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章通路記卷第四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五見體皆是慧。
不可一心多慧并起。
所以第七但四惑俱(已上)此中瞋邊見。
就俱生除之。
疑後三見。
就見修簡之。
唯見煩惱通二。
中見皆是此中所除體相。
此唯分别。
次下除之。
今此利用。
俱生所除。
章又以後三見及疑下。
二明無見惑。
亦二。
初直明無。
二通伏難。
今初。
向外之識相應煩惱。
亦由外識謂邪師故。
及邪教故。
亦由自審思察。
邪思惟故。
故第六識相應諸惑。
亦由邪師邪教等起。
今第七識。
向内緣慮。
永無邪師邪教等緣。
唯是任運。
一類相續。
計我。
是故無有分别起惑。
即如前引入道章明。
章又由相續故下。
二通伏難。
謂有難言。
若第七識。
但俱生者。
彼前五識。
本是俱生。
意識分别起門所引。
亦起見惑。
今第七識。
亦應意識分别所引。
起其見惑。
何故不爾。
故今答雲。
五識雖是本任運起。
有間斷故。
俱生起門。
數數間斷。
意識分别。
所牽引故。
亦起分别門貪瞋癡。
今第七識。
唯俱生門。
常恒相續。
無有間斷起餘門惑。
是故不同五識意識所引起分别門惑也。
章其第八識總不起下。
四賴耶無惑。
問何故第八諸惑不起。
答識惑體生。
一同生者。
有相應義。
今第八識。
無覆無記。
然諸煩惱。
随應即通不善有覆。
無有無覆無記煩惱。
故第八識。
無有煩惱。
問若爾何故第八識中。
得有不善不覆惑種。
答一切煩惱。
種子習氣。
皆無覆性。
有漏法種性皆無記。
故第八識自體分處。
得持種子。
唯識論雲。
此十煩惱。
何識相應。
藏識全無。
末那有四。
意識具十。
五識唯三。
謂貪瞋癡。
無分别故。
由稱量等。
起慢等故(已上)此總引證上四段義。
入道章雲。
第八唯是無記性攝。
煩惱染污。
性既不同。
故不俱也(已上)此明第八惑不相應。
言染污性者。
不善并有覆無記。
俱名染污性也。
彼章亦雲。
第六意識。
遍通三性。
緣内外境。
有勝功力故。
得具十眼等。
五識不能秤量。
故無有慢。
無分别故。
不得有疑。
不起執故。
故無五見(已上)此明意識所有。
五識所無之相。
章此分别俱生下。
四三界分别。
雖言三界。
兼三性門。
言此分别俱生皆通三界者。
欲界之中。
有其分别俱生煩惱。
事義易知。
色界分别邪師。
邪教。
自審思察。
三種皆具。
無色界中。
雖無邪師邪教二緣。
而有自審思惟之緣。
色無色界。
俱生煩惱。
自然有之。
與三界生。
俱起成故。
不待諸緣。
任運起故。
然欲界中。
畜生等。
起俱生惑。
不能生起分别煩惱。
言瞋唯欲界等者。
不善唯是欲界系法。
心識粗強。
起惡心故。
上二界中。
四無量心。
所制伏故。
心即調柔。
故其煩惱有覆無記。
是故瞋恚。
唯不善法。
上二界中。
不能生起。
圓弘章二雲。
問煩惱障所攝煩惱六。
通三界不。
答五通三界。
瞋唯欲界。
何以故。
瞋緣違境而起。
上二界中。
無違境故(已上)又雲。
問此諸煩惱。
通三性不。
答貪等五。
通二性除善者。
在上二界。
一向有覆無記。
若在欲界多分不善。
或有覆無記。
謂任運起。
不能起惡行者。
是謂末那等。
瞋唯是不善(已上)問中諸煩惱者。
問本惑随惑。
三性門也。
今且舉本惑邊。
章其分别起者下。
五開惑頭數。
亦二。
初示相。
二問答。
初中亦二。
初别明。
二通前分别總有一百二十八也者。
總結。
初别明中。
亦二。
初分别起頭數。
二俱生起頭數。
今初。
于三界中。
各有四谛。
若谛是果。
欲色二界。
五蘊果報。
無色四蘊。
除色蘊故。
集谛是煩惱障。
及有漏業。
是苦之因。
滅谛是果。
出世法故。
擇滅無為。
生空所顯妙理。
道谛是因。
七科道品。
滅谛之因。
由此因道。
得滅谛故。
知苦斷。
集證。
滅修。
道是斷證。
法上無漏。
故諸凡夫等。
迷四谛理。
不能知苦。
不能斷集。
不能證滅。
不能修道。
輪回生死。
不能出離。
今明迷謬三界四谛。
各起煩惱。
有其分齊。
欲界十使。
皆迷四谛。
上界無瞋。
是故各起九種煩惱。
色界三十六。
無色三十六。
都合即有七十二使。
章其俱生者下。
二俱生起頭數。
欲界有六俱生。
小乘欲界唯四俱生。
無身邊故。
大乘身邊二見。
亦通俱生故爾。
色無色界。
各五俱生。
是故三界通成十六。
章問何故前愚法小乘中下。
二問答。
小乘毗昙。
于欲界中。
迷苦有十。
迷集滅谛。
各有七使。
除身見邊見戒取見故。
道下有八。
餘身邊。
故四谛下。
有十。
七。
七。
八。
欲界四谛。
有三十二。
色無色界。
各除瞋恚。
各有二十八。
合成五十六。
并欲界三十二。
三界都合八十八使。
修惑四俱生。
欲界具四。
上二各三。
總合十種。
并前見惑。
都合成九十八随眠。
今大乘宗。
迷谛盡理。
是故通修總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問迷四谛理。
起諸煩惱。
迷謬起惑行相雲何。
答迷四谛理。
有總有别。
有親有疏。
行相多端。
唯識論中。
委細分别。
彼論六雲。
然迷谛相。
有總有别。
總謂十種。
皆迷四谛。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二見。
唯果處起。
别空非我。
屬苦谛故。
謂疑三見。
親迷苦理。
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相應無智。
與九同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
準苦應知。
然瞋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生增疾故。
迷谛親疏粗相。
如是委細說者。
貪瞋慢三見。
疑俱生随應如彼俱生。
二見及彼相應愛。
慢。
無明。
雖迷苦谛。
細難斷故。
修道方斷。
瞋餘愛等。
迷别事生。
不違谛觀。
故修所斷(已上)飾宗記七。
辨迷谛相。
先明小宗。
後陳大乘。
大乘迷谛。
全依唯識。
引本論文。
次第述釋。
今全引彼。
辨論文相。
故彼文雲。
次辨大乘十種随眠。
通約三界見修所斷。
自有二門。
一者總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二十八。
二者别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四。
且總迷者。
先辨欲界十種随眠。
皆是四谛。
唯識論第六釋雲。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述曰。
唯識論主。
依集論第四。
作如是釋。
雜集第七。
釋集論雲。
苦集二谛。
皆是十種煩惱因緣。
又為依處。
諸家章疏。
釋集論不堪記錄。
今且釋曰。
苦是十惑因緣依處者。
第八藏識是真苦谛。
識中惑種是彼現惑之親因緣。
即此識體。
是彼種現之所依處。
集是十惑因依處者。
十惑種現。
是集谛體。
現行十惑。
熏生種子。
種子生種。
種生現行。
此等皆是十惑因緣。
即前前念現行十惑引後後念現行十惑。
名為依處。
謂若不迷苦集二谛。
十惑無由從苦集生。
是故十
不可一心多慧并起。
所以第七但四惑俱(已上)此中瞋邊見。
就俱生除之。
疑後三見。
就見修簡之。
唯見煩惱通二。
中見皆是此中所除體相。
此唯分别。
次下除之。
今此利用。
俱生所除。
章又以後三見及疑下。
二明無見惑。
亦二。
初直明無。
二通伏難。
今初。
向外之識相應煩惱。
亦由外識謂邪師故。
及邪教故。
亦由自審思察。
邪思惟故。
故第六識相應諸惑。
亦由邪師邪教等起。
今第七識。
向内緣慮。
永無邪師邪教等緣。
唯是任運。
一類相續。
計我。
是故無有分别起惑。
即如前引入道章明。
章又由相續故下。
二通伏難。
謂有難言。
若第七識。
但俱生者。
彼前五識。
本是俱生。
意識分别起門所引。
亦起見惑。
今第七識。
亦應意識分别所引。
起其見惑。
何故不爾。
故今答雲。
五識雖是本任運起。
有間斷故。
俱生起門。
數數間斷。
意識分别。
所牽引故。
亦起分别門貪瞋癡。
今第七識。
唯俱生門。
常恒相續。
無有間斷起餘門惑。
是故不同五識意識所引起分别門惑也。
章其第八識總不起下。
四賴耶無惑。
問何故第八諸惑不起。
答識惑體生。
一同生者。
有相應義。
今第八識。
無覆無記。
然諸煩惱。
随應即通不善有覆。
無有無覆無記煩惱。
故第八識。
無有煩惱。
問若爾何故第八識中。
得有不善不覆惑種。
答一切煩惱。
種子習氣。
皆無覆性。
有漏法種性皆無記。
故第八識自體分處。
得持種子。
唯識論雲。
此十煩惱。
何識相應。
藏識全無。
末那有四。
意識具十。
五識唯三。
謂貪瞋癡。
無分别故。
由稱量等。
起慢等故(已上)此總引證上四段義。
入道章雲。
第八唯是無記性攝。
煩惱染污。
性既不同。
故不俱也(已上)此明第八惑不相應。
言染污性者。
不善并有覆無記。
俱名染污性也。
彼章亦雲。
第六意識。
遍通三性。
緣内外境。
有勝功力故。
得具十眼等。
五識不能秤量。
故無有慢。
無分别故。
不得有疑。
不起執故。
故無五見(已上)此明意識所有。
五識所無之相。
章此分别俱生下。
四三界分别。
雖言三界。
兼三性門。
言此分别俱生皆通三界者。
欲界之中。
有其分别俱生煩惱。
事義易知。
色界分别邪師。
邪教。
自審思察。
三種皆具。
無色界中。
雖無邪師邪教二緣。
而有自審思惟之緣。
色無色界。
俱生煩惱。
自然有之。
與三界生。
俱起成故。
不待諸緣。
任運起故。
然欲界中。
畜生等。
起俱生惑。
不能生起分别煩惱。
言瞋唯欲界等者。
不善唯是欲界系法。
心識粗強。
起惡心故。
上二界中。
四無量心。
所制伏故。
心即調柔。
故其煩惱有覆無記。
是故瞋恚。
唯不善法。
上二界中。
不能生起。
圓弘章二雲。
問煩惱障所攝煩惱六。
通三界不。
答五通三界。
瞋唯欲界。
何以故。
瞋緣違境而起。
上二界中。
無違境故(已上)又雲。
問此諸煩惱。
通三性不。
答貪等五。
通二性除善者。
在上二界。
一向有覆無記。
若在欲界多分不善。
或有覆無記。
謂任運起。
不能起惡行者。
是謂末那等。
瞋唯是不善(已上)問中諸煩惱者。
問本惑随惑。
三性門也。
今且舉本惑邊。
章其分别起者下。
五開惑頭數。
亦二。
初示相。
二問答。
初中亦二。
初别明。
二通前分别總有一百二十八也者。
總結。
初别明中。
亦二。
初分别起頭數。
二俱生起頭數。
今初。
于三界中。
各有四谛。
若谛是果。
欲色二界。
五蘊果報。
無色四蘊。
除色蘊故。
集谛是煩惱障。
及有漏業。
是苦之因。
滅谛是果。
出世法故。
擇滅無為。
生空所顯妙理。
道谛是因。
七科道品。
滅谛之因。
由此因道。
得滅谛故。
知苦斷。
集證。
滅修。
道是斷證。
法上無漏。
故諸凡夫等。
迷四谛理。
不能知苦。
不能斷集。
不能證滅。
不能修道。
輪回生死。
不能出離。
今明迷謬三界四谛。
各起煩惱。
有其分齊。
欲界十使。
皆迷四谛。
上界無瞋。
是故各起九種煩惱。
色界三十六。
無色三十六。
都合即有七十二使。
章其俱生者下。
二俱生起頭數。
欲界有六俱生。
小乘欲界唯四俱生。
無身邊故。
大乘身邊二見。
亦通俱生故爾。
色無色界。
各五俱生。
是故三界通成十六。
章問何故前愚法小乘中下。
二問答。
小乘毗昙。
于欲界中。
迷苦有十。
迷集滅谛。
各有七使。
除身見邊見戒取見故。
道下有八。
餘身邊。
故四谛下。
有十。
七。
七。
八。
欲界四谛。
有三十二。
色無色界。
各除瞋恚。
各有二十八。
合成五十六。
并欲界三十二。
三界都合八十八使。
修惑四俱生。
欲界具四。
上二各三。
總合十種。
并前見惑。
都合成九十八随眠。
今大乘宗。
迷谛盡理。
是故通修總有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問迷四谛理。
起諸煩惱。
迷謬起惑行相雲何。
答迷四谛理。
有總有别。
有親有疏。
行相多端。
唯識論中。
委細分别。
彼論六雲。
然迷谛相。
有總有别。
總謂十種。
皆迷四谛。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二見。
唯果處起。
别空非我。
屬苦谛故。
謂疑三見。
親迷苦理。
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相應無智。
與九同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
準苦應知。
然瞋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生增疾故。
迷谛親疏粗相。
如是委細說者。
貪瞋慢三見。
疑俱生随應如彼俱生。
二見及彼相應愛。
慢。
無明。
雖迷苦谛。
細難斷故。
修道方斷。
瞋餘愛等。
迷别事生。
不違谛觀。
故修所斷(已上)飾宗記七。
辨迷谛相。
先明小宗。
後陳大乘。
大乘迷谛。
全依唯識。
引本論文。
次第述釋。
今全引彼。
辨論文相。
故彼文雲。
次辨大乘十種随眠。
通約三界見修所斷。
自有二門。
一者總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二十八。
二者别迷門。
通計三界見修所斷。
合有一百四。
且總迷者。
先辨欲界十種随眠。
皆是四谛。
唯識論第六釋雲。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述曰。
唯識論主。
依集論第四。
作如是釋。
雜集第七。
釋集論雲。
苦集二谛。
皆是十種煩惱因緣。
又為依處。
諸家章疏。
釋集論不堪記錄。
今且釋曰。
苦是十惑因緣依處者。
第八藏識是真苦谛。
識中惑種是彼現惑之親因緣。
即此識體。
是彼種現之所依處。
集是十惑因依處者。
十惑種現。
是集谛體。
現行十惑。
熏生種子。
種子生種。
種生現行。
此等皆是十惑因緣。
即前前念現行十惑引後後念現行十惑。
名為依處。
謂若不迷苦集二谛。
十惑無由從苦集生。
是故十