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第二斷得果者下。
文中為二。
初明斷二障。
二明種子斷。
初中亦二。
初斷煩惱障。
二斷所知障。
初斷煩惱障中。
亦二。
初斷分别惑。
二斷俱生惑。
初中亦二。
初總标。
二一若從具縛下。
别釋。
亦二。
初明相。
二引證。
初中亦三。
初具縛人。
二倍離欲。
三已離欲。
今初。
言從具縛入真見道者。
此門行人。
名次第證。
凡夫位中。
未能伏斷一毫煩惱。
從具縛地。
入見道人。
即住初果。
聲聞乘人。
住其種姓。
值善友緣。
發心修行。
種植順解脫分善根。
修五停心。
次入别相念處之位。
次入總相念住之位。
順解脫分善根成就。
次入順決擇分善位。
此即内凡四善根位。
亦名加行。
聲聞階位。
雖有多類。
今且依彼五位之門。
陳述行位斷證始終。
唯識論中。
總立五位。
雖約菩薩修行。
唯識兼陳三乘五位行相。
此即一個資糧加行等。
五位相也。
順解脫分。
五停念處。
是資糧位。
解脫位故。
其四善根。
順決擇分。
是加行位。
即内凡位。
問小宗俱舍。
順解脫位。
入修要門。
唯立二門。
一不淨觀。
二持息念。
即數息觀。
今大乘宗。
立聲聞修。
為亦修二門。
具立五停耶。
答東塔律師。
釋四分律。
陳聲聞行。
專依俱舍。
入修要門。
唯立二門。
謂不淨觀。
及持息念。
定賓律師。
飾宗記中。
引彼已雲。
今詳貪尋。
理須此二。
傥緣性等。
豈得同然。
此出小宗俱舍中。
偏僻之教。
豈能遍達有情機緣(已上)今大乘宗。
遍投機緣。
具立五停。
治五妄想。
一不淨觀。
對治貪惑。
二慈悲觀。
對治瞋恚。
三緣性緣起觀。
言緣性者。
依四種道理。
緣無有人我。
唯有其法。
作此觀行。
即觀十二緣起支法。
破遣人我。
癡增上者。
于此所緣。
作意思惟。
惑得微薄。
四界差别觀謂是六界。
地水火風空識為六。
觀此六界。
唯有事法。
無有人我。
見人空理。
瑜伽毗昙。
六界為境。
若涅槃經。
觀十八界。
名觀分别觀。
着我增者。
作此治法。
五持息念。
對治散亂。
五妄想增者。
随應觀此五。
随一觀成。
堪入後位。
第二别相念住。
前治行成。
即入此位。
今此位者。
以自共相。
觀身等境。
别别對修。
乃以此四。
破外四倒。
觀解明白。
所得增盛。
第三總相念住。
觀行純熟。
總相緣修。
所謂總緣身等四境。
總緣自相及以共相。
此即今位觀行相貌。
此上二位。
通名念處。
總别雖異。
所觀同故。
上來三位。
總名解脫。
以行解微薄。
心未鄰理故。
即是資糧順解脫分位也。
然世出世。
伏斷修入。
有七作意。
以攝始終。
一了相作意。
二勝解作意。
三遠離作意。
四觀察作意。
五攝樂作意。
六加行究竟作意。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世間八定。
伏道離欲。
如瑜伽論第二十三。
出世伏斷。
離染之相。
即如彼論第二十四。
今就出道伏斷之中。
約聲聞位。
次第配之。
璟興法師。
瑜伽抄十二雲。
前三方便。
修了相作意。
為了四谛十六行等。
種種相狀。
四善根中。
修勝解作意。
勝解心中。
修作意者。
見道近于勝解淨行故。
于見道中。
修遠離作意。
能盡見惑。
于修位中。
修攝樂作意。
進斷修惑。
取中二果。
及斷色無色惑。
乃至非想八無間來。
是攝樂作意。
所作之位。
觀察作意。
于修位中。
已斷未斷之處。
能觀察知。
斷非想惑。
第九無間。
金剛喻定。
是加行究竟作意。
盡無生智。
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已上)瑜伽論中。
寄相如是。
分别據實。
處處有七作意。
今此五停四念三位。
乃至具修了相作意。
故此作意之中。
修四谛十六行。
備了彼彼各各相狀。
然舉五停四念住者。
就其增勝。
以為位綱。
非不修習自餘行業。
廣如瑜伽論中具說。
資糧位竟。
次入加行順決擇分。
内凡之位。
有暖頂忍世第一法。
四加行法。
暖頂二位。
具修四谛十六行相。
忍位三品。
下忍具修四谛十六行相。
而以一心。
修谛行相。
中忍漸略。
減緣減行。
乃至二行二刹那修。
上忍一行一刹那也。
世第一法。
一行一念。
謂觀行者。
從前已來數數修習。
多時運積。
故至此位。
永斷能障粗品。
我慢及于涅槃。
攝受增上。
意樂适悅。
便能舍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
住無加行。
無分别心。
生空觀智。
純熟無相。
瑜伽論雲。
彼于爾時。
其心似減。
而非實減。
似無所緣。
而非無緣。
又于爾時。
其靜。
雖似遠離。
而非遠離(已上)璟十二雲。
暖等善根。
随分寂靜。
似真無漏。
遠離之心。
體是有漏。
而非遠離(已上)此釋論其靜等文也。
此有漏心。
最後邊畔。
既得如是趣現。
觀心不久。
當入正性離生。
瑜伽論雲。
即于如是寂靜心位。
最後一念。
無分别心。
從此無間。
于亦所觀諸聖谛理。
起内作意。
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已上)遁倫記雲。
于四善根寂靜心位。
最後一念。
于諸谛理。
起内作意。
名世第一法。
此有兩解。
一雲。
以此文證世第一法。
通緣四谛。
作無我觀。
論既雲諸聖谛理。
故知。
非一谛也。
此文即順涅槃經說。
世第一法。
亦緣四谛。
不同小論唯緣苦谛。
二雲。
世第一法。
唯緣一谛。
同小論說。
今此文相。
舉總取别。
謂于前暖等。
前觀諸聖谛理中之一。
起内作意也。
然涅槃經。
說緣四谛者。
遠雲。
釋雲。
觀谛有其二種。
一者行修現在所起。
二者得修未來所成。
世第一法。
現在所修。
雖觀一谛一行。
未來緣于四谛增明。
今修得修。
名緣四谛。
今解彼經。
亦舉總取别。
雖總舉四谛。
而意所苦谛故也(已上)雖有二解。
後解是好。
若如初釋。
上忍如何。
又不可有減緣減行。
然四加行。
漸近見道。
時節稍逼。
觀行随減。
故中忍後。
有減行等。
如是運心。
世第一法。
等無間心。
即入見道。
事義便易。
次第必然。
是故當知。
世第一法。
一行一念。
全同小論。
已上四位。
順決擇竟。
上來五停及四念處。
暖等四心。
總名見道前七方便。
仁王經中。
名為七賢。
若四位門。
此七方便。
合為一位。
名方便道。
然就義門。
約遠近等故。
分資糧加行二位。
故成夷齊分列。
成五位門也。
第三明入見道位者。
此聲聞人。
從具縛地。
發足修行。
資糧加行。
七方便竟。
無漏智發。
斷惑理理。
聖位方至。
故世第一法。
等無間位。
無漏現前。
聖智方顯。
此時惑障種子頓斷。
次刹那心。
能證妙智。
即證空理。
然所斷障。
有其二種。
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
聲聞唯斷煩惱障全。
後有斷所知障之一分。
煩惱障中。
亦有分别俱生二惑。
今此見道。
斷分别惑。
聲聞斷惑。
要先斷滅分别煩惱。
後修道中。
漸斷修惑。
玄記十。
引唯識九雲。
二乘見道。
現在前時。
唯斷一種。
名得聖性(已上)此一種者。
指分别煩惱也。
問聲聞入見。
總有幾種。
答聲聞入見總有二種。
一真見道。
生空無漏正體智起。
頓斷三界分别惑故。
此即緣非安立谛也。
二相見道。
真見頓斷頓證之後。
起後得智。
安摸仿像前所斷證。
上下谛等。
次第緣觀。
此即觀其安立谛也。
問何故名為真相見道。
答見道初念。
根本智起。
實斷見惑。
實證生空所顯真理。
此根本智。
先斷惑種。
是名無間道。
次此正智。
證顯真理。
如理正智。
體會真如。
不變影像。
真契當故。
真正體智。
實斷實證。
故此見道。
立
文中為二。
初明斷二障。
二明種子斷。
初中亦二。
初斷煩惱障。
二斷所知障。
初斷煩惱障中。
亦二。
初斷分别惑。
二斷俱生惑。
初中亦二。
初總标。
二一若從具縛下。
别釋。
亦二。
初明相。
二引證。
初中亦三。
初具縛人。
二倍離欲。
三已離欲。
今初。
言從具縛入真見道者。
此門行人。
名次第證。
凡夫位中。
未能伏斷一毫煩惱。
從具縛地。
入見道人。
即住初果。
聲聞乘人。
住其種姓。
值善友緣。
發心修行。
種植順解脫分善根。
修五停心。
次入别相念處之位。
次入總相念住之位。
順解脫分善根成就。
次入順決擇分善位。
此即内凡四善根位。
亦名加行。
聲聞階位。
雖有多類。
今且依彼五位之門。
陳述行位斷證始終。
唯識論中。
總立五位。
雖約菩薩修行。
唯識兼陳三乘五位行相。
此即一個資糧加行等。
五位相也。
順解脫分。
五停念處。
是資糧位。
解脫位故。
其四善根。
順決擇分。
是加行位。
即内凡位。
問小宗俱舍。
順解脫位。
入修要門。
唯立二門。
一不淨觀。
二持息念。
即數息觀。
今大乘宗。
立聲聞修。
為亦修二門。
具立五停耶。
答東塔律師。
釋四分律。
陳聲聞行。
專依俱舍。
入修要門。
唯立二門。
謂不淨觀。
及持息念。
定賓律師。
飾宗記中。
引彼已雲。
今詳貪尋。
理須此二。
傥緣性等。
豈得同然。
此出小宗俱舍中。
偏僻之教。
豈能遍達有情機緣(已上)今大乘宗。
遍投機緣。
具立五停。
治五妄想。
一不淨觀。
對治貪惑。
二慈悲觀。
對治瞋恚。
三緣性緣起觀。
言緣性者。
依四種道理。
緣無有人我。
唯有其法。
作此觀行。
即觀十二緣起支法。
破遣人我。
癡增上者。
于此所緣。
作意思惟。
惑得微薄。
四界差别觀謂是六界。
地水火風空識為六。
觀此六界。
唯有事法。
無有人我。
見人空理。
瑜伽毗昙。
六界為境。
若涅槃經。
觀十八界。
名觀分别觀。
着我增者。
作此治法。
五持息念。
對治散亂。
五妄想增者。
随應觀此五。
随一觀成。
堪入後位。
第二别相念住。
前治行成。
即入此位。
今此位者。
以自共相。
觀身等境。
别别對修。
乃以此四。
破外四倒。
觀解明白。
所得增盛。
第三總相念住。
觀行純熟。
總相緣修。
所謂總緣身等四境。
總緣自相及以共相。
此即今位觀行相貌。
此上二位。
通名念處。
總别雖異。
所觀同故。
上來三位。
總名解脫。
以行解微薄。
心未鄰理故。
即是資糧順解脫分位也。
然世出世。
伏斷修入。
有七作意。
以攝始終。
一了相作意。
二勝解作意。
三遠離作意。
四觀察作意。
五攝樂作意。
六加行究竟作意。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世間八定。
伏道離欲。
如瑜伽論第二十三。
出世伏斷。
離染之相。
即如彼論第二十四。
今就出道伏斷之中。
約聲聞位。
次第配之。
璟興法師。
瑜伽抄十二雲。
前三方便。
修了相作意。
為了四谛十六行等。
種種相狀。
四善根中。
修勝解作意。
勝解心中。
修作意者。
見道近于勝解淨行故。
于見道中。
修遠離作意。
能盡見惑。
于修位中。
修攝樂作意。
進斷修惑。
取中二果。
及斷色無色惑。
乃至非想八無間來。
是攝樂作意。
所作之位。
觀察作意。
于修位中。
已斷未斷之處。
能觀察知。
斷非想惑。
第九無間。
金剛喻定。
是加行究竟作意。
盡無生智。
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已上)瑜伽論中。
寄相如是。
分别據實。
處處有七作意。
今此五停四念三位。
乃至具修了相作意。
故此作意之中。
修四谛十六行。
備了彼彼各各相狀。
然舉五停四念住者。
就其增勝。
以為位綱。
非不修習自餘行業。
廣如瑜伽論中具說。
資糧位竟。
次入加行順決擇分。
内凡之位。
有暖頂忍世第一法。
四加行法。
暖頂二位。
具修四谛十六行相。
忍位三品。
下忍具修四谛十六行相。
而以一心。
修谛行相。
中忍漸略。
減緣減行。
乃至二行二刹那修。
上忍一行一刹那也。
世第一法。
一行一念。
謂觀行者。
從前已來數數修習。
多時運積。
故至此位。
永斷能障粗品。
我慢及于涅槃。
攝受增上。
意樂适悅。
便能舍離後後觀心所有加行。
住無加行。
無分别心。
生空觀智。
純熟無相。
瑜伽論雲。
彼于爾時。
其心似減。
而非實減。
似無所緣。
而非無緣。
又于爾時。
其靜。
雖似遠離。
而非遠離(已上)璟十二雲。
暖等善根。
随分寂靜。
似真無漏。
遠離之心。
體是有漏。
而非遠離(已上)此釋論其靜等文也。
此有漏心。
最後邊畔。
既得如是趣現。
觀心不久。
當入正性離生。
瑜伽論雲。
即于如是寂靜心位。
最後一念。
無分别心。
從此無間。
于亦所觀諸聖谛理。
起内作意。
此即名為世第一法(已上)遁倫記雲。
于四善根寂靜心位。
最後一念。
于諸谛理。
起内作意。
名世第一法。
此有兩解。
一雲。
以此文證世第一法。
通緣四谛。
作無我觀。
論既雲諸聖谛理。
故知。
非一谛也。
此文即順涅槃經說。
世第一法。
亦緣四谛。
不同小論唯緣苦谛。
二雲。
世第一法。
唯緣一谛。
同小論說。
今此文相。
舉總取别。
謂于前暖等。
前觀諸聖谛理中之一。
起内作意也。
然涅槃經。
說緣四谛者。
遠雲。
釋雲。
觀谛有其二種。
一者行修現在所起。
二者得修未來所成。
世第一法。
現在所修。
雖觀一谛一行。
未來緣于四谛增明。
今修得修。
名緣四谛。
今解彼經。
亦舉總取别。
雖總舉四谛。
而意所苦谛故也(已上)雖有二解。
後解是好。
若如初釋。
上忍如何。
又不可有減緣減行。
然四加行。
漸近見道。
時節稍逼。
觀行随減。
故中忍後。
有減行等。
如是運心。
世第一法。
等無間心。
即入見道。
事義便易。
次第必然。
是故當知。
世第一法。
一行一念。
全同小論。
已上四位。
順決擇竟。
上來五停及四念處。
暖等四心。
總名見道前七方便。
仁王經中。
名為七賢。
若四位門。
此七方便。
合為一位。
名方便道。
然就義門。
約遠近等故。
分資糧加行二位。
故成夷齊分列。
成五位門也。
第三明入見道位者。
此聲聞人。
從具縛地。
發足修行。
資糧加行。
七方便竟。
無漏智發。
斷惑理理。
聖位方至。
故世第一法。
等無間位。
無漏現前。
聖智方顯。
此時惑障種子頓斷。
次刹那心。
能證妙智。
即證空理。
然所斷障。
有其二種。
一煩惱障。
二所知障。
聲聞唯斷煩惱障全。
後有斷所知障之一分。
煩惱障中。
亦有分别俱生二惑。
今此見道。
斷分别惑。
聲聞斷惑。
要先斷滅分别煩惱。
後修道中。
漸斷修惑。
玄記十。
引唯識九雲。
二乘見道。
現在前時。
唯斷一種。
名得聖性(已上)此一種者。
指分别煩惱也。
問聲聞入見。
總有幾種。
答聲聞入見總有二種。
一真見道。
生空無漏正體智起。
頓斷三界分别惑故。
此即緣非安立谛也。
二相見道。
真見頓斷頓證之後。
起後得智。
安摸仿像前所斷證。
上下谛等。
次第緣觀。
此即觀其安立谛也。
問何故名為真相見道。
答見道初念。
根本智起。
實斷見惑。
實證生空所顯真理。
此根本智。
先斷惑種。
是名無間道。
次此正智。
證顯真理。
如理正智。
體會真如。
不變影像。
真契當故。
真正體智。
實斷實證。
故此見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