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七

關燈
二悟入微細秘密愚。

    此是十地入心所斷。

    第六識中。

    俱生所知障。

    如是地地斷。

    所知障成辨自利利他大行故。

    雲地地别斷。

    問十地住出。

    二心所斷。

    有别名耶。

    亦不爾耶。

    答十地任出二心障者。

    随一一地。

    系屬其名。

    二地任出所斷。

    亦邪行障。

    三地任出心。

    亦名闇鈍障。

    如是等也。

    言要至佛地方得總盡者。

    十重障中。

    第十重障。

    即第十地入心斷盡。

    亦唯意識俱生智障。

    第十地出。

    最後念時。

    名金剛心。

    此時頓斷佛地障。

    或方入佛地。

    三身圓滿。

    唯識論說第十地雲。

    此地于法雖得自在。

    而有餘障。

    未名最極。

    謂有俱生微所知障。

    及有任運煩惱障種。

    金剛喻定。

    現在前時。

    彼皆頓斷。

    入如來地。

    由斯佛地。

    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一于一切所知境。

    極微細着愚。

    即是此中微所知障。

    二極微細礙愚。

    即是此中一切任運煩惱障種。

    故集論說得菩提時。

    頓斷煩惱及所知障。

    成阿羅漢。

    及成如來證大涅槃大菩提故(已上)佛地障者。

    前十障外。

    要有微細。

    第六識中。

    所障及第七識相應智障。

    奇前所留。

    第六識中。

    俱生煩惱障。

    此即極微細品惑障。

    又第七相應。

    俱生煩惱。

    此非所留。

    非潤生故。

    是極微細。

    九地随應。

    雖有品類。

    皆是有頂。

    第九品攝。

    及五識中。

    極微細障。

    如是等障。

    于同一時。

    合集頓斷。

    是無間道。

    同位最極終窮之時。

    斷此障已。

    即入佛地。

    是解脫道佛果初念。

    從此已後。

    盡未來際。

    無方大用。

    自在無礙。

     章故對法論雲又諸菩薩下。

    二引證。

    言對法者。

    即出彼論第十四卷。

    此即雜集論也。

    言唯修所知障對治道者。

    初地住心已後。

    乃至第十重障。

    皆是所知障也。

    地漸漸。

    斷此障故。

    言頓斷煩惱及所知障者。

    前十障外。

    微所知障。

    第七二障。

    及前所留俱生煩惱。

    即第十一重障。

    并是金剛心任所斷。

    佛地諸障。

    金剛斷故。

     章其末那俱生下。

    二斷末那惑。

    第七相應俱生二障。

    是極微細。

    唯障佛果故。

    金剛心而非想地第九品惑。

    一時合斷。

    然聲聞人。

    九品别斷故。

    而非想第九品惑。

    同時合斷。

    今菩薩人。

    不約九品。

    一切俱生煩惱障品。

    同時一念。

    頓斷滅懸末那惑障。

    安惠所立。

    但有人執。

    無有法執所知障故。

    護法所說。

    末那識中。

    二障俱有。

    至相所立。

    同安惠義。

    賢首所立。

    亦同安惠。

    此章文中。

    無有别釋。

    文言仿佛。

    随言即得。

    依護法義。

    言有二障。

    有何所妨。

    義理成故。

    俱生煩惱。

    第七俱者。

    亦有現行種子習氣。

    其現起者。

    初地已上。

    上斷伏。

    八地已上。

    永伏不起。

    其種子。

    金剛無間道中頓斷。

    論雲。

    第七識俱煩惱障種。

    三乘将得無學果時。

    一刹那中。

    三界頓斷。

    乃至任運内起。

    無粗細故(已上)述記十雲。

    所障有異。

    斷亦有殊。

    此中障種。

    無粗細者。

    八十一品。

    亦與非想第九。

    一類品攝。

    如斷善邪見。

    非無九品故。

    成能熏(無性有情。

    第七成其能薰故也)又解。

    所障既同。

    斷無前後。

    名無粗細。

    非九地所攝總是一品(乃至)又唯緣内境自地之境。

    境無粗細。

    無品類故。

    名一品。

    非三界中總無粗細(已上)此疏文中。

    通約二障。

    第七相應。

    俱生習氣。

    金剛心後。

    解脫道除。

    金剛所斷。

    一切習氣入佛地時。

    皆悉除故。

    若今章意。

    于第七識。

    明智障者。

    亦有現行。

    種子。

    習氣。

    其現起者。

    初地已上。

    或伏或起。

    金剛加行道時永伏。

    論第十雲。

    乃至十地方永伏盡(此是總說)八地以上(乃至)第七俱者。

    猶可現行。

    法空智果。

    起時方伏(已上)述記十雲。

    第七識者。

    八地猶行。

    以法空智及果方違法執。

    第七生空智。

    及果行相。

    并粗有相違故(已上)其之種子。

    金剛無間道時頓斷。

    論雲。

    第七識俱(乃至)所知障種。

    将成佛時。

    一刹那中。

    一切頓斷。

    任運内起。

    無粗細故(已上)其之習氣解脫道斷。

    即是佛果初念斷除。

     章問其二障修惑諸識相應下。

    二問答料簡。

    亦二。

    初直問釋成。

    二轉難釋通。

    初中亦二。

    初問。

    二答。

    今初。

    此中問答。

    總就任運俱生二障及以諸識。

    通明地上現行同異等之諸相。

    是故緻此問答釋疑。

    此問答意雲。

    二障修惑。

    既通十地。

    六七二識。

    各有二障。

    若爾。

    十地一一地中。

    所起現行惑智二障。

    第六第七。

    為同異耶。

    此問意也。

    言二障修惑諸識相應者。

    諸識語。

    通似亘七轉。

    然準答中。

    唯在六七故義苑主釋諸識言。

    為六七識。

    而其五識。

    附明何遮。

     章其煩惱障内下。

    二答。

    亦三。

    初約意識惑。

    二約末那惑。

    三約所知障。

    今初。

    言現種皆以智禦用成勝行者。

    伏滅種子應生現行之力。

    令不生現。

    是故種子。

    極微劣弱。

    既不生現。

    此故雖起。

    是似有漏。

    非實有漏。

    既無漏染。

    故不作過。

    其智禦者。

    是對治道地前有漏觀解治道。

    已是漸伏俱生煩惱。

    初地見道。

    無漏智強。

    兼伏煩惱。

    此即頓伏。

    所有煩惱。

    皆悉伏盡。

    言成勝行者。

    以已伏惑。

    故起現行。

    作利益等。

    而非過患。

    已伏自在任智力故。

    言猶如毒蛇等者。

    毒地作害。

    取此制伏。

    或以咒術。

    或施藥為不令作害。

    不施吐毒。

    亦不令死。

    以作餘用。

    自在任運。

    蛇喻煩惱。

    咒喻智力。

    害喻過患。

    成餘諸用。

    喻利益事。

    言故攝論雲如毒咒所害等者。

    出梁論第十四卷。

    牒本論雲。

    論惑已滅伏。

    如毒咒所害。

    釋論雲。

    諸惑謂見修煩惱。

    于菩薩地中。

    先已滅盡。

    餘心煩惱。

    雖複未滅。

    由智念所伏。

    療其功用。

    譬如衆毒咒力所害無複本能。

    心惑亦爾。

    智念所守。

    不能複生二惑染污(已上)章先立義。

    同釋論意。

    然後引本論文證之。

     章其第七煩惱下。

    二約末那惑。

    言性非潤生者。

    末那四惑。

    與心王俱。

    緣第八識。

    相續計我。

    此外無别所作功力。

    故非潤生。

    不能緣着當生等故。

    潤生諸惑。

    緣外粗強。

    末那貪等。

    緣内微細。

    是故彼惑。

    不能潤生。

    言七地已還有時暫現等者。

    問何故此惑。

    七地已還。

    有時暫現。

    答以觀智有間故。

    此中意說。

    初地已上。

    妙觀平等。

    二智現行。

    第六識入二空觀。

    其第七識。

    二執被伏。

    即得無漏。

    成平等智。

    第六識慧。

    成觀察智。

    二識既成無漏故。

    末那惑不起。

    若第六識。

    起有漏心。

    第七二執。

    必定現行。

    以第六識出二空觀。

    皆成有漏。

    其第七中。

    必起二執。

    若第六識。

    入生空觀。

    同識法執。

    被制不起。

    第七人執。

    被制不起。

    雖是他識。

    同類人執。

    必被制故。

    此時第七法執續起。

    不相關故。

    非連類故。

    雲觀智有間故也。

    百法鈔。

    明末那惑現行相雲。

    伏者。

    從初地已後。

    至七地已來。

    生空無漏。

    現在前時。

    暫伏不起。

    出觀還生。

    若八地已去。

    永伏不起(已上)今七地已前。

    入觀入觀出觀。

    随時間雜故。

    出觀時。

    末那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