。

    皆由一心所為。

    但微著有異。

    所知則細。

    煩惱則粗。

    粗細雖殊。

    都無别體。

    猶如一水起動成波。

    微著有異于中亦有二義。

    才動則不能現像。

    同彼所知。

    猛成則覆舟溺人。

    況于煩惱。

    法喻相對。

    昭然可見(已上)圭峰定慧禅師。

    作金剛般若經疏。

    長水釋彼疏。

    作此解釋。

    然此二障。

    與前始教。

    粗同細異。

    生熟淺深。

    有差别故前粗此細寬狹異故。

    問此教二障。

    雲何對識。

    答煩惱障者。

    大同始教。

    其所知障。

    通于八識。

    與起信論所說全同。

    問始教大乘。

    第八識中。

    二障不相應。

    雲何終教智障。

    與第八相應。

    答始教粗淺。

    不許智障第八相應。

    終教深細。

    見所知障第八相應故。

    丘龍師二障義中。

    以所知障。

    約識分别。

    有三師說。

    初雲。

    或有說者。

    法執無明。

    唯在第六第七二識。

    不通餘識。

    推求性故。

    法愛恚等。

    非見所攝。

    不推求者。

    亦通五識。

    次第二雲。

    或有說者。

    法執分别。

    遍通八識。

    未達法空故。

    取相分别故(乃至)阿賴耶識。

    尚有妄想。

    何況五識而無法執。

    如涅槃經言。

    如是五識。

    雖非一念。

    然是有漏。

    複是颠倒。

    增諸漏故。

    名為有漏。

    體非真實。

    著相故倒。

    廣說如彼。

    其第三說。

    和會前二。

    皆有道理。

    俱取不棄。

    此三說中。

    初師所說。

    當始教義。

    次義終教。

    後師所說。

    丘龍自義。

    和會用之。

    三師所說。

    文言極廣。

    第二師義。

    第八識中。

    法執相應微細分别。

    第三師義。

    和會前二。

    通門之中。

    必有别相。

    通别無礙。

    當終教雙照兩門義。

    亦在其一乘同教。

    問此教亦立餘門惑耶。

    答諸教所說。

    諸門惑障。

    或寄顯門。

    或實義門。

    并皆建立。

    但有兼正。

    而無不說。

    五十要問下雲。

    問諸教辨障義雲何。

    答若依小乘。

    諸使纏垢等是障名數。

    此障通三乘始教。

    兼即通餘教。

    何以故。

    謂惑名同。

    義有深淺故。

    惑智二障。

    及煩惱所知障。

    八妄想。

    二十二無明等。

    正在三乘始教兼即通三乘終教。

    五任地惑皮肉心三障。

    闡提四障凡夫性無明十一障等。

    此在直進三乘位。

    兼在終教等也。

    上諸惑。

    一惑一切惑。

    一障一切障。

    一斷一切斷。

    此屬一乘教(已上)今終教門。

    摘取可知。

    孔目第三。

    煩惱稠林章中。

    舉諸惑類。

    約終教義。

    有十六門。

    謂二無明。

    三障。

    四障及六蔽等。

    恐繁不引。

    彼結文雲。

    上十六門煩惱義。

    當熟教。

    分亦得通初教中直進教說(已上)今章寄惑顯位。

    十八門中。

    初之九門。

    多分約就終教意說。

    若依起信論。

    不覺有九相。

    謂依本覺。

    有其不覺。

    根本無明。

    為迷暗本。

    從此次第生起三細。

    謂業相。

    轉相。

    現相也。

    從現相。

    次第生六粗。

    謂智相。

    相續相。

    執取相。

    計名字相。

    造業相。

    受報相是也。

    三細六粗。

    名為九相。

    束為四相生住異滅。

    生相有一。

    謂業相也。

    住相有四。

    轉現智相及以相續。

    異相有二。

    執取計名。

    滅相有一。

    造業是也。

    無明三細并是第八識相。

    本覺是性。

    無明三細是相。

    本覺是真。

    無明三細是妄。

    真妄和合。

    為第八識。

    無明三細。

    智相相續相并是法執所知障體。

    于中智相相續相法執粗分。

    現相已前。

    法執細分。

    于中三細是細中粗。

    根本無明是細中細。

    執取計名。

    是煩惱障。

    起業相者。

    是煩惱所起有漏善惡業也。

    業系苦相。

    是業所感果報。

    此從真起妄。

    流轉門相貌。

     章地前伏使現下。

    二明斷障位。

    此中伏斷。

    通為四位。

    地前。

    初地二地已上。

    佛果是也。

    言地前伏使現者。

    菩薩地前。

    有四十心。

    然終教宗。

    十信非位。

    唯是行業。

    由此行成。

    入初住故。

    是故地前有三十位。

    此三十位。

    總名比位。

    比知類似。

    觀真如故。

    住行回向。

    随應皆有所修妙行修習。

    随順真如。

    六度止觀雙修。

    理事兼行。

    空有無礙。

    性相融會。

    唯識真如。

    甚深觀解。

    此等皆是伏斷煩惱勝對治道。

    由此治道。

    深伏煩惱所知二障種所生現。

    而伏種子應生現行。

    功能勢力。

    令彼種子不生現行。

    是名伏滅二障現起。

    行解雖淺。

    十信亦有伏煩惱等。

    是善趣位。

    不堕惡趣。

    不作惡業。

    能發業惑。

    亦随漸弱。

    十信萬行。

    随分增上。

    故至初住。

    可斷見修煩惱惑障。

    而是故留彼煩惱障。

    助願潤生。

    利物度生。

    問何故地前助願受生。

    答地前三賢。

    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