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八

關燈
斷一分。

    佛地盡此。

    如梁論及寶性論等說(已上)同記十一雲。

    若依終教。

    如梁論等。

    其煩惱種。

    初地永盡。

    唯有彼習。

    其所知障一分粗者。

    亦初地盡。

    餘分及習。

    于諸地中。

    各别正斷(已上)玄記所指。

    梁攝論者。

    彼第九雲。

    先于地前。

    漸除惑障。

    後登初地。

    漸除智障。

    此兩處名分分清淨。

    即是因位。

    若至佛果。

    六度圓滿。

    名具分清淨。

    即是果位(已上此釋論文)同論十雲。

    菩薩初入真如觀。

    障見道無明即滅。

    所餘無明。

    猶在未滅故。

    十無明覆十功德。

    障十正行(已上)此之三文。

    并明地上斷初知障。

    故為所憑。

    寶性論文。

    恐繁不述。

    依此等文。

    初地之中。

    未盡智障。

    二地已上。

    漸除初分所知障也。

    問此之二義。

    何正不正。

    答二俱明文。

    各是正義。

    古來諸德。

    且取一義。

    會餘違文。

    問雲何互成一義。

    互會其違文耶。

    答先立初義者。

    于初地中。

    二障種子。

    皆俱斷盡。

    二地已上。

    唯除習氣。

    障利他事。

    一切諸障。

    初地皆斷故。

    智障即障利衆生故末那惑種。

    既初地斷。

    六識諸惑。

    不可留故。

    但粗初者。

    以種為粗。

    以習為細。

    章雲其末那煩惱。

    亦初地斷粗。

    後除殘習(已上)此以種子為粗。

    故習名細。

    有何妨乎。

    又雖言初地已上。

    斷于智障等。

    即次下結雲。

    是故二障。

    不分見修等。

    明知。

    粗細唯約種子及習氣也。

    今章亦雲。

    此教地上。

    但除習氣。

    此文通其二障。

    故引寶性論。

    雲二種習氣。

    章釋中雲。

    但有習氣。

    下問答中雲。

    智障正使。

    亦已除故。

    依此等文義。

    明知初地粗細俱斷。

    二地已上。

    唯除習氣。

    故粗細言。

    不相違也。

    問若爾。

    何故玄記文。

    雲餘分及習。

    答言餘分者。

    是智障習。

    言及習者。

    是煩惱習。

    為分二障習。

    立此異名也。

    問煩惱障習。

    亦地上除。

    何不名細。

    唯開智障。

    答煩惱障習名細何妨。

    然為分其二障習氣。

    是故且立别别稱也。

    次立後義者。

    智障一分。

    初地中斷。

    其細分者。

    地上漸斷。

    智障數量。

    粗細無邊。

    故于二處。

    頓漸斷之。

    但初地斷使種等者。

    惑障之全。

    及智障粗。

    不分見修。

    一時頓斷。

    故雲爾也。

    縱未斷細分。

    不妨雲雙斷。

    二障見修。

    既俱斷故。

    玄記既雲餘分及習。

    文義炳然。

    難會通故雖有細分。

    利衆生事。

    無障疑故。

    細分智障。

    地地斷故。

    地上除習氣者。

    望初地中但斷種故。

    其末那惑結文。

    雲正使俱盡者。

    初地之中。

    所應斷者。

    皆滅盡故。

    非唯惑障。

    亦斷智障。

    非但見惑智障。

    修惑粗分亦斷。

    故緻盡言。

    彌勒問論。

    一切俱斷者。

    障利他惑。

    見修俱斷故。

    末邦惑種。

    名為粗者。

    建立名字。

    随義不同。

    縱彼雖爾。

    今此事中。

    不可開故。

    此教地上。

    但除習者。

    此約末那相應惑。

    故末那種已斷。

    六識智障種。

    不可留者。

    此亦無妨。

    雖有六識相應惑種。

    盡末那惑。

    無所遮故。

    唯斷我執。

    非法執故。

    如彼始教。

    俱生煩惱。

    雖末那種。

    于地地中。

    斷其習故。

    依彼二種習氣。

    障者此言總相。

    言二種故。

    故知。

    但有等者。

    亦約末那惑。

    故下問答中。

    智障正使。

    亦已除者。

    此約粗分。

    不約細分。

    是故初地。

    但斷惑障之全及智障粗。

    二地已上。

    漸斷細分及諸習氣上各成其二義之意。

    問智障頓漸二斷。

    雖有二義。

    各立一義。

    互會違文。

    若有不棄二門。

    雙存二門義耶。

    答此教章中。

    雖有二意。

    文相始終。

    成立初地斷盡之義。

    探玄記中。

    一向成立初地唯斷粗分之義。

    是故依二文。

    各可存一義。

    此教斷惑分齊。

    可有二門故。

    不可唯取一義之門。

    會通一邊。

    失其一門。

    終教既有始終二門。

    此之二義。

    即成立此二門之意。

    豈可失其一門義乎。

    問雲何始終二門意耶。

    答初地斷智障粗之義。

    是終教之初。

    順同始教智障地地漸斷義故。

    初地智障斷盡之義。

    即終教之終。

    順趣圓教一斷一切斷之義故。

    是故此教有二門也。

    約此二門。

    成前二義。

    各符文理。

    無有違矣。

     章故彌勒問經論雲問曰若聲門人下。

    二引證。

    言先斷見道所斷煩惱等者。

    愚法教中。

    以八十一品随眠。

    為修道所斷随眠。

    九地各有九品惑。

    故聲聞三節斷修道惑。

    一欲界前六品盡。

    得二果故。

    二欲界下三品盡。

    得三果故。

    三上二界惑盡。

    證阿羅漢果故。

    言真如甘露法界者。

    二空真如。

    初地入心初。

    證見故。

    言見修道中一切煩惱等者。

    終教之中。

    無分見修。

    而今言見修者。

    雖不離分。

    言其體性。

    即當見修。

    始終二教惑。

    體同故。

    如起信中。

    智相相續。

    配當見修。

    執取計名。

    亦配見修。

    即此例也。

    複古中雲。

    問終教自言正使習氣。

    何以引見修等惑為證耶。

    答但二教惑障。

    名字雖異。

    而惑體是同。

    故得為證。

    孔目使行稠林雲。

    如是等文。

    并屬初教攝。

    今釋終教。

    何以引此。

    下文雲義當熟教。

    分亦得通初教中直進教說(已上)第九地中。

    有十一稠林。

    其中使行稠林者。

    一切見修二障。

    諸惑等故。

    孔目第三。

    明使稠林。

    有六十一門煩惱。

    謂九結。

    五結。

    五下分結。

    五上分結。

    四結。

    四縛。

    三縛。

    七使。

    十使。

    九十八使。

    一百九十六使。

    六垢。

    十纏。

    是名十四類煩惱。

    又有二十九門煩惱類别。

    三漏。

    四倒。

    四流。

    四取。

    五蓋。

    五見。

    五悭。

    五心截。

    六愛。

    七流。

    四扼。

    八缦。

    六十二見。

    八種覺。

    百八煩惱。

    三不善根。

    三杭。

    三垢。

    三燒害。

    三箭。

    三所有。

    三惡行。

    三匮。

    三熱。

    三煩惱。

    三诤。

    三熾燃。

    三稠林。

    三拘礙。

    十無明。

    二十二無明。

    已上二十九門。

    煩惱類别此多分在小乘所說。

    亦通始教直進用之。

    又有局始教直進所說。

    如十無明。

    二十二無明等是也。

    又有終教十六門煩惱。

    謂煩惱所知二無明。

    惑智二無明。

    三障。

    四障。

    六蔽。

    八妄想。

    九煩惱五住地。

    十三煩惱(謂七見六着使)八倒。

    四謗。

    五散亂。

    二煩惱。

    三倒。

    十三妄想。

    八萬四千煩惱。

    此十六門。

    是終教義。

    上來十四類煩惱。

    若加大惑小惑。

    成十六類。

    二十九類煩惱。

    十六門煩惱。

    都合六十一門惑障。

    名為使行稠林體相。

    複古記主。

    指此等惑。

    舉使稠林。

    初教分齊。

    如孔目明。

    問此中斷惑。

    為唯局意識。

    總通六識耶。

    答正說意識。

    而兼五識。

    第六意識。

    發智斷惑。

    即前五識。

    相應諸惑。

    亦随滅故。

    非别起斷。

    五識惑種無漏道。

    此同始教斷惑之相。

    上來明斷六識惑訖。

     章其末那煩惱下。

    二明斷末那惑。

    亦二。

    初直示。

    二引證。

    今初。

    問末那惑者。

    體性是何。

    答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此四末那相應惑體。

    然我見為本。

    餘三俱起。

    問末那我見。

    人法中何。

    答末那我見。

    定是人執。

    非是法執法我見也。

    孔目一雲。

    人言。

    在修道中。

    滅俱生我。

    末那俱生。

    并無明心煩惱。

    修道斷者。

    此義不然。

    末那一起相續。

    緣我不廢。

    因何得改境起其法執。

    若起法執。

    何名緣一類我塵(已上)釋曰。

    末那俱生。

    是煩惱障。

    言并無明心煩惱者。

    是法執所知障。

    是故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