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其所知障諸趣寂者下。
二斷所知障。
亦二。
初緣阙義斷二通斷不斷。
今初。
言所知障者。
礙所知故。
名所知障。
此障釋名體相等義。
具如菩薩斷障中明。
言趣寂者。
指定性人。
名為趣寂。
此世必定趣入無餘灰斷處故。
定性二乘。
入無餘涅槃時。
身智都滅。
色心灰斷。
如太虛空。
唯有真如。
故所成就。
現起之法。
皆悉斷滅。
不複生起。
不能成就故。
所知障緣阙不生。
得非擇滅。
如諸煩惱。
由智慧法簡擇力故。
滅諸煩惱。
所得無為。
名為擇滅無為。
以煩惱滅無。
此處無為故。
簡異擇力所得無為故。
名非擇滅無為也。
有為諸法。
應生勝緣阙不生處。
即得非擇滅無為故。
此即三無為之一也。
虛空擇滅及非擇滅。
名三無為。
成實亦爾。
立三無為。
餘小乘部。
有立九無為。
大乘宗中。
立六無為。
非擇滅無為。
其之一也。
薩婆多宗三無為。
有實體。
成實三無為。
假立非實有。
大乘六無為。
真如無為。
諸法實性。
自餘五種。
為顯真如。
假名無為。
非實無為。
二乘無餘。
所知障法。
永不生起。
是非擇滅。
而非得此非擇滅。
無應得者故。
惑不生處。
強假名非擇滅。
非是實斷。
以義名斷。
惑斷不生。
義相似故。
章其餘一切有斷不斷下。
二有斷不斷。
亦三。
初正陳。
二引證。
三歎勝。
今初。
初二句總标。
慧解脫下。
别釋。
羅漢有二。
謂慧解脫。
及俱解脫。
障有二種。
謂煩惱障。
及以定障。
亦名事障。
煩惱障者。
十使煩惱。
及纏垢等。
諸随煩惱。
能障聖慧。
不得應果。
斷此惑障。
即得應果。
名慧解脫。
彼煩惱障。
障應果慧。
斷煩惱障。
名慧解脫。
脫惠障故。
解謂解散。
脫謂免脫。
通融無礙。
離系縛故。
名為解脫。
是即二障中。
唯離煩惱障。
不斷定障。
名惠解脫。
其定障者。
就勝言之。
唯異熟生。
喜樂舍受。
有下劣性。
于上等至。
不肯進求。
其體即是所知障攝。
慧解脫人。
已斷煩惱。
得阿羅漢。
未斷定障。
有此劣性。
不得滅定。
若斷此障。
得八解脫。
名俱解脫。
惑障事障。
俱皆斷故。
名俱解脫。
斷煩惱障。
是慧解脫。
其上更斷禅定事障。
故立俱名。
問喜樂舍受。
障禅定者。
為自地受障自地定。
下地受障自地定耶。
答自地及下地受。
俱障自地定也。
且如初禅定。
即初禅所攝受。
障初禅定。
又欲界所攝受。
障初禅定故。
是故自地下地諸受。
障自地定。
故神廓法師。
攝論章雲。
且望初定。
即欲界受。
及初禅受。
此二總障初定。
此下劣受。
能障自地。
亦障上地(已上)障自地者。
初禅受故。
障上地者。
欲界受故。
若二禅受。
及初禅受。
俱障二地。
如是二受。
乃至非想。
成障皆爾。
如非想定。
即自地下劣受。
及無所有處受。
俱障非想定。
問何故俱障。
非随一耶。
答若唯下地者。
生非想地。
應無其障。
若唯自地者。
即欲界之受。
應不障初定。
此中俱不然故。
并為障也。
問初二靜慮。
有喜樂受。
第四靜慮。
及四無色。
皆有舍受。
何以自地受。
及以下地受。
為當地障。
自地下地。
皆有受故。
答既言下劣受為其地障法。
明知。
上勝喜樂。
自地所有受數。
下受望上。
亦下劣故。
問此之定障。
為唯局劣受。
亦通餘法耶。
答慈恩唯識疏雲。
據實通取染污心心所。
然就殊勝。
雲下劣受(已上)問何以得知受為定障。
答對法論雲。
由受盡故。
得二無漏(已上)故知。
以受為禅定障。
二無為者。
不動無為。
想受滅無為。
是六無為中。
二種也。
此就殊勝。
言下劣受。
又通九次第定故言受。
若約滅盡定。
亦取想數為障。
受想二法。
強健難滅。
滅盡此二。
名滅盡定。
即名此定。
為想受滅解脫。
以滅想受二數法故。
問此禅定障者。
煩惱所知二障中何。
答此定障者。
是所知障。
章一段文。
明聲聞人分斷所知障。
即出此定障。
是故定障。
是智障攝。
問佛性論中。
立三種障。
一煩惱障。
二禅定障。
三一切智障。
障于佛果。
斷此障故。
即得佛果。
此中一切智障者。
是所知障。
障佛地中一切智故。
既所知障外。
别舉禅定障。
今何故言是智障攝。
答元曉大師會雲。
若依二障門。
此禅定障。
所知障攝。
如瑜伽說。
八解脫者。
由離所知障所顯。
由此聲聞于所知障。
心得解脫故(已上)以開則三障。
合則唯二故。
雖智障攝。
而非是執。
故是非執所知障攝。
瑜伽論既言離所知障心得解脫。
此即定障。
名所知障。
問此禅定障。
既智障攝。
迷事迷理。
二種中何。
答此禅定障。
定事智障。
既名事障。
所以炳然。
是故二乘。
分得斷也。
二乘不斷所知障者。
是約迷理智障為言。
迷理無明。
觀真如性。
唯識妙理。
得斷盡故。
問若雲定障是智障者。
何故唯識雲欲界惑種。
二性繁雜。
障定強故(已上)此惑種者。
欲修惑故。
答此非正障。
即彼煩惱。
與定障俱。
故作此說。
故彼疏雲。
此俱定障。
得定強故(已上)是故定障。
唯所知障。
問俱解脫人。
斷所知障。
所攝定障。
為斷種子。
為當伏耶。
答法相學德。
就彼宗家。
異義相分。
或伏粗重。
或斷種子。
互成一義。
各會違文。
然多成立伏粗重義。
今賢首大師等釋中。
理緻仿佛。
無分明釋。
然且準推大師意緻。
可斷種子。
慧俱相對。
顯斷及德。
慧脫既斷種。
俱脫豈不爾。
又章明二乘斷惑相已。
對愚法教。
簡斷義雲。
然上所斷。
不同愚法(乃至)此即不爾。
斷種子故(已上)慧俱二脫。
并斷種子。
意緻顯然。
以此可知。
不同入寂得非擇滅。
問二乘觀智。
唯生空觀。
豈以此智。
斷智障種。
答雖是生空觀。
即深解洞達。
空因緣法。
見實理性。
是故一分。
斷智障種。
言謂八解脫障不染無知等者。
此出定障體也。
不染無知。
是所斷障。
八勝解者。
是能斷道。
問八解脫。
與八勝解。
同耶異耶。
答不染無知。
障八解脫。
為斷此障。
修八勝解。
修八勝故。
斷八解障。
得八解脫。
故八勝解。
即八解脫。
非是别體。
八解脫者。
于八種境。
皆作勝解。
即是勝解作意觀行。
八勝解者。
為得八解。
修八勝解。
約其觀行。
立勝解名。
八解脫者。
由勝解觀。
已斷諸障。
約已斷法。
立解脫名。
故雲修八勝解。
治斷八解脫障不染無知。
問此八勝解。
豈非八勝處耶。
答不爾。
八勝處者。
得八解脫。
然後于初之三。
開為八種。
解脫是劣。
勝處是勝。
解脫是棄背。
勝處即制伏。
解脫是初。
勝處是後。
未得解脫。
雲何前得勝處法耶。
是故勝解。
定非勝處。
問八解脫者。
一一相何。
智八解脫者。
一内有色相觀外色解脫。
自身為内。
他身名外。
于内外色未滅未壞。
以不淨想。
觀内外色。
悉皆不淨。
此觀即是勝解作意。
後諸解脫勝解亦爾。
已離欲者。
雖于欲境。
無有貪愛。
而亦見其青黃赤等可意之相。
于斯可意色境之中。
未能觀為青瘀等相。
由此遂說内别色想。
未滅未壞。
今為滅壞内色想故。
故修勝解。
觀外諸色。
作青瘀等。
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内外二色。
如前解釋。
前存内色。
此内無色。
預取己身未來死相。
蟲食火燒。
滅壞等相。
以方現在。
作滅壞想。
故雲内無。
又于現在世。
分離破壞。
乃至微塵。
亦無所有。
亦名内無。
而觀外色者。
非為遣内色。
唯是欲令觀用轉勝。
更觀外色。
作青瘀等。
此二解脫。
一一通依初二靜慮。
作青瘀等不淨行相。
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
故謂。
初解脫依初二禅。
次之解脫。
亦依初二。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前二解脫。
是不淨觀。
此第三門。
專觀淨相除去皮肉。
唯觀白骨。
又觀彼骨光。
作其青
二斷所知障。
亦二。
初緣阙義斷二通斷不斷。
今初。
言所知障者。
礙所知故。
名所知障。
此障釋名體相等義。
具如菩薩斷障中明。
言趣寂者。
指定性人。
名為趣寂。
此世必定趣入無餘灰斷處故。
定性二乘。
入無餘涅槃時。
身智都滅。
色心灰斷。
如太虛空。
唯有真如。
故所成就。
現起之法。
皆悉斷滅。
不複生起。
不能成就故。
所知障緣阙不生。
得非擇滅。
如諸煩惱。
由智慧法簡擇力故。
滅諸煩惱。
所得無為。
名為擇滅無為。
以煩惱滅無。
此處無為故。
簡異擇力所得無為故。
名非擇滅無為也。
有為諸法。
應生勝緣阙不生處。
即得非擇滅無為故。
此即三無為之一也。
虛空擇滅及非擇滅。
名三無為。
成實亦爾。
立三無為。
餘小乘部。
有立九無為。
大乘宗中。
立六無為。
非擇滅無為。
其之一也。
薩婆多宗三無為。
有實體。
成實三無為。
假立非實有。
大乘六無為。
真如無為。
諸法實性。
自餘五種。
為顯真如。
假名無為。
非實無為。
二乘無餘。
所知障法。
永不生起。
是非擇滅。
而非得此非擇滅。
無應得者故。
惑不生處。
強假名非擇滅。
非是實斷。
以義名斷。
惑斷不生。
義相似故。
章其餘一切有斷不斷下。
二有斷不斷。
亦三。
初正陳。
二引證。
三歎勝。
今初。
初二句總标。
慧解脫下。
别釋。
羅漢有二。
謂慧解脫。
及俱解脫。
障有二種。
謂煩惱障。
及以定障。
亦名事障。
煩惱障者。
十使煩惱。
及纏垢等。
諸随煩惱。
能障聖慧。
不得應果。
斷此惑障。
即得應果。
名慧解脫。
彼煩惱障。
障應果慧。
斷煩惱障。
名慧解脫。
脫惠障故。
解謂解散。
脫謂免脫。
通融無礙。
離系縛故。
名為解脫。
是即二障中。
唯離煩惱障。
不斷定障。
名惠解脫。
其定障者。
就勝言之。
唯異熟生。
喜樂舍受。
有下劣性。
于上等至。
不肯進求。
其體即是所知障攝。
慧解脫人。
已斷煩惱。
得阿羅漢。
未斷定障。
有此劣性。
不得滅定。
若斷此障。
得八解脫。
名俱解脫。
惑障事障。
俱皆斷故。
名俱解脫。
斷煩惱障。
是慧解脫。
其上更斷禅定事障。
故立俱名。
問喜樂舍受。
障禅定者。
為自地受障自地定。
下地受障自地定耶。
答自地及下地受。
俱障自地定也。
且如初禅定。
即初禅所攝受。
障初禅定。
又欲界所攝受。
障初禅定故。
是故自地下地諸受。
障自地定。
故神廓法師。
攝論章雲。
且望初定。
即欲界受。
及初禅受。
此二總障初定。
此下劣受。
能障自地。
亦障上地(已上)障自地者。
初禅受故。
障上地者。
欲界受故。
若二禅受。
及初禅受。
俱障二地。
如是二受。
乃至非想。
成障皆爾。
如非想定。
即自地下劣受。
及無所有處受。
俱障非想定。
問何故俱障。
非随一耶。
答若唯下地者。
生非想地。
應無其障。
若唯自地者。
即欲界之受。
應不障初定。
此中俱不然故。
并為障也。
問初二靜慮。
有喜樂受。
第四靜慮。
及四無色。
皆有舍受。
何以自地受。
及以下地受。
為當地障。
自地下地。
皆有受故。
答既言下劣受為其地障法。
明知。
上勝喜樂。
自地所有受數。
下受望上。
亦下劣故。
問此之定障。
為唯局劣受。
亦通餘法耶。
答慈恩唯識疏雲。
據實通取染污心心所。
然就殊勝。
雲下劣受(已上)問何以得知受為定障。
答對法論雲。
由受盡故。
得二無漏(已上)故知。
以受為禅定障。
二無為者。
不動無為。
想受滅無為。
是六無為中。
二種也。
此就殊勝。
言下劣受。
又通九次第定故言受。
若約滅盡定。
亦取想數為障。
受想二法。
強健難滅。
滅盡此二。
名滅盡定。
即名此定。
為想受滅解脫。
以滅想受二數法故。
問此禅定障者。
煩惱所知二障中何。
答此定障者。
是所知障。
章一段文。
明聲聞人分斷所知障。
即出此定障。
是故定障。
是智障攝。
問佛性論中。
立三種障。
一煩惱障。
二禅定障。
三一切智障。
障于佛果。
斷此障故。
即得佛果。
此中一切智障者。
是所知障。
障佛地中一切智故。
既所知障外。
别舉禅定障。
今何故言是智障攝。
答元曉大師會雲。
若依二障門。
此禅定障。
所知障攝。
如瑜伽說。
八解脫者。
由離所知障所顯。
由此聲聞于所知障。
心得解脫故(已上)以開則三障。
合則唯二故。
雖智障攝。
而非是執。
故是非執所知障攝。
瑜伽論既言離所知障心得解脫。
此即定障。
名所知障。
問此禅定障。
既智障攝。
迷事迷理。
二種中何。
答此禅定障。
定事智障。
既名事障。
所以炳然。
是故二乘。
分得斷也。
二乘不斷所知障者。
是約迷理智障為言。
迷理無明。
觀真如性。
唯識妙理。
得斷盡故。
問若雲定障是智障者。
何故唯識雲欲界惑種。
二性繁雜。
障定強故(已上)此惑種者。
欲修惑故。
答此非正障。
即彼煩惱。
與定障俱。
故作此說。
故彼疏雲。
此俱定障。
得定強故(已上)是故定障。
唯所知障。
問俱解脫人。
斷所知障。
所攝定障。
為斷種子。
為當伏耶。
答法相學德。
就彼宗家。
異義相分。
或伏粗重。
或斷種子。
互成一義。
各會違文。
然多成立伏粗重義。
今賢首大師等釋中。
理緻仿佛。
無分明釋。
然且準推大師意緻。
可斷種子。
慧俱相對。
顯斷及德。
慧脫既斷種。
俱脫豈不爾。
又章明二乘斷惑相已。
對愚法教。
簡斷義雲。
然上所斷。
不同愚法(乃至)此即不爾。
斷種子故(已上)慧俱二脫。
并斷種子。
意緻顯然。
以此可知。
不同入寂得非擇滅。
問二乘觀智。
唯生空觀。
豈以此智。
斷智障種。
答雖是生空觀。
即深解洞達。
空因緣法。
見實理性。
是故一分。
斷智障種。
言謂八解脫障不染無知等者。
此出定障體也。
不染無知。
是所斷障。
八勝解者。
是能斷道。
問八解脫。
與八勝解。
同耶異耶。
答不染無知。
障八解脫。
為斷此障。
修八勝解。
修八勝故。
斷八解障。
得八解脫。
故八勝解。
即八解脫。
非是别體。
八解脫者。
于八種境。
皆作勝解。
即是勝解作意觀行。
八勝解者。
為得八解。
修八勝解。
約其觀行。
立勝解名。
八解脫者。
由勝解觀。
已斷諸障。
約已斷法。
立解脫名。
故雲修八勝解。
治斷八解脫障不染無知。
問此八勝解。
豈非八勝處耶。
答不爾。
八勝處者。
得八解脫。
然後于初之三。
開為八種。
解脫是劣。
勝處是勝。
解脫是棄背。
勝處即制伏。
解脫是初。
勝處是後。
未得解脫。
雲何前得勝處法耶。
是故勝解。
定非勝處。
問八解脫者。
一一相何。
智八解脫者。
一内有色相觀外色解脫。
自身為内。
他身名外。
于内外色未滅未壞。
以不淨想。
觀内外色。
悉皆不淨。
此觀即是勝解作意。
後諸解脫勝解亦爾。
已離欲者。
雖于欲境。
無有貪愛。
而亦見其青黃赤等可意之相。
于斯可意色境之中。
未能觀為青瘀等相。
由此遂說内别色想。
未滅未壞。
今為滅壞内色想故。
故修勝解。
觀外諸色。
作青瘀等。
二内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内外二色。
如前解釋。
前存内色。
此内無色。
預取己身未來死相。
蟲食火燒。
滅壞等相。
以方現在。
作滅壞想。
故雲内無。
又于現在世。
分離破壞。
乃至微塵。
亦無所有。
亦名内無。
而觀外色者。
非為遣内色。
唯是欲令觀用轉勝。
更觀外色。
作青瘀等。
此二解脫。
一一通依初二靜慮。
作青瘀等不淨行相。
能治欲界初靜慮中顯色貪。
故謂。
初解脫依初二禅。
次之解脫。
亦依初二。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前二解脫。
是不淨觀。
此第三門。
專觀淨相除去皮肉。
唯觀白骨。
又觀彼骨光。
作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