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六

關燈
故。

    餘義同前(已上)問若所知障。

    有見疑等。

    如何此種勝鬘經名無明住地。

    答論雲。

    無明增故。

    總名無明。

    非無見等。

    如煩惱種。

    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

    豈彼更無慢無明等(已上)彼疏雲。

    何以名增。

    一者體增。

    雖餘煩惱有俱不俱。

    無明皆有為。

    此障故。

    如二乘無學等。

    非必有餘煩惱俱故。

    二者用增。

    迷一切境。

    障一切智。

    不令得佛果。

    非如煩惱故。

    三難斷增。

    要上上道。

    方能斷故。

    故名為增(已上)此所知障。

    亦有二種。

    所謂分别俱生是也。

    二障各有此二種。

    故唯識論雲。

    如是二障。

    分别起者。

    見所斷攝。

    任運起者。

    修所斷攝(已上)是故智障亦有二種。

    此所知障。

    亦有随惑。

    即前二十障。

    智境故。

    本惑既有分别俱生。

    随惑智障。

    一一随其分位。

    等流亦有二種。

    三性界等。

    諸門亦爾。

    準前煩惱。

    其相可知。

    上來略明所知障竟。

    前明煩惱障。

    總陳二障竟。

     章又煩惱中不同二乘下。

    二别明。

    亦二。

    初簡異二乘。

    二表顯菩薩。

    今初。

    言不同二乘約界分品者。

    聲聞乘人。

    入見道時。

    斷盡三界見所斷惑。

    八忍七智。

    随應斷滅。

    八忍無間道。

    七智解脫道。

    苦法智忍。

    斷欲界苦谛下。

    十随眠。

    是無間道。

    苦法智。

    證彼滅。

    是解脫道。

    苦類智忍。

    斷上二界苦谛九使。

    是無間道。

    苦類智是證彼滅。

    即解脫道。

    如是等也。

    此就四谛。

    約就三界。

    斷見惑也。

    其俱生惑。

    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

    即是九個九品。

    即成九九八十一品。

    斷欲界前六品修惑。

    得第二果。

    斷後三品。

    得第三果。

    如是等也。

    此上見修斷惑行相。

    并是愚法小乘教義。

    若始教宗所說。

    聲聞真見道時。

    一時頓斷分别煩惱。

    見道初念。

    是無間道。

    次刹那心。

    是解脫道。

    次第三心。

    是勝進道。

    然後二心。

    生空非安立谛真見道。

    次更十六心相見道心。

    此十六心。

    全同愚法小乘所說。

    其俱生惑。

    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

    欲入後三界。

    随應次第漸斷得果。

    此全同彼愚法教說。

    章文所簡。

    且約俱生。

    斷所修惑。

    必定約界。

    分品數故。

    是故愚法回心二類聲聞斷修同是約界分品。

    故俱今所簡也。

    問愚法回心。

    獨覺斷惑。

    見修二門行相雲何。

    答愚法教中。

    麟喻獨覺。

    先以有漏智。

    斷下八地惑。

    後四善根住。

    世第一法。

    次刹那心。

    苦法忍生。

    此見道中。

    斷非想地見所斷惑。

    前十五心。

    是見道位。

    第十六心。

    修道初念。

    見道八忍七智之中。

    四法忍四法智。

    無斷惑證滅。

    先以有漏智。

    已斷此見惑故。

    四類忍三類智。

    方有斷證。

    而無四禅。

    三無色斷證。

    先已斷故。

    唯有非想地。

    斷障證理。

    次入修道斷惑之心。

    先入初禅。

    上上斷道。

    有無間解脫。

    次發上中斷證二心。

    次起上下斷證二心。

    乃至下下二心亦爾。

    合十八心。

    二禅三禅乃至無處有處。

    九品十八心念亦爾此等諸心。

    皆無斷證。

    先以有漏智。

    已斷此等修道惑故。

    唯是起此斷道而已。

    次起斷道。

    斷非想地九品修惑。

    有十八心。

    此前所未能斷滅者。

    今初發起妙無漏智。

    斷此九品。

    任運起惑。

    各證其滅。

    非想見修惑。

    必以無漏智。

    能斷滅故。

    故有漏智。

    先不能斷。

    以六行智。

    唯厭下欣上耳。

    以非想地無應厭欣斷證者故。

    獨覺斷證。

    一座成覺。

    總有一百六十心。

    最後之心。

    無學初念已前。

    一百五十九心。

    皆有學心。

    總名為向。

    後一名果。

    即是一向一果而已。

    問何故不起欲界斷道一十八心。

    答是現前界故。

    不起之。

    問見修二惑。

    已斷之心。

    何用起為。

    前已斷竟。

    無所斷故。

    答斷道起心法應爾。

    故為取非想實斷證。

    心相續起。

    彼無所有。

    已下諸斷道心。

    見道心中。

    法忍法智。

    起心如是。

    法應爾故。

    中間二念。

    難抽棄故。

    是故相續。

    起十五心。

    俱舍論師。

    建立此義。

    獨覺成覺。

    唯是一百六十心耳。

    婆沙論中。

    所說一義。

    行相亦爾。

    婆沙亦舉一義。

    亦起欲界斷道證道一十八心。

    并上二界諸無漏心。

    總合即有一百七十八心。

    為其獨覺一座成覺起心行相。

    婆沙亦有一義。

    即同如來大覺。

    一座成覺。

    三十四心斷結成覺。

    成無學果。

    婆沙總舉如是三類。

    定賓律師。

    取一百百七十八心義。

    震旦人師。

    舉婆沙此三義。

    明獨覺類。

    此是愚法小乘教中獨覺。

    一座成覺相狀。

    大乘宗中獨覺。

    一座成覺行相。

    五十四心斷惑證理。

    真見道有二心。

    相見道中。

    非安二心。

    安立谛中。

    所取能取十六心。

    上下八谛十六心。

    非想九品十八心念。

    都合即有五十四心。

    一座成覺。

    最後一念。

    無學初念。

    爾前五十三心。

    是有學心。

    總是一向一果而已。

    如是獨覺斷惑證理。

    愚法回心。

    俱斷修惑。

    約界分品。

    前段陳述小乘斷證。

    唯明聲聞。

    不陳獨覺。

    今因此文。

    明獨覺相。

     章但于二障分别起者下。

    二表顯菩薩。

    亦二。

    初斷分别二障。

    二伏斷俱生。

    初中亦二。

    初地前伏現。

    二初地斷種。

    今初。

    始教大乘。

    于二障中。

    分為二種。

    謂分别二障。

    俱生二障也。

    先于分别。

    伏滅及斷。

    後于俱生。

    伏滅及斷。

    故于地前。

    明伏滅相。

    五位門中。

    于地前位。

    有資糧位。

    有加行位。

    資糧位中。

    漸伏分别二障現行。

    加行位中。

    頓伏分别二障現行。

    言伏現者。

    制伏種子應生現行。

    功能勢力。

    不令種子生起現行。

    名伏現行。

    菩薩發心。

    修二利行。

    十信位中。

    一劫二劫。

    五劫十劫。

    乃至百劫。

    修行二利十信滿足。

    入初住位。

    問薄地凡夫。

    發大菩提心。

    為發心已。

    即入信位。

    發行之後。

    經時入耶。

    答随根利鈍。

    有其異類。

    或有即入十信初心。

    或有經時入初信者。

    多是經時。

    入信初位。

    如漸悟者。

    回心向大。

    即入信位。

    不定性人。

    或是有學。

    或是無學。

    僅回心竟。

    即入信初。

    未回心時。

    于聲聞位。

    多時練根。

    長養機性。

    故回心已。

    即入信位。

    直往機中。

    前生結緣。

    有宿習者。

    才發心已。

    即入信位。

    今生初發心者。

    多分經時入信。

    問十信位中。

    餘何等障。

    答總而言之。

    十信三賢。

    皆資糧位。

    是故十信資糧位攝。

    演義鈔等解釋爾。

    故唯識第九。

    資糧頌雲。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随眠。

    猶未能伏滅(已上)釋論雲。

    此位菩薩。

    依因善友作意資糧。

    四勝力故。

    于唯識義。

    雖深信解。

    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

    修菩薩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

    猶未有能伏滅功力。

    令彼不起二取現行(已上)資糧位中。

    多住散心外門轉故。

    唯是漸伏。

    無頓伏功。

    是故言猶未能伏滅。

    三賢諸位。

    皆是漸伏。

    況十信位粗淺非深。

    然随力。

    分非無所伏。

    故玄記第四雲。

    始教如前。

    除闡提不信障(已上)十信八門。

    前第四門。

    引佛性論。

    明地前除四障中雲。

    初除闡提不信障。

    故雲如前。

    十信既除闡提不信障。

    故十信位。

    成就信心。

    得前五信。

    五根成立。

    六心已後。

    佛心堅固。

    永無謗法闡提等事。

    于分别起。

    三障現起。

    雖未趣向深勝伏道。

    而亦一分有所伏滅。

    不造十惡。

    名善趣位。

    初住已上。

    修勝治道。

    漸伏分别二障種子。

    生現功能。

    不令現行。

    惑智二障。

    名伏現行。

    二住已上。

    次第伏惑。

    治道強勝。

    十行。

    十回。

    漸次強勝。

    對治二障。

    伏滅分别。

    而是漸伏。

    非頓爾伏。

    此資糧位。

    皆是有漏。

    未得無漏。

    于見道位。

    得無漏故。

    資糧諸位。

    全是有漏。

    對治道故。

    問資糧諸位。

    修習何法。

    伏滅二障。

    不起現行。

    答住行回向。

    一一行相。

    皆能治道。

    有伏惑力。

    若助道門。

    十住修四念住。

    十行修四正斷。

    十回修四神足。

    梵網經。

    璎珞經。

    仁王經。

    三賢位中。

    所修行法。

    皆有異門。

    此等諸業。

    皆是治道。

    言其總該。

    三性唯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