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章其所知障皆後地起下。
三約所知障。
言皆後地起等者。
此總通時。
于十地中前後諸地。
諸障相起。
未必自地前後生起。
言或現或種者。
若屬上句。
後地前地。
或生現行。
或種生現。
若屬下句。
現種以地地别斷故。
此明前後生起所以。
且如三地人者。
欲入四地。
彼地煩惱。
三地後心。
起治伏滅。
然後入四地初心。
此初心時。
伏中心惑。
然後入中心。
此中心時。
伏後心惑。
即入後心。
地地三心。
如是伏斷。
後地所斷。
前地伏現。
然後斷種伏種前後。
相望如是。
此皆後地起句。
宋本章。
言皆後地惑。
于前地起。
與日本地異也。
義苑疏雲。
二識所知。
最障菩提。
欲證後地入心。
須于前地出心。
而斷故。
雲皆後地惑于地前起等(已上)言二識所知者。
是指第六第七二識末那亦有法執知障。
此依護法論師為言。
章問若爾何故而有處說下。
二轉難釋通。
亦二。
初轉難。
言若爾何故等者。
牒上地地别斷作難。
故雲若爾。
既于地地。
一一斷種。
十地之間。
皆應無漏。
何故有處。
七地已前。
起有漏心。
等言等取故起煩惱。
言有處者。
唯識論等。
二答若約第六識中下。
會通。
亦三。
初約第六識。
二約所知障。
三約第七識。
今初。
第六識中。
俱生煩惱。
自在所斷。
故留不斷。
得自在故。
斷留任意。
若故随緣起有漏心。
相似有漏。
非實有漏。
雖起漏心。
非惑随增非系縛故。
相似有漏。
非體是漏。
章若約所知障下。
二約所知障。
第六相應俱生智障。
十地漸斷。
未斷之處。
皆實有漏。
已斷之處。
非是有漏。
言此二通十地者。
故留門。
似有漏。
所知障。
實有漏。
并是初地已上有之。
乃至金剛加行道位。
并皆有故。
章若末那煩惱即實有漏下。
三約第七識。
末那煩惱金剛心斷。
是實有漏。
非故留故。
言至于七地有無不定等者。
此末那惑生起現行。
名之為有。
有有漏故。
此末那惑。
生法二空無漏所伏。
不能現起。
無漏現前。
名之為無。
無有漏故。
或無有漏故名無。
有無漏故名有第六識。
入法空無漏。
即第七識。
無漏現前。
二執伏故。
二空現前問第七識中。
唯有生空無漏起耶。
答不爾。
第六識。
入生空無漏第七識惑。
雖唯被伏不起人執。
而彼不能無漏現前。
問第七識中。
唯有法空無漏現耶。
答不爾。
第六識。
若入法空無漏。
第七即成二空無漏。
無有第七法空獨起。
初地已上。
七地已前。
第六若入法空無漏。
第七即成二空無漏。
若第六識。
出二空無漏。
起有漏心。
第七煩惱。
生起現行。
此當七地言第七識煩惱現行。
若第七識。
生空無漏。
生起現行。
而第七識法執恒起。
不違第六人空故。
爾其第七識人執所伏。
不能生起。
而是有漏。
不能無漏。
八地已上。
第六生空無漏恒續。
七地已前。
生空不續。
有漏心時。
末那惑起。
問此轉難答三門。
簡辨有漏間起。
何義為本。
答初似有漏。
次所知障實有漏門。
此二既通十地諸位。
故非答七地已前有漏問。
今此末那煩惱。
七地已前有漏。
此義正答轉難。
為立此義。
簡去似有漏所知有漏。
正成立今第七識惑。
有時現義。
唯識論第十雲。
前之五地。
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于第六地。
有相觀少。
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
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
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立如是加行。
障八地中。
無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時。
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
得二自在(乃至)八地以上。
純無漏道。
任運起故。
三界煩惱。
永不現行。
第七識中。
細所知障。
猶可現起。
生空智果。
不違彼故(已上)諸地有相無相等相。
次第漸細。
漸深如是。
言餘義可知者。
十地之間。
諸義極多。
十地如次。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十重障名。
如前已列。
十真如者。
一遍行真如。
初地證之。
二最勝真如。
二地所知證。
三勝流真如。
四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别真如。
六無染淨真如。
七法無别真如。
八不增減真如。
九智自在所知依真如。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三地已後。
如次證之。
有三随眠。
十地伏斷。
第五地伏害伴随眠。
第六七地。
斷羸劣随眠。
粗細如次。
二地斷滅。
八地已上。
伏微細随眠。
如是等義。
準例應知。
上明斷惑分齊相竟。
章又此教中惑滅智起下。
二智起惑滅。
言惑種在滅相時智即生相者。
一身之中。
有二障種有無漏智。
一念之中有此二物。
無漏智起。
斷二障種。
智初起時。
惑種在滅。
智起惑滅。
同時一念。
無漏妙智。
與二障種。
不得并生。
諸相違法。
不并生故。
智起惑滅。
同時相反。
斷障義相。
法應爾時。
指事雲。
言又此教中至押即築等者。
此依論文。
準釋論意。
謂惑種在滅相時如築。
聖道在生相時如押。
又惑種在滅相時如押。
聖道在生相時。
如築是故法也(已上)言廣如對法論說者。
出彼第七。
雲問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
已滅故。
不從未來。
未生故。
不從現在。
道不俱故。
然從諸煩惱粗重。
而得斷如是如是品粗重。
生如是如是品對治。
若此品對治生。
即此品粗重滅。
平等平等。
猶如世間明生暗滅。
由此品離系故。
令未來煩惱。
任不生法中。
是名為斷(已上)如是聖道初念。
無間道心。
一刹那中。
智起惑滅。
同一時中。
生滅成立。
此其斷惑行相狀貌。
如秤低仰同時成立。
章又此障法以依識無性故下。
三無性即空。
指事雲。
言又此障法至是其障義者。
此有二義。
若約種障依。
所依本識無性故。
能依種障。
亦無自性。
是故即空。
若約現障依。
所依心王無性故。
能依心所。
亦無自性。
是故即空。
又此障法。
以依識故。
即無自性。
是故即空。
由此二釋。
消文可知(已上)此二釋意。
初惑種與本識。
能依所依相對。
能所俱無性故。
後惑現與本識。
能依所依相對。
能所俱無性故。
言又此障法下。
亦是一釋。
此直爾随章文消之。
真依章文。
此二障種子。
在第八識自體分處。
藏識所持。
而安任故。
是故種子即空無性。
以無性故。
此種即空以即空故。
即無分别。
今約所斷惑種。
明無性空。
不欲陳述本識及現惑無性即空。
是故直明無性。
是好。
若泛言之。
一切無性。
言如維摩經等者。
彼上卷雲。
迦旃延。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五受陰洞達。
空無所起。
是苦義。
諸法畢竟無所有。
是空義(雲雲)如彼明無常苦空無我義。
今取空義。
成立二障自性空義。
彼經明苦。
故約五陰。
五陰即是苦谛果報。
苦報當體因之所生。
無自立故。
今二障現行。
是心所法。
心所即是五陰之行。
受想二外。
餘諸心所行陰攝故。
當體苦報。
空無所起。
上明始教斷惑義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七(終)
三約所知障。
言皆後地起等者。
此總通時。
于十地中前後諸地。
諸障相起。
未必自地前後生起。
言或現或種者。
若屬上句。
後地前地。
或生現行。
或種生現。
若屬下句。
現種以地地别斷故。
此明前後生起所以。
且如三地人者。
欲入四地。
彼地煩惱。
三地後心。
起治伏滅。
然後入四地初心。
此初心時。
伏中心惑。
然後入中心。
此中心時。
伏後心惑。
即入後心。
地地三心。
如是伏斷。
後地所斷。
前地伏現。
然後斷種伏種前後。
相望如是。
此皆後地起句。
宋本章。
言皆後地惑。
于前地起。
與日本地異也。
義苑疏雲。
二識所知。
最障菩提。
欲證後地入心。
須于前地出心。
而斷故。
雲皆後地惑于地前起等(已上)言二識所知者。
是指第六第七二識末那亦有法執知障。
此依護法論師為言。
章問若爾何故而有處說下。
二轉難釋通。
亦二。
初轉難。
言若爾何故等者。
牒上地地别斷作難。
故雲若爾。
既于地地。
一一斷種。
十地之間。
皆應無漏。
何故有處。
七地已前。
起有漏心。
等言等取故起煩惱。
言有處者。
唯識論等。
二答若約第六識中下。
會通。
亦三。
初約第六識。
二約所知障。
三約第七識。
今初。
第六識中。
俱生煩惱。
自在所斷。
故留不斷。
得自在故。
斷留任意。
若故随緣起有漏心。
相似有漏。
非實有漏。
雖起漏心。
非惑随增非系縛故。
相似有漏。
非體是漏。
章若約所知障下。
二約所知障。
第六相應俱生智障。
十地漸斷。
未斷之處。
皆實有漏。
已斷之處。
非是有漏。
言此二通十地者。
故留門。
似有漏。
所知障。
實有漏。
并是初地已上有之。
乃至金剛加行道位。
并皆有故。
章若末那煩惱即實有漏下。
三約第七識。
末那煩惱金剛心斷。
是實有漏。
非故留故。
言至于七地有無不定等者。
此末那惑生起現行。
名之為有。
有有漏故。
此末那惑。
生法二空無漏所伏。
不能現起。
無漏現前。
名之為無。
無有漏故。
或無有漏故名無。
有無漏故名有第六識。
入法空無漏。
即第七識。
無漏現前。
二執伏故。
二空現前問第七識中。
唯有生空無漏起耶。
答不爾。
第六識。
入生空無漏第七識惑。
雖唯被伏不起人執。
而彼不能無漏現前。
問第七識中。
唯有法空無漏現耶。
答不爾。
第六識。
若入法空無漏。
第七即成二空無漏。
無有第七法空獨起。
初地已上。
七地已前。
第六若入法空無漏。
第七即成二空無漏。
若第六識。
出二空無漏。
起有漏心。
第七煩惱。
生起現行。
此當七地言第七識煩惱現行。
若第七識。
生空無漏。
生起現行。
而第七識法執恒起。
不違第六人空故。
爾其第七識人執所伏。
不能生起。
而是有漏。
不能無漏。
八地已上。
第六生空無漏恒續。
七地已前。
生空不續。
有漏心時。
末那惑起。
問此轉難答三門。
簡辨有漏間起。
何義為本。
答初似有漏。
次所知障實有漏門。
此二既通十地諸位。
故非答七地已前有漏問。
今此末那煩惱。
七地已前有漏。
此義正答轉難。
為立此義。
簡去似有漏所知有漏。
正成立今第七識惑。
有時現義。
唯識論第十雲。
前之五地。
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于第六地。
有相觀少。
無相觀多。
第七地中。
純無相觀。
雖恒相續。
而有加行。
由無相中有加行故。
未能任運現相及立如是加行。
障八地中。
無功用道故。
若得入第八地時。
便能永斷。
彼永斷故。
得二自在(乃至)八地以上。
純無漏道。
任運起故。
三界煩惱。
永不現行。
第七識中。
細所知障。
猶可現起。
生空智果。
不違彼故(已上)諸地有相無相等相。
次第漸細。
漸深如是。
言餘義可知者。
十地之間。
諸義極多。
十地如次。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十重障名。
如前已列。
十真如者。
一遍行真如。
初地證之。
二最勝真如。
二地所知證。
三勝流真如。
四無攝受真如。
五類無别真如。
六無染淨真如。
七法無别真如。
八不增減真如。
九智自在所知依真如。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三地已後。
如次證之。
有三随眠。
十地伏斷。
第五地伏害伴随眠。
第六七地。
斷羸劣随眠。
粗細如次。
二地斷滅。
八地已上。
伏微細随眠。
如是等義。
準例應知。
上明斷惑分齊相竟。
章又此教中惑滅智起下。
二智起惑滅。
言惑種在滅相時智即生相者。
一身之中。
有二障種有無漏智。
一念之中有此二物。
無漏智起。
斷二障種。
智初起時。
惑種在滅。
智起惑滅。
同時一念。
無漏妙智。
與二障種。
不得并生。
諸相違法。
不并生故。
智起惑滅。
同時相反。
斷障義相。
法應爾時。
指事雲。
言又此教中至押即築等者。
此依論文。
準釋論意。
謂惑種在滅相時如築。
聖道在生相時如押。
又惑種在滅相時如押。
聖道在生相時。
如築是故法也(已上)言廣如對法論說者。
出彼第七。
雲問從何而得斷耶。
答不從過去。
已滅故。
不從未來。
未生故。
不從現在。
道不俱故。
然從諸煩惱粗重。
而得斷如是如是品粗重。
生如是如是品對治。
若此品對治生。
即此品粗重滅。
平等平等。
猶如世間明生暗滅。
由此品離系故。
令未來煩惱。
任不生法中。
是名為斷(已上)如是聖道初念。
無間道心。
一刹那中。
智起惑滅。
同一時中。
生滅成立。
此其斷惑行相狀貌。
如秤低仰同時成立。
章又此障法以依識無性故下。
三無性即空。
指事雲。
言又此障法至是其障義者。
此有二義。
若約種障依。
所依本識無性故。
能依種障。
亦無自性。
是故即空。
若約現障依。
所依心王無性故。
能依心所。
亦無自性。
是故即空。
又此障法。
以依識故。
即無自性。
是故即空。
由此二釋。
消文可知(已上)此二釋意。
初惑種與本識。
能依所依相對。
能所俱無性故。
後惑現與本識。
能依所依相對。
能所俱無性故。
言又此障法下。
亦是一釋。
此直爾随章文消之。
真依章文。
此二障種子。
在第八識自體分處。
藏識所持。
而安任故。
是故種子即空無性。
以無性故。
此種即空以即空故。
即無分别。
今約所斷惑種。
明無性空。
不欲陳述本識及現惑無性即空。
是故直明無性。
是好。
若泛言之。
一切無性。
言如維摩經等者。
彼上卷雲。
迦旃延。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
是無常義。
五受陰洞達。
空無所起。
是苦義。
諸法畢竟無所有。
是空義(雲雲)如彼明無常苦空無我義。
今取空義。
成立二障自性空義。
彼經明苦。
故約五陰。
五陰即是苦谛果報。
苦報當體因之所生。
無自立故。
今二障現行。
是心所法。
心所即是五陰之行。
受想二外。
餘諸心所行陰攝故。
當體苦報。
空無所起。
上明始教斷惑義竟。
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